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异性交往心理问题调查

来源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lefeng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采用信效度良好的“异性交往心理问题问卷”对235名初中生进行测查,结果显示:(1)初中生异性交往心理问题和其维度退缩性人格、偏执在学业成绩上有显著差异,学业成绩较差的同学异性交往心理问题和其维度比学业成绩优秀的同学得分显著高;(2)初中生异性交往心理问题和其维度退缩性人格、交往失调在异性交往效能上有显著差异,异性交往效能低的学生异性交往心理问题和其维度上比异性交往效能高的学生得分显著高;(3)初中生异性交往心理问题在母子(女)的关系上有显著差异,母子(女)关系紧张异性交往心理问题和其维度交往失调、过度防卫比母子(女)关系和谐得分显著高。根据初中生异性交往心理问题的特点,结合学校工作实际情况,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教育策略。
  〔关键词〕异性交往;心理问题调查;初中生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02-0018-04
  一、引言
  中学阶段是异性交往的频繁期和敏感期,适时、适当、适合的异性交往能够促进青少年性别角色的成长和成熟[1-3],对于青春期学生的成长有巨大推动和促进作用。“学会交往”是中小学心理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4-7],是青少年整体素质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部分。青少年异性交往是其交往活动的重要方面,是其社会化发展的“必修课题”,更是性别心理健康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理论研究者和教育实践者一直格外关注初中生的异性交往问题,使其成为了教育心理学、人际交往心理学和健康心理学共同研究的课题。
  已有研究表明,当前我国初中生在异性交往中存在不少心理问题[8-9]。对于教师和家长来说,能否采用行之有效的预防和矫正方法解决这些心理问题是一个难题。以往的研究基本都是从理论探讨的宏观层面出发,大多使用经验总结的方法就如何对青春期学生异性交往进行正确教育提出了若干建议[10-15]。虽然这些研究最具经验性和思辨性,但是缺乏实证性和可操作性。因此,找到一个切合实际的角度来预防和矫正初中生异性交往心理问题是一条有效的途径。本研究运用信效度良好的“异性交往心理问题问卷”,探析初中生异性交往心理问题的现状和发展特点,为预防和矫正初中生异性交往心理问题提供现实依据和教育对策。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研究采取完全抽样方法,兼顾人口学变量,在首都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大兴南校区一共发放问卷308份,回收问卷308份,剔除无效问卷73份,有效问卷为235份,有效率为76%。测查对象涉及初一年级(44%)、初二年级(28%)、初三年级(27%);男生(51%)、女生(48%)。
  (二)研究工具
  本研究采用西南师范大学王磊编制的“异性交往心理问题问卷”施测,该问卷共85个题目,6道测谎题。采用5等级评分。问卷总体的内部一致性信度为0.9338,分半信度(Guttman Split-half)为0.9060,问卷信度良好,具有较好的结构效度和内容效度。量表主要考察以下四个因素。
  退缩型人格:主要指青少年在异性交往中表现出退缩性的情绪和行为方面的人格特点。
  交往失调:主要指青少年在异性交往过程中存在的不合理认识、观念、态度、动机和行为。
  偏执:主要指青少年对异性交往或异性存在固执的偏见。
  过度防卫:主要指青少年在异性交往方面出于對异性的过度防卫心理而表现出的情绪或行为特征。
  (三)数据处理
  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进行以下分析。
  三、结果与分析
  (一)异性交往心理问题在学业成绩上的差异比较
  如表1所示 ,取学期末成绩为学业成绩的代表,初中生异性交往心理问题及其维度退缩性型和偏执在学业成绩上有显著差异,经过多重比较发现,得分在60~74分的学生的异性交往心理问题及其维度退缩型人格和偏执得分最高,85分以上的同学在异性交往心理问题及其维度退缩型人格和偏执得分最低。以往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学习成绩的高低与青少年异性交往心理问题得分的高低成反比[16]。本研究和以往研究结果一致。
  笔者认为,虽然今天在大力倡导素质教育,但是学校里面评价学生的唯一而且是最主要的方式仍然是学业成绩。在单一的以学业成绩为评价方式的情况下,初中生多方面的才能没有办法得到展示和发展,限制了他们的多方面的成长,对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不利。所以,发展多元化的评价策略代替单一以学业成绩评价学生策略,对于发展学生素质和减少异性交往心理问题很有帮助。
  (二)异性交往心理问题在异性交往效能的差异比较
  如表2所示,初中生异性交往心理问题及其维度退缩型人格和交往失调在异性交往效能上有显著差异,多重比较发现:异性交往失败的同学异性交往心理问题及其维度上比异性交往成功的同学得分显著高。以往研究得出的结论是:异性交往效能与青少年异性交往心理问题总得分及退缩型人格、偏执和过度防卫维度得分成反比[16]。本研究和以往研究结果部分一致,异性交往效能感均在异性交往心理问题和退缩型人格上成反比,本研究并没有发现异性交往效能感在偏执和过度防卫的维度成反比,但是发现异性交往效能感在交往失调的维度成反比。
  初中生的异性交往效能感影响他们的异性交往心理问题。效能感低的初中生在与异性交往时更容易出现比如过分害羞、退缩的情绪,甚至可能出现抑郁、自卑的心理,以后拒绝异性交往。效能感高的初中生更自信,异性交往心理问题更少。异性交往成功的初中生懂得人际交往中的原则,不会打破交往中的禁忌,不会出现交往过密或者交往疏远的情况,交往中的双方可以良好地交往。
  笔者认为,教会初中生异性交往技能和管理情绪的方法对于他们提高异性交往效能感有很大的帮助。也有研究指出,学校是专门的教育机构,是青少年接受异性交往科学知识的重要场所,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按学生不同年龄特点和接受能力,分层次地实施系统异性交往心理教育,对青少年异性交往心理的健康发展起着主导作用[16]。   (三)异性交往心理问题母子(女)的关系的差异比较
  如表3所示,初中生异性交往心理问题在母子(女)的关系上有显著差异,母子(女)关系紧张异性交往心理问题及其维度比母子(女)关系和谐得分显著高。
  国外研究得出结论,家庭的各种心理因素(家庭气氛、教养方式、父母对其异性交往的态度、与父母关系)越和谐、合理[17-19],青少年越不易产生异性交往心理问题,并且亲子关系特性有向同伴、朋友关系转化的趋向。国内的研究认为,与父亲关系的平等性、与母亲关系的密切性可以独立地预测初中生良好而密切的朋友关系[20]。以上研究结果均和本研究一致。
  笔者认为,初中生正值青春期,他们正在经历身体和心理飞速发展的时期,在这个时期里他们自我意识迅速增长,但是心理的发展和身体的发展并不平衡,心理的幼稚性和成人感产生了冲突。因此,这个时候良好的亲子关系可以帮助他们答疑解惑,帮助他们排忧解难,更可以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自我意识和交往的意识。亲子关系紧张,不仅不能够帮助他们排忧解难,缺乏正确的思想引导和情绪疏导,还会加强他们内心的动荡,使他们容易产生多疑、敏感和嫉妒的过度防卫的心理和不良的交往认识和动机。
  四、解决青少年异性交往心理问题的教育策略
  初中生的异性交往心理问题的改善,有待学校、教师及家长对其进行指导、教育和辅导。针对初中生异性交往心理问题的调查和分析,可以采取以下的对策。
  (一)采取多元化学生评价策略,代替单一以学业成绩评价学生策略
  在实行素质教育和培养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前提下,学校对学生实行多元化的评价,能够促进学生多方面的发展和身心健康。对处青春期的初中生而言,多元化的評价能够给予他们更多的机会获得成就感、自主感和自尊感,从而建立健康健全的自我认知,他们也能够更加自如、自信地开展交往,包括异性交往。通过多元化的评价增强他们自身的价值感,缓解他们因为自卑等情绪困扰造成的交往上面的退缩,改变他们在异性交往上面的偏见,从而减轻他们异性交往的心理问题。
  (二)转变教育观念,培养学生异性的交往技能
  学校应该转变教育观念。学生学会与异性交往,是“青春期”最重要的社会目标之一,所以与异性交往并不是“长大以后的事”,而是“青少年走向成熟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学校教育应改变以往视青少年的异性交往神秘、危险的倾向,转变把初中生异性交往划为禁区的教育观念。我们既要看到初中生异性交往的积极作用,又应注意初中生容易出现的异性交往心理问题,以正确的观念和科学的态度对此现象扬长避短,对初中生进行必要的引导和帮助。
  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和班主任应该注重教会初中生异性交往技能和管理情绪的方法,缓解他们异性交往心理问题。应该针对初中生这个年龄阶段的发展特点,遵循适时、适度、适当的教育原则,教给学生一些建立健康异性关系的常识。例如:(1)讲究礼节、礼仪。如说话和气,称呼得体,举止大方,以诚相待等。(2)集体交往。积极向上的群体交往氛围,有利于培养异性交往的能力,便于学生掌握异性交往的原则、方法,抑制交往中出现的不良现象。(3)不定向交往。扩大与异性同学交往的圈子,尽量不固定异性同学交往的对象,要做到心态平和,一视同仁。(4)自我控制。要重视启发学生的内部心理机制,用意志和理智来调节自己的交往心理和行为,用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来说,就是“用理智来管住自己的心”,做心灵的主人。(5)感情升华。对于已经陷入“早恋”漩涡的学生,应使他们学会升华自己的感情。
  转化教育观念,培养学生异性交往的技能,帮助学生排解在异性交往中的挫败感和沮丧感。学生学会了运用切实有用的异性交往技能,会促进其异性交往,增强异性交往的效能感,预防异性交往中交往过密或者不适当的行为和心理,从而减轻异性交往心理问题。
  (三)构建和谐亲子关系,提升家庭教育质量
  家庭教育既是学校教育的先导,又是有益的补充。初中生的异性交往心理教育需要家庭教育的密切配合。父母们应努力营造温馨和睦的家庭气氛,对子女采取民主的教养方式,对子女的正常异性交往持赞成态度,与子女建立一种和睦平等的关系,这样才能避免和减少初中生出现异性交往心理问题。学校的异性交往心理教育也必须向家庭延伸。学校可通过建立家长学校、开办家庭教育讲座、召开家长会议、设立家长接待日等向家长宣传有关异性交往的教育常识,探讨家庭异性交往心理教育方法,从而优化家庭教育环境,提高家庭教育质量。
  注:本文是北京教育学会“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课题编号:DX2016-61)、大兴区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立项课题(课题编号:16GHZ111)“基于积极心理学视角下初中生异性交往心理问题及其干预策略的研究”研究成果之一。
  参考文献
  [1]郑和钧等.高中生心理学[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2]项新球,高桥主编.大学生心理与心理健康[M].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4.
  [3]邹丽洁编著.异性交往的健康与成熟——关于青少年性心理问题的通信[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1988.
  [4]张大均.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健全心理素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4(1):17-23.
  [5]张大均.中小学生心理素质训练[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6]陈旭,张大均.心理健康教育的整合模式探析[J].教育研究,2002(1):71-75.
  [7]冯正直,张大均,吴明霞.论学校心理素质教育的衔接[J].中国教育学刊,2002(3):48-51.
  [8]吴晶等.青春期学生异性交往心理与行为特征研究[J].心理科学,2002,25(3):303-306.
  [9]张景焕,李慎力.中学生性生理、性心理发展及其相关因素研究[J].教育研究,1996(5):68-72.
  [10]李秀石.对中学生异性交往的思考[J].思想政治课教学,2001(Z1):15-19.
  [11]高亚兵,骆伯巍.论青少年儿童性教育的误区[J].教育研究,2002(1):76-79.
  [12]岳伟.中小学生异性交往的科学认识与正确引导[J].心理健康教育,2001(7):55-56.
  [13]叶发钦.青少年异性交往存在的问题及辅导[J].基础教育研究,1999(1):31-32.
  [14]李鹰.关于青春期教育若干理论问题的探讨[J].教育研究,1996(5):72-75.
  [15]李玉英.青春期教育的现状与对策研究[J].陕西教育学院学报,2001(3):19-22.
  [16]王磊.青少年异性交往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研究[D].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3.
  [17]Cohn,D.A.,Patterson,C.J.,and Christopoulos,C..The family and children’s peer relations[J].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1991,8:312-346.
  [18]Bukowski,William M.,Ed,And Others.The company they keep:Friendship in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M].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19]Hunter,F.T.,
其他文献
〔关键词〕同伴关系;人际关系;初中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19-0047-03  【活动理念】  本堂课的教学对象为初一学生,他们正处在从小学到初中的适应阶段,面临着学业与人际关系的转变适应问题。学生来到新的班集体,同学们在互相接触、熟悉的过程中,对彼此的特点有了一定的了解,渐渐地,同学间根据这些特点开始取绰号、叫绰号。根据调查发现,
〔摘要〕借助“101智慧云平台”,以团体心理活动课“放飞自己的心灵”为例,探索中小学心理健康活动课的翻转课堂模式,以期提高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为改进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提供新的思路。  〔关键词〕智慧云平台;翻转课堂;心理活动课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02-0059-03  一、引言  互联网催生了翻转课堂。翻转课堂指教
〔关键词〕生涯探索;兴趣;学科学习;活动设计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9)03-0056-03  【设计思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人认识事物、探索真理的重要动机。但大部分学生对于兴趣的认识还停留在感官兴趣层面,享乐为主,表现为:喜欢做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不愿做不感兴趣的事,如果一件事情做着做着觉得没意思了就放弃。高中生在生涯探索时往往
关键词:性别偏见;性别平等;刻板化印象;小学生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1)29-0044-03  【活动理念】  在生活中,性别偏见藏在枝枝节节的小事里,那些偏见潜移默化地侵蚀着我们的生活,给孩子们的心灵成长造成无形的伤害。本节专题课以“齐心协力,拯救花儿”为主题,有两层含义,也是本节课的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花园里的各色花朵被偏见恶魔变成蓝
〔摘要〕运用元认知干预技术对青春期女高中生进行心理干预,分析其家庭问题背后的真正心理机制(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应),通过临床暗示训练消除其过敏反应,改善其焦虑情绪并输入积极的价值观和理想信念,帮助其正确认识家庭问题,促进积极转变进而塑造优秀人格。  〔关键词〕元认知干预技术;青春期;潜意识条件性情绪反应  〔中图分类号〕 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8)11-00
人与人的任何关系,包括亲子关系,都需要一个“度”,这个“度”就是界限感。对于个体来说,在这个界限之内才会觉得安全,而一旦有人越过边界,强行进入自己的领地,就很容易激起内心的强烈反击。就像下面两个例子:  一个16岁的高中男孩子,妈妈总在他洗澡时毫不顾忌地走进浴室。这个男孩子跟妈妈说了好几次,但是妈妈并没有放在心上。有一次他正在浴室洗澡,浴室门又被母亲推开,恼火的男孩子让妈妈出去,妈妈却觉得无所谓。
〔摘要〕一个小学四年级学生学习拖拉问题严重,母子两人因此冲突频发,求助于学校心理辅导教师。心理教师在辅导过程中发现,学生的拖拉问题其实是母子两人在控制与反控制较量中纠缠不清的关系所致。三次个别辅导过后,尝试家庭治疗未果。对此次失败的家庭治疗反思如下:家庭治疗要邀请相关家人一起会谈;辅导教师要协调多人现场对话;要借助在场人员的力量推动咨询;要帮助修复关系中的创伤。长期形成的家庭互动模式很难改变,但父
〔摘要〕某学校教师自杀后,引发全校教师的恐惧、悲伤、失眠、不愿意上班等一系列心理應激反应。为了给受到事件冲击的教师们提供社会支持,使他们尽快度过危机,回归正常的生活与工作,学校邀请心理咨询师对全校教师进行了团体辅导干预。回顾和总结整个干预过程,笔者认为,对教师心理危机的团体干预应当分步骤分层次进行;危机干预的对象不仅是教师,也应当包括学生和家长;干预过程中的引领要重在正向资源的发掘和促进;应强化对
〔关键词〕爱情教育;异性交往;自我成长;绘本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20)18-0046-03  【活动背景】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明确指出,人际交往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一项主要内容,高中学生应正确认识自己的人际关系状况,培养人际沟通能力,促进人际间的积极情感反应和体验,正确对待和异性同伴的交往,
〔关键词〕活动设计;新生适应;高中生  【活动理念】  适应能力是中学生心理素质结构中的重要部分,是评价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一个重要指标。高一学生正处于生理和心理快速发展的阶段,增强学生的适应能力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修订)》提出的目标之一;同时,培养高一学生的主动适应意识,将为其高中三年的生活奠定基础,积累资源。本课针对高一学生初入学,原有人际环境、生活环境、学习内容和学习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