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无论现代教学手段多么复杂、先进,都无法替代教师的语言,教师语言艺术仍然是教学活动中最基本、最有效的手段。本文从数学教学语言的科学性、启发性、生动直观性等方面阐述了数学教学语言的艺术性。
关键词: 数学教学语言 科学性 启发性 直观性 韵律性
高尔基说:“语言是文学家的武器,正如枪是战士的武器一样。武器愈好,战士也就愈有力量,这是显而易见的!”同样,语言也是教师的武器。成功的教学因素固然很多,但如果语言不好,将会使其他一切因素相形见拙。掌握好教学语言是教师一切基本功中最重要的基本功。数学学科由于其自身特点,对教师的语言又有着特殊要求。怎样运用语言艺术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下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数学教学语言要准确简练,具有科学性
数学知识的严谨性决定了数学语言必须准确贴切,不能信口开河,甚至产生知识性错误。例如,“函数”、“轨迹”、“质数”等概念都准确地揭示了事物内在的本质属性,那种将“函数”说成“一个变量随着另一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将“轨迹”说成“动点按照某条件移动所经过的路线”,将“质数”说成“能被1和它本身整除的自然数”的说法都是不准确的,甚至错误的。方程x2+1=0无实数解,不能忽略为无解,这种知识性的错误语言是教师首先要杜绝的。
简洁精练是数学语言的主要特征,也是教学艺术的生动体现。一方面,它要求数学老师的表达要简明扼要,不多不少,例如“矩形”就不能表述成“四个角都相等的平行四边形”,而应该表述成“四个角都相等的四边形”。另一方面,它要求数学教师的讲课不必像写文章那样过于讲究修饰、形容,而是要简洁明快、连贯、流畅、层次分明。
二、数学教学语言要有启发性
“数学是训练思维的体操”,在数学课教学中进行思维训练是数学课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语言的启发性要求教师的语言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语言还要含蓄,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要使语言富有启发性,教师除了熟悉教学内容,不断丰富教学语言外,还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程度、语言特点,以便适合学生的口味,符合他们的思维程度,易于他们接受。
例如我在指导学生研究四边形内角和时这样启发学生:“我们已经知道了三角形的内角和了,我们能不能把求四边形的内角和问题转化为求三角形内角和的问题呢?”
三、数学教学语言要生动性和直观性
教学是一种表演艺术,教师要根据教材提供的“脚本”进行艺术加工,使抽象变具体,枯燥变有趣。语言的生动性要求教师在抓住教材的本质进行分析的同时要使语言幽默,生动,以提高学生的兴趣,消除思维疲劳。例如讲“将一个底面半径是10厘米,高为36厘米的圆柱锻压成底面半径为20厘米的圆柱,高变成了多少?”我在投影上打出的大标题是“我为什么变胖了?”再配上一个可爱的卡通画,非常生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
语言的形象性要求教师力求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联系实际、深入浅出的比喻能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深入思考,便于接受。我在讲“一组数据加上或减去一个数不影响其方差”时是这样解释的:“方差反映了一组数据的波动情况,如果一组同学在楼下排好队,他们上楼后高低的波动会发生变化吗?”学生的疑惑就迎刃而解了,并且理解深刻。正是形象生动的语言帮助师生突破了难点。
四、数学课教学过程中要恰当使用激励性语言
数学因其抽象性、灵活性使许多学生望而生畏。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学会”时,享受到数学活动的成功的喜悦,能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他们更加热爱数学;反之,则使他们感到枯燥、乏味而远离数学。初中生在性格和心理上发育都还不健全,教师要尊重、信任、宽容学生。要在引导学生探究讨论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归纳、猜想,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对学生的回答要辩证分析,肯定其优点。如果学生回答不出来,教师也应当维护学生的尊严,消除学生的害羞心理,让学生体面地坐下继续思考,这有利于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消除畏惧心理,为学生以后会在数学课上积极主动回答教师的提问做铺垫。
但是,激励性的语言也要把握一个度:应根据学生的差异性、问题的难易程度等适度地进行激励,不能过多、过滥。例如,有的教师在公开课上动不动就说“你真棒”,动辄就是“暴风雨”般的掌声,这样廉价、没有特色的夸奖会引起学生的反感,起不到激励作用。
五、数学教学语言要有韵律性
数学教学时要注意语言的抑扬顿挫和轻重缓急,要正确运用各种语调、语气,并注意语言的恰当速度,合适地停顿。因为数学课内容相对与人文学科比较枯燥、抽象一些,如果语速太快,学生的思维会跟不上,记忆不深刻,难以消化知识;太慢则落后于学生的思维,影响教学进度。声音太高或太低,会对学生的思维起抑制作用,影响注意力的保持,或使学生易于疲劳,降低教学效果。
总之,无论现代教学手段多么复杂、先进,都无法替代教师的语言,教师语言艺术仍然是教学活动中最基本、最有效的手段。数学教师——数学教学过程的主导者,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反复锤炼教学语言,才能提高教学艺术,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朱家生,施珏.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技能训练.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陆书怀,傅海伦.数学教学论.江苏:科学出版社,2004.
关键词: 数学教学语言 科学性 启发性 直观性 韵律性
高尔基说:“语言是文学家的武器,正如枪是战士的武器一样。武器愈好,战士也就愈有力量,这是显而易见的!”同样,语言也是教师的武器。成功的教学因素固然很多,但如果语言不好,将会使其他一切因素相形见拙。掌握好教学语言是教师一切基本功中最重要的基本功。数学学科由于其自身特点,对教师的语言又有着特殊要求。怎样运用语言艺术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呢?下面谈谈我的看法。
一、数学教学语言要准确简练,具有科学性
数学知识的严谨性决定了数学语言必须准确贴切,不能信口开河,甚至产生知识性错误。例如,“函数”、“轨迹”、“质数”等概念都准确地揭示了事物内在的本质属性,那种将“函数”说成“一个变量随着另一个变量的变化而变化”,将“轨迹”说成“动点按照某条件移动所经过的路线”,将“质数”说成“能被1和它本身整除的自然数”的说法都是不准确的,甚至错误的。方程x2+1=0无实数解,不能忽略为无解,这种知识性的错误语言是教师首先要杜绝的。
简洁精练是数学语言的主要特征,也是教学艺术的生动体现。一方面,它要求数学老师的表达要简明扼要,不多不少,例如“矩形”就不能表述成“四个角都相等的平行四边形”,而应该表述成“四个角都相等的四边形”。另一方面,它要求数学教师的讲课不必像写文章那样过于讲究修饰、形容,而是要简洁明快、连贯、流畅、层次分明。
二、数学教学语言要有启发性
“数学是训练思维的体操”,在数学课教学中进行思维训练是数学课教学的重要目的之一。语言的启发性要求教师的语言能启发学生积极思维,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语言还要含蓄,给学生留有思考的余地。要使语言富有启发性,教师除了熟悉教学内容,不断丰富教学语言外,还要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程度、语言特点,以便适合学生的口味,符合他们的思维程度,易于他们接受。
例如我在指导学生研究四边形内角和时这样启发学生:“我们已经知道了三角形的内角和了,我们能不能把求四边形的内角和问题转化为求三角形内角和的问题呢?”
三、数学教学语言要生动性和直观性
教学是一种表演艺术,教师要根据教材提供的“脚本”进行艺术加工,使抽象变具体,枯燥变有趣。语言的生动性要求教师在抓住教材的本质进行分析的同时要使语言幽默,生动,以提高学生的兴趣,消除思维疲劳。例如讲“将一个底面半径是10厘米,高为36厘米的圆柱锻压成底面半径为20厘米的圆柱,高变成了多少?”我在投影上打出的大标题是“我为什么变胖了?”再配上一个可爱的卡通画,非常生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
语言的形象性要求教师力求将抽象的内容具体化,深奥的道理形象化,联系实际、深入浅出的比喻能引起学生的联想和深入思考,便于接受。我在讲“一组数据加上或减去一个数不影响其方差”时是这样解释的:“方差反映了一组数据的波动情况,如果一组同学在楼下排好队,他们上楼后高低的波动会发生变化吗?”学生的疑惑就迎刃而解了,并且理解深刻。正是形象生动的语言帮助师生突破了难点。
四、数学课教学过程中要恰当使用激励性语言
数学因其抽象性、灵活性使许多学生望而生畏。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生“学会”时,享受到数学活动的成功的喜悦,能强化学生的学习动机,使他们更加热爱数学;反之,则使他们感到枯燥、乏味而远离数学。初中生在性格和心理上发育都还不健全,教师要尊重、信任、宽容学生。要在引导学生探究讨论的基础上,鼓励学生进行归纳、猜想,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对学生的回答要辩证分析,肯定其优点。如果学生回答不出来,教师也应当维护学生的尊严,消除学生的害羞心理,让学生体面地坐下继续思考,这有利于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消除畏惧心理,为学生以后会在数学课上积极主动回答教师的提问做铺垫。
但是,激励性的语言也要把握一个度:应根据学生的差异性、问题的难易程度等适度地进行激励,不能过多、过滥。例如,有的教师在公开课上动不动就说“你真棒”,动辄就是“暴风雨”般的掌声,这样廉价、没有特色的夸奖会引起学生的反感,起不到激励作用。
五、数学教学语言要有韵律性
数学教学时要注意语言的抑扬顿挫和轻重缓急,要正确运用各种语调、语气,并注意语言的恰当速度,合适地停顿。因为数学课内容相对与人文学科比较枯燥、抽象一些,如果语速太快,学生的思维会跟不上,记忆不深刻,难以消化知识;太慢则落后于学生的思维,影响教学进度。声音太高或太低,会对学生的思维起抑制作用,影响注意力的保持,或使学生易于疲劳,降低教学效果。
总之,无论现代教学手段多么复杂、先进,都无法替代教师的语言,教师语言艺术仍然是教学活动中最基本、最有效的手段。数学教师——数学教学过程的主导者,只有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总结,反复锤炼教学语言,才能提高教学艺术,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朱家生,施珏.中学数学课堂教学技能训练.长春: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陆书怀,傅海伦.数学教学论.江苏:科学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