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达伊教学法在五年制小教音乐学科中视唱课程的运用

来源 :牡丹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ndand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视唱练耳课程是音乐教育中的一个基础性课程,这门课程主要是由视唱和练耳两大部分组成。其中,视唱主要是培养学生的看谱即唱能力。在拿到一个谱子后,学生运用基础音乐知识,能准确地找准音符和节奏,可一到开口演唱,却往往找不到调,难以把握音准。针对视唱中的音准问题,如何进行有效的训练和学习,很值得探讨。本文主要是通过柯达伊教学法在视唱课程中的运用,激发学生对视唱课程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视唱能力。
  一、学生基本情况概述
  2005年,湖南省教育厅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培养工作的意见》(湘政办(2005)40号),文件指出:“从2006年起,每年由师范类学校面向全省招收一定数量的优秀初中毕业生,为农村特别是民族贫困县市农村乡镇以下小学定向培养五年制大专层次的教师。”湖南省教育厅为这批定向培养的学生量身定制了《湖南省五年制专科层次小学教师培养课程方案》,音乐学科就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学生入学学习后,通过授课和对学生的观察,发现了许多问题。首先是学生的音乐素养普遍较低,很少有学生进行过完整的音乐课程学习;其次,这些学生由于音乐认知能力较弱导致了学习效率低,在接受正常音乐课程内容的学习时,不会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学习,不能很好地领悟和消化知识;最后,由于课程的设置和传统的音乐教学模式,让学生觉得音乐课程乏味,且学习比较吃力,对专业产生厌烦心理。
  视唱课程是音乐基础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学生在入学后最先接触到的一门音乐课程。对于没有音乐基础的学生来说,掌握好课程内容相对比较困难,因为传统的视唱教学就是在找准音符和节奏后跟着钢琴反复演唱,这种教学方式见效慢,学生学起来会感觉枯燥、乏味,兴趣度不高,同时学生的应用能力也没有得到提高。因此,针对这些视唱学习困惑,教师需要探索一些新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以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为将来学生从事农村小学音乐教育活动做好准备。
  二、柯达伊教学法中的视唱训练
  柯达伊教学法在视唱中的教育理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以歌唱作为对学生进行音乐教育的主要手段。唱歌是进行情感表达最为直接也是最为简单的方式之一,它有利于音乐的普及,能给人带来直入人心的触动。
  二是注重民间音乐。在视唱中,运用民族民间音乐素材,能让学生了解民族音乐、积累民族语言、建立民族音乐思维方式,同时,也能强化学生的民族意识,对传统的民族民间音乐的继承也有着重大意义。
  三是注重合唱。合唱作为歌唱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在合唱过程中,学生不光是关注自己,更多的需要关注整体的配合。在训练过程中,这样能培养学生的协调配合和团体合作精神。
  四是首调唱名体系。这是柯达伊教学体系中最为重要的教学理念,这种方式使得复杂的调式关系变得简单明了,也更加有利于学生理解音乐的功能性。不管调式如何变化,用简单的七个音符就能掌握一般歌曲,乐曲富有旋律性,容易上口。
  三、柯达伊教学法在视唱课程中的具体运用
  根据柯达伊教学法在视唱中的教育理念,在视唱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多种新的教学方法。例如,在传统的视唱教学中,往往是在找到音符和节奏后进行演唱,或者直接跟着钢琴模唱。这种教学模式下的学生读谱能力较差,而且难以得到提高,难以产生真正的乐感。读谱能力需要有意识、有方法的学习和练习。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跟着教师进行模唱,在新生入学时还不知道什么是旋律和节奏的时候,让他们先具备一定的乐感。教师可以自己编一些两个小节的小乐句,用“lu”“wu”等音进行演唱,这时不需要学生知道乐谱,学生直接跟着教师进行模唱。这里需要注意的是音程选择的由易到难,不是传统的先二度、三度然后慢慢扩大,而是先学习“sol”和“mi”这个下行小三度,因为这个小三度的旋律是类似儿童发出“妈妈”的音高,比如“sol mi sol sol mi”,学生在反复演唱过程中就将这个小三度印入脑海。随后可以慢慢将难度加大,选取熟悉的乐曲进行演唱,同样,演唱过程中不需要学生知道乐谱,学生只需跟着教师进行模唱。通过这样的方式,学生在没有进行识谱学习前就进行了乐感学习,对于将来识谱有很大帮助。
  在视唱课程中,乐谱的选择也很重要,教师可以多多选择民歌或者学生比较熟悉的音乐进行练习。柯达伊认为五声音阶既是匈牙利民族音乐的突出特点,也符合儿童接受程度,适合作为儿童音乐教育的起点。在我国的音乐中,民族歌曲基本上都是以五声调式为主,朗朗上口,特别适合初级学生进行旋律学唱,比如《康定情歌》《阿里郎》《小白菜》等。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照样先以模唱进行,在学生熟练掌握旋律走向后,以首调进行对乐谱的教授,也就是说无论大调主音的音高如何变化,其唱名都为“dol”,小调主音的音高如何变化,其唱名都为“la”。这种首调训练模式,只需要记住一种关系,任何调都可以按照一种固定的音程关系来处理。它比固定唱名法使用更为简便,能更快地帮助学生正确地读谱。并且,首调唱名法易使学生建立起一种音乐中的倾向性和调性感,使复杂而令人困惑的调式关系变得简单明了,也有利于学生理解音乐的功能性。
  除了运用首调唱名法进行教学,还可以加入柯达伊手势进行辅助练习。这套手势有七个基本动作,各自代表着相应的唱名,通过空间位置的高低不同来显示各音之间的音高位置,这样就把各音之间抽象的音高关系用形象直观的手势表示出来。运用此套手势可以帮助初学者理解首调唱名中音级高低关系、调式音级的倾向,从而掌握音准。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运用此套手势创编一些简单的游戏,例如,在课堂上,教师选择一首大家熟悉的乐曲,第一遍和第二遍完全用手势表现出来,第三遍让学生齐声跟着教师的手势进行演唱。同样,也可以选学生用手势来表现乐曲,其余的同学根据手势看是什么乐曲并进行演唱。
  同一首视唱乐曲可将其变换不同的形式进行练习,这样学生不仅不会觉得枯燥,反而会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去练习。首先,每一首乐谱演唱熟练后,教师可以将其改编为合唱乐曲。如图1所示。
  这是一个单声部乐曲,在学生熟悉后,教师可以先把学生分为两个声部,第一个声部演唱完第一个小节后,第二声部再进入,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卡农模式。根据学生的掌握情况,随后可以再继续进行声部的叠加,三声部或者四声部都可以。这种多声部的歌唱对于音准的提高有很大的帮助,而且这种卡农形式的演唱,旋律优美,既可以启发学生的即兴创作能力,也可以在很大程度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
  除了增加聲部,还可以适当地添加一些动作来进行辅助练习。同样以图1乐谱为例,可设置基本动作四个,拍手、打响指、拍腿、打响指。在合唱的同时,可以每两拍划为一组,第一个小节的一二拍拍手,三四拍打响指,第二个小节一二拍拍腿,三四拍打响指,这样算一个轮回,往后以此类推。这样第一行的四个小节就需要做两个轮回的完整动作,整首乐曲就是八个完整动作。在大多数学生都掌握后,可以适当增加难度,变成动作的接龙,还是以上述基本动作为例,每两拍为一组,第一位同学拍手唱“Ba-wa-ga”,第二位同学打响指唱“ma-ma”,第三位同学拍腿唱“Ba-wa-ga”,第四位同学打响指唱“ma-ma”,后面也是以此类推。视唱的重点就是反复练习。这样变换花样地演唱,学生不仅不觉得乏味,反而可以提高学习积极性。
  四、结语
  除了上述的几种方法,还有很多方法可以运用到视唱教学当中。目前,我国在训练学生视唱的教学模式也在不断地改革创新,同时,如何运用好国外的先进教学理念,也需要教师积极进行思考。教师应不断借鉴和吸收国外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教学理念,为我国音乐教学水平的提高作出贡献。
  (湖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艺术学院)
其他文献
中日两国的儿童文学作品都热衷于对动物形象进行拟人化的描写,在众多动物形象中,中日两国文人墨客尤其青睐狐狸这一动物形象。然而,中日两国儿童文学作品中的狐狸形象却迥然不同。本文通过对比两国不同时期的狐狸形象,进一步体会两国的历史文化差异。  儿童文学在儿童成长过程中起着引领导向的重要作用。中国和日本的儿童文学受历史和文化等影响,在内容和表现形式上各有特色,经常出现在作品中的拟人动物形象也有所差异。本文
期刊
笔者本人对塞尚的最初印象是:笔触笨拙生涩,反透视,无视了许多作画的规律,仿佛是一个没有准确造型基础的艺术家。笔者带着自己的疑惑——为什么塞尚这么出名,为什么他的画可以得到这么多人的赞扬进行探索,找寻其原因与成功之道。  《塞尚及其画风的发展》一书,是罗杰·弗莱对塞尚艺术的经典研究成果。弗莱以一个艺术家、画家的身份来发言,将塞尚的作品当作自己艺术上的标杆,可以说是塞尚塑造了弗莱的美学。这种巨大的影响
期刊
莫扎特是欧洲古典主义作曲家,其短暂的一生为人类创造和留下了宝贵的音乐财富。莫扎特先后创作出了20余部歌剧作品,诸如《魔笛》《唐璜》《费罗的婚礼》等都是其创作的经典歌剧作品。作品体现出了莫扎特音乐艺术创作的思想和理念,散发着古典主义音乐独特的魅力,具有极大的欣赏价值和音乐美学价值。本文对莫扎特的《魔笛》《唐璜》《费罗的婚礼》这三部歌剧作品进行了简单地音乐赏析。  莫扎特是维也纳古典乐派的杰出代表人物
期刊
爱德华·蒙克是挪威表现主义画家,他通过自己对苦难的深刻体会,将之付诸画面,创作出了其成名作《病孩》。蒙克的每一幅作品都是他所经历过痛苦的真实写照。  一、蒙克童年阴影与《病孩》  1863年,蒙克出生于挪威的海德马克郡洛伊坦镇。蒙克有一个姐姐、两个妹妹、一个弟弟,父亲是军医,母亲是一位慈善且热爱艺术的人,这个富足的家庭本来应该使蒙克有一个快乐的童年,但是,在蒙克五岁的时候,他的母亲就因为肺结核去世
期刊
弗兰克最早提出“空间形式”这个概念,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研究文献中对于空间形式的理解仍较为模糊,也存在一定分歧。本文通过梳理弗兰克《现代小说中的空间形式》的写作背景,从弗兰克的文本出发阐释弗兰克特指的“空间”,并分析“空间形式”的具体内涵。  时间和空间问题一直是艺术理论里非常重要的论题。但长期以来,多数的理论批评著作,特别是叙事学著作,都有着更重视时间问题而忽视空间问题的倾向。1945年,弗兰
期刊
达芬奇《最后的晚餐》取材于《圣经新约》,以其中耶稣和十二门徒共进最后一次晚餐为创作题材,作品构思巧妙,画面布局别具新意,局部描写细致入微,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美学价值。达芬奇匠心独具的艺术創作令人回味无穷,作品不但展现出了达芬奇娴熟的绘画技巧,还表达了其对于高尚人性的崇拜和追求。针对达芬奇的《最后的晚餐》这幅作品,本文进行了赏析。  达芬奇是意大利著名的艺术家、科学家,他学识渊博、多才多艺,不仅在
期刊
视唱练耳教学由视唱、听写、听觉分析这三个环节组成,围绕“发展音乐听觉”这一主旨,有各自独立的系统,但又相互补充、相互配合。在具体教学安排上,视唱往往起着组织教学的主线作用;听写随从视唱;听觉分析在自成体系、循序渐进地训练时,与视唱、听写紧密联系,融为一体。  视唱练耳课的具体任务是:培养学生快速、准确地分辨和理解音乐中各基本要素的能力,包括对音高、调式、调、节拍、节奏、音程、和弦、和声、旋律手法及
期刊
改革开放至今已四十余年,其间,国家的各个方面发展迅速,音乐教育方面的声乐教学发展也不例外。本文通过讨论高校声乐教学的现状,提出高职高专声乐教学的定位问题,以期能为声乐教育工作者带来一点思考,促进高职高专声乐教学的发展,培养更多适应社会的音乐人才。  改革开放以后,各个艺术学校和综合性大学都在扩招,扩招人数比之前多了十倍不止。特别是在21世纪初,一些中职中专学校升成了高职高专,一些专科院校升成了本科
期刊
在人类文明发展的历程中,雕塑一直都有着不可或缺的影响。雕塑起源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在人类还处于旧石器时代时,就出现了原始石雕、骨雕等,在给当时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体现了对美的追求。当今文化迅速发展,艺术的表现愈加多元化。在美术教学方面,雕塑也随着时代发展而带来一些改变,本文主要针对雕塑在中学美术教学中发生的变化进行相关探讨。  一、雕塑的发展历史  每一件雕塑作品都有着自身独特的代表意义,在中学
期刊
玛格丽特·阿特伍德被誉为“加拿大文学女王”。她是一位勤奋多产的作家,同时也是诗人、文学评论家。2017年,她的小说《使女的故事》被美国翻拍成电视剧,引起了许多学者对原著小说的关注。小说中充满了专制统治给人民带来的压迫,这种压迫不仅是对女性的,受害者还有男性。细读小说,读者可以看到,这篇小说同时也是女主人公奥芙弗雷德不断追寻自我主体的一个过程。奥芙弗雷德表面温顺,实际内心仍对基列国的统治有所抵触。本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