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设计创新性教育之我见

来源 :教育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nly166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艺术设计的生命力在于创新,中国设计的现状是需要有一种中国风格的出现,而这种风格的出现一方面需要有相应的本土文化的支撑,另外一方面就需要对现有的设计教育进行改革,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创新性的设计,摆脱模仿西方设计的尴尬,创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设计风格。
  [关键词]本土文化 创新 设计教育
  
  一、当代艺术设计的现状
  
  艺术设计是一门综合的学科,其特征包含了三个方面:艺术性、技术性及经济性。这就意味着在艺术设计教育过程中培养的是综合型复合人才。由于艺术设计涉及社会、文化、经济、市场、科技等多方面的因素,这就要求作为一个设计师要具有表现力、感知力、想象力等综合能力。设计的经济性使得人们将对于美的要求和消费联系在一起,人要从消费行为活动中来获得美的享受,审美主体的人类也从中获得了充分选择美的权利。艺术变得不再遥不可及,生活中处处存在美的事物,日常生活审美化同时使艺术设计也变得更加得深入人心。
  
  二、当代艺术设计的突破点
  
  当代设计注重人性化、个性化和文化内涵,追求精神高于物质的人文设计境界,在艺术设计过程中如何使设计个性化、人性化,满足人们的个性需求,关键在于构思有新意,掌握新信息,适应客观市场的需要。独创性的艺术设计,构思在首位。丰富的想象力,敏感的思维,是与众不同的设计产生的前提条件。艺术设计的创新离不开创造性思维。因为设计本身就不是模仿、复制,而是具有独创性的创造。创造性思维具有独创性、灵活性和艺术性的特点,它在艺术设计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创新是艺术设计存在的价值与生命。
  
  三、如何进行创新性设计
  
  艺术设计品要具有使用和审美的双重功能,当技术保障了产品的使用功能之后,艺术设计所追求的就是其审美功能,即艺术性。当代社会发展的趋势是生活审美化,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对于物质的消费不仅仅限于对物质实体的消费,而是随着物质生活的丰裕而逐渐转变为对物质实体所包含的象征意义和精神内涵。当这个物质实体所包含的象征意义和精神内涵可以被抽象出来,融入消费者的生活中时,设计者的目的就达到了。因此,让人们在消费的过程中拥有一种符号的表征,拥有一种情感体验,将成为设计的方向。
  
  1.创新设计的灵感来源
  当代设计是从国外传入国内的,尤其是设计相关的理论体系,及设计教育体系,有着极其深厚的外来印记,设计教学的基本框架至今依然沿用国外模式。这其中有历史的原因,现代设计伴随着工业生产诞生于欧洲,而中国历史的发展包括设计没有工业革命的背景,自然也没有诞生现代设计的土壤,当代设计的发展只有靠学习外来西方文化得来,以至于中国当代设计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都在西方设计的影响下摸索前行,并有相当程度的模仿。
  发展设计及设计教育,一方面是吸收和借鉴他人先进的方法和经验,另外一方面则要立足于本土文化进行探索。中国当代设计的发展就应该立足于本民族文化,以现代设计理论的科学体系为框架,以文化精神为内容,发展自己的设计。因此在设计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学习西方先进的设计文化,另外一方面要立足于中国传统文化。
  
  2.教学模式的改变
  艺术设计教育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而中国艺术设计要形成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就要从民族的本土的东西上去寻找灵感,通过对我们丰富多彩而又博大精深的文化遗产、民族特色的继承和研究,把民族审美情绪同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合理运用传统文化对艺术设计进行提升、整合和重构,形成独特的设计体系,这就需要在教学过程中改变以往西方的教育模式,建造一种适合于国情的设计教育模式。
  设计的多元特征决定了设计需要自然科学、人文科学、艺术的共同参与,也就决定了设计教育也不能用单一的模式进行。培养设计的创新人才,教育的内容需要与时俱进,跟上学科发展的步伐。这就要求在进行设计的创新教育时要注意教学体系的科学性与完整性,改革课程设置要突出创新能力的培养,包括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这就要求对现有的教育模式进行改革。
  (1)转变学生观念
  目前学习艺术设计的学生对设计存在以下几种误解,一类是认为设计就是画画,只注重绘画的实践技能,而忽视设计的多学科交叉的特殊性;一类是由目前的高考制度造成的,因为设计类的高考文化课程分数较低而选择设计类专业,加上以往的高校设计教育也是片面地强调设计实践课,使学生受到实用、制作为中心的误导,创造力受到了很大的局限。在学生的课程练习中时常会发现学生以上网收集一些产品资料作为参考,稍加改动就成了自己的作品,这自然不能算作创新,只是仿制。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应合理设置教学科目,加强艺术史、美学、艺术欣赏等基础课学习,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增加设计学的文化底蕴,还应多接触其他艺术学科,如音乐、舞蹈、绘画、建筑、文学、雕塑等,从多方面寻找设计灵感。
  (2)激发学习兴趣,营造学习氛围
  设计变化速度很快,艺术设计的教学内容也应紧跟潮流,这对教师知识更新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作为教师要时刻注重自身素质的提高,文化素养及对设计发展趋势的大致把握,才能有效地指导学生进行设计。同时在对学生设计作品评价时应从如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出发,目前的高考制度造成了一部分对设计或者是对艺术没有任何兴趣的学生走上了设计的道路,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教育者是有责任有义务去帮助这部分学生。启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关键在于让这部分学生能够喜欢设计,作为教师能够做到的就是在设计作品中给予肯定,所以作品的评价应该更加具有包容性。其次,作品的评价还需要和市场相结合。学习设计一方面可以进行一些概念设计,另外一方面要注重设计与市场的联系,要与市场可接受程度联系起来,尊重市场,了解市场,本着创新的原则,使学生对生活、对社会、对未来有更深层次的思考及探求。
  (3)培养学生创新思维
  创新思维有很多种,有发散思维、联想思维、逆向思维和形象思维等。例如A字裙的设计灵感就来源于巴黎的埃菲尔铁塔。当然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病不能只限于课堂上,机械地掌握创新思维方法的概念,而是要帮助学生将这种理念潜移默化到设计中去,这也是进行设计创新教育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
  目前的设计教育单纯地强调设计技法的掌握,教学中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也往往被单纯的技法训练所替代,设计创新教育的改革应该从怎样引导学生在设计中创造良好的视觉形象,用怎样的思维方法构思创意去入手。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一方面注重技能的培养与训练,另外一方面要通过针对性很强的教学形式来开拓学生的视野,俗话讲,见多识广,学习设计更应如此,要尽可能地给学生创造各种各样的环境,外出考察、参观展览等等各种形式拓展学生的思路,使学生能够全面发展。从设计的根本意义上来说,我们应该把提高学生创造意识的战略思想贯穿于教学的始终,使他们具有全新的设计观念,思维敏捷,思路开阔,善于把握设计的本质和要领,顺应经济与市场之潮流,创造出具有时代气息的成功之作。
其他文献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
[摘要]本文从基础理论的探讨入手,介绍了任务的定义和特点以及采用任务型教学法的依据,接着着重分析了任务型教学模式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此外,还结合了实际教学的情况,浅述了在实施过程中应注意的问题。  [关键词]任务型教学法 英语教学 意义    一、任务的一般定义    “任务”(task)在应用语言学里,目前有两种用法:广义的用法和狭义的用法。广义的用法与大家通常所说的“活动”一词同义,泛指教师安
算起来又有两年多没回苏北老家了,去年的清明节是第十四周的星期三,由于工作繁忙,只好提前到周末的双休日与小弟一道回苏北老家为父亲扫墓.周六大清早,兄弟俩乘座飞往上海的
毕业设计是服装设计专业整个学习过程中综合性最强的环节,能够充分的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可检验学生是否在毕业时,能够达到具有经得起考验的专业能力。然而在毕业设
[摘要]本文通过对目前技校物流管理教学普遍存在问题的分析,结合技校学生特点和用人单位对物流人才的需求,对物流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探讨并提出一些具体的实施方法。  [关键词]物流管理 培养方案 人才需求 校企合作    一、优化物流管理专业培养方案的必要性    (一)目前技校物流专业普遍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方案与职业标准和岗位需求脱轨,片面追求学科理论性和系统性  目前多数技校课程结构,仍
诺瓦利斯作为德国早期浪漫派的代表人物,思想艰涩复杂.是诺瓦利斯的天鹅绝唱,奠定了其作为浪漫派诗人的声誉.在这部作品中,个人体验、神化隐喻、宗教的顿悟和内省等相互交融,
[摘要]中专德育课难教难学,学生也不容易理解掌握。而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能调动学生主体的参与意识和主动性,对提高课堂教学效果有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中专德育课 课堂教学 师生互动    中等职业学校德育课教学的目的是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科学的思想方法;自觉地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职业习惯,成为有良好政治素质的新一代公民。但学习难度
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中,总是教师不停地讲,学生只负责在下面听讲。实践表明,要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必须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自觉、主动和有效
小说《绣枕》以温婉平顺的笔触,叙述了一个深闺大小姐两年前后的故事, 简短而意蕴深长.“绣枕”这一意象贯穿全篇,不仅是古代封建社会对女性“妇功”的要求,也喻示着女性话语
为探究吕家坨井田地质构造格局,根据钻孔勘探资料,采用分形理论和趋势面分析方法,研究了井田7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