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与火的性格冲突

来源 :名作欣赏·评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ly10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红楼梦》里,妙玉常被人认为怪癖。而妙玉的怪癖,是因为她内在的性格冲突造成的。这种冲突至少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妙玉虽有出世之志却也有入世之情;其二,妙玉虽然身份地位低微却极度渴求自尊。因为这些性格冲突的存在,才导致了妙玉的行为怪癖。
  关键词:妙玉 性格冲突
  在金陵十二钗正册中,妙玉是唯一一个与贾府既无血脉关系又无姻亲关系的人。在十二钗中,她排名第六,仅在黛玉、宝钗、元春、探春、湘云之后,说明作者心中,对妙玉评价极高。在《世难容》曲中,作者用“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来形容妙玉,表现出对妙玉的高度称赞。但同时,曲中也用“天生成孤僻人皆罕”“太高人愈妒,过洁世同嫌”指出妙玉个性与周遭人事的格格不入。除了《世难容》曲中提到妙玉“孤僻”外,书中也多次写到妙玉的孤僻。栊翠庵品茶时,妙玉曾当众抢白黛玉,黛玉知她“天性怪癖,不好多话,亦不好多坐”,吃完茶就约着宝钗走出来。黛玉的目下无尘,可就连她也会受到妙玉的抢白。芦雪广联诗时,李纨罚宝玉去向妙玉要红梅,说:“可厌妙玉为人,我不理他。如今罚你去取一枝来。”李纨在贾府是出了名的老实人,可是连她也对妙玉没有好感。与妙玉比邻十年、对其有半师之谊的邢岫烟,甚至也说她“为人孤僻,不合时宜”,还说她给宝玉的拜帖下别号是“放诞诡僻”“僧不僧,俗不俗,女不女,男不男”“成个什么道理”。妙玉的孤僻放诞,由此可见一斑。妙玉的孤僻、妙玉与周遭人事的龃龉,不仅因为她过“高”过“洁”,同时也因为她性格本身存在着一些矛盾冲突。
  出世之志与入世之心
  妙玉性格中的第一个冲突,是她虽有出世者的追求,却具有人世者的性情。妙玉带发修行,皈依佛门,平日参禅礼佛,修剪花木。在小说所描绘的艺术世界中,妙玉与众人几乎没有深交,几乎没有人能够l董得妙玉。在众人眼中,妙玉是一个太过异己的存在。小说中,能够些微欣赏妙玉的人,大概只有宝玉。书中描写,当宝玉听闻岫烟与妙玉的交往后,“恍如听了焦雷一般,喜的笑道:‘怪道姐姐举止言谈,超然如野鹤闲云,原来有本而来。”’宝玉眼中,岫烟如闲云野鹤,是因为得了妙玉的真传,可见宝玉心中,妙玉也是一位闲云野鹤般的人。听到岫烟批评妙玉,宝玉说:“姐姐不知道,他原不在这些人中,算他原是世人意外之人。”在宝玉看来,妙玉不属于红尘扰扰的俗世中人,而是一位世外高人。
  妙玉的精神与品格是超出俗世之外的。作者通过岫烟与宝玉的交谈,从侧面提供了一些关于妙玉的信息。通过岫烟之口,我们得知,妙玉曾说:“古人中自汉晋五代唐宋以来皆无好诗,只有两句好,说道:‘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妙玉认为这两句诗好,因为诗中蕴含着超越与了悟的佛禅之意,说明妙玉所欣赏的,是对于人生世相的解脱以及超越。妙玉还常赞文是庄子的好,常自称“畸人”,或“槛外人”。按照岫烟的解说,“畸人者”是自称“畸零之人”,“槛外之人”是“自谓蹈于铁槛之外”。而无论是“畸人”还是“槛外人”,都说明妙玉的自我定位是超越红尘之外的世外之人。
  岫烟能够理解妙玉所用别号的用意,却不能欣赏她的怪癖;宝玉能够欣赏她的超脱,却不能理解她的别号用意。岫烟与宝玉的对谈,进一步刻画出妙玉的孤独以及骄傲。妙玉几乎没有亲人,也没有朋友。没有人匿得她,也没有人理解他。在小说的世界里,与妙玉略有交情的人,唯有岫烟与宝玉。可是岫烟对妙玉,是多有批判的;宝玉对妙玉,也并不能够完全理解。
  妙玉是孤獨的。她确实是一位无人懂得的“畸人”,一位特立独行的“槛外人”,一位众人无法理解的“世人意外之人”。作为出家人的妙玉,她的性格中,本就有着追求超越的出世一面。对于红尘俗世的距离,是妙玉性格中追求超越、追求解脱的一面。但是,现实生活中,这位青春少女,并不能够做到真正的四大皆空,而是有着普通人的性情与喜好。
  身在佛门的妙玉,虽然不施脂粉,不食腥膳,但她的心中,同大观园其他少女一样,也一直都有对于生活、对于俗世的热情。妙玉心中的热情,首先可以从栊翠庵的环境布置中反映出来。庵里不仅种了绿树,还种了红梅。在冬日大雪中,“十数株红梅如胭脂一般,映着雪色,分外显得精神,好不有趣”。如胭脂般盛开的红梅,成为大观园冬日里别样的风景。红梅的存在,说明妙玉心中并没有达到佛门修行中的清净与寂灭。对于自然之美与生活之美,妙玉也有着火一般的热情与追求。
  同样,对于诗歌、对于艺术,妙玉也有着发自内心的热爱与追求。湘云、黛玉凹晶馆联诗之夜,妙玉将二人诗句一笔续完,让湘黛二人“赞赏不已”,称妙玉为“诗仙”。妙玉在评论二人诗句时还说,不应失了“咱们的闺阁面目”,说明她的内心深处,并不认为自己是出家人,而是把自己也当作闺阁小姐。妙玉的心里,也像湘云、黛玉等闺阁小姐一样,热爱诗歌、热爱艺术、热爱一切美好的东西。
  妙玉不仅热爱生活、热爱艺术,对于友情、对于知己,也同样充满了渴求。栊翠庵品茶之时,她专门叫了黛玉与宝钗去喝体己茶,是因为她懂得宝钗与黛玉的与众不同,她对二人由衷地欣赏。宝玉过生日,她下了帖子拜贺,是因为她觉得宝玉“是个些微有知识的”。对于家境清寒却如闲云野鹤般的岫烟,她也愿意结交,还有半师之分。“万人不入她目”的妙玉,遇到真正欣赏、真正看重的人,同样也会相与结交,伸出友谊之手。这些都说明,妙玉也是渴望友情、渴望知音的。她也希望能与投缘的人相与结交,她也同样对人与人的交流与感情有需求。
  可见,妙玉心中,从来都不曾达到真正的无欲无求、清净寂灭。她对于世间一切美好的东西,依然充满了热情与追求。妙玉的心底,对于自然及艺术之美,对于青春与友情,也一样热切地渴求。
  出家人的身份与妙玉内心的热情是相矛盾的。生在佛门的妙玉,其出家人身份要求她清净修行,不理俗务;而内心深处的追求又让她有着融人红尘俗世的追求与渴望。这两者之间,就像两个极端,出家修行需要她像“冰”一样冷,内心的喜好又需要她像“火”一样的热,两者之间,本就难以两全。   低微身份与强烈自尊
  妙玉的孤僻也是因其身份地位与性格追求之间的矛盾造成的。在贾府中,妙玉的实际身份其实极其低微。虽然妙玉是贾府下了帖子请进来的,但她也是与贾府采买的小戏子、尼姑、道士们一起进门的。按照岫烟所说,妙玉“不合时宜,权势不容,竞投到这里来”。妙玉投奔贾府,不仅是寄人篱下,也是在寻求庇护。在贾府中,妙玉的地位,并不比戏子、尼姑、道士们高贵多少。然而,妙玉天性孤傲,有着极其强烈的自尊心。为了维护自尊,她也会做出一些极端之事。
  妙玉唯恐被人轻视。每当别人看轻自己时,她会极其强烈地去维护自己的尊严。栊翠庵品茶时,宝玉说喝茶的器具是“俗器”,妙玉說:“这是俗器?不是我说狂话,只怕你家里未必找的出这么一个俗器来呢。”妙玉从不愿承认自己低人一等,听到宝玉称茶具为俗器,她只会极力辩白。同时,妙玉也不会承认自己讨好宝玉,讨好贾府。宝玉跟着黛玉、宝钗来吃茶,妙玉还专门对宝玉说:“你这遭吃的茶是托他两个福,独你来了,我是不给你吃的。”妙玉虽然投奔贾府,但在贾府公子面前,她仍然保持着自己的尊严与傲骨。
  妙玉对待比自己身份更低微的人,常常会更为坚决地划清界限,以此来表现自己的尊贵。刘姥姥用过的成窑茶杯,妙玉嫌脏不要。宝玉请求将茶杯送给刘姥姥度日,妙玉却说:“幸而那杯子是我没吃过的,若我使过,我就砸碎了也不能给他。”作为高贵公子的贾宝玉,尚且能够冷悯刘姥姥的贫苦,建议将杯子送给姥姥度日。而身在佛门的妙玉,却没有佛家悲天悯人之心,对于贫苦的刘姥姥不能予以同情与尊重。这其实是因为妙玉内心极度的自卑;因为极度的自卑,才会表现出强烈的自尊。妙玉对于刘姥姥的嫌弃,一面是因为洁癖,另一面也是以此来表现自己的尊贵。但其实,妙玉又比刘姥姥高贵多少呢?妙玉寄居贾府,刘姥姥来贾府打秋风。某种程度上,妙玉与刘姥姥都需要仰仗贾府,都有求于贾府。但是妙玉却把自己和刘姥姥之间的界限划得那么清,总想表现出自己与乡下婆子之间有着天渊之别。佛门讲求众生平等,而妙玉却有如此强烈的分别心。归根结底,还是因为身份低微的她,内心极怕被人看轻,所以才极其强烈地维护自尊。
  妙玉的洁癖实际是一种极度自尊的表现。众人吃茶走后,宝玉说要让小幺儿打几桶水来洗地。妙玉说:“抬了水只搁在山门外头墙根下,别进门来。”妙玉嫌小幺们脏,不让进门。这既是她洁癖的表现,但其实也是一种维护自尊的极端表现。妙玉刻意地与贾府小幺儿等保持距离,就像她嫌弃刘姥姥一样,是她要与地位低微之人划清界限,以此来显示自己的尊贵。因此,低微的身份与极强的自尊之间,构成了妙玉性格中强烈的自我冲突,这也是妙玉“天性怪癖”的原因之一。
  书中说妙玉“天性怪癖”,但实际上,妙玉的怪癖不仅是天性所致,也是环境造成的。因为妙玉身上,有着多重矛盾与冲突。本文所论,她身上既存在出世之志与人世之情的冲突,也存在身份低微与强烈自尊之间的冲突。因为这些内在冲突的存在,才造成她行为的孤僻与反常。而孤僻与反常,不过是她的性格中存在着多种无法调和的冲突罢了。
其他文献
摘 要: 沈大成的短篇小说集《屡次想起的人》中收录了大量超现实小说,在情节设置与叙事结构上具有很强的代表性。本文从托多罗夫的叙事语法理论入手,以《屡次想起的人》为例分析超现实小说的“平衡— 失衡”叙事结构,详细论述初始平衡态、失衡态、再平衡态三种基本状态,并在文末提出一个运用本文所述结构构建叙事情节的小说范例,以期增强叙事结构的应用价值,协助写作者跳出固有写作模式,开创全新的故事类型。  关键词:
摘 要:美华作家黄宗之、朱雪梅夫妇的新作《藤校逐梦》通过聚焦华人新移民家庭孩子的大学教育,生动地揭示了“中国式”家庭教育中留存的痼弊。无论是“读书只为稻粱谋”的错位导向,还是“我都是为了你好”的道德绑架,抑或“父母威权的弊端”,都给予我们深刻的启示和反思。透过这些生动的例子和理性的剖析,对于那些“望子成龙”的父母们来说或许可以从中觅得正确的指引。  关键词:家庭教育 教育理念 教育目的 教育方式 
摘 要: 谈及对于曹禺剧作的研究,不得不提到田本相先生。田本相先生是曹禺研究的集大成者,他不仅具有自李何林老师承袭而来的一丝不苟、严肃治学的作风,骆驼坦步、稳扎稳打的治学态度,贯穿其研究著作和研究道路的更是其独特的治学方法。纵观田本相先生关于曹禺研究的治学道路,其治学方法大致可概括为三个方面:一是强调“实学”,二是提倡比较研究法,三是重视综合研究法。  关键词:田本相 治学方法 “实学” 比较研究
摘 要: 中国的文言小说发展至唐传奇,可以说已基本成熟。在众多唐传奇作品中,记梦题材的唐传奇因其独特的叙事结构、曲折离奇的情节,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审美效果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记梦题材的唐传奇依其立意主要可分为两大类,其一是对不寻常梦事的单纯记录,其二是借梦事传达明确的规劝意旨。而沈亚之的《秦梦记》则因其独特的叙述而成为记梦题材唐传奇中独树一帜的存在,其采用第一人称亲历者的叙事视角使得其达到了叙事情感
自从英拉“失踪”后,泰国人一直在玩“找英拉”的游戏。  目前比较流行的一种说法是,她去迪拜找她哥他信去了。  说起这对兄妹,其实是泰国第四代华裔,祖籍为广东省梅州市丰顺县塔下村。他们的曾祖父在19世纪70年代从广东到泰国经商,致富后逐渐步入政坛。  2014年,英拉兄妹曾带着家人到中国展开“寻根之旅”,回广东梅州探亲、祭祖。  像英拉兄妹这样来中国“寻根”的外国政要为数不少。  “纯正血统”派  
因为失眠,时间一长,我对“熬夜”没了感觉。直到周边朋友念叨,“年龄越大,越熬不动了”“熬一次夜,很久都补不回来”时,这才意识到“熬夜”是多数人的苦闷。  熬夜有害健康,已是人尽皆知的常识。可是,面对现实的种种“不可抗因素”,如加班赶工、值夜班等,总是很难在工作生活与充足睡眠之间找到适度的平衡。当然,还有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更热衷于“夜生活”,后半夜兴奋也是常有的事。无论情不情愿,现代人的“睡眠剥夺
摘 要: 《忘不了餐厅》采用全景观察纪录的方式,全方位拍摄了五位患有阿尔茨海默病老人的生活状态,通过真实的影像让观众走进老人的内心,感受他们的喜悦和痛苦。《忘不了餐厅》在节目性质、观察角度和受众选择上都有特别之处,本文拟从节目内容的公益性、形式的创新性和受众细分三方面阐述它成功背后的原因和社会文化意义,关注综艺节目的大众性。  关键词:《忘不了餐厅》 内容定位 形式定位 受众定位  当前,在竞争激
摘要:石天河的诗歌创作《希望》是其个人理想信念的写照,一定程度也反映了其人生历程中的思想转变。“希望”和“绝望”两个主体伴随着作者心理情绪变化而变换着逻辑位置,同时多重修辞手法和描写方式的运用为诗歌增色不少,而其背后透露出的石天河的人格力量与一代诗人的精神风骨值得细细品读。  关键词:石天河 《希望》 诗歌创作 精神力量  文学史上关于希望题材的诗歌、散文屡见不鲜,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在这些充沛的
最近在想一个问题:为什么有的人走着走着就散了?因为性格?因为喜好?可能的东西太多,但是有些人一开始跟自己性格相合,喜好也相同,可还是走着走着就散了。有一部分原因归结于三个字:分寸感,通俗一点讲就是没数。  分寸感这种事情太难掌握了,有的人无师自通,有的人勤能补拙,但最怕的是无药可救的那一类。  Susan给我讲了一件让她糟心的事。今年“三八节”那天,她男朋友带她去了一家规格很高的餐厅,也算是接风洗
张邦鑫思维活跃,喜欢做让人兴奋的东西,是中国80后白手起家富豪的一员,地位与滴滴程维、大疆汪滔不相上下,但是却显得“名不见经传”,这主要缘于他本人非常低调的个性。  2012年,学而思(好未来前身)在纽交所上市,时年32岁的创始人张邦鑫成了纽交所最年轻的敲钟人。2017年福布斯中国富豪榜上,张邦鑫以144.1亿元财富位列112名,超越位于169名的俞敏洪,成为中国教育行业第一富豪。  “疯狂”家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