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运用EOS-1D X的强劲自动对焦性能,快速捕捉选手表情
根据不同拍摄对象、不同比赛、不同光线条件及背景犬况,拍摄前首先要做的就是对理想画面进行构思,同时根据脑海中的画面,大致确定构图及曝光。
在自动对焦模式的选择上,虽然使用单点自动对焦方式也问题不大,但为避免可能出现的脱焦风险,我大多会选择EOS-1D X的自动对焦扩展模式。该模式可使用选定的对焦点及上下左右对焦点进行对焦,易用性良好。
本文中刊载的作品着重刻画选手的表情,因此均选择以人物眼睛为中心对面部进行追踪对焦。EOS-1D X不仅连拍速度极高,其高速处理能力也值得信赖。为确保临近理想位置时拍摄者的注意力能够达到巅峰,应从更早的时间开始连拍,以保持稳定的快门节奏。在拍摄跳远比赛时,可从运动员起跳瞬间开始持续连拍至落地动作。无论是起跳瞬间、跃起过程中还是着地的瞬间,均有可能捕捉到相当精彩的人物表情。
在人工智能伺服自动对焦方面,原则上只需根据场景需要选择适当的模式即可。不同拍摄场景及画面构图应根据情况灵活进行控制,或改变追踪速度,或提升对焦灵敏度。另外,还需注意的是,为确保精彩瞬间能被完美定格,需选择尽可能高的快门速度。EOS-1D X的高感光度画质值得信任,拍摄室内竞技比赛时完全无须担心。
利用超灵敏的自动对焦设定,捕捉被摄体的瞬间动作!
数码相机的自动对焦性能及高感光度性能的提升,令以往无法完成的拍摄成为可能。在野生鸟类摄影中,最令人称奇的当属动作幅度极大的飞翔场景及翠鸟捕食场景的拍摄。
这是我首次使用EOS 7D MarkⅡ来尝试拍摄翠鸟捕食的场景,我尝试着边思索如何顺利进行拍摄边开始挑战拍摄的过程。
无论自动对焦性能提升到什么程度,翠鸟从树枝上飞起并跃入水中的瞬间依然无法通过取景器进行捕捉。为完成后面的拍摄,我选择使用快门优先模式、设定1/4000秒的快门速度未定格翠鸟动作。
此外,这里将EOS 7D MarkⅡ新增的“自动对焦自定义设定指南”中的Case 2设定为超灵敏(灵敏度+2、加速/减速追踪2、自动对焦点自动切换2)状态,并利用区域自动对焦模式持续追踪水中即将成为翠鸟食物的鱼。从翠鸟离开树枝的一刹那开始就按住快门持续连拍。
或许是得到了iTR AF功能的帮助(该功能在区域自动对焦等平面对焦模式下可发挥作用),EOS 7D MarkⅡ在翠鸟跃出水面后保持了稳定的持续对焦,并拍摄到了超平想象的画面场景。此外,10张/秒以上的卓越连拍性能相比前代机型也已提升2张/秒,在拍摄此类场景时可带来超越期待的良好效果。
充分利用相机的对焦功能,尽现自然风光之美
构图与对焦在表现主体时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只有将所需表现的主体放在画面的显著位置并对其精;隹对焦,才能更好地凸显主体。在以静态景物为主的风光摄影中,我也会积极使用AF-C模式进行对焦。AF-S模式下,一旦完成合焦,焦点位置就被固定,而AF-C模式则可在快门释放前持续追踪被摄体。无论是拍摄风中摇曳的物体时,还是手持拍摄中拍摄者与被摄体间距离时刻变化时,AF-C模式均可确保高概率对焦。
风光摄影中经常需要用到超焦距拍摄手法,此时使用常规的相位差自动对焦(取景器拍摄时使用的自动对焦)方式基本没有问题。超焦距所带来的大景深效果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对焦偏差可能造成的影响。但如果拍摄机位与近景间距离较近,那就需要特别注意。此时如果对近景进行对焦,则远景将被虚化:如果对远景对焦,则近景又会被虚化。因此必须将焦点定位在近景与远景之间的位置,寻找到近景至远景均可进入超焦距范围的最佳对焦点。
接下未是微距镜头与长焦镜头,若要利用焦外虚化效果来表现画面,更需要对主体核心进行精;隹对焦。拍摄红叶时究竟对焦在叶脉中央还是叶片根部,拍摄绿苔时究竟应从大量绿叶中选择哪片叶子——拍摄者所希望表现的主体均需通过确定对焦位置未传达。此时,使用实时取景自动对焦功能,可在画面上任意位置放置焦点并精;隹对焦。
镜头后面的唯一焦平面
让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与焦点相关的知识。相信大家都记得小学时做过的实验,用放大镜将阳光聚焦到一点,可令纸张燃烧起来。这个聚焦的点就是名副其实的“焦点”。不过,虽然我们将其称之为点,但如果稍微倾斜放大镜,这个点就会移动到其他位置。因此,更确切地说,这是一个聚焦平面,即所谓的焦平面。同理,当相机镜头前后移动时,这个焦平面也会随之前后移动,从而令合焦位置发生变化。
对焦可体现拍摄者的表现意图
这次我们将话题焦点集中在“对焦”上。首先,让我们来想想焦点到底是什么?
简单地说,画面上看上去最清晰的部位就是焦点所在的位置。当然,从几何学角度讲,焦平面是位于镜头后方的一个小小薄面,位于该平面前后景深范围内的区域,就是我们所看到的近似合焦的区域。
从摄影表现力看,合焦区域等于拍摄者希望展现或者说希望观众重点关注的区域。因此,通过调节合焦位置,可以在照片上强化表现拍摄者希望观众看到的内容。可以看出,对焦在摄影表现力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信不少拍摄者在对焦方面都有一定的苦恼。“好不容易找到的拍摄机会,结果却没对准焦…‘对焦没跟上,所以没法按快门”,类似的失望之情可说是溢于言表。尤其是在使用虚化效果强烈的大光圈镜头时,更是难以判断究竟该对哪里进行对焦,也无法进行更细致的对焦调节。
将拍摄失败的原因归结到相机上自然最为简单,但我们需要认识到,无论相机性能如何进步,自动对焦总不可能是万能的。对理想位置的精;隹对焦必须由拍摄者自己未完成,拍摄者应针对不同相机,思考如何才能更流畅快速地完成对焦操作。对焦效果将直接体现拍摄意图,正因为如此,我们更不能将对焦完全交给相机去完成。 拍摄侧脸时原则上应对准近前方的眼睛
请比较左右两张照片。两张均为侧脸,其中一张对模特近前方的眼睛进行对焦,另一张则对焦在后方的眼睛上,哪张看上去更加自然?毫无疑问,对焦在近前方眼睛上的照片看起来更加自然,对焦在后方眼睛上的照片则会带来心理上的不安感。由此可以看出选择对焦位置的重要性。当然,我们也不排除有时需要有意对焦到远处的眼睛上来表现特定意图的可能性,但仍应坚持“令画面看上去更加自然”的原则。
扩大景深范围可能会削弱主体的存在感与对焦密不可分的另一个要素是“景深”。焦平面虽然是唯一的,但位于其前后区域、可获得与焦平面同等表现力的范围就是景深,该范围的宽度会随光圈值、焦距、成像圈的大小(画幅差异)而发生变化。收缩光圈可扩大景深范围,令对焦变得更加容易,但同时将令主体以外的其他景物进入景深范围内,从而导致需要表现的主体景物存在感稀薄。如何有意识地控制景深,正是对焦表现力中的有趣之处。
自动对焦只是精准对焦过程中的一个有效手段在人像摄影中,人脸检测自动对焦模式是一项非常有用的功能,但并不意味着它是万能的。在模特动作较为剧烈或者头发遮挡面部时,人脸检测自动对焦将无法完美发挥作用。即使使用相位差检测自动对焦方式,当刘海挡住眼睛时也会出现问题,此时的焦点很可能会定位到刘海上,令眼睛成像模糊。因此,自动对焦功能可作为精准对焦过程中的一个有效手段,但最终合焦效果仍需由拍摄者自行判断,并根据需要使用手动对焦方式进行调节。
模特身体的轻微转动将可能导致无法精准合焦拍摄左边这两张照片时的相机设定完全一样,唯一的区别在于模特轻微侧身。从眼睛的合焦状况看,正面照时双眼对焦清晰,而侧身照上右眼已经略微模糊。虽然模特实际侧身的幅度非常小,但反映到合焦效果上就已出现如此明显的差别。由此可以看出,在大光圈镜头全开光圈的浅景深拍摄中,必须充分注意对焦精度。
尤其在使用大光圈镜头时更需细心调节
要确认合焦状况,取景器对焦屏的显示是否清晰将至关重要,拍摄者必须事先做好细致的屈光度调节。此时比较容易犯的错误就是以液晶对焦框为基准调节屈光度。虽然液晶显示的对焦框看上去与对焦屏重叠在一起,但其实分别处于不同的平面上。如果以液晶显示的对焦框的清晰度为基准调节屈光度,则对焦屏的真正成像会变得模糊。虽然部分相机的说明书上提到调节屈光度时可以对焦框的清晰度为参考,但严格说来这种做法是错误的。使用光圈较小的套机变焦镜头时可能难以看出差别,但如果使用大光圈镜头,真正的合焦状况就会一目了然。因此,建议大家在拍摄前务必做好细致的调节。
自动对焦难以胜任的场景其实不少
自动对焦在部分场景下难以胜任工作。除弱光环境、低反差被摄体及存在光晕的逆光环境外,使用长焦镜头拍摄时容易出现手震,这也将导致自动对焦难以顺利完成。就算拍摄者非常想用自动对焦功能,在上述条件下对焦的成功率将难以保证,即使勉强合焦,其对焦精度也会降低。拍摄者应在使用相机的过程中对自动对焦特性有充分认识,遇到自动对焦确实难以胜任的场景时,必须考虑其他对焦手段。
以连拍方式提高合焦概率,此类手段更加切实有效
使用光学取景器自动对焦时,通过光学取景对焦屏确认合焦状况是相当重要的一个步骤。
自动对焦的合焦精度更多地依赖相机本身,拍摄者因此很容易漠然处之。但事实上,拍摄者必须通过对焦屏,仔细检查自动对焦后所处的位置是否已经精准合焦。
要精细判断合焦状况,合理调节屈光度也是相当重要的一环。拍摄者应在拍摄前仔细调节屈光度,确保对焦屏成像清晰。屈光度调节中很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以液晶对焦框的清晰度为基准进行调节,这将导致对焦屏成像模糊不清,从而无法精确判断合焦状况。尤其是在使用对对焦要求更高的大光圈镜头时,在确认对焦峰值时更是容易出现巨大差异,因此必须特别注意。
另一方面,由于光学取景器成像大小有限,拍摄者也不可能总是使用直角放大器进行取景,因此光学取景器在极细微处的精准对焦上存在客观难度。此时可以通过轻微晃动身体加连拍的方式未提高合焦概率,这种“土办法”其实非常有效。
此外,若要充分利用自动对焦功能顺利对焦,还需对自动对焦难以胜任的诸多场景有充分的理解。在无法使用自动对焦的场景中勉强使用自动对焦,只会造成相机的无谓驱动,并且无法保证对焦精度。拍摄者必须有意识地避免此类情况,在意识到自动对焦无法完成任务时,需尝试寻找更易于合焦的区域进行对焦锁定,或使用手动对焦功能及实时取景功能等其他方式进行对焦。
将取景画面放大显示,随心所欲地精确对焦
数码单反相机的实时取景功能以及无反相机的电子取景器和液晶显示屏,都能够实现光学取景器绝对做不到的特殊功能,那就是能够将画面局部进行放大,以便对焦或确认合焦与否。如果想要在画面中的某个部位进行对焦的话,可以通过实时取景放大功能将该部位进行放大以便进行对焦,这可以说是一项非常简单方便的功能。
对于那些基本上处于静止的被摄体来说,拍摄时可以不慌不忙地将取景画面放大,仔细进行合焦确认。由于在实时取景模式下,取景画面就是影像传感器所获得的实际画面,如果此时再配合三脚架将相机固定的话,即便称此时的对焦能够百发百中也毫不为过。当然,在景深极浅的情况下,也能够;隹确地捕捉并随意调节薄如蝉翼的焦平面。
隶属于实时取景自动对焦之下的面部识别自动对焦虽然也值得一用,但是对于景深极浅的局部特写、睫毛部位的精确合焦等,以及在对对焦位置要求非常苛刻的拍摄条件下就显得无能为力了。在这些情况下拍摄时,手动对焦微调很有必要。在各种不同的拍摄条件下,对焦方式也要进行区别使用。
如今无反相机上搭载了各种各样的对焦辅助功能,特别是峰值对焦显示功能使用起来非常便利。由于合焦部位的对比度最高,峰值对焦功能便能够将其进行突出显示。在进行实时取景放大时也难以确认焦点位置时,还可以同时进行峰值对焦显示,灵活运用这些功能,可以得到精;隹的对焦效果。 照片中的焦点是表现拍摄者意图的核心。因此,利用相机搭载的各种辅助功能,来精确地捕捉焦点吧。
在“面部识别”的基础上进行“眼部识别”自动对焦
能够指定想合焦的眼睛
如今,在面部识别功能的基础上,已经发展出能够检测出画面中被摄对象的眼睛并进行对焦的眼部识别功能。在拍摄人物面部特写时,最好在距离相机较近的眼睛上进行对焦。如今也有像奥林巴斯的OM-D E-M1这样,能够选择在哪只眼睛上优先对焦的机型。只要能将画面中的眼部识别出来,拍摄特写也没什么问题。玩转相机的各种自动对焦功能,难题总会有办法搞定。
了解“相位差自动对焦”和“对比度自动对焦”的不同
相位差和对比度两种对焦方式,究竟有何差异
如今越来越多的无反相机开始具备焦平面相位差检测自动对焦功能,这种对焦方式和以往单反相机所采用的相位差检测自动对焦基本原理相同。通过镜头两侧的光线投射到相位差检测像素元件上时,1.合焦状态下,光线汇聚到一点:2.焦点向前偏移时,相比合焦状态,通过镜头左侧的光线会向右偏移,而通过镜头右侧的光线会向左偏移:3.焦点向后偏移时,光线同样无法汇聚,通过镜头左侧的光线偏左,通过镜头右侧的光线则偏右。根据上述原理,相机检测出通过镜头光线之间的偏移量,并依此进行“相位差检测自动对焦”。其优势在于相机在相位差检测瞬间就可以判断出焦点的偏移方向以及偏移量,可以避免镜头进行无谓的对焦尝试动作。与此同时,相位差检测自动对焦对于运动中的被摄体也可以进行高速自动对焦。
另外,单反相机是通过隐藏在主反光镜后面的副反光镜,将光线导入机身底部的相位差检测传感器中未进行自动对焦的。因此,需要通过镜头的光线到达影像传感器的距离与到达相位差检测传感器的距离完全相同。然而,鉴于相机在实际工作中副反光镜的精度、对焦传感器的光学精度、法兰距等都可能产生误差,光线到达影像传感器的距离与到达对焦传感器的距离很难完全相同。为了校正这些误差,机身和镜头上搭载了相应的对焦补偿数据。如果没有正确的补偿数据,即便对焦传感器能够顺利工作,也可能会造成跑焦……传统的对焦方式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不确定因素。
与此相对,焦平面相位差自动对焦是直接在影像传感器上设置相位差检测像素,结构简单直接,对于镜头也没有特别要求,是一种可以实现高精度合焦的对焦方式。不过在低对比度、低照度以及虚化极强的情况下,这种对焦方式的性能要比独立对焦传感器差一些,而且对于画质来说也多少会有些影响。作为一种新型对焦方式,它今后的发展和改良令人期待。
除此之外,还有无反相机和大多数单反相机实时取景时所采用的“对比度检测自动对焦”。这是一种利用影像传感器获得的成像未寻找其对比度最大值的对焦方式。和相位差检测自动对焦方式相比,其最大优点在于能够在画面的边缘进行对焦。但是,对比度检测自动对焦需要在对焦过程中不断地检测画面中的对比度,并不断进行调整以接近合焦位置,因此需要镜头在设计时就考虑到马达连续往复驱动和高速数据交换能力,如果无法做到的话,也无法实现高速对比度自动对焦。
正因如此,有些机型将焦平面相位差检测和对比度检测两种自动对焦方式相结合,并在相机中内置镜头虚化数据作为辅助数据,未实现高速自动对焦。在进行单次对焦(AF-S)时,这种混合对焦方式的性能相比传统单反相机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不过,混合对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电子取景器的取景延迟、高速连拍时实时取景画面的刷新,以及对比度自动对焦状态下特有的果冻效应等,都是今后需要解决的问题。
“CS大战”之连续自动对焦篇相比精度,工作方式更令人在意
利用与检测单次自动对焦模式相同的方法考验连续自动对焦模式。在使用D810拍摄时,焦点有轻微的前后漂移情况,中央对焦点的精;隹合焦数量相比单次自动对焦模式少了6张,周边对焦点则是有8张稍稍向前脱焦,两张完全脱焦。与其相比,索尼。α77H的连续自动对焦模式虽然称不上十分精准,但10张照片的合焦精度基本都处于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另一方面,LUMlX GH4和X-T1不论是画面中央还是周边,都能做到精确合焦在眼睛上,具备极高的合焦精度。不过在拍摄时,这两台相机也会在焦点附近轻微地“拉风箱”,按下快门按钮后快门释放也稍有延迟,这两点确实令人有些不爽。对于无反相机来说,也许更加简单直接的单次自动对焦模式才是最佳选择。
如果不使用三脚架而直接手持拍摄的话,每一款相机的周边对焦点的合焦成功率都会下降。手持拍摄时不仅仅是对焦点偏离模特眼睛、对焦点对于目标判定失误的问题,从合焦到释放快门的极短时间内,拍摄者和模特身体的晃动也会造成拍摄失败。另外,在被摄体处于逆光、照明光线不足,或者对比度较低等的情况下,就不仅仅是脱焦的问题了,根本无法对焦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在这种情况下最好还是选择使用中央对焦点。由于画面的中央部分受到镜头像差的影响较小,对比度也最高,因此可以说是最容易合焦的部分。换句话说,如果使用的是像差小的高品质镜头,拍摄时周边对焦点的合焦精度也会得到提升。
运动物体的追踪能力远超其他对焦模式
想要精确捕捉运动物体的话,还是高端机型更可靠
自动对焦的基本操作就是将对焦点对准想要合焦的被摄体,进行自动对焦后按下快门。不论拍摄静物还是动态物体都是如此。不过,在拍摄动态物体时想要将焦点持续对准被摄体有一定难度,在使用超长焦镜头时更是如此。
另外,在拍摄的瞬间,取景器会出现短暂的失像。在使用高速连拍追踪拍摄动态物体时,自然是失像时间越短越好。失像时间越短,观察被摄体移动的时间就越多,追踪拍摄也就更加容易。这一点对于相位差对焦检测传感器未说也非常重要,反光镜如果能更快、更稳定地复位,留给对焦检测传感器的工作时间也就越多,也就是说对焦的精度会更高。
如果要高速且稳定地驱动反光镜,那么更强力的马达等驱动装置必不可少,而且耐久性更好的强大机械结构也不可或缺……这些因素和机身尺寸、重量以及价格都密切相关。综上所述,考虑到性价比和便携性等因素,中端机型相比入门机型更合适。当然,旗舰机型的性能也要高于中端机型。 不过,上面所说的观点也并不绝对,最近不少APS-C中端机型在自动对焦和高速连拍的性能上已经逼近数年前的旗舰机型。对焦点覆盖范围自然也是越广越好,更广的自动对焦范围能够始终保持有对焦点覆盖在被摄体上,持续稳定地进行自动对焦,合焦概率也会更高。
焦平面相位差自动对焦的配置优劣,上手一用即可立见高下
“焦平面相位差自动对焦”指的是将影像传感器上的部分像素另行分工,使其承担获取相位差检测数据的工作,影像传感器也在成像之外,需要承担自动对焦的责任。借助相位差检测自动对焦的特性,在对焦的瞬间就可以判断出焦点偏前、合焦还是偏后,在实时取景模式下可以实现更快的对焦速度。另外,在进行连续对焦时也可以减轻镜头在焦点附近“拉风箱”的现象。
不过,根据机型的不同,焦平面相位差自动对焦点的配置也各种各样。既有EOS 70D和尼康1系列这种能够覆盖大半画面的机型,也有焦平面相位差自动对焦点集中在画面中央的机型。一旦被摄体逃出了焦平面相位差自动对焦的对焦范围,马上就可以察觉到对比度自动对焦那种过度对焦再向回调整的特有动作。
另外,虽然说使用连续自动对焦拍摄运动物体的铁则之一,就是要使用相位差自动对焦,但是无反相机的焦平面相位差自动对焦很容易产生焦点漂移和连拍间隔不均等情况。因此,在进行动态物体追踪对焦拍摄时,还是单反相机的传统对焦方式更加可靠。
只要镜头支持,就能实现高速、高精度的自动对焦
合焦精度得心应手,支持镜头尚需完善
大多数无反相机和单反相机在实时取景对焦时采用的都是对比度自动对焦。不仅能在画面边缘顺利合焦,而且由于是利用影像传感器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对焦操作,合焦精度也可以说非常之高。
但是,对比度自动对焦在工作时,会将镜头的焦点前后微调尝试寻找焦点,如果使用的镜头并未对这种对焦方式进行专门设计和优化的话,不仅镜头的对焦速度会成问题,而且不必要的动作也会变多。
反之,如果镜头针对对比度对焦进行了优化设计,便可以进行良好的相互搭配,对焦速度和流畅程度甚至可以达到与相位差检测自动对焦相当的程度。LUMl×GH4等机型还搭载了“空间识别自动对焦”等技术,能够根据镜头的光学数据,快速识别两张焦点不同的照片,以此来判断出焦点的方向和大致距离,减少无谓动作,提升镜头的对焦速度。不过在追焦拍摄运动物体时,焦点还是容易产生偏移。就我个人观点来说,拍摄动态物体时还是推荐使用单次自动对焦模式对焦并迅速按下快门,之后不断重复这一动作比较合适。
如今的自动对焦方式,其实是从手动对焦演变而来
在小型相机出现之前,那些大画幅相机在对焦时要取下感光材料,在焦平面上放一块毛玻璃,然后用一块遮光布将自己盖在里面,通过投射到毛玻璃上的成像来尝试对焦。在双反相机和单反相机出现后,开始采用磨砂对焦屏进行对焦。这种对焦方式需要在一片单面磨砂的玻璃上确认焦点,当画面达到最清晰的时候,就表明当前为合焦状态。由于要通过肉眼未判断,何时才是“最清晰”很难定论,因此在接近焦点后需要进行反复微调,慎重操作。现在的对比度检测自动对焦通过电子化手段可以轻而易举地判断出对比度最高的“最清晰”时刻,在影像传感器上灵活运用了磨砂屏对焦的基本原理。
小型相机出现后,为了让对焦更方便,出现了利用测距仪进行对焦的机型。测距仪是通过两个相距一定距离的点,同时瞄准同一个目标,通过这两点和目标所形成三角形两个底边的角度,来计算出目标的距离。这便是三角测量的基本原理。小型相机将测距仪和取景器相结合,就成为了联动测距式旁轴相机。在调整镜头焦点的同时,也会触动机身中的联动测距系统,最终将被摄体的测距成像结合到实像取景器当中,以此来判断合焦与否。如今的单反相机中,运用了各种各样的技术来实现自动对焦。其中主流的自动对焦方式就是利用棱镜分离光线,并利用相位差判断合焦位置来驱动对焦。如此看来,如今最新的自动对焦机型和以往的手动对焦机型在对焦原理上基本相同,本质上也没有太大区别。
根据不同拍摄对象、不同比赛、不同光线条件及背景犬况,拍摄前首先要做的就是对理想画面进行构思,同时根据脑海中的画面,大致确定构图及曝光。
在自动对焦模式的选择上,虽然使用单点自动对焦方式也问题不大,但为避免可能出现的脱焦风险,我大多会选择EOS-1D X的自动对焦扩展模式。该模式可使用选定的对焦点及上下左右对焦点进行对焦,易用性良好。
本文中刊载的作品着重刻画选手的表情,因此均选择以人物眼睛为中心对面部进行追踪对焦。EOS-1D X不仅连拍速度极高,其高速处理能力也值得信赖。为确保临近理想位置时拍摄者的注意力能够达到巅峰,应从更早的时间开始连拍,以保持稳定的快门节奏。在拍摄跳远比赛时,可从运动员起跳瞬间开始持续连拍至落地动作。无论是起跳瞬间、跃起过程中还是着地的瞬间,均有可能捕捉到相当精彩的人物表情。
在人工智能伺服自动对焦方面,原则上只需根据场景需要选择适当的模式即可。不同拍摄场景及画面构图应根据情况灵活进行控制,或改变追踪速度,或提升对焦灵敏度。另外,还需注意的是,为确保精彩瞬间能被完美定格,需选择尽可能高的快门速度。EOS-1D X的高感光度画质值得信任,拍摄室内竞技比赛时完全无须担心。
利用超灵敏的自动对焦设定,捕捉被摄体的瞬间动作!
数码相机的自动对焦性能及高感光度性能的提升,令以往无法完成的拍摄成为可能。在野生鸟类摄影中,最令人称奇的当属动作幅度极大的飞翔场景及翠鸟捕食场景的拍摄。
这是我首次使用EOS 7D MarkⅡ来尝试拍摄翠鸟捕食的场景,我尝试着边思索如何顺利进行拍摄边开始挑战拍摄的过程。
无论自动对焦性能提升到什么程度,翠鸟从树枝上飞起并跃入水中的瞬间依然无法通过取景器进行捕捉。为完成后面的拍摄,我选择使用快门优先模式、设定1/4000秒的快门速度未定格翠鸟动作。
此外,这里将EOS 7D MarkⅡ新增的“自动对焦自定义设定指南”中的Case 2设定为超灵敏(灵敏度+2、加速/减速追踪2、自动对焦点自动切换2)状态,并利用区域自动对焦模式持续追踪水中即将成为翠鸟食物的鱼。从翠鸟离开树枝的一刹那开始就按住快门持续连拍。
或许是得到了iTR AF功能的帮助(该功能在区域自动对焦等平面对焦模式下可发挥作用),EOS 7D MarkⅡ在翠鸟跃出水面后保持了稳定的持续对焦,并拍摄到了超平想象的画面场景。此外,10张/秒以上的卓越连拍性能相比前代机型也已提升2张/秒,在拍摄此类场景时可带来超越期待的良好效果。
充分利用相机的对焦功能,尽现自然风光之美
构图与对焦在表现主体时存在相辅相成的关系。只有将所需表现的主体放在画面的显著位置并对其精;隹对焦,才能更好地凸显主体。在以静态景物为主的风光摄影中,我也会积极使用AF-C模式进行对焦。AF-S模式下,一旦完成合焦,焦点位置就被固定,而AF-C模式则可在快门释放前持续追踪被摄体。无论是拍摄风中摇曳的物体时,还是手持拍摄中拍摄者与被摄体间距离时刻变化时,AF-C模式均可确保高概率对焦。
风光摄影中经常需要用到超焦距拍摄手法,此时使用常规的相位差自动对焦(取景器拍摄时使用的自动对焦)方式基本没有问题。超焦距所带来的大景深效果可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对焦偏差可能造成的影响。但如果拍摄机位与近景间距离较近,那就需要特别注意。此时如果对近景进行对焦,则远景将被虚化:如果对远景对焦,则近景又会被虚化。因此必须将焦点定位在近景与远景之间的位置,寻找到近景至远景均可进入超焦距范围的最佳对焦点。
接下未是微距镜头与长焦镜头,若要利用焦外虚化效果来表现画面,更需要对主体核心进行精;隹对焦。拍摄红叶时究竟对焦在叶脉中央还是叶片根部,拍摄绿苔时究竟应从大量绿叶中选择哪片叶子——拍摄者所希望表现的主体均需通过确定对焦位置未传达。此时,使用实时取景自动对焦功能,可在画面上任意位置放置焦点并精;隹对焦。
镜头后面的唯一焦平面
让我们先来复习一下与焦点相关的知识。相信大家都记得小学时做过的实验,用放大镜将阳光聚焦到一点,可令纸张燃烧起来。这个聚焦的点就是名副其实的“焦点”。不过,虽然我们将其称之为点,但如果稍微倾斜放大镜,这个点就会移动到其他位置。因此,更确切地说,这是一个聚焦平面,即所谓的焦平面。同理,当相机镜头前后移动时,这个焦平面也会随之前后移动,从而令合焦位置发生变化。
对焦可体现拍摄者的表现意图
这次我们将话题焦点集中在“对焦”上。首先,让我们来想想焦点到底是什么?
简单地说,画面上看上去最清晰的部位就是焦点所在的位置。当然,从几何学角度讲,焦平面是位于镜头后方的一个小小薄面,位于该平面前后景深范围内的区域,就是我们所看到的近似合焦的区域。
从摄影表现力看,合焦区域等于拍摄者希望展现或者说希望观众重点关注的区域。因此,通过调节合焦位置,可以在照片上强化表现拍摄者希望观众看到的内容。可以看出,对焦在摄影表现力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信不少拍摄者在对焦方面都有一定的苦恼。“好不容易找到的拍摄机会,结果却没对准焦…‘对焦没跟上,所以没法按快门”,类似的失望之情可说是溢于言表。尤其是在使用虚化效果强烈的大光圈镜头时,更是难以判断究竟该对哪里进行对焦,也无法进行更细致的对焦调节。
将拍摄失败的原因归结到相机上自然最为简单,但我们需要认识到,无论相机性能如何进步,自动对焦总不可能是万能的。对理想位置的精;隹对焦必须由拍摄者自己未完成,拍摄者应针对不同相机,思考如何才能更流畅快速地完成对焦操作。对焦效果将直接体现拍摄意图,正因为如此,我们更不能将对焦完全交给相机去完成。 拍摄侧脸时原则上应对准近前方的眼睛
请比较左右两张照片。两张均为侧脸,其中一张对模特近前方的眼睛进行对焦,另一张则对焦在后方的眼睛上,哪张看上去更加自然?毫无疑问,对焦在近前方眼睛上的照片看起来更加自然,对焦在后方眼睛上的照片则会带来心理上的不安感。由此可以看出选择对焦位置的重要性。当然,我们也不排除有时需要有意对焦到远处的眼睛上来表现特定意图的可能性,但仍应坚持“令画面看上去更加自然”的原则。
扩大景深范围可能会削弱主体的存在感与对焦密不可分的另一个要素是“景深”。焦平面虽然是唯一的,但位于其前后区域、可获得与焦平面同等表现力的范围就是景深,该范围的宽度会随光圈值、焦距、成像圈的大小(画幅差异)而发生变化。收缩光圈可扩大景深范围,令对焦变得更加容易,但同时将令主体以外的其他景物进入景深范围内,从而导致需要表现的主体景物存在感稀薄。如何有意识地控制景深,正是对焦表现力中的有趣之处。
自动对焦只是精准对焦过程中的一个有效手段在人像摄影中,人脸检测自动对焦模式是一项非常有用的功能,但并不意味着它是万能的。在模特动作较为剧烈或者头发遮挡面部时,人脸检测自动对焦将无法完美发挥作用。即使使用相位差检测自动对焦方式,当刘海挡住眼睛时也会出现问题,此时的焦点很可能会定位到刘海上,令眼睛成像模糊。因此,自动对焦功能可作为精准对焦过程中的一个有效手段,但最终合焦效果仍需由拍摄者自行判断,并根据需要使用手动对焦方式进行调节。
模特身体的轻微转动将可能导致无法精准合焦拍摄左边这两张照片时的相机设定完全一样,唯一的区别在于模特轻微侧身。从眼睛的合焦状况看,正面照时双眼对焦清晰,而侧身照上右眼已经略微模糊。虽然模特实际侧身的幅度非常小,但反映到合焦效果上就已出现如此明显的差别。由此可以看出,在大光圈镜头全开光圈的浅景深拍摄中,必须充分注意对焦精度。
尤其在使用大光圈镜头时更需细心调节
要确认合焦状况,取景器对焦屏的显示是否清晰将至关重要,拍摄者必须事先做好细致的屈光度调节。此时比较容易犯的错误就是以液晶对焦框为基准调节屈光度。虽然液晶显示的对焦框看上去与对焦屏重叠在一起,但其实分别处于不同的平面上。如果以液晶显示的对焦框的清晰度为基准调节屈光度,则对焦屏的真正成像会变得模糊。虽然部分相机的说明书上提到调节屈光度时可以对焦框的清晰度为参考,但严格说来这种做法是错误的。使用光圈较小的套机变焦镜头时可能难以看出差别,但如果使用大光圈镜头,真正的合焦状况就会一目了然。因此,建议大家在拍摄前务必做好细致的调节。
自动对焦难以胜任的场景其实不少
自动对焦在部分场景下难以胜任工作。除弱光环境、低反差被摄体及存在光晕的逆光环境外,使用长焦镜头拍摄时容易出现手震,这也将导致自动对焦难以顺利完成。就算拍摄者非常想用自动对焦功能,在上述条件下对焦的成功率将难以保证,即使勉强合焦,其对焦精度也会降低。拍摄者应在使用相机的过程中对自动对焦特性有充分认识,遇到自动对焦确实难以胜任的场景时,必须考虑其他对焦手段。
以连拍方式提高合焦概率,此类手段更加切实有效
使用光学取景器自动对焦时,通过光学取景对焦屏确认合焦状况是相当重要的一个步骤。
自动对焦的合焦精度更多地依赖相机本身,拍摄者因此很容易漠然处之。但事实上,拍摄者必须通过对焦屏,仔细检查自动对焦后所处的位置是否已经精准合焦。
要精细判断合焦状况,合理调节屈光度也是相当重要的一环。拍摄者应在拍摄前仔细调节屈光度,确保对焦屏成像清晰。屈光度调节中很容易犯的一个错误就是以液晶对焦框的清晰度为基准进行调节,这将导致对焦屏成像模糊不清,从而无法精确判断合焦状况。尤其是在使用对对焦要求更高的大光圈镜头时,在确认对焦峰值时更是容易出现巨大差异,因此必须特别注意。
另一方面,由于光学取景器成像大小有限,拍摄者也不可能总是使用直角放大器进行取景,因此光学取景器在极细微处的精准对焦上存在客观难度。此时可以通过轻微晃动身体加连拍的方式未提高合焦概率,这种“土办法”其实非常有效。
此外,若要充分利用自动对焦功能顺利对焦,还需对自动对焦难以胜任的诸多场景有充分的理解。在无法使用自动对焦的场景中勉强使用自动对焦,只会造成相机的无谓驱动,并且无法保证对焦精度。拍摄者必须有意识地避免此类情况,在意识到自动对焦无法完成任务时,需尝试寻找更易于合焦的区域进行对焦锁定,或使用手动对焦功能及实时取景功能等其他方式进行对焦。
将取景画面放大显示,随心所欲地精确对焦
数码单反相机的实时取景功能以及无反相机的电子取景器和液晶显示屏,都能够实现光学取景器绝对做不到的特殊功能,那就是能够将画面局部进行放大,以便对焦或确认合焦与否。如果想要在画面中的某个部位进行对焦的话,可以通过实时取景放大功能将该部位进行放大以便进行对焦,这可以说是一项非常简单方便的功能。
对于那些基本上处于静止的被摄体来说,拍摄时可以不慌不忙地将取景画面放大,仔细进行合焦确认。由于在实时取景模式下,取景画面就是影像传感器所获得的实际画面,如果此时再配合三脚架将相机固定的话,即便称此时的对焦能够百发百中也毫不为过。当然,在景深极浅的情况下,也能够;隹确地捕捉并随意调节薄如蝉翼的焦平面。
隶属于实时取景自动对焦之下的面部识别自动对焦虽然也值得一用,但是对于景深极浅的局部特写、睫毛部位的精确合焦等,以及在对对焦位置要求非常苛刻的拍摄条件下就显得无能为力了。在这些情况下拍摄时,手动对焦微调很有必要。在各种不同的拍摄条件下,对焦方式也要进行区别使用。
如今无反相机上搭载了各种各样的对焦辅助功能,特别是峰值对焦显示功能使用起来非常便利。由于合焦部位的对比度最高,峰值对焦功能便能够将其进行突出显示。在进行实时取景放大时也难以确认焦点位置时,还可以同时进行峰值对焦显示,灵活运用这些功能,可以得到精;隹的对焦效果。 照片中的焦点是表现拍摄者意图的核心。因此,利用相机搭载的各种辅助功能,来精确地捕捉焦点吧。
在“面部识别”的基础上进行“眼部识别”自动对焦
能够指定想合焦的眼睛
如今,在面部识别功能的基础上,已经发展出能够检测出画面中被摄对象的眼睛并进行对焦的眼部识别功能。在拍摄人物面部特写时,最好在距离相机较近的眼睛上进行对焦。如今也有像奥林巴斯的OM-D E-M1这样,能够选择在哪只眼睛上优先对焦的机型。只要能将画面中的眼部识别出来,拍摄特写也没什么问题。玩转相机的各种自动对焦功能,难题总会有办法搞定。
了解“相位差自动对焦”和“对比度自动对焦”的不同
相位差和对比度两种对焦方式,究竟有何差异
如今越来越多的无反相机开始具备焦平面相位差检测自动对焦功能,这种对焦方式和以往单反相机所采用的相位差检测自动对焦基本原理相同。通过镜头两侧的光线投射到相位差检测像素元件上时,1.合焦状态下,光线汇聚到一点:2.焦点向前偏移时,相比合焦状态,通过镜头左侧的光线会向右偏移,而通过镜头右侧的光线会向左偏移:3.焦点向后偏移时,光线同样无法汇聚,通过镜头左侧的光线偏左,通过镜头右侧的光线则偏右。根据上述原理,相机检测出通过镜头光线之间的偏移量,并依此进行“相位差检测自动对焦”。其优势在于相机在相位差检测瞬间就可以判断出焦点的偏移方向以及偏移量,可以避免镜头进行无谓的对焦尝试动作。与此同时,相位差检测自动对焦对于运动中的被摄体也可以进行高速自动对焦。
另外,单反相机是通过隐藏在主反光镜后面的副反光镜,将光线导入机身底部的相位差检测传感器中未进行自动对焦的。因此,需要通过镜头的光线到达影像传感器的距离与到达相位差检测传感器的距离完全相同。然而,鉴于相机在实际工作中副反光镜的精度、对焦传感器的光学精度、法兰距等都可能产生误差,光线到达影像传感器的距离与到达对焦传感器的距离很难完全相同。为了校正这些误差,机身和镜头上搭载了相应的对焦补偿数据。如果没有正确的补偿数据,即便对焦传感器能够顺利工作,也可能会造成跑焦……传统的对焦方式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不确定因素。
与此相对,焦平面相位差自动对焦是直接在影像传感器上设置相位差检测像素,结构简单直接,对于镜头也没有特别要求,是一种可以实现高精度合焦的对焦方式。不过在低对比度、低照度以及虚化极强的情况下,这种对焦方式的性能要比独立对焦传感器差一些,而且对于画质来说也多少会有些影响。作为一种新型对焦方式,它今后的发展和改良令人期待。
除此之外,还有无反相机和大多数单反相机实时取景时所采用的“对比度检测自动对焦”。这是一种利用影像传感器获得的成像未寻找其对比度最大值的对焦方式。和相位差检测自动对焦方式相比,其最大优点在于能够在画面的边缘进行对焦。但是,对比度检测自动对焦需要在对焦过程中不断地检测画面中的对比度,并不断进行调整以接近合焦位置,因此需要镜头在设计时就考虑到马达连续往复驱动和高速数据交换能力,如果无法做到的话,也无法实现高速对比度自动对焦。
正因如此,有些机型将焦平面相位差检测和对比度检测两种自动对焦方式相结合,并在相机中内置镜头虚化数据作为辅助数据,未实现高速自动对焦。在进行单次对焦(AF-S)时,这种混合对焦方式的性能相比传统单反相机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不过,混合对焦仍然存在一些问题。电子取景器的取景延迟、高速连拍时实时取景画面的刷新,以及对比度自动对焦状态下特有的果冻效应等,都是今后需要解决的问题。
“CS大战”之连续自动对焦篇相比精度,工作方式更令人在意
利用与检测单次自动对焦模式相同的方法考验连续自动对焦模式。在使用D810拍摄时,焦点有轻微的前后漂移情况,中央对焦点的精;隹合焦数量相比单次自动对焦模式少了6张,周边对焦点则是有8张稍稍向前脱焦,两张完全脱焦。与其相比,索尼。α77H的连续自动对焦模式虽然称不上十分精准,但10张照片的合焦精度基本都处于可以接受的范围内。
另一方面,LUMlX GH4和X-T1不论是画面中央还是周边,都能做到精确合焦在眼睛上,具备极高的合焦精度。不过在拍摄时,这两台相机也会在焦点附近轻微地“拉风箱”,按下快门按钮后快门释放也稍有延迟,这两点确实令人有些不爽。对于无反相机来说,也许更加简单直接的单次自动对焦模式才是最佳选择。
如果不使用三脚架而直接手持拍摄的话,每一款相机的周边对焦点的合焦成功率都会下降。手持拍摄时不仅仅是对焦点偏离模特眼睛、对焦点对于目标判定失误的问题,从合焦到释放快门的极短时间内,拍摄者和模特身体的晃动也会造成拍摄失败。另外,在被摄体处于逆光、照明光线不足,或者对比度较低等的情况下,就不仅仅是脱焦的问题了,根本无法对焦的情况也时有发生,在这种情况下最好还是选择使用中央对焦点。由于画面的中央部分受到镜头像差的影响较小,对比度也最高,因此可以说是最容易合焦的部分。换句话说,如果使用的是像差小的高品质镜头,拍摄时周边对焦点的合焦精度也会得到提升。
运动物体的追踪能力远超其他对焦模式
想要精确捕捉运动物体的话,还是高端机型更可靠
自动对焦的基本操作就是将对焦点对准想要合焦的被摄体,进行自动对焦后按下快门。不论拍摄静物还是动态物体都是如此。不过,在拍摄动态物体时想要将焦点持续对准被摄体有一定难度,在使用超长焦镜头时更是如此。
另外,在拍摄的瞬间,取景器会出现短暂的失像。在使用高速连拍追踪拍摄动态物体时,自然是失像时间越短越好。失像时间越短,观察被摄体移动的时间就越多,追踪拍摄也就更加容易。这一点对于相位差对焦检测传感器未说也非常重要,反光镜如果能更快、更稳定地复位,留给对焦检测传感器的工作时间也就越多,也就是说对焦的精度会更高。
如果要高速且稳定地驱动反光镜,那么更强力的马达等驱动装置必不可少,而且耐久性更好的强大机械结构也不可或缺……这些因素和机身尺寸、重量以及价格都密切相关。综上所述,考虑到性价比和便携性等因素,中端机型相比入门机型更合适。当然,旗舰机型的性能也要高于中端机型。 不过,上面所说的观点也并不绝对,最近不少APS-C中端机型在自动对焦和高速连拍的性能上已经逼近数年前的旗舰机型。对焦点覆盖范围自然也是越广越好,更广的自动对焦范围能够始终保持有对焦点覆盖在被摄体上,持续稳定地进行自动对焦,合焦概率也会更高。
焦平面相位差自动对焦的配置优劣,上手一用即可立见高下
“焦平面相位差自动对焦”指的是将影像传感器上的部分像素另行分工,使其承担获取相位差检测数据的工作,影像传感器也在成像之外,需要承担自动对焦的责任。借助相位差检测自动对焦的特性,在对焦的瞬间就可以判断出焦点偏前、合焦还是偏后,在实时取景模式下可以实现更快的对焦速度。另外,在进行连续对焦时也可以减轻镜头在焦点附近“拉风箱”的现象。
不过,根据机型的不同,焦平面相位差自动对焦点的配置也各种各样。既有EOS 70D和尼康1系列这种能够覆盖大半画面的机型,也有焦平面相位差自动对焦点集中在画面中央的机型。一旦被摄体逃出了焦平面相位差自动对焦的对焦范围,马上就可以察觉到对比度自动对焦那种过度对焦再向回调整的特有动作。
另外,虽然说使用连续自动对焦拍摄运动物体的铁则之一,就是要使用相位差自动对焦,但是无反相机的焦平面相位差自动对焦很容易产生焦点漂移和连拍间隔不均等情况。因此,在进行动态物体追踪对焦拍摄时,还是单反相机的传统对焦方式更加可靠。
只要镜头支持,就能实现高速、高精度的自动对焦
合焦精度得心应手,支持镜头尚需完善
大多数无反相机和单反相机在实时取景对焦时采用的都是对比度自动对焦。不仅能在画面边缘顺利合焦,而且由于是利用影像传感器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对焦操作,合焦精度也可以说非常之高。
但是,对比度自动对焦在工作时,会将镜头的焦点前后微调尝试寻找焦点,如果使用的镜头并未对这种对焦方式进行专门设计和优化的话,不仅镜头的对焦速度会成问题,而且不必要的动作也会变多。
反之,如果镜头针对对比度对焦进行了优化设计,便可以进行良好的相互搭配,对焦速度和流畅程度甚至可以达到与相位差检测自动对焦相当的程度。LUMl×GH4等机型还搭载了“空间识别自动对焦”等技术,能够根据镜头的光学数据,快速识别两张焦点不同的照片,以此来判断出焦点的方向和大致距离,减少无谓动作,提升镜头的对焦速度。不过在追焦拍摄运动物体时,焦点还是容易产生偏移。就我个人观点来说,拍摄动态物体时还是推荐使用单次自动对焦模式对焦并迅速按下快门,之后不断重复这一动作比较合适。
如今的自动对焦方式,其实是从手动对焦演变而来
在小型相机出现之前,那些大画幅相机在对焦时要取下感光材料,在焦平面上放一块毛玻璃,然后用一块遮光布将自己盖在里面,通过投射到毛玻璃上的成像来尝试对焦。在双反相机和单反相机出现后,开始采用磨砂对焦屏进行对焦。这种对焦方式需要在一片单面磨砂的玻璃上确认焦点,当画面达到最清晰的时候,就表明当前为合焦状态。由于要通过肉眼未判断,何时才是“最清晰”很难定论,因此在接近焦点后需要进行反复微调,慎重操作。现在的对比度检测自动对焦通过电子化手段可以轻而易举地判断出对比度最高的“最清晰”时刻,在影像传感器上灵活运用了磨砂屏对焦的基本原理。
小型相机出现后,为了让对焦更方便,出现了利用测距仪进行对焦的机型。测距仪是通过两个相距一定距离的点,同时瞄准同一个目标,通过这两点和目标所形成三角形两个底边的角度,来计算出目标的距离。这便是三角测量的基本原理。小型相机将测距仪和取景器相结合,就成为了联动测距式旁轴相机。在调整镜头焦点的同时,也会触动机身中的联动测距系统,最终将被摄体的测距成像结合到实像取景器当中,以此来判断合焦与否。如今的单反相机中,运用了各种各样的技术来实现自动对焦。其中主流的自动对焦方式就是利用棱镜分离光线,并利用相位差判断合焦位置来驱动对焦。如此看来,如今最新的自动对焦机型和以往的手动对焦机型在对焦原理上基本相同,本质上也没有太大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