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基于科学发展观的学校教学教研工作体系

来源 :广东教育·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aofaqiang012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深入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学校的教学教研工作,是学校提升核心竞争力和提高办学质量的法宝。近年,湛江师范学院附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学校以教师和学生为本,教师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从人本管理、生本教学、师本教研三个层面创新教学教研工作体系,实现了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评价和教学管理的真正转变,有效促进了学校教学质量的大幅提高。
  
  一、人本管理,教学教研工作形成全面协调、统筹兼顾的局面
  
  以往的教学教研管理存在诸多问题:人本管理思想缺乏,在管理方式上基本上还是“人治”,靠经验,凭惯性,内部挖潜不够;现行的年级组与教研组并列,教师以年级组办公为主,学科内的教师交流不多,教学信息不畅;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经常有推诿扯皮的现象,不能处理好各种教育教学关系。近年,学校围绕“以人为本,促质量发展”的要求,在教学管理制度方面,厉行创新,对教学过程实施精细化管理,提高了管理效能,打开了教学教研工作全面协调和统筹兼顾的的新局面。
  健全教学管理制度,调动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完善的、与时俱进的教学管理制度是搞好教学教研工作的重要保证。近年来,学校从规范管理、教学质量评价、教研激励机制和教师业务培训等四方面努力完善各项教学工作制度,修订和新订了《湛师附中教学基本要求》《湛师附中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方案》《湛师附中考试、考务要求》《湛师附中集体备课制度》《湛师附中备课组长工作职责》《湛师附中课堂观察与评价指导》《湛师附中科组教师业务学习方案》《湛师附中科组考核方案》等教学管理制度。这些管理制度以质量管理为核心,从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辅导、考试、评价等各个环节全面补充和完善,进一步规范了教与学的行为。从这几年的实践来看,我校现行的教学管理制度可操作性和系统性很强,能有效地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不少教师勇于实践并从中受益。
  完善课堂质量评价机制,激励教师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开展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评估是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措施。有效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估,可以产生正确的导向和激励作用,调动教师教学工作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学校以完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制度为抓手,向课堂要质量、要效益。学校在坚持过程和结果并重、全面考核和公正评价、“能者多劳,多劳多得”“优劳多得”的原则下,制定了《湛师附中学科教学质量评价方案》,初步从评价目的、评价原则、评价项目、评价方法等方面,客观、全面地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
  规范教学过程管理,统筹兼顾教学各个环节。依托不断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学校向教师提出课堂教学要“符合素质教育精神,每一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有提高,经得起考试”三项新的要求,并狠抓教学过程的常规管理,让“精细化”教学走进课堂的每一个角落,着力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具体到教师的备课上,突出一个“早”字,备不好课决不能进课堂;在教师的授课上,突出一个“新”字,要求授课方法创新,不走老路;学生作业的批改、辅导上,突出一个“细”字。多年来,学校一直强调集体备课的重要性,要求备课组每周集中备课至少一次,做到“四定”(即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主题、定中心发言人)、“五统一”(即统一教学目标;统一教学重点、难点;统一教学的广度和深度;统一讲授纲目和统一课外作业),并按照“课堂教与学各20分钟”的要求备课、上课。
  
  二、生本教学,教学过程和方式体现教学“双主”关系的协调与和谐
  
  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教学工作,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传统教学无论是备课、还是上课,都对学生的关注不足,更多的是从教师视角出发,忽视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近年来,随着大幅扩招,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加上一些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学生厌学弃学现象有所抬头。为此,我们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关注不同层次学生,让学生都学有所得,学有兴趣,在实施新课程中,引导教师从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上实现教的“主导作用”和学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协调、和谐。
  确立了“双主协调,共同发展”的教学理念。确立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不仅是新课程素质教育的召唤,更是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学校教学工作的前提和根本。学校向全校教职工征求意见,并通过反复研究,在结合学校几十年发展历史的基础上,提出了“双主协调,共同发展”的教学理念。“双主”指教师的主导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中“双主”作用发挥既是过程,又是手段,最终实现师生共同发展的目的。这一教学理念的确立,使学校各项教学教研工作有了更加明确的理论指引和实践思路。
  制定“两个20分钟的教学操作要求”和“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量化标准”。“两个20分钟的教与学要求”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导”课堂20分钟,即教师的讲解要精练,主要是讲基础知识、知识结构,讲重点、难点、知识的联结点,讲知识生成的过程,讲学习方法、评讲等,一般控制在20分钟以内;学生“主体”20分钟,即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与合作、练习与反馈要在课堂上充分体现,学生有至少20分钟的时间阅读理解教科书内容、做笔记整理知识、自我小结、提问和回答问题、堂上练习等,学生的能动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师生各主20分钟,不能机械地分割为教师讲20分钟,之后就让学生自学20分钟,而是师生各有约20分钟的教与学的活动过程,教师“善教”的意义在于有效地指导学生会学、爱学、学好。
  组织研讨活动,促进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根据学校制定的新课程实施方案,我们充分利用和挖掘校内外课程资源,按规定开设必修课、选修课,必修课做到100%开设,选修模块开出率超过80%,从而确保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导处还根据课堂教学“师生各主20分钟”即“两个20分钟的课堂教与学”的要求,积极组织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探索适合新课程、适合附中实际的理想课堂。
  
  三、师本教研,教学教研质量赖以持续提高的不尽资源
  
  师本教研是指以教师为研究主体,有目的的、有计划的、以本校教育教学问题为出发点,解决本校教育教学问题,提高教师的研究水平,带动师资队伍建设水平的提高,推进素质教育为归宿的研究。
  一所学校,如果校本教研工作滞后,造成不少教师习惯于只按照“考什么、教什么”的思路,很少有意识地去反思自己的教学思想与行为,不开展学科整体的发展研究,没有把教学与研究有机结合起来,主动实施好新课程,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呢?学校这两年来,坚持“以师为本”,积极探索,努力尝试,建立《湛师附中校本教研制度》,制定了“学习、教学、教研”相结合的教师发展方向,引领教师在学中研,在研中教,真正走上内涵发展的道路,取得较好成效。
  制定《湛师附中校本教研制度》,建立校本教研常态运作机制。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以教导处和教研组为依托,以广大教师“学习研究、实践交流、反思提升”为主线,形成常态研修文化。
  大力开展“教学型教研、研究型教研、学习型教研”,形成大家注重教学实践,人人参与课题研究,个个注重自身专业发展的良好局面。教学型教研以“课例”为载体,聚焦课堂,围绕如何上好一节课而展开,研究渗透或溶入教学过程,贯穿在备课、设计、上课、评课等教学环节中,多以教研组或备课组成员的沟通、交流、讨论为主要方式。研究直接服从服务于教学的需要。研究型教研以“课题”为载体,围绕一个教学专题而展开,通过对教学专题的研究,在化解教学难点、重建教学范式、推进教学改革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有所前进。学习型教研以“学习(读书)”为载体,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主题,倡导学研中工作,工作中学研,旨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研究服从服务于学习提高的需要。
  顺应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三个发展阶段,逐步提升层次。活动化阶段:以“活动“为载体,拉动学习研究,形成有效运作。制度化阶段:体现规范化、科学化,以制度促进教研文化的生成。文化化阶段:成为工作范式,形成“学习、教学、研究”一体化的职业生活和工作方式。
  深入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用科学发展现统领学校的教学教研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师和学生为本,始终以教学为学校的中心工作,构建创新型教学教研工作体系,实现教学、科研、管理的工作统筹兼顾,从而推动学校各项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湛江师范学院附属中学)
其他文献
在W市讲座的时候,我提到“明智的父母对孩子往往有些绝情”。到了互动环节,有个父亲按捺不住地质问我:“难道绝情的父母才称得上是好父母,不绝情的父母就是坏父母吗?”我说:
期刊
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是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条件下,更好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和统一全党思想的重大举措,是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迫切需要,是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的必然要求。我省按照中央的部署,从2008年9月开始,将用一年半左右的时间,分三批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根据省委的部署
当前在全党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是党的十七大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部署,是在世情、国情、党情发生深刻变化的条件下,更好地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和统一全党思想的重大举措,是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迫切需要。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全面系统阐述了科学发展观的基本内涵,他深刻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灵魂,是一种“潜在课程”,是充满神圣、魅力和诗意的所在。在校园文化中,精神文化是核心,物质文化是基础,制度文化是保障,行为文化是方式,媒体文化是载体。  目前校园文化中存在一些消极现象,如主题淡漠化,“复制”的痕迹浓重,远离学生实践,鄙视文化传统,推崇西方文化思潮等。基于学校文化的特性和现状,在当前多元文化并存的时代,在新课程的背景下,面对纷纭复杂的文化冲击,学校的领导者应站稳脚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