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语文教学中面面俱到、事必躬亲确实不是个好办法,而且教师自己也有很多想不到、做不到的地方,更不可能顾及每一个学生。如果让学生自己去理解这些知识点、将之总结出来并形成文字,效果就大不一样了。采用“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能使这种效果得到最好体现。
一、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常规课堂之“小组合作”
虽然陶行知先生早就有“小先生”之说,但课改前的课堂教学仍然是一言堂,即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从头讲到尾。现在的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太多了,我们应当以训练他们获取信息的方法、能力为己任。所以,只要学生能学会的,学生能讲清的甚至讲不清的教师都应大胆地让他们去讲,让他们去“教”,教师听清学生还有哪些没有学到位,再作引导。这种多个“教师”的“教”、有争议的“教”,随着师生的对答讨论逐步形成的课堂——“生成”式课堂,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又能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意识以及从不同侧面探索问题、辨析问题的能力,使其养成探索问题的习惯。同时,还避免了单向传导,形成辐射式课堂,带领学生走向“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广阔原野。
在常规的课堂教学中,只要这节课能引导学生感悟文学艺术的魅力,探索语言文字的使用规律,提高阅读和表达能力,那么它就是成功的。
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专题活动之“小组合作”
我们在开展名著的品鉴活动、演讲辩论活动、教材各单元的综合实践活动时,除了组织、策划、主持外,每个学生的展示都是?“小组合作”的最好体现。无论是分组活动还是全班集体交流,每个学生的发言都是对同学的“教”,体现认识的不同层次、见识的不同广度、眼光的不同侧面,倾听同学的“教”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和认识水平,有超乎寻常的效果。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并交流文学作品,让学生“教”,避免了教师“教”的一家之言,能体现阅读的多角度,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教师由于工作强度大和时间紧,不可能阅读太多的文学作品甚至会戴上有色眼镜,认为自己喜欢的就是学生喜欢的,搞“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一言堂,势必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影响阅读的质量。让学生站出来“教”,顺应阅读的潮流,对调动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开发学生的思维,均大有裨益。教师应当竭自己之所能,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交流机会,先分组,从小组中选拔出高手让他们在全班交流。这样人人都有机会得到锻炼,又不乏竞争。学生教过后,教师再作一些点拨,岂不是锦上添花么?
三、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作文教学之“小组合作”
写作教学除了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给学生一些读写方法,让其模仿名家习作外,让学生独立写作,交换批改,交流评点,这些“兵教兵”的办法相对来说还是可行的。独立学习写作的内省内化过程是不能被省略的,写作文前除了教师“适当”进行辅导,学生尽量不进行交流。写好初稿后交流评改是“兵学兵”“兵教兵”的有效形式:自己存在的问题往往自己很难发现,能发现同学作文中的问题就是自己的进步;看同学的作文也很容易从中吸取的长处。
教师适时教给学生评价修改作文的方法:从理顺语句到对中心是否明确、是否偏题离题、选材详略是否恰当乃至艺术手段的运用进行评点,自己在写作时慢慢就能弥补自己和他人的不足,学到别人的许多长处。当众朗读学生佳作、投影佳作、广播、邮箱博客交流、书刊发表之“兵教兵”形式,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激发其竞争意识和写作兴趣。特别是投影佳作,全班学生共同参与,精批细改,“仁者”“智者”相互促进,将“兵教兵”的作用发挥到极高水平。
当然,这种“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
一、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教师讲授的应是学生通过自学无法掌握的知识,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总认为学生没有真正掌握,全部再讲一遍,课堂教学的效率就降低了,也让一些学生丢掉了自学、独立思考的习惯。
二、教师总是越俎代庖。“小组合作”就是让会的学生讲,讲得不完整、深度不够的,教师进行补充;中等学生讲错了,让尖子生讲,都不正确时教师才适当进行点拨并引导学生更正。在课堂上,由于时间有限等多种原因,教师总是迫不及待地讲出问题的答案。
三、无法真正实现分层教学。真正的学应是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帮助学生归纳上升为理论。这一环节既是补差,又是培优,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提高。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因为时间有限,教师害怕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不了就放弃了分层教学。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小组合作”考查的是教师的收放能力,考验的是教师对时间的掌控能力,考验的是学生的合作能力。教师的角色就是引领、设计、指导、帮助,服务到位而不越位,引领而不代替。把课堂交给学生,相信学生的潜力,及时赏识评价,课堂教学才会异彩纷呈。
一、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常规课堂之“小组合作”
虽然陶行知先生早就有“小先生”之说,但课改前的课堂教学仍然是一言堂,即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从头讲到尾。现在的学生获取信息的途径太多了,我们应当以训练他们获取信息的方法、能力为己任。所以,只要学生能学会的,学生能讲清的甚至讲不清的教师都应大胆地让他们去讲,让他们去“教”,教师听清学生还有哪些没有学到位,再作引导。这种多个“教师”的“教”、有争议的“教”,随着师生的对答讨论逐步形成的课堂——“生成”式课堂,既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印象,又能培养了学生的自主意识以及从不同侧面探索问题、辨析问题的能力,使其养成探索问题的习惯。同时,还避免了单向传导,形成辐射式课堂,带领学生走向“事物的正确答案不止一个”的广阔原野。
在常规的课堂教学中,只要这节课能引导学生感悟文学艺术的魅力,探索语言文字的使用规律,提高阅读和表达能力,那么它就是成功的。
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专题活动之“小组合作”
我们在开展名著的品鉴活动、演讲辩论活动、教材各单元的综合实践活动时,除了组织、策划、主持外,每个学生的展示都是?“小组合作”的最好体现。无论是分组活动还是全班集体交流,每个学生的发言都是对同学的“教”,体现认识的不同层次、见识的不同广度、眼光的不同侧面,倾听同学的“教”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和认识水平,有超乎寻常的效果。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并交流文学作品,让学生“教”,避免了教师“教”的一家之言,能体现阅读的多角度,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教师由于工作强度大和时间紧,不可能阅读太多的文学作品甚至会戴上有色眼镜,认为自己喜欢的就是学生喜欢的,搞“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一言堂,势必会限制学生的思维,影响阅读的质量。让学生站出来“教”,顺应阅读的潮流,对调动学生课外阅读的积极性,开发学生的思维,均大有裨益。教师应当竭自己之所能,为学生创造尽可能多的交流机会,先分组,从小组中选拔出高手让他们在全班交流。这样人人都有机会得到锻炼,又不乏竞争。学生教过后,教师再作一些点拨,岂不是锦上添花么?
三、取人之长,补己之短——作文教学之“小组合作”
写作教学除了在进行阅读教学时教给学生一些读写方法,让其模仿名家习作外,让学生独立写作,交换批改,交流评点,这些“兵教兵”的办法相对来说还是可行的。独立学习写作的内省内化过程是不能被省略的,写作文前除了教师“适当”进行辅导,学生尽量不进行交流。写好初稿后交流评改是“兵学兵”“兵教兵”的有效形式:自己存在的问题往往自己很难发现,能发现同学作文中的问题就是自己的进步;看同学的作文也很容易从中吸取的长处。
教师适时教给学生评价修改作文的方法:从理顺语句到对中心是否明确、是否偏题离题、选材详略是否恰当乃至艺术手段的运用进行评点,自己在写作时慢慢就能弥补自己和他人的不足,学到别人的许多长处。当众朗读学生佳作、投影佳作、广播、邮箱博客交流、书刊发表之“兵教兵”形式,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写作的热情,激发其竞争意识和写作兴趣。特别是投影佳作,全班学生共同参与,精批细改,“仁者”“智者”相互促进,将“兵教兵”的作用发挥到极高水平。
当然,这种“小组合作”的教学模式在实施的过程中也存在很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比如:
一、课堂教学效率低下。教师讲授的应是学生通过自学无法掌握的知识,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有些教师总认为学生没有真正掌握,全部再讲一遍,课堂教学的效率就降低了,也让一些学生丢掉了自学、独立思考的习惯。
二、教师总是越俎代庖。“小组合作”就是让会的学生讲,讲得不完整、深度不够的,教师进行补充;中等学生讲错了,让尖子生讲,都不正确时教师才适当进行点拨并引导学生更正。在课堂上,由于时间有限等多种原因,教师总是迫不及待地讲出问题的答案。
三、无法真正实现分层教学。真正的学应是让学生知其所以然,帮助学生归纳上升为理论。这一环节既是补差,又是培优,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提高。在实际的教学中,学生的水平参差不齐,因为时间有限,教师害怕学生在短时间内掌握不了就放弃了分层教学。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小组合作”考查的是教师的收放能力,考验的是教师对时间的掌控能力,考验的是学生的合作能力。教师的角色就是引领、设计、指导、帮助,服务到位而不越位,引领而不代替。把课堂交给学生,相信学生的潜力,及时赏识评价,课堂教学才会异彩纷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