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多发性大动脉炎14例临床特点分析

来源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wenqqw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通过分析总结14例婴幼儿多发性大动脉炎(TA)的临床特点,并结合文献复习总结,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诊疗水平。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19年5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住院的TA婴幼儿的临床资料及随访情况,并结合文献,分析总结该病的临床特点。

结果

14例患儿年龄为1个月23 d~28个月,男6例,女8例。临床表现中最常见的是发热[10例(71.4%)],高血压9例(64.3%),脉弱或无脉5例(35.7%)。按照病变血管部位的临床分型,广泛型11例(78.5%),头臂动脉型3例(21.4%),本组患儿无胸腹主动脉及单纯肺动脉型。14例TA患儿中,12例有颈总动脉、颈动脉、锁骨下动脉及冠状动脉及其分支(前降支、回旋支)受累(85.7%);11例肾动脉受累(78.6%);9例腋动脉受累(64.2%);8例腹主动脉受累(57.1%);6例降主动脉受累(42.9%);6例胸主动脉受累(42.9%);6例肠系膜上动脉受累(42.9%);5例股动脉受累(35.7%);5例肺动脉受累(35.7%);4例肱动脉受累(28.6%)。14例患儿中,误诊11例,诊断不清3例,误诊时间为18 d~2个月。误诊病例中,8例误诊为不典型川崎病。14例患儿中,7例治疗后大部分病变血管范围逐渐减少,受累较轻血管甚至可以完全恢复正常血管状态。4例患儿血管影像学检查较前无明显加重或好转。9例出现高血压患儿应用降压药血压能控制在正常范围,但不能停用降压药。5例查体发现脉弱或无脉患儿均未改善。14例患儿中7例生长发育同正常同龄儿,7例落后于正常同龄儿身高体质量第25百分位。14例患儿随访2~22个月,均规律治疗,未出现复发。

结论

3岁以内TA累及血管较多,病情严重,误诊率高,经过治疗病情很快能够控制,但容易遗留血管病变,部分患儿预后不佳。

其他文献
对2017年12月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诊治的1例肢带型肌营养不良2Q型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患儿,女,6岁,临床表现为爬楼费力,伴起蹲困难、不能跳、跑步不协调。基因检测:PLEC基因c.6428C>T(p.Ala2143Val)和c.13192G>A(p.Ala4398Thr)复合杂合错义突变。双下肢磁共振成像显示:对称性脂肪浸润。病理结果:苏木精-伊红染色可见核链,肌核聚集;抗-
目的分析右腋下小切口入路手术在先天性心脏病(CHD)患儿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7年9月河南省儿童医院收治的86例CHD患儿,按简单随机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43例。对照组实施胸骨正中切口手术,观察组实施右腋下小切口入路手术,比较2组总有效率、切口满意度、手术一般情况(体外循环时间、手术时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术中失血量)、术后相关情况(胸腔引流量、术后监护时间、术后辅助通
从1966年Rashkind等进行球囊房间隔造口术至今,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已经经过了50余年的发展,从最初的导管检查、姑息手术到现在的根治性封堵、支架的植入及瓣膜的替换等,介入性心导管技术已经成为治疗先天性心脏病的主要手段之一。我国先天性心脏病介入治疗已取得长足进步,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现就间隔缺损性疾病、主肺分流性疾病、瓣膜性疾病及内外科镶嵌治疗等介入治疗进展进行梳理总结,以期对我国
心肌致密化不全(NVM)是一种少见的先天性遗传性心肌病,以心腔内异常粗大的肌小梁和小梁间深陷的隐窝为特征。其临床表现多样且无特异性,以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血栓形成为主要特征。超声心动图和心脏磁共振成像在NVM诊断中具有重要意义。治疗上主要是对症治疗,内科治疗无效者可行心脏移植。本病预后差异大,病死率高,但无症状者预后相对较好。
对2017年1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收治的1例因心脏扩大就诊后检测发现黏多糖贮积症Ⅰ型患儿诊疗经过及预后情况进行整理,结合在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万方数据库、PubMed等图书馆检索到的相关文献,分析并总结儿童黏多糖贮积症I型并心肌病的诊治原则及预后。患儿,4个月7 d,因"心脏扩大"就诊,临床特殊有毛发浓密,反复呼吸道感染后经抗炎、强心等处理,基因结果提示IDUA基因出现2个杂合变异,考虑为黏
对2例罕见的婴儿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多囊肾合并扩张型心肌病的临床资料及其家系遗传特征进行回顾性分析。2例患儿均为散发,分别为6个月、3个月男婴,均因"咳嗽后发现心影大"入院,心脏彩超均提示"左心室明显扩大,左心室收缩功能减低",双肾超声提示"双肾明显增大",其中病例1双肾B超可见多发性囊肿。基因检测发现2例患儿均携带PKHD1基因复合杂合突变。既往未见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多囊肾合并扩张型心肌病的病例报
期刊
目的探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患儿血清谷氨酸水平与病情严重程度之间的关系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6月至2018年6月在河南省立眼科医院筛查并诊治的92例ROP患儿及同期河南省立眼科医院筛查的50例健康早产儿(对照组)进行临床对照研究,92例ROP患儿根据病变分期分为轻度ROP组和重度ROP组,依据病情进展与否分为自然消退组和病情进展组,通过测定各组儿童出生1周和出生6周血清谷氨酸水
目的探讨儿童经皮导管介入封堵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术后三尖瓣反流的发生率、预后及反流发生或加重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月至2017年1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收治的1 108例经皮介入治疗膜周部室间隔缺损患儿的临床资料,分析术后新发三尖瓣反流及反流加重的预后和危险因素。结果24例术后新发三尖瓣轻度以上反流,发生率为2.1%;5例术前合并轻度以上三尖瓣反流的患儿中4例反流
心力衰竭是心脏失去有效泵血或接纳足量静脉回流功能的复杂的临床综合征,从而引起一系列症状,在儿童中的临床表现因年龄而不同。儿童心力衰竭的原因主要是先天性心脏病和心肌病。药物应用在儿童心力衰竭中的治疗进展迅猛,沙库巴曲/缬沙坦于2019年10月由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其用于≥1岁儿童伴有症状性左心室收缩功能障碍,标志着儿童心力衰竭药物治疗的新起点。植入型心律转复除颤器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