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教师中养育经典诵读的气息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l_sm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于诵读经典诗文,培养“双文”素养的课题研究,我们学校已开展两年多了。作为课题组的研究成员,在进行研究的过程中,我常常因积累的不足而感到力不从心。阅读是教师职业生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经典的诵读有利于课题研究的顺利进行,有利于教师对新课改理念的理解,促进教师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提高。为了提升教师的理论素养、文学修养以及课题研究的能力,特别是进一步深刻领会新课标精神,牢固确立新思想、新理念,我校在课题研究启动后就着手组织教师多读书、读好书,系统地学习新课程相关理论、教育教学法规,规范自己的言行,达到提高教师群体理论素养和业务能力的目的。
  一、提高教师对诵读活动的认识
  唯有教师也认真参与到经典诵读中,才会在书香浸润中养育书卷气息、人文情怀和教育理想,同时也能使教师的眼界更为开阔,性情更为通达,意志更为坚强,学生们也才会从中得到收益。教师的诵读是诵读活动的核心,所以,我校建立健全了各项经典诵读的制度,进行规范、科学管理;通过各种形式引导教师确立终身学习、全员学习、全过程学习的观念,引导教师制定以读书学习为主的专业成长发展规划;要求教师积极参与学校的经典诵读研究工作,以自身的“乐学”去影响和带动学生的“乐学”,大力倡导和鼓励教师阅读,营造读书氛围,确保读书时间、书源、数量和质量,逐步形成以读书为荣的观念。
  二、加强对诵读的指导管理
  组织教师学习和诵读传统文化经典,就是要使教师真正读进去,从而体会到诵读的乐趣。选择内容、确定方法首先要考虑教师的实际,既要“投其所好”,更要善启其思。我们认为,做任何事情都有一个从“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过程,实现这个过程就必须关注细节。为此,我们采取的方法是:低起点,高要求,稳步推进,务求实效;树立时时学习、处处学习的意识,充分利用假期、周末以及课余时间,走进经典,品味名著,提升个人综合素养。
  首先,向教师列出诵读推荐书目。我们选择了《礼记·大学》《礼记·学记》和《荀子·劝学篇》,作为教师修身、立教、求学的入门篇,要求教师熟读成诵。
  其次,把统一诵读和自主诵读结合起来,倡导教师自主选择经典篇目进行诵读。如《论语》《孟子》《中庸》《荀子》《道德经》《庄子》《古文观止》等。同时,不应忽视学科专业书籍的阅读,应向教师推荐优秀的专业论著,开展相关的读书活动,引导教师学习。
  三、把诵读纳入教师校本培训
  为了保障诵读工作的顺利开展,我们在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训中,积极打造学习型教师队伍。为了提升教师的文化素质和品位,我们注重专家引领,多次派教师外出参加经典诵读培训。同时,我们还大力推行提高教师文化素养的“三个一” :一是进行每周一次的校本古诗文自习;二是读一本经典教育教学理论书刊;三是写一本古诗文学习笔记。
  四、学科教学与经典诵读有机结合
  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传统文化经典必须与学科教学融为一体。现代文学的教育与传统文化的融合正是丰富学生文化底蕴的最佳途径。如我校的作文教学进行了“习作三看”活动:看谁的习作运用的经典诗文多;看谁的习作运用的经典诗文好;看谁的习作运用的经典诗文活。
  五、科研工作与经典诵读有机结合
  利用每周的教研组活动时间,开展专题研讨,如“读书主题如何选择”、“读书导语如何组织”、“读书综合实践活动如何设计”等研讨活动,通过“集体研讨—个体设计—解说思路—广议集思—课堂实践—评点反馈”的互动教学研究活动,督促教师不断读书,提高自身的读书研究能力和指导能力。
  六、大力营造氛围,让教师把读书交流研讨当做自觉行动
  1.任务落实。要求每位教师制订个人读书计划,每日读一篇,每周读一本刊物,每月读一部专著或经典,每学期完成两篇读书心得。通过这样的硬性规定,让读书慢慢成为每一位教师的习惯,让教师们都能自觉地读书。
  2.专题论坛。学校定期组织读书专题论坛,让全体教师、学生代表、家长代表谈谈自己的读书心得,对学校读书教育活动的目标、内容,从理论与操作两个层面进行论述;把学习的时间还给教师,让教师自主或分组看书,月底进行集中研讨;举行读书成果交流活动,引导教师学以致用,将知识内化。
  3.组建团队。学校鼓励和支持教师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志向,建立自己的书友会、读书小组等学习型组织,自己命名,自愿参加,自我管理,自我激励,坚持不懈,不断交流分享读书经验,促进教师能力的发展。
  4.搭建平台。要使教师经常处于读书的激情之中,还需要开展各种形式的读书活动。如读书节活动、师生共读活动、竞赛评比活动等。
  在组织和开展教师诵读经典的过程中,我们注意到有一些实际问题亟待解决。第一,少数教师对诵读经典的认识还需提高。第二,教师整体的传统文化素养还不高。第三,教师还未养成诵读经典的习惯。
  总之,我们要坚持培养教师诵读经典的兴趣,使之做到每天读一点,天天读;要鼓励教师自主选择,自由诵读;引导教师立志于自身文化升值的诵读,这样做既是教师的自我激励,又是提升教师文化品位的有效路径。“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我们相信,坚持经典诵读,教师一定能够获得大智慧,而学生也会在经典诵读的课题研究中获得熏陶,得到提高。
  (责编 莫彩凤)
其他文献
概述黄河下游的洪水主要来自托克托至龙门,龙门至三门峡,三门峡至花园口三个区域,而三门峡至小浪底是三小区间的主要暴雨产流区之一.黄河三门峡至小浪底区间水情自动测报系统
中专学校在开展声乐教学过程中,主要是为了将中专学生的声乐学习更加艺术化,将生活经验、生活感悟能够融合于音乐,实现音乐生活化。让学生在学习声乐课程过程中更加轻松地欣
校长的课程领导力是基于学校培养目标的课程规划力,是基于学校教育资源的课程开发力,是基于教师主体的课程执行力,以及基于学校文化的氛围营造力。提升校长课程领导力,让学校、学生、教师能够可持续发展,是我国教育改革的一个重要目标。  一  一个组织能够很好地发展,往往是因为这个组织有明确的愿景以及达成这个愿景的思路。一个好的校长,要有高瞻远瞩创造未来愿景的远见力;一个好的校长,还要有凝聚人心感召所有员工的
阅读教学乍一听好像是语文课的专利,但实际上,数学课更离不开阅读这个环节。它是提高学生作业正确率的重要前提和保障,也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之一。“一千个读者心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教学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审题解题能力具有特殊的重要意义。我结合自己的教学情况,从以下几点指导学生有效地进行数学阅读。  一、课前,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1.带着问题预习  如教学“圆柱表面积”时,布置以下阅读提示: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做文本的开发者,在学生愤懑处、悱发时予以学生帮助,给予恰当的“补白”,即把与课文内容有关的资料进行合理的补充、解释和说明,缩短学生与文本的时空距离和心理距离,增强情感体验,从而排除阅读障碍,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体会内涵,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使之闪现智慧的火花。  一、运用生活积淀,升华学生情感  现在的学生享受着来自各方面的疼爱和关心,情感世界呈“荒漠化”发展趋势。学生的情感
德育教育的含义非常广泛,它包括爱国主义教育,思想品德教育,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美好理想的追求,意志毅力的锻炼,思维方法的启迪,审美观念的熏陶和科学的认识以及辩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念的培养等等。这些内容无不渗透在数学的各个分支中,形成了数学德育教育的特有的内涵。那么如何在数学课中渗透德育呢?  一、利用教材中的数学史料,对学生进行爱祖国、爱科学的教育  数学教材蕴涵着丰富的数学史的材料,这些材料不仅
养成教育,就是培养良好习惯的教育。有人说:“养成一种好习惯,一辈子都用不完它的利息,养成一种坏习惯,一辈子都还不清它的债务。”小学阶段是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形成的关键时期。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需要慢功夫、硬功夫和真功夫,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去抓。  一、强化监督,用心部署  德育工作点多、面广、线长,虽然养成教育不是德育的全部,但却是德育中最“实”的部分,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它是德育“质”的指标。我们必须
阐述了减量方法的基本思路,给出了以ADAM5510为控制器的减量秤设计方法.
介绍了基金会现场总线在SECCO项目中的应用,分析了使用中的问题,并提出了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