从“以问代答”的智慧中提升教学艺术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通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weich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内容摘要】中国古語说:“将欲取之,必先予之。”太极拳理论讲究的是“欲进先退,欲前先后”。师生沟通中,教师“以问代答”的智慧有时能更好地达到教育教学的目的,所以我们要善于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不断提升我们的教学艺术。
  【关键词】以问代答 教学艺术
  “以问代答”顾名思义就是不按常规对对方的提问给予解释,而是用提问来代替回答。“以问代答”是一种很富策略性的言语技巧,这种言语以含蓄的方式,在问中给人启迪,在问中促人思考。我们可以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这种“以问代答”的智慧,从而有效地提升语文课堂的教学艺术。
  在人教版高一必修一中,有一篇经典的史传文学篇目《鸿门宴》,“鸿门宴”这场斗争唱主角的当然是双方的决策者——项羽和刘邦,但是对整个事件的演变,有两个人关键人物可谓举足轻重,项羽集团有个重要的人物,那就是亚父范增,刘邦集团也有一个重要的人物,那就是谋士张良。“鸿门宴”这场斗争可以说是张良与范增的斗智。范增是项羽的主要谋士,项羽称为“亚父”,可见其地位不同寻常。他的政治观察力,他的才智谋略绝不逊于张良。但他对项羽尤其是对项羽的妄自尊大,并不完全了解,当得知“沛公军霸上”且“沛公欲王关中”时,他以命令的口吻要项羽攻打刘邦,“急击勿失”,他在席上“数目项王,举玉玦以示之者三”,要项羽“按既定方针办”。他擅自布置项庄舞剑,已经造成欲取项羽而代之的客观影响,但他既不知人,也不知己,这是范增的致命弱点,所以刚愎自用的项羽如何能容得下他的强势,如何听得进他的主张。范增在鸿门宴中与张良构成了鲜明的对照。
  张良是刘邦的主要谋士,他多谋善断,精通韬略,临变不惊,处事有方。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张良不像范增那样妄自尊大。当刘邦得知项羽要发动进攻时,大惊,反复问张良“为之奈何”,此时张良认为刘邦称王不是时候,很不策略,但并不明确否定,只是问了一句:“谁为大王为此计者?”他认为不可以武力与项羽相斗,也只是委婉地探询:“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其实张良何尝不知道刘邦此时的军事力量远远落后于项羽。刘邦在性格上远不像项羽那样自信,张良却仍然处处留心,始终把自己放在谋臣的位置上,这种“以问代答”的智慧,是刘邦对他绝对信任的关键,这种含蓄的以问代答,既维护了刘邦的尊严,又回答了刘邦在危机时刻所要听到的建议,可以说,张良善谏的嘴巴,使他成为“鸿门宴”这一事件的总导演。
  要掌握好教师口语的表达艺术,并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确实是很不容易的。在从《鸿门宴》张良以问代答的言语沟通艺术中,可以给我们的教育教学实践带来一些思考,让我们从传统文化经典中汲取沟通的智慧,提升我们的教学艺术。在师生沟通中,有时因某种原因不便把某一信息表达得太清晰直露,而要靠对方从我们的话语中揣摸,体会出里面所蕴含着的真正意思,这种言语沟通“只需意会”,不必要直接表露,而且随着学生的年龄增长、文化程度提高,教师使用含蓄语的频率也会越高,这时以问代答的言语沟通就显得更加重要。
  “以问代答”的智慧在师生沟通中经常起以下几方面的作用:
  1.委婉表达观点
  在师生沟通中,有时会因某种原因不便或不愿把自己的一些意见明确地表达出来,这时,教师就可以采用模糊的“以问代答”技巧,把输出的信息“模糊化”,使沟通留有余地。
  2.巧妙避开锋芒
  有时师生之间在某些非原则问题上有不同看法,或者为了避免公开发表教师目前并不想发表的意见,教师可以用“以问代答”的智慧,含蓄地加以暂时回避,让学生留有保持自己意见的余地,也可避免引起不必要的冲突。
  3.暗示批评态度
  有时“以问代答”的话语是为了对学生的不良行为旁敲侧击一下,使其引起注意,但又不大伤害他们的面子,能给教师下一步对问题的处理留下主动性和灵活性。
  含蓄是教师高雅、有修养的表现,也经常表示出一种对学生的尊重。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人们的认识和情感有时并不完全一致。因此,在师生沟通中,教师的有些话虽然完全正确,但学生却因碍于情感而觉得难以接受,这时,直言不讳效果一般就不太好。因此,根据师生沟通中最常见的情形,“以问代答”的智慧是教学实践中常用的口语技巧和策略。“以问代答”的沟通技巧可以使教师把话语磨去些“棱角”,变得柔和一些,含蓄一些,使学生在听到话语时仍感到自己是被人尊重的,学生就能从理智上、从情感上接受教师的意见,这就是“以问代答”的智慧是教学实践中的妙用。在师生交往中,教师如何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如何呈现对学生的尊重、理解,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语言是师生交往、沟通的工具,“说什么”和“怎么说”同样值得关注,而后者前者更不容易。
  中国古语说:“将欲取之,必先予之。”太极拳理论讲究的是“欲进先退,欲前先后”。师生沟通中,教师“以问代答”的智慧有时为了更好地达到目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要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地用心去练习、体会,掌握这些技巧和策略,从“以问代答”的智慧中提升教学艺术。
  (作者单位:山西省阳泉市第十一中)
其他文献
【内容摘要】传统文化进入数学课堂,是贯彻新时代教育事业和实现中国梦宣传教育不可缺的内容。对孩子们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对整个传统体系都是推动和巩固作用,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数学教学中穿插学习传统文化,使学生明白古人对数学的认识,最大限度发挥文化传统引人入胜的“故事”功能,逐步培养学生的算术文化修养、开发智能,是每一位数学教师都在思考的问题,我重点做了四个方面的尝试。  【关键词】数学 传
【内容摘要】高中化学是高中科目中较为难学的科目之一,且也是理科生重要科目之一。随着新课程改革在我国的逐渐深入,化学教学内容和方式都发生了一些变化,但想要更好的适应新课改的脚步,提升学生的整体素质,仍需要进一步改善。本文将对当前高中化学的教学现状进行分析,并根据当前新课改政策,分析其未来教学趋势。  【关键词】高中化学 教学现状 趋势分析  一、高中化学课程和教学现状分析  1.以理论教学为主  虽
【内容摘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果要提升教学的有效性,就要采用深读浅教的方式,促使学生展开自主学习。教师在教学中要在关注文章特色的基础上进行取舍,选择更适合的内容进行教授;教师要鼓励学生自主品味文章的语言,感受其中的内涵;教师要用问题引导学生深入思考,避免浅阅读。这些方式教师教得虽然浅,但是却能促使学生深入学习,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深读浅教 有效性 高中语文  学者肖培东认为教师要“浅浅地
【内容摘要】本文着力探究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小学生做好课堂笔记,是培养小学生有选择性记忆的一种有效方法。学会做笔记,对学生来讲是一种技能,也会终身受益。  【关键词】指导 记笔记 略记法 符号法 批注法 详记法 结果  课堂笔记是上课时学生听老师讲课所做的记录。小学生初学做笔记,往往把握不住重点,不知什么该记,什么不该记。要求老师在学生做笔记之初,就对笔记的格式、内容、方法予以详实的、准确地指导
【内容摘要】初中道德与法治是一门基础教学学科,在现代信息技术不断发展背景下,微视频逐渐走入教育视野中,基于微视频应用优势与特点,笔者就提出几点利用微视频搞活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的策略。  【关键词】微视频 初中 道德与法治  前言  虽然道德与法治内容与学生生活及学习之间具有更密切的关系,但是由于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教师往往只能够呈现理论知识,因而学生参与程度并不高,课堂氛围也相对沉闷。根据初中生具有
【内容摘要】古语有云:“无规矩不成方圆”,屈原也曾说过:“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生活在这个繁杂的世界我们需要也必须懂得遵守规则,服从管理,这是不争的事实,也是必不可少的生活法则。初中生我认为是学生生涯的一个过渡期,因为他们既脱离了小学玩乐的舒适,又未到高中紧张的忙碌,所以他们在学校的表现就直接会影响到他们以后的为人处事。由此看来,加强初中生的管理是十分重要的。  【关键词】加强管理 学生
【内容摘要】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进步,已经有很相关的研究人员在根据学科的不同进行相关教学方式的研究。尤其是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已经明确提出了现在的教师在教学的时候要注重教学的有效性,还有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就提出了针对初英语阅读教学的有效性的实验和研究。教师只要使用的方法正确,就可以更加有效的提升初中生的英语阅读能力,这也会直接影响到初中生的整体英语水平。但是经过调查研究发现,现在我国依然有
【内容摘要】伴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进步和发展,在初中教学阶段,教师不仅仅注重学生自身的知识基础掌握和理解的教学,更加注重学生创新思维,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和提升。素质教育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充分的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能够真正的参与到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去,驱动学生进行积极的自主学习。化学课程可以说是建立在实验上的一门学科,在学习化学的过程中,需要进行大量的实验,初中化学实验“过氧化氢制取氧气”就
【内容摘要】近年来,新课改的实行越来越深入,许多学校根据新课改的要求进行了相应的学科课堂改进,教师也对学科知识内容进行了相应的完善。其中,比较常见的就是史料教学,通过大量的史料的解读让学生对一些历史知识更加清晰。但史料的选取、合理的选用,科学的安排在课堂对整个教学影响较大。  【关键词】高中历史 新课改 史料教学  高中历史的教学相比于初中历史来说,不仅仅是让学生学到一定层次的史学知识,还能够通过
【内容摘要】中华5000年的历史长河中,经济发展一直是国家兴衰、朝代更替的重要原因。在我们国家广袤的土地上,各地经济发展一直是千差万别的,在不同的时代,由于时代特点和经济发展的特点,都会产生一个经济重心,而国家的经济重心所在的位置,往往又影响到国家的政治发展、国防建设等,因此,探讨有关经济重心的问题,是历史教学中具有重要意义的教学内容。我国经济重心在唐朝晚期至宋代有一个南移的过程,是历史上重要的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