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过去,课堂是教师传道授业解惑的讲堂;而在今天,课堂是学生学习知识、锻炼思维、培养创新精神的舞台.过去的课堂可以认为是老师的自留地,而今天的课堂我们应该把它归还给学生.正如教育学家罗杰斯的“非指导教学模式”指出教学应以“学生为本”,“让学生自发的学习”.带领学生参加课堂的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讨论,是将课堂归还给学生的行之有效的办法,是让课堂找到真正主人的有效途径.讨论这种归还方式有什么实际意义?如何进行有效的讨论?以下是我对这一问题的若干想法.
1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有效讨论的实际意义
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有效的课堂讨论可以让“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这种有效的讨论这不仅取决于结论的正确性,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讨论的过程中以及对讨论结果的评价.笔者认为课堂讨论的关键不仅在于讨论的结果是否正确,更在于讨论的过程是否有效.例如:高中人教版教材《选修3-1》的第二章第六节“电阻定律”一节,电阻定律的结果非常的简单和便于理解,书本上的探究试验也写的非常完整和详细,看似没有什么讨论的价值.其实不然,在笔者实际上课的过程中,先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并拿出自己的设计方案,绝大部分的学生讨论过后的结果是利用控制变量的方法将实验设计成伏安法测电阻,然后再通过刻度尺测量长度、螺旋测微器测量横截面积等,得到电阻和长度、横截面积以及材料的关系.继而笔者在提出课本上的实验思路和实验电路的设计方案.此后再让学生讨论自己设计的实验和书本上呈现的实验区别在哪?哪种方案更加简便直观,并且就这两次的讨论结论作出自己小组的评价.本次课堂讨论的设计,其实际意义在于让学生体会设计试验的过程,讨论得到更加科学的实验方法,并从中体会到“用比值来替代实际测量结果”的简化实验设计理念.对学生来说,这与直接展示书上“完美”的实验设计思路,用教师的语言来赞美“巧妙”的设计理念相比,更加具有说服力,更加让学生体会深刻.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所以讨论是一种极为有效的学习知识的方法与手段.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前期课堂教学中积累了一定量的储备知识,在老师的引领下,在与同学们的交流讨论中,利用书本,网络,参考书等学习资源对所学知识的相关信息进行加工和意义的主动构建.
虽然在实际的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时间不足、教学内容过多,使得许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仍主要采取传统的讲授法,只有在面临课堂督导或开设示范课时才运用课堂讨论为自己的教学增加新意.课堂讨论的运用出现了“不见鬼子不挂弦”这一尴尬的现象.所以如何使得日常的物理课堂讨论更加有效,教师和学生在讨论中应该负担起什么样的责任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
2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有效讨论的四要素
2.1 建立有效讨论的舞台:语言和文字
讨论的方式大多数是语言的讨论,通过提出问题、引发思考等方式向学生发起讨论的话题.通过分组讨论、自由发言、总结发言等方式展开有效讨论.
其实我认为讨论也可以是文字上的讨论.特别是物理这样的学科,有时语言很难甚至根本没有办法表达出很确切的思路和含义的时候.完全可以用文字,公式,算法的方式在学生之间展开讨论.这种讨论可以是解释,可以是补充,也可以是纠正.当代的高中生个性十足、性格迥异,有的善于言辞,有的却羞于开口.如何保证让每个孩子都参与到讨论中是讨论是否有效的重要前提.所以创设有效的讨论平台是有效讨论的第一要素.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像教育博客、“魔灯”等这些网络上的平台为一些语言表达欠缺,性格内向的学生提供了讨论的平台.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这些文字的交流了解到每个学生的想法,并把这些想法展示给其他的同学引起讨论,另一方面增强这些学生的自信,一方面也加大了讨论的宽度和广度.
2.2 让学生具备讨论的“资本” :思维的创新性和知识的牢靠性
有冲突的地方才会迸发出激情的火花,在课堂讨论上也是一样的.只有学生具备了思维的创新性、独立性才会使讨论变的更有活力.而思维的创新性是建立在知识的牢靠性基础上的,有了牢靠的知识,学生的思维出现有意义的创新.否则学生只会观注于知识的正确与否,不会在意于思维的进阶.单一的去讨论物理概念的正确性无疑是与新课标的要求相违背的,学生应该更多的去体会探究的过程,领悟思考问题的方法,构建物理的模型.所以在课前预习和讨论前的教学中学生必须掌握牢靠的知识,要逐渐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能力.例如在高三一轮复习中,在一堂“带电粒子在电场或复合场的运动”复习课教学中.如果学生对必修二中曲线运动的内容掌握的非常牢靠,那么在单纯的用电磁场的知识解题之后完全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自己讨论能否利用类平抛或者类斜抛的思路来进行解题.这样的讨论有助于学生的思路拓宽,也有利于将所学力学知识串连起来,找到不同题目中的共性,并找到适合自己的解题思路并逐步培养起解题意识.
2.3 讨论过程中责任需要分明——讨论者和组织者
学生作为讨论的参与者,教师作为讨论的组织者,应该各尽其职.在讨论的过程中应当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来.教师在讨论中肩负发起,引导,监督,评价的四个责任.教师发起讨论的问题不宜过难,要有新意或新的角度,可以利用系列问题帮助引导学生完成从易到难的思维过程.而且教师在讨论过程中,有责任监督所讨论问题的科学性,避免跑题和讨论的无序,让学生在讨论中做到有的放矢、能放能收.最后在评价学生讨论时,学生的讨论结果无外乎有以下三种,其一,结论与教师预设的完全一致;其二,与教师预设的基本一致,个别细节问题有出入;其三,与教师的预设完全不一致.教师如何评价将直接关系到讨论是否有效.评价应包含:肯定正确的知识,方法,态度,精神;否定科学性错误的知识体系.以鼓励为主,肯定在讨论中积极参与的学生. 而学生在讨论中也有自己的责任:(1)尊重发言者和讨论者个人的责任.每位学生都必须尊重每位发言和参与讨论的同学,安静耐心的听完每次发言,不打断其他同学发言,不随意评价发言内容,确保讨论的有序性;(2)积极储备科学知识的责任.为了参与到讨论中来,学生必须预先完成预习、学案等课前准备,搜集与之相关的现象和试验.这样才能使讨论的层次变高.(3)完善自我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的责任.讨论结束后学生有责任参照正确的结论构建正确的知识框架或正确的物理模型.课后整理思维轨迹、总结思维方式.
2.4 有效的课堂讨论在课外延伸与巩固:巩固作业和微型科学论文
像家庭作业一样,课堂以外的讨论是课内学习的延伸,这种教学方式虽然很传统但确实非常有效的让讨论变得有效.延伸大体有以下三种方式:(1)将本节课讨论的结果设计为课后的巩固作业,将下节课需要讨论的问题设计为课前的预习作业.(2)将本节课没有时间讨论的内容作为课后讨论内容,增加讨论的广度.(3)将本节课讨论的过程、内容和结论写成微型论文,阐述学生在课堂上没来得及表达的观点或者是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体会以及感受.还是以高中人教版教材《选修3-1》的第二章第六节“电阻定律”为例,当即将完成上述的实验设计的讨论时,教师可以发起课后的讨论话题:“书上的电压表是一个一个接入的,如果一次同时接入四个呢?这两种方法在电压表不理想的情况下必然都会有误差,那种接法误差更小?更加科学?你们小组可以用数学或者逻辑的力量完成这一课外讨论吗?”这样的“余兴节目”可以将学生的积极性再次调动起来,这样的课外延伸有助于学生掌握并熟悉复杂电路中的动态分析的方法,同时也是对本节内容的一个巩固和提高.
3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有效讨论的“性价比”
我认为想提高课堂教学中有效讨论的“性价比”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提高:
(1)提高教师自身修养.教师的职业素质在当前形势下可以表现在以下的三个方面: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教师的个人魅力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这门学科的看法,德高为师,身正为范.一位师德高尚,知识渊博的的物理老师在课堂上才会更加的自信,更加的从容.此外拥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掌握最新的教育技术也是非常重要的.譬如我前面所提到的“魔灯”平台就是个很好的例子.所以我认为要适应新时期学生发展的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教师博学多才更容易受到学生的青睐,教师的层次上去了,对课堂的把握更加到位,更加准确,讨论设计上也更加独到,物理课才会更有“味道”.
(2)挖掘物理学科特色.物理是最具魅力的学科之一,选学物理的学生觉得既充满了挑战也充满了自豪感.学习物理的过程中,既有实验现象的震撼,也有理论推导的严谨,而历史上各位物理大师的传奇生涯也为物理带来了些许神秘的色彩.这些都说明了作为物理这门学科,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解几道题,而是更多的体会和实践的过程.让学生们参与讨论首先就要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所以挖掘物理学科本身的特色是提高有效讨论“性价比”的第二种方法.
综上所述,作为一位合格的物理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高中物理那几本教科书上的内容,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在课外自我学习,作为课堂的一种延伸.对教育最科学的评价就是除了课本上的知识以外,我们还教会了学生其它东西.教师的教学其实是为了让学生自己掌握方法更好地学.有效的课堂讨论是我们在现有的大环境下“减时增效”的一种即为有效的方法,同时也是学生锻炼学习能力的良好契机.所以我会在今后的一线教学过程中大胆的尝试这种教学方式,不断的改进和创新,让高中的物理课堂更有效、更和谐;让物理课堂找到自己真正的主人.
1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有效讨论的实际意义
在《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有效的课堂讨论可以让“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课堂教学中得到充分的体现.这种有效的讨论这不仅取决于结论的正确性,更重要的是体现在讨论的过程中以及对讨论结果的评价.笔者认为课堂讨论的关键不仅在于讨论的结果是否正确,更在于讨论的过程是否有效.例如:高中人教版教材《选修3-1》的第二章第六节“电阻定律”一节,电阻定律的结果非常的简单和便于理解,书本上的探究试验也写的非常完整和详细,看似没有什么讨论的价值.其实不然,在笔者实际上课的过程中,先让学生以小组形式讨论并拿出自己的设计方案,绝大部分的学生讨论过后的结果是利用控制变量的方法将实验设计成伏安法测电阻,然后再通过刻度尺测量长度、螺旋测微器测量横截面积等,得到电阻和长度、横截面积以及材料的关系.继而笔者在提出课本上的实验思路和实验电路的设计方案.此后再让学生讨论自己设计的实验和书本上呈现的实验区别在哪?哪种方案更加简便直观,并且就这两次的讨论结论作出自己小组的评价.本次课堂讨论的设计,其实际意义在于让学生体会设计试验的过程,讨论得到更加科学的实验方法,并从中体会到“用比值来替代实际测量结果”的简化实验设计理念.对学生来说,这与直接展示书上“完美”的实验设计思路,用教师的语言来赞美“巧妙”的设计理念相比,更加具有说服力,更加让学生体会深刻.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所以讨论是一种极为有效的学习知识的方法与手段.学生在日常生活和前期课堂教学中积累了一定量的储备知识,在老师的引领下,在与同学们的交流讨论中,利用书本,网络,参考书等学习资源对所学知识的相关信息进行加工和意义的主动构建.
虽然在实际的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时间不足、教学内容过多,使得许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仍主要采取传统的讲授法,只有在面临课堂督导或开设示范课时才运用课堂讨论为自己的教学增加新意.课堂讨论的运用出现了“不见鬼子不挂弦”这一尴尬的现象.所以如何使得日常的物理课堂讨论更加有效,教师和学生在讨论中应该负担起什么样的责任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
2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有效讨论的四要素
2.1 建立有效讨论的舞台:语言和文字
讨论的方式大多数是语言的讨论,通过提出问题、引发思考等方式向学生发起讨论的话题.通过分组讨论、自由发言、总结发言等方式展开有效讨论.
其实我认为讨论也可以是文字上的讨论.特别是物理这样的学科,有时语言很难甚至根本没有办法表达出很确切的思路和含义的时候.完全可以用文字,公式,算法的方式在学生之间展开讨论.这种讨论可以是解释,可以是补充,也可以是纠正.当代的高中生个性十足、性格迥异,有的善于言辞,有的却羞于开口.如何保证让每个孩子都参与到讨论中是讨论是否有效的重要前提.所以创设有效的讨论平台是有效讨论的第一要素.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像教育博客、“魔灯”等这些网络上的平台为一些语言表达欠缺,性格内向的学生提供了讨论的平台.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这些文字的交流了解到每个学生的想法,并把这些想法展示给其他的同学引起讨论,另一方面增强这些学生的自信,一方面也加大了讨论的宽度和广度.
2.2 让学生具备讨论的“资本” :思维的创新性和知识的牢靠性
有冲突的地方才会迸发出激情的火花,在课堂讨论上也是一样的.只有学生具备了思维的创新性、独立性才会使讨论变的更有活力.而思维的创新性是建立在知识的牢靠性基础上的,有了牢靠的知识,学生的思维出现有意义的创新.否则学生只会观注于知识的正确与否,不会在意于思维的进阶.单一的去讨论物理概念的正确性无疑是与新课标的要求相违背的,学生应该更多的去体会探究的过程,领悟思考问题的方法,构建物理的模型.所以在课前预习和讨论前的教学中学生必须掌握牢靠的知识,要逐渐培养学生创新的思维能力.例如在高三一轮复习中,在一堂“带电粒子在电场或复合场的运动”复习课教学中.如果学生对必修二中曲线运动的内容掌握的非常牢靠,那么在单纯的用电磁场的知识解题之后完全可以让学生展开讨论,让学生自己讨论能否利用类平抛或者类斜抛的思路来进行解题.这样的讨论有助于学生的思路拓宽,也有利于将所学力学知识串连起来,找到不同题目中的共性,并找到适合自己的解题思路并逐步培养起解题意识.
2.3 讨论过程中责任需要分明——讨论者和组织者
学生作为讨论的参与者,教师作为讨论的组织者,应该各尽其职.在讨论的过程中应当承担起自己的责任来.教师在讨论中肩负发起,引导,监督,评价的四个责任.教师发起讨论的问题不宜过难,要有新意或新的角度,可以利用系列问题帮助引导学生完成从易到难的思维过程.而且教师在讨论过程中,有责任监督所讨论问题的科学性,避免跑题和讨论的无序,让学生在讨论中做到有的放矢、能放能收.最后在评价学生讨论时,学生的讨论结果无外乎有以下三种,其一,结论与教师预设的完全一致;其二,与教师预设的基本一致,个别细节问题有出入;其三,与教师的预设完全不一致.教师如何评价将直接关系到讨论是否有效.评价应包含:肯定正确的知识,方法,态度,精神;否定科学性错误的知识体系.以鼓励为主,肯定在讨论中积极参与的学生. 而学生在讨论中也有自己的责任:(1)尊重发言者和讨论者个人的责任.每位学生都必须尊重每位发言和参与讨论的同学,安静耐心的听完每次发言,不打断其他同学发言,不随意评价发言内容,确保讨论的有序性;(2)积极储备科学知识的责任.为了参与到讨论中来,学生必须预先完成预习、学案等课前准备,搜集与之相关的现象和试验.这样才能使讨论的层次变高.(3)完善自我知识体系和思维方式的责任.讨论结束后学生有责任参照正确的结论构建正确的知识框架或正确的物理模型.课后整理思维轨迹、总结思维方式.
2.4 有效的课堂讨论在课外延伸与巩固:巩固作业和微型科学论文
像家庭作业一样,课堂以外的讨论是课内学习的延伸,这种教学方式虽然很传统但确实非常有效的让讨论变得有效.延伸大体有以下三种方式:(1)将本节课讨论的结果设计为课后的巩固作业,将下节课需要讨论的问题设计为课前的预习作业.(2)将本节课没有时间讨论的内容作为课后讨论内容,增加讨论的广度.(3)将本节课讨论的过程、内容和结论写成微型论文,阐述学生在课堂上没来得及表达的观点或者是学生在讨论过程中的体会以及感受.还是以高中人教版教材《选修3-1》的第二章第六节“电阻定律”为例,当即将完成上述的实验设计的讨论时,教师可以发起课后的讨论话题:“书上的电压表是一个一个接入的,如果一次同时接入四个呢?这两种方法在电压表不理想的情况下必然都会有误差,那种接法误差更小?更加科学?你们小组可以用数学或者逻辑的力量完成这一课外讨论吗?”这样的“余兴节目”可以将学生的积极性再次调动起来,这样的课外延伸有助于学生掌握并熟悉复杂电路中的动态分析的方法,同时也是对本节内容的一个巩固和提高.
3 高中物理课堂教学中有效讨论的“性价比”
我认为想提高课堂教学中有效讨论的“性价比”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提高:
(1)提高教师自身修养.教师的职业素质在当前形势下可以表现在以下的三个方面:职业道德素养、知识素养、能力素养.教师的个人魅力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这门学科的看法,德高为师,身正为范.一位师德高尚,知识渊博的的物理老师在课堂上才会更加的自信,更加的从容.此外拥有先进的教育理念,掌握最新的教育技术也是非常重要的.譬如我前面所提到的“魔灯”平台就是个很好的例子.所以我认为要适应新时期学生发展的要求,教师必须不断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教师博学多才更容易受到学生的青睐,教师的层次上去了,对课堂的把握更加到位,更加准确,讨论设计上也更加独到,物理课才会更有“味道”.
(2)挖掘物理学科特色.物理是最具魅力的学科之一,选学物理的学生觉得既充满了挑战也充满了自豪感.学习物理的过程中,既有实验现象的震撼,也有理论推导的严谨,而历史上各位物理大师的传奇生涯也为物理带来了些许神秘的色彩.这些都说明了作为物理这门学科,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解几道题,而是更多的体会和实践的过程.让学生们参与讨论首先就要激发起学生的兴趣,所以挖掘物理学科本身的特色是提高有效讨论“性价比”的第二种方法.
综上所述,作为一位合格的物理教师,不仅要教会学生高中物理那几本教科书上的内容,还要引导学生学会在课外自我学习,作为课堂的一种延伸.对教育最科学的评价就是除了课本上的知识以外,我们还教会了学生其它东西.教师的教学其实是为了让学生自己掌握方法更好地学.有效的课堂讨论是我们在现有的大环境下“减时增效”的一种即为有效的方法,同时也是学生锻炼学习能力的良好契机.所以我会在今后的一线教学过程中大胆的尝试这种教学方式,不断的改进和创新,让高中的物理课堂更有效、更和谐;让物理课堂找到自己真正的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