害怕同学的男孩

来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eo5512189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这是一个特殊的恐怖表现的心理咨询案例,来访者对同学的恐惧并非来源于一般的人际交往或被伤害的可能,而是由于自己自我防御的心理可能对他人造成伤害。一方面他不想伤害他人,另一方面却已经做了一些伤害他人的事情,内心因此无比的自责与愧疚,从而产生恐惧和害怕的心理。通过心理咨询,来访者终于脱掉受害者外衣,表露真实的自己,表达出自己内心真正的想法,找到问题的根源,并当着老师和全班同学的面敞开心扉,郑重道歉,得到了大家的理解和原谅,自此,来访者的恐怖问题得到彻底解决。

〔关键词〕恐怖问题;自我防御;个案辅导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18-0044-04

一、个案概况

(一)基本信息

小可( 化名), 男,15 岁, 高一, 身材矮小, 偏瘦, 衣服比较干净整洁, 说话语速较慢, 是家里的独生子。父母都是农民, 一直教育他不要惹事, 平时也不太关注他的情绪和情感。小可也比较独立, 一般都不会给父母添麻烦, 从初中开始他在县城上学, 每周才回一次家, 回家后也不和父母交流, 身边没有什么特别好的朋友。他学习成绩一直都比较好, 家里人都为他感到骄傲, 但是他自己似乎并没有很大的情绪波动, 没有特别的兴奋与开心。

升入高中后,小可与班级同学也不太交流,老师反映他比较内向,不爱说话,虽然没有特别好的朋友,但是看起来跟大家关系都还可以。他在学校除了学习以外几乎不做其他的事情, 很乖很懂事, 是老师和同学眼中的乖孩子。

(二)基本情况

第一次走进心理咨询室,他没有提前預约,低着头,细声细语地说:“老师,我可以和你聊聊吗?”

我微笑着点了点头,对他说“可以”。

然后我请他坐下填咨询单,整个过程他都表现得比较紧张,手紧紧地握着笔,浑身紧绷,写完之后双腿紧闭,双手紧握放在两腿之间,似乎在等待着我说些什么。

我看了看他,轻轻地拍了拍他的肩,轻声地说道:“没关系的,放轻松,不用紧张,在这里,你可以说任何你想说的话。”

小可缓了缓, 稍微停顿了一下, 然后开始了他的自述:“ 上高中之后, 我左边有一个男同学, 自从我第一次看到他我就感觉特别的紧张, 有一种莫名的恐惧感, 无论任何时候, 这个男生似乎都会影响到我。我只要一想到或者看到这个男生, 就没有办法正常学习和做事, 后来我实在受不了了, 就跟老师提出希望可以离那个男生远一点, 于是老师就给我换了一个座位。现在那个男同学坐在我的左后方, 但是我的恐惧感并没有减轻, 反而越来越重。不只是在教室里, 即使是放了学, 回到寝室, 我只要一想到他, 就会感觉非常害怕, 浑身发抖。”

说到这里,他双拳紧握,手臂有些发抖,浑身紧绷,头上微微有一点冒汗。
  我轻轻地抚摸他的后背,对他说:“没关系的, 放轻松,现在老师在这里陪着你,没有任何人可以伤害你, 深呼吸……” 我带着他做了几个深呼吸, 他放松了一些。

我继续说:“你还愿意和老师继续聊一聊吗?” 他看了看我,然后点点头。

我:“ 好的, 那么, 你知道自己为什么这么害怕这个男生吗?”

这个问题似乎让他想起了什么,他又紧张起来: “因为他长得很像我初中的一个同学。”

我:“ 哦, 原来是这样, 那么初中的那个同学有什么特别的吗?”

他变得更加紧张:“老师,你应该知道校园欺凌吧?”虽然他在问我话,但是并没有抬起头来看我。

我:“是的,我知道。”

他继续低着头说:“ 在初中, 我就是那个被欺凌的人。他们有一帮人,可以说是一个团伙,每天都会想尽各种方法羞辱我、折磨我,他们打我、骂我、扔我的书,往我身上小便,在我的书包里放虫子,每天放学都会在路上截住我,要么要钱,要么打骂。那段时间,我真的是太害怕了,不知道有多少次我都想死了算了,但是我没有勇气去死,后来我想要不我反抗吧,可是没有用,他们只会变本加厉,对我更加残酷。所以,我就只好忍受,我想着, 等到初中毕业躲开他们就好了……”

我:“那你告诉过父母或者老师吗?”

他摇摇头:“ 我不想让我爸妈担心, 而且就算我跟他们说了也没什么用,他们只会告诉我别惹那帮人, 躲着他们点。至于老师, 我不敢说, 如果我说了,我会变得更惨,他们一定不会放过我的,甚至还有可能会去伤害我爸妈。”

我轻轻地摸了摸他的头:“ 老师听着都觉得心疼,真希望可以帮助到你。”

他继续低着头说:“ 已经没事了, 都过去了, 只是……只是我们班上的那个男同学,长得很像当年欺负我的其中一个人,就是那个带头的人。”

我:“所以你很害怕他?”

他迟疑了一下, 然后有些勉强地点了点 头, “嗯”。

二、案例分析

恐怖症是以恐怖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神经症。当事者对某些特定的对象或处境产生强烈和不必要的恐惧情绪,而且伴有明显的焦虑及自主神经症状, 并主动采取回避的方式来解除这种不安。当事者明知恐惧情绪不合理、不必要,但却无法控制,以至于无法正常活动。

根据小可本人的描述,初步判断是由于他初中

遭受严重的校园欺凌而产生的心理创伤等遗留问题,导致他对现在班级的某一个和之前欺凌自己的同学长得像的男生产生恐惧情绪,属于恐怖的一种表现形式。但在咨询中我发现问题远非如此简单, 一定还有一些未曾表露出的真相,例如恐怖表现的真正原因,真的只是因为害怕再次受到伤害吗?找到问题的本质,才能够对症下药,帮助来访者解决真正的问题。

三、辅导过程

(一)运用“空椅子”,直面内心真正的自己

在第一次咨询中,我获得了小可的信任,我们就初中校园欺凌的事件做了较深入的沟通,并做了一些相关的情绪处理。在这个环节中,小可仍然处于很紧张的状态。我首先让他跟着我做了几个深呼吸,然后他躺在放松椅上放松了十分钟,直到身体和心理都得到了放松,能够正常地表达,我们才开始了“空椅子”对话。

我:“ 刚刚你说了自己初中的遭遇, 老师听着都觉得很心疼,初中的你还那么小,就经历了那么多令人痛苦和难过的事情,真是太不容易了……”

他抬起头看了我一眼,表情没有了之前那样的紧张,反而有种伤心和难过在里边,眼里似乎含着泪光。

我继续说:“ 现在的你已经长大了, 过去已经成为过去,假如,你面前的这把空椅子上坐着初中时的那个你,你想对他说些什么吗?”

他又抬头看了我一眼,然后轻声说:“我不知道,没有想过。”

我:“没关系,不着急,你试着想一想,那个曾经被欺凌、满受伤害的小可正坐在这把椅子上,你可能会对他说些什么呢?”

他停顿了一会儿,瞟了一下那把椅子,又低头停顿,然后慢慢地张开嘴,声音很轻、语速很慢地说:“ 你不应该被他们欺负的, 你应该…… 你应该想一些办法让自己摆脱困境。” 然后, 他抬起头, 声音开始变大,语速开始变快,身体似乎又紧张起来:“你可以报警,或者报警不行你就应该报复他们,他们让你那么痛苦, 你也应该让他们痛苦。” 说到这里, 他紧握双拳, 浑身发抖, 声音更大, 语速更快:“他们对你的伤害,你应该百倍千倍还给他们, 应该让他们也尝尝被欺负的滋味, 你就是太胆小、太懦弱,才会让自己一直被欺负,我瞧不起你,我不要做你那样的人!”

(二)拨开云雾,找到问题的根源

他的話说完了, 但是情绪很激动, 浑身发抖, 手心出汗, 我轻轻地抚摸他的手臂, 帮助他放松。他虽然在这个过程中也表现出紧张, 但是他的内心似乎得到了释放,在紧张缓解之后,他长舒一口气,对我说:“谢谢你,老师,这是我心里一直想说却从不曾说出口的话,其实,我就是很生气,很恨我自己,很后悔我当时的忍气吞声和逆来顺受,我本来不应该受到那样的伤害的。”

我:“ 这不怪你, 那个时候你还小, 很多事情都不懂,我们每个人都是一样的,很多事情都是要经历以后才会明白, 你要学会接纳那个曾经的自己。”

我:“ 那么, 如果你现在遇到了类似初中时经历的校园欺凌的事情,你会怎么做呢?”

他看了我一眼,沉默了。

我:“是不知道怎么办吗?还是不想说?”

小可:“ 我知道, 我再也不会像初中那样了, 但是……我……不敢说……”

我:“ 没有关系, 在这里你是绝对安全的, 之前老师也给你讲过保密原则了,你可以绝对相信老师。当然,如果你实在不想说也没有关系。”

小可低下头,似乎是不敢看我的眼睛,然后说道:“ 如果我再遇到校园欺凌, 我会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而且会加倍地偿还。欺负我的人都不会有好下场。”

咨询到这里,已经初见问题的端倪,真相的面纱正在一层层揭开,我趁着这个机会赶紧接话去问他:“ 那么, 如果是在高中碰到了初中曾经伤害过你的同学呢?你是会害怕他,躲避他,还是会报复他?”

他瞬間变得紧张起来,沉默了一分钟左右,然后说:“报复他!”

我:“ 如果他不再欺负你了呢? 你还要报复他吗?”

小可的声音变得很轻,语速也变得很慢:“对, 要报复他,不然他还是会再伤害我的。”

我:“那你准备如何报复呢?”

这个问题一出,小可紧握双拳,浑身发抖,一句话都说不出来,然后对我说:“老师,我好紧张, 我好害怕,老师,我感觉好像要无法呼吸了。”

我帮他全身按摩, 放松身体, 带着他做深呼吸,然后带他走出心理咨询室,走到操场上,帮助

他放松身心。

大约隔了 20 分钟左右,他放松了下来,然后对我说:“ 谢谢老师, 刚刚你问的问题, 其实我早都想过, 我要在他的水里下药、我要给他制造意外、我要用东西砸他的头, 如果有可能, 我还会杀了他……”

我看到他听到那个问题后的反应, 就猜到可能是这样的结果了,因为他害怕,所以才会出现身体的一系列反应。实际上,如果他自己不主动跟我说,这次咨询可能到这里就结束了。为了不让他出现过度的身心反应,我原准备下次咨询的时候再深入这个问题。但出乎我意料的是,他自己继续就这个问题和我交流,这说明他已经能够面对内心那个不想接受的自己了。

我:“ 那么, 如果是和初中伤害你的人长得很像的人呢?”

他沉默了片刻,低着头,继续走,然后说:“老师, 我就是把我们班现在的同学当成了初中伤害我的那个同学, 而且, 我曾经在他的水里下了药, 后来他要喝的时候我又给丢掉了, 我还有一次在他的后面用石头砸他的头, 然后我又跑了。 我现在每天都想着要怎么报复他、伤害他,我想,我甚至有可能什么时候就杀了他……” 他边说边号啕大哭。

从咨询到现在, 他表现出无数次的紧张、 恐惧、手足无措, 但是却从未哭过。这一次, 他哭得很彻底。

我轻轻地抚摸他的头、他的肩,等他宣泄内心的情绪。

过了一会儿,他不哭了,我继续追问:“那么, 你认为你的做法和想法是对的吗?”

小可:“不对,非常不对,其实这个同学挺好的,我扔了他的水, 还扔过他的书, 他都没有怎么样, 而且他平时对我也不错,他其实没有任何错,是我的错,我不应该这样做。”

我:“所以,你害怕他,是真的害怕他吗?”

小可:“ 不是, 其实, 我真正害怕的, 是我要伤害他的想法,我每天都会想着怎么去伤害他,而且,因为我曾经对他做过那么多的错事、坏事,所以我一看到他就想到自己的卑劣行为,觉得自己跟初中那些坏蛋没有什么区别,所以我才害怕他。”

咨询到了这里,终于拨开云雾见月明了,小可害怕的原因终于找到了,接下来,就可以针对他害

怕的原因展开进一步的咨询了。

(三)直面问题,获得他人及自我的原谅

我和小可一起坐在操场的草地上,然后对小可说:“很好,小可,你真勇敢,现在我们终于找到你害怕的真正原因了。现在请你闭上眼睛想象一下, 如果,从现在开始,你再也不想着如何去伤害这个男生了,那么,你对他的害怕会减轻了,是吗?”

小可:“会好一些。”

我:“很好,那么,请你再闭上眼睛想象一下, 如果你向这个男同学坦白了你曾经对他做的事情, 并且得到了他的原谅,你的害怕会减轻吗?”

小可:“如果是这样,那么我就不会再害怕了。”我:“ 非常好, 那么我们现在要解决的就两件

事情, 一个是如何才能够让自己不再想着伤害他。另一个就是如何能够获得他的原谅。你觉得是这样吗?”

小可:“ 是的, 这两个问题解决了, 就没有问题了。”

我:“ 很好, 那么我们先来看第一个问题, 你认为如何才能让自己不再想着伤害他呢?”

小可:“和他成为朋友。”

我:“好,那要如何才能和他成为朋友呢?” 小可:“首先要获得他的原谅。”

我:“很好,这就到了第二个问题了。那么,如何才能获得他的原谅呢?”

小可:“ 老师, 我打算找一个机会和他坦白, 把我初中的经历以及我曾经对他做过的事情都跟他讲一下,希望得到他的原谅。”

我:“很好,那你打算什么时候做这件事情呢?”小可:“ 就这两天吧, 不能拖得太久, 拖得太

久我怕自己又像原来一样了,好不容易想明白的事情又不明白了,好不容易鼓足的勇气又泄气了。”

我:“ 很好, 这两天你可以想一想要如何跟他沟通,如果有什么问题或者需要老师帮助的地方就随时来找老师。”

小可:“好的,非常感谢你,江老师,我没有想到我对他的害怕原来是出于这种原因,是你让我看清了自己的内心,找到了问题的真正原因。”

和他分开后,我的内心既轻松又沉重,轻松的是他终于找到了问题的根源, 并想到了解决的办法,沉重的是我担心他无法得到同学的原谅,反而让事态朝不好的方向发展,我不想让一颗向好的心受到伤害。

第二天下午快放学的时候,我收到了他的班主任的电话,班主任告诉我,小可利用最后一节自习课到班级的讲台上向全班同学讲述了他初中的遭遇和自己曾经对那个同学做过的错事,以及自己内心曾经有过的一些错误想法,他郑重地向那个男生以及全班同学道歉,他的勇敢、诚实及真诚,得到了包括那个男生在内的全班同学的谅解,大家都为他鼓掌,并且为他的诚实和勇敢点赞。

第三天课间,他来到了心理咨询室,向我讲述了整个过程, 并且向我深深地鞠了一躬表示感谢。我告诉他,其实,他最该感谢的人是自己,是自己的勇敢让他直面问题的本质,用自己的真诚获得了自己和他人的原谅, 只要坚持勇敢、诚实和真诚, 他一定可以成长得更快。

四、辅导效果及反思

从最终的结果可以看出,小可的恐怖表现问题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并且根据后续跟踪回访的结果可知,小可再也没有出现过类似的情况及表现。从那之后,他的性格变得开朗多了,和同学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更加融洽,情绪和心情都更加的轻松和自在。可以说,咨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本案例中的小可是以恐怖表现的问题前来咨询的, 所以在咨询的初期, 我并没有想到问题会如此复杂, 而是以一种简单的惯性思维的方式认为这应该是一种创伤后的遗留问题, 因此在咨询过程中, 我花了大部分的时间在小可初中的校园欺凌事件上, 希望可以通过减轻初中校园欺凌给他带来的伤害而减少他对这个同学的恐惧。我也曾想过用“ 系统脱敏” 的方法, 虽然没有实施, 但是却是本能的一种思维方式, 认为系统脱敏是解决恐怖问题的一个很好的方法, 但随着咨询的深入, 我慢慢发现小可恐惧的原因并非我最初判断的那样简单, 于是改变了咨询方法和方向, 最终才找到了他恐惧真正的原因, 也才能够使他的问题得以真正的解決。所以, 这个咨询案例也使我看到了问题的多面性以及解决问题思维定式带来的局限,使我获得了成长。

(作者单位:四川省攀枝花市第七高级中学校,攀枝花,617000)

其他文献
关键词:性别偏见;性别平等;刻板化印象;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29-0044-03  【活动理念】  在生活中,性别偏见藏在枝枝节节的小事里,那些偏见潜移默化地侵蚀着我们的生活,给孩子们的心灵成长造成无形的伤害。本节专题课以“齐心协力,拯救花儿”为主题,有两层含义,也是本节课的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花园里的各色花朵被偏见恶魔变成蓝
〔摘要〕运用元认知干预技术对青春期女高中生进行心理干预,分析其家庭问题背后的真正心理机制(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应),通过临床暗示训练消除其过敏反应,改善其焦虑情绪并输入积极的价值观和理想信念,帮助其正确认识家庭问题,促进积极转变进而塑造优秀人格。  〔关键词〕元认知干预技术;青春期;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应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11-00
人与人的任何关系,包括亲子关系,都需要一个“度”,这个“度”就是界限感。对于个体来说,在这个界限之内才会觉得安全,而一旦有人越过边界,强行进入自己的领地,就很容易激起内心的强烈反击。就像下面两个例子:  一个16岁的高中男孩子,妈妈总在他洗澡时毫不顾忌地走进浴室。这个男孩子跟妈妈说了好几次,但是妈妈并没有放在心上。有一次他正在浴室洗澡,浴室门又被母亲推开,恼火的男孩子让妈妈出去,妈妈却觉得无所谓。
〔摘要〕一个小学四年级学生学习拖拉问题严重,母子两人因此冲突频发,求助于学校心理辅导教师。心理教师在辅导过程中发现,学生的拖拉问题其实是母子两人在控制与反控制较量中纠缠不清的关系所致。三次个别辅导过后,尝试家庭治疗未果。对此次失败的家庭治疗反思如下:家庭治疗要邀请相关家人一起会谈;辅导教师要协调多人现场对话;要借助在场人员的力量推动咨询;要帮助修复关系中的创伤。长期形成的家庭互动模式很难改变,但父
〔摘要〕某学校教师自杀后,引发全校教师的恐惧、悲伤、失眠、不愿意上班等一系列心理應激反应。为了给受到事件冲击的教师们提供社会支持,使他们尽快度过危机,回归正常的生活与工作,学校邀请心理咨询师对全校教师进行了团体辅导干预。回顾和总结整个干预过程,笔者认为,对教师心理危机的团体干预应当分步骤分层次进行;危机干预的对象不仅是教师,也应当包括学生和家长;干预过程中的引领要重在正向资源的发掘和促进;应强化对
〔关键词〕爱情教育;异性交往;自我成长;绘本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18-0046-03  【活动背景】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明确指出,人际交往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主要内容,高中学生应正确认识自己的人际关系状况,培养人际沟通能力,促进人际间的积极情感反应和体验,正确对待和异性同伴的交往,
〔关键词〕活动设计;新生适应;高中生  【活动理念】  适应能力是中学生心理素质结构中的重要部分,是评价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高一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快速发展的阶段,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提出的目标之一;同时,培养高一学生的主动适应意识,将为其高中三年的生活奠定基础,积累资源。本课针对高一学生初入学,原有人际环境、生活环境、学习内容和学习方
〔摘要〕采用信效度良好的“异性交往心理问题问卷”对235名初中生进行测查,结果显示:(1)初中生异性交往心理问题和其维度退缩性人格、偏执在学业成绩上有显著差异,学业成绩较差的同学异性交往心理问题和其维度比学业成绩优秀的同学得分显著高;(2)初中生异性交往心理问题和其维度退缩性人格、交往失调在异性交往效能上有显著差异,异性交往效能低的学生异性交往心理问题和其维度上比异性交往效能高的学生得分显著高;(
〔关键词〕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抑郁症;学习  2012年11月23日,《天津日报》的记者在一篇题为《一个抑郁症女子的康复历程》的长篇报道中这样写道:“能够战胜抑郁症,是世界上最了不起的人。战胜之后,又能站出来帮助抑郁症患者,更是了不起的人。央视名嘴崔永元站出来了,天津又站出一个刘野。”[2]  2012年5月16日,《大连晚报》记者张晓帆首先报道了刘野助人摆脱抑郁的事迹。紧接着,《家庭主妇报》《现
〔摘要〕缺乏家庭关爱的孩子普遍比较敏感、自卑,欠缺人际交往能力和技巧。本文通过一例因自卑、敏感,与父亲发生冲突而离家出走的个案进行分析诊断、辅导和跟踪,在辅导过程中对其无条件关注、倾听、共情,并运用空椅子技术帮助来访者宣泄积压的愤怒,引导来访者意识到要为自己的人生负起责任,接纳父母,接纳自己,学会积极归因,提高问题的处理能力和情绪调节能力。同时,提出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如何关注并引导家庭关系不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