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教学是师生互动的过程,为了实现互动生成的教学,教师要为学生构筑自由对话的平台,采用多样的方式,引导学生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形成充满活力的数学教学。新课程改革强调,教学过程应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师生双方应当产生积极的交往与互动,在互动中共同努力达成教学目标,促进师生人格的发展與完善。
一、构建和谐课堂,促进师生互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要拓宽学生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的空间,要从一个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要从教室空间的支配者向课堂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转换。建立只有价值平等,而没有高低、强弱之分,平等、理解、双向的师生关系。强调师生互动性、互惠性的交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耗费,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当教师把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理解、宽容、关爱等人际因素注入课堂时,就会不断领略到全新的体验:学生“动”起来了,生命活力焕发出来了,良好的课堂氛围使课堂教学出现了崭新的变化。教师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学生则由接受者转化为主体,角色的转换使课堂双边活动活跃起来,进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重视互动过程设计。提高互动实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突出了“过程性目标”,即经历、体验、探索。这一目标变“追求学习的结果”为“强调学习的过程”。因此要重视互动过程设计,提高互动的时效性。
1.在激发兴趣中互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兴趣点,让它成为师生展开有效互动必需的动力。如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这节课中,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互动的学习过程。教师说:“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并且知道三角形根据角的不同可以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现在你能猜出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三角形吗?”这时教师呈现一个大部分被挡住,只露出一个角的三角形。有的学生说:“我猜是锐角三角形,因为我看到了一个锐角,我猜另两个也是锐角。”有的学生说:“我猜是钝角三角形,我看到的虽然是锐角,另外两个可能一个是锐角,一个是钝角。”有的学生说:“我猜是直角三角形,看不到的两个角,一个可能是锐角,一个可能是直角。”……学生争执不休,各有各的道理,学生对这个环节兴趣颇浓,参与的积极性相当高。“猜一猜”这样的活动,不仅有助于活跃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在猜的过程中,学生不但要说出是什么三角形,还要说明理由。这一过程无疑加深了学生对锐角、直角、钝角三角形特征的认识。这样的师生互动是真正有效的。
2.在引导探究中互动。教师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产生新的问题,并把其作为探究点,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探究思考。这种时机的把握能够充分体现师生互动的有效性。如“9加几的加法”的教学中,计算结果的得出其实并不难,很多学生都会计算,但对算理的理解则会有一定的困难,学生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显然,引导学生探究理解“9加几的算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这一节课的重点。教学中,我们设计了如下的互动过程。师生共同列出算式:9+8。教师问:“那么结果是多少呢?”很多学生说是17。教师继续追问:“那么9+8为什么等于17?你是怎样想的?你能告诉不知道的同学吗?”学生开始寻求证明自己答案的途径和方法。此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互动,展示不同的思考方法,可以是口头表达,也可以是小棒操作。小棒操作的过程是学生比较直观地理解算理的重要过程,完全可以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自然引出。这里,教师正是利用了学生对知识的“一知半解”,设置挑战性的问题,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3.在亲身经历中互动。有效的师生互动应该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发生发展过程的特点。如在“分米、厘米、毫米的认识”这一节内容的教学中,教师设计的师生互动环节,有效地引导学生经历了对长度单位间进率的认识。教师让学生把搜集到的物品放到桌子上,有铅笔、水彩笔、文具盒等。教师让学生量一量自己感兴趣的物品的长度。学生开始自主操作,完成后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生1:“我量的是铅笔的长度,8厘米多3毫米。”生2:“我量的是文具盒的长度,14厘米。”……教师微笑着问生1:“你是怎样量的?”生1:“我把铅笔的一头对准0这点,再看另一头对在哪里就可以了。”教师继续问:“你又是怎样看的?”生1:“一个大格代表1厘米,一个小格是1毫米。这儿有8个大格,3个小格。”其他的学生鼓掌表示同意。接着是生2展示,他量的是文具盒的长度。教师也引导他说明量的过程。老师继续引导:
“看来大家对厘米和毫米这两位新朋友已经认识了,那么你们能不能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呢?”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后反馈。生3:“都是长度单位。”生4:“一个厘米有10个毫米。”“你从哪里看出来的?”教师引导学生继续探究新知。生5借助投影演示介绍:“一大格是1厘米,一小格是1毫米。一大格里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厘米里有10个毫米。”
本环节中,师生互动的过程在展示学生经验认知水平的同时,已经切入了对厘米与毫米之间关系的认识,经历了1厘米=10毫米的感知、认识过程。
4.在思维冲突的中互动。“思维是数学的体操”,有效的师生互动必须有师生思维碰撞的过程,它既可能是师生思维的冲突,也可能是师生思维过程的相互补充。如在“面积与面积单位”一课教学中,教师在引出“面积单位”时,设计了这样一个师生互动的环节。
学生通过活动探究后,已经对以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有了统一意见。如果用方格纸量的话,长方形的面积是24个小方格,正方形的面积是25个小方格,长方形的面积小于正方形的面积。教师神秘地说:
“因为正方形中的小方格比长方形多一个,所以正方形的面积大,那么你们能猜到下面遮住的图形的面积谁大谁小吗?”媒体呈现三个用圆形纸片遮住的图形,下面分别标有16格、4格、6格,大多数学生一开始认为第一个图形面积大,因为它有16格。突然有学生说不一定,渐渐地有不同意见的学生多了起来,教师顺势引导:
“你们为什么会有不同意见?”学生自信地说:“三个图形中的方格大小可能不一样。”于是教师展示三个图形,证明学生们的理解相当有道理,确实在没有知道方格大小是否一样时,只知道方格数也是没有办法判断图形面积大小的。然后自然引出测量图形面积的统一单位。
三、注重多元互动评价,实现学生个性发展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育儿童,应当严格的地方便须严格;应当放任的地方,便须放任。……太放任了虽是富于自由,不免溢出范围;太严格了,虽是谨守规则,却有些枯干气味,都不是应当有的现象。”因此,在课堂教学评价中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从实际出发,区别对待,做到因人而异,注重评价的针对性,让优生有“劲头”,中等生有“想头”,后进生有“奔头”,让不同的人在课堂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实现发展学生个性的良好愿望。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只有发挥师生互动评价的功能,才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要坚持科学、合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从三个层面关注评价:①关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当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出错或者不得不承认自己没有弄明白新事物时,会表现得惊慌甚至自卑,这时教师要尽量使用积极鼓励性的评价语言,多表扬,多启发,多肯定他们的闪光点,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和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在一个温暖、民主、开放、自由、轻松的环境中学习,促进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注重过程评价。给学生留下一些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充分展示学生的特长,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评价方式要多样化。充分调动不同的评价主体开展多角度、多形式的评价活动,如同学互评、小组评价、自我评价、学生评价教师等。在评价活动中,尊重每个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有创意的见解,培养学生多元的思维能力,促进数学活动的互动交往。
总之,教学是一个师生双方的互动过程,师生双方积极性的充分发挥与协调配合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前提。教学中的师生互动,说到底就是要改变“满堂灌”的注入式教学方式,让学生切实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因此,只有变教师的“独角戏”为师生的“交响乐”,并让互动成为其中的主旋律,师生才能在和谐配合的过程中更好地教和更好地学。
一、构建和谐课堂,促进师生互动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要拓宽学生在数学教学活动中的空间,要从一个知识传授者变为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要从教室空间的支配者向课堂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角色转换。建立只有价值平等,而没有高低、强弱之分,平等、理解、双向的师生关系。强调师生互动性、互惠性的交往。交往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对学生而言,交往意味着心态的开放,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对教师而言,交往意味着上课不是传授知识,而是一起分享理解,上课不是无谓的牺牲和时光的耗费,而是生命活动、专业成长和自我实现的过程。当教师把平等、自由、民主、尊重、信任、理解、宽容、关爱等人际因素注入课堂时,就会不断领略到全新的体验:学生“动”起来了,生命活力焕发出来了,良好的课堂氛围使课堂教学出现了崭新的变化。教师由管理者转化为引导者,由传授者转化为促进者;学生则由接受者转化为主体,角色的转换使课堂双边活动活跃起来,进而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重视互动过程设计。提高互动实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突出了“过程性目标”,即经历、体验、探索。这一目标变“追求学习的结果”为“强调学习的过程”。因此要重视互动过程设计,提高互动的时效性。
1.在激发兴趣中互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学生学习过程中的兴趣点,让它成为师生展开有效互动必需的动力。如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这节课中,教师设计了这样一个互动的学习过程。教师说:“我们已经认识了三角形,并且知道三角形根据角的不同可以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和钝角三角形。现在你能猜出老师手中拿的是什么三角形吗?”这时教师呈现一个大部分被挡住,只露出一个角的三角形。有的学生说:“我猜是锐角三角形,因为我看到了一个锐角,我猜另两个也是锐角。”有的学生说:“我猜是钝角三角形,我看到的虽然是锐角,另外两个可能一个是锐角,一个是钝角。”有的学生说:“我猜是直角三角形,看不到的两个角,一个可能是锐角,一个可能是直角。”……学生争执不休,各有各的道理,学生对这个环节兴趣颇浓,参与的积极性相当高。“猜一猜”这样的活动,不仅有助于活跃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在猜的过程中,学生不但要说出是什么三角形,还要说明理由。这一过程无疑加深了学生对锐角、直角、钝角三角形特征的认识。这样的师生互动是真正有效的。
2.在引导探究中互动。教师在“新旧知识的结合点”上产生新的问题,并把其作为探究点,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引导学生探究思考。这种时机的把握能够充分体现师生互动的有效性。如“9加几的加法”的教学中,计算结果的得出其实并不难,很多学生都会计算,但对算理的理解则会有一定的困难,学生往往“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显然,引导学生探究理解“9加几的算理,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是这一节课的重点。教学中,我们设计了如下的互动过程。师生共同列出算式:9+8。教师问:“那么结果是多少呢?”很多学生说是17。教师继续追问:“那么9+8为什么等于17?你是怎样想的?你能告诉不知道的同学吗?”学生开始寻求证明自己答案的途径和方法。此时教师引导学生通过互动,展示不同的思考方法,可以是口头表达,也可以是小棒操作。小棒操作的过程是学生比较直观地理解算理的重要过程,完全可以在师生互动的过程中自然引出。这里,教师正是利用了学生对知识的“一知半解”,设置挑战性的问题,与学生进行有效的互动,帮助学生深入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
3.在亲身经历中互动。有效的师生互动应该让学生亲身经历知识发生发展过程的特点。如在“分米、厘米、毫米的认识”这一节内容的教学中,教师设计的师生互动环节,有效地引导学生经历了对长度单位间进率的认识。教师让学生把搜集到的物品放到桌子上,有铅笔、水彩笔、文具盒等。教师让学生量一量自己感兴趣的物品的长度。学生开始自主操作,完成后学生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生1:“我量的是铅笔的长度,8厘米多3毫米。”生2:“我量的是文具盒的长度,14厘米。”……教师微笑着问生1:“你是怎样量的?”生1:“我把铅笔的一头对准0这点,再看另一头对在哪里就可以了。”教师继续问:“你又是怎样看的?”生1:“一个大格代表1厘米,一个小格是1毫米。这儿有8个大格,3个小格。”其他的学生鼓掌表示同意。接着是生2展示,他量的是文具盒的长度。教师也引导他说明量的过程。老师继续引导:
“看来大家对厘米和毫米这两位新朋友已经认识了,那么你们能不能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呢?”学生小组交流讨论后反馈。生3:“都是长度单位。”生4:“一个厘米有10个毫米。”“你从哪里看出来的?”教师引导学生继续探究新知。生5借助投影演示介绍:“一大格是1厘米,一小格是1毫米。一大格里有10个小格,所以一个厘米里有10个毫米。”
本环节中,师生互动的过程在展示学生经验认知水平的同时,已经切入了对厘米与毫米之间关系的认识,经历了1厘米=10毫米的感知、认识过程。
4.在思维冲突的中互动。“思维是数学的体操”,有效的师生互动必须有师生思维碰撞的过程,它既可能是师生思维的冲突,也可能是师生思维过程的相互补充。如在“面积与面积单位”一课教学中,教师在引出“面积单位”时,设计了这样一个师生互动的环节。
学生通过活动探究后,已经对以上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有了统一意见。如果用方格纸量的话,长方形的面积是24个小方格,正方形的面积是25个小方格,长方形的面积小于正方形的面积。教师神秘地说:
“因为正方形中的小方格比长方形多一个,所以正方形的面积大,那么你们能猜到下面遮住的图形的面积谁大谁小吗?”媒体呈现三个用圆形纸片遮住的图形,下面分别标有16格、4格、6格,大多数学生一开始认为第一个图形面积大,因为它有16格。突然有学生说不一定,渐渐地有不同意见的学生多了起来,教师顺势引导:
“你们为什么会有不同意见?”学生自信地说:“三个图形中的方格大小可能不一样。”于是教师展示三个图形,证明学生们的理解相当有道理,确实在没有知道方格大小是否一样时,只知道方格数也是没有办法判断图形面积大小的。然后自然引出测量图形面积的统一单位。
三、注重多元互动评价,实现学生个性发展
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教育儿童,应当严格的地方便须严格;应当放任的地方,便须放任。……太放任了虽是富于自由,不免溢出范围;太严格了,虽是谨守规则,却有些枯干气味,都不是应当有的现象。”因此,在课堂教学评价中根据学生的个性差异从实际出发,区别对待,做到因人而异,注重评价的针对性,让优生有“劲头”,中等生有“想头”,后进生有“奔头”,让不同的人在课堂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实现发展学生个性的良好愿望。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的学习结果,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只有发挥师生互动评价的功能,才能更好地发展学生的思维。要坚持科学、合理、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原则,从三个层面关注评价:①关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当学生在数学课堂上出错或者不得不承认自己没有弄明白新事物时,会表现得惊慌甚至自卑,这时教师要尽量使用积极鼓励性的评价语言,多表扬,多启发,多肯定他们的闪光点,增强他们学习的自信心和对数学学习的兴趣,让他们在一个温暖、民主、开放、自由、轻松的环境中学习,促进他们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注重过程评价。给学生留下一些思考的空间和时间,充分展示学生的特长,使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评价方式要多样化。充分调动不同的评价主体开展多角度、多形式的评价活动,如同学互评、小组评价、自我评价、学生评价教师等。在评价活动中,尊重每个学生的意见,鼓励学生有创意的见解,培养学生多元的思维能力,促进数学活动的互动交往。
总之,教学是一个师生双方的互动过程,师生双方积极性的充分发挥与协调配合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前提。教学中的师生互动,说到底就是要改变“满堂灌”的注入式教学方式,让学生切实成为课堂的真正主人。因此,只有变教师的“独角戏”为师生的“交响乐”,并让互动成为其中的主旋律,师生才能在和谐配合的过程中更好地教和更好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