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强调: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为学生的学习提供良好的平台,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培养能力,进而得到全面的发展。要想让小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数学教学中来,最为重要的就是要激起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乌申斯基曾经说过:“没有兴趣的强制性学习,将会扼杀学生追求真理的欲望。”著名教育家布鲁纳提出:“学习最好的刺激乃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这些都指出了兴趣在人们求知与探索中的重要性。兴趣是一种积极的心理倾向,学生只有对所学学科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才会产生主动参与学习的意愿,才能产生继续学习的动力,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呢?这是摆在广大教育工作者面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我颇有感触,现浅谈如下几点体会,与广大同仁共享。
一、创设活动情境
教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途径,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通过创设活动情境,可以让学生在活动实践中掌握原本抽象枯燥的知识,为学生营造出轻松愉悦而又融洽的教学氛围,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如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这一节时,我将整个教学过程设计成一个顾客买商品的活动场景:在商场里由老师扮演售货员,由学生扮演顾客,顾客前来购买商品。此活动情境主要分两部分进行,第一部分是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第二部分是学习元、角、分的进率。第一个场景:由售货员拿出各种面值不同的人民币,让学生认识。第二个场景:有位顾客要买圆珠笔,每支售价一元三角,可是这位顾客只有面值一角的人民币,他应该给售货员多少张一角的人民币呢?作为课堂主角的学生,他们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问题一经提出,立刻引起了学生的积极响应,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与交流。同时由于问题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相联,学生凭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知识基础顺利地解决了问题,圆满完成了教学目标。这样的活动情境,为学生营造了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激起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为学生浓厚学习兴趣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联系现实生活教学
数学与我们的现实生活联系密切,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新课程改革提出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倡导我们的教学要与学生所熟悉的事物相联系,让学生感到“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学好数学可以很好地为我们的生活服务”,从而拉近学生与知识的距离,提倡我们的教学要生活化。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找准知识与生活的结合点,将两者有机结合,从学生所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教学。如在学习“小数的计算”这一内容时,我并没有进行枯燥的讲解,而是将其与我们的生活相联系:药瓶上写着0.1mg×90,医生开的药方上写着“每天三次,每次0.2mg”,请问每次吃几片,这些药能吃几天?这样将枯燥的知识讲授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学生不再感到教学的枯燥无味,兴趣十足地展开讨论与交流,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真正体会到了数学应用性的特点。
三、将游戏引入课堂教学
小学生贪玩好动,好奇心强,有意注意时间短,一节课下来注意力很难高度集中。但是大多数学生对游戏情有独钟,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小学生喜欢游戏的特点,将游戏引入课堂教学,寓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教学于充满趣味性的游戏活动中。这样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参与欲与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注意力高度集中,且持续时间长,真正实现了“在玩中学”。如加减法的计算练习,如采用传统教学手段,学生会感到枯燥,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也不理想。在教学中我组织学生进行“夺红旗”的游戏,规定在最短的时间内拿到红旗的是最终的胜利者。而要拿到红旗,需要过一道道关卡,这关卡就是一道道计算题。通过游戏使枯燥的教学充满乐趣,学生在玩中巩固了知识,不再觉得学习是一件苦差事,真正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四、将多媒体引入课堂教学
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实现了传统教学媒介“一枝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的转变,将静态的书本立体地呈现出来,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化静态为动态。它有着鲜艳的色彩、动态的画面、优美的音乐、滚动的文字,符合小学生喜欢新鲜事物的特点。并且,多媒体可以同时调动学生的视觉与听觉参与教学,激起学生强烈的参与性,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怀着强烈的学习热情参与到教学中来。如在学习“厘米和米的认识”这一内容时,课前我制作了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在课件中,出现两个可爱的物体,一个叫课本,一个叫黑板,它们正在为自己的长度发愁。此时又出现了两个小朋友,一个是直尺,一个是米尺。直尺和米尺分别为它们量出了长度。这时新的问题又出现了——两次测量的结果不一样。最终学生明白了,其原因在于一个是厘米,一个是米。通过创造这样的情境,让学生体会到了统一测量工具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这样便顺利地进入了教学。
五、以问题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教师教学效率的高下,大部分可以从他们所提出的问题的性质和发问的方法来考察。中小学教师若不谙熟发问的艺术,他的教学工作是不易收效的。”问题是学习的动力,是探索的源泉,是知识产生的基础。提问是重要的教学手段,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科学地设置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欲求而不得的状态中,从而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带着问题积极开动脑筋、主动思考,最终解决心中的疑问。为此,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以学生的实际水平为出发点,结合教学内容设计集趣味性与艺术性于一体的问题,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方法有许多,只要符合小学生的特点,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能够激起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就是好的教学法,我们都可以采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要认真学习新理念,不断创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模式,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样的教学才是成功的教学。
(责编 张晶晶)
一、创设活动情境
教学情境是学生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发展心理品质的重要途径,是沟通现实生活与数学学习、具体问题与抽象概念之间的桥梁。通过创设活动情境,可以让学生在活动实践中掌握原本抽象枯燥的知识,为学生营造出轻松愉悦而又融洽的教学氛围,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如在教学“元、角、分的认识”这一节时,我将整个教学过程设计成一个顾客买商品的活动场景:在商场里由老师扮演售货员,由学生扮演顾客,顾客前来购买商品。此活动情境主要分两部分进行,第一部分是认识各种面值的人民币,第二部分是学习元、角、分的进率。第一个场景:由售货员拿出各种面值不同的人民币,让学生认识。第二个场景:有位顾客要买圆珠笔,每支售价一元三角,可是这位顾客只有面值一角的人民币,他应该给售货员多少张一角的人民币呢?作为课堂主角的学生,他们学习的积极性非常高。问题一经提出,立刻引起了学生的积极响应,学生们以小组为单位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与交流。同时由于问题与学生的现实生活密切相联,学生凭借已有的生活经验与知识基础顺利地解决了问题,圆满完成了教学目标。这样的活动情境,为学生营造了轻松愉悦的课堂教学氛围,激起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为学生浓厚学习兴趣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联系现实生活教学
数学与我们的现实生活联系密切,数学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新课程改革提出知识来源于生活,同时又服务于生活,倡导我们的教学要与学生所熟悉的事物相联系,让学生感到“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学好数学可以很好地为我们的生活服务”,从而拉近学生与知识的距离,提倡我们的教学要生活化。因此,在教学时教师要找准知识与生活的结合点,将两者有机结合,从学生所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教学。如在学习“小数的计算”这一内容时,我并没有进行枯燥的讲解,而是将其与我们的生活相联系:药瓶上写着0.1mg×90,医生开的药方上写着“每天三次,每次0.2mg”,请问每次吃几片,这些药能吃几天?这样将枯燥的知识讲授与我们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学生不再感到教学的枯燥无味,兴趣十足地展开讨论与交流,运用所学知识来解决现实生活问题,真正体会到了数学应用性的特点。
三、将游戏引入课堂教学
小学生贪玩好动,好奇心强,有意注意时间短,一节课下来注意力很难高度集中。但是大多数学生对游戏情有独钟,因此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小学生喜欢游戏的特点,将游戏引入课堂教学,寓枯燥抽象的数学知识教学于充满趣味性的游戏活动中。这样学生就会产生强烈的参与欲与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注意力高度集中,且持续时间长,真正实现了“在玩中学”。如加减法的计算练习,如采用传统教学手段,学生会感到枯燥,参与的积极性不高,教学效果也不理想。在教学中我组织学生进行“夺红旗”的游戏,规定在最短的时间内拿到红旗的是最终的胜利者。而要拿到红旗,需要过一道道关卡,这关卡就是一道道计算题。通过游戏使枯燥的教学充满乐趣,学生在玩中巩固了知识,不再觉得学习是一件苦差事,真正实现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
四、将多媒体引入课堂教学
多媒体集图文声像于一体,实现了传统教学媒介“一枝粉笔、一块黑板、一本教材”的转变,将静态的书本立体地呈现出来,化抽象为具体,化无形为有形,化静态为动态。它有着鲜艳的色彩、动态的画面、优美的音乐、滚动的文字,符合小学生喜欢新鲜事物的特点。并且,多媒体可以同时调动学生的视觉与听觉参与教学,激起学生强烈的参与性,使学生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进而怀着强烈的学习热情参与到教学中来。如在学习“厘米和米的认识”这一内容时,课前我制作了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在课件中,出现两个可爱的物体,一个叫课本,一个叫黑板,它们正在为自己的长度发愁。此时又出现了两个小朋友,一个是直尺,一个是米尺。直尺和米尺分别为它们量出了长度。这时新的问题又出现了——两次测量的结果不一样。最终学生明白了,其原因在于一个是厘米,一个是米。通过创造这样的情境,让学生体会到了统一测量工具的重要性与必要性。这样便顺利地进入了教学。
五、以问题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是一问。”“教师教学效率的高下,大部分可以从他们所提出的问题的性质和发问的方法来考察。中小学教师若不谙熟发问的艺术,他的教学工作是不易收效的。”问题是学习的动力,是探索的源泉,是知识产生的基础。提问是重要的教学手段,教师可以利用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科学地设置问题,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使学生处于欲求而不得的状态中,从而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带着问题积极开动脑筋、主动思考,最终解决心中的疑问。为此,教师要深入挖掘教材,以学生的实际水平为出发点,结合教学内容设计集趣味性与艺术性于一体的问题,使学生主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方法有许多,只要符合小学生的特点,与教学内容紧密联系,能够激起小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就是好的教学法,我们都可以采用。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教师要认真学习新理念,不断创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教学模式,激起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数学综合素养,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样的教学才是成功的教学。
(责编 张晶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