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共“十七大”报告指出:“科学发展观,第一要义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协调可持续,根本方法是统筹兼顾。”深入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学校的教学教研工作,是学校提升核心竞争力和提高办学质量的法宝。近年,湛江师范学院附中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学校以教师和学生为本,教师以学生为本”的理念,从人本管理、生本教学、师本教研三个层面创新教学教研工作体系,实现了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评价和教学管理的真正转变,有效促进了学校教学质量的大幅提高。
一、人本管理,教学教研工作形成全面协调、统筹兼顾的局面
以往的教学教研管理存在诸多问题:人本管理思想缺乏,在管理方式上基本上还是“人治”,靠经验,凭惯性,内部挖潜不够;现行的年级组与教研组并列,教师以年级组办公为主,学科内的教师交流不多,教学信息不畅;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经常有推诿扯皮的现象,不能处理好各种教育教学关系。近年,学校围绕“以人为本,促质量发展”的要求,在教学管理制度方面,厉行创新,对教学过程实施精细化管理,提高了管理效能,打开了教学教研工作全面协调和统筹兼顾的的新局面。
健全教学管理制度,调动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完善的、与时俱进的教学管理制度是搞好教学教研工作的重要保证。近年来,学校从规范管理、教学质量评价、教研激励机制和教师业务培训等四方面努力完善各项教学工作制度,修订和新订了《湛师附中教学基本要求》《湛师附中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方案》《湛师附中考试、考务要求》《湛师附中集体备课制度》《湛师附中备课组长工作职责》《湛师附中课堂观察与评价指导》《湛师附中科组教师业务学习方案》《湛师附中科组考核方案》等教学管理制度。这些管理制度以质量管理为核心,从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辅导、考试、评价等各个环节全面补充和完善,进一步规范了教与学的行为。从这几年的实践来看,我校现行的教学管理制度可操作性和系统性很强,能有效地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不少教师勇于实践并从中受益。
完善课堂质量评价机制,激励教师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开展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评估是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措施。有效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估,可以产生正确的导向和激励作用,调动教师教学工作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学校以完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制度为抓手,向课堂要质量、要效益。学校在坚持过程和结果并重、全面考核和公正评价、“能者多劳,多劳多得”“优劳多得”的原则下,制定了《湛师附中学科教学质量评价方案》,初步从评价目的、评价原则、评价项目、评价方法等方面,客观、全面地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
规范教学过程管理,统筹兼顾教学各个环节。依托不断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学校向教师提出课堂教学要“符合素质教育精神,每一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有提高,经得起考试”三项新的要求,并狠抓教学过程的常规管理,让“精细化”教学走进课堂的每一个角落,着力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具体到教师的备课上,突出一个“早”字,备不好课决不能进课堂;在教师的授课上,突出一个“新”字,要求授课方法创新,不走老路;学生作业的批改、辅导上,突出一个“细”字。多年来,学校一直强调集体备课的重要性,要求备课组每周集中备课至少一次,做到“四定”(即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主题、定中心发言人)、“五统一”(即统一教学目标;统一教学重点、难点;统一教学的广度和深度;统一讲授纲目和统一课外作业),并按照“课堂教与学各20分钟”的要求备课、上课。
二、生本教学,教学过程和方式体现教学“双主”关系的协调与和谐
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教学工作,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传统教学无论是备课、还是上课,都对学生的关注不足,更多的是从教师视角出发,忽视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近年来,随着大幅扩招,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加上一些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学生厌学弃学现象有所抬头。为此,我们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关注不同层次学生,让学生都学有所得,学有兴趣,在实施新课程中,引导教师从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上实现教的“主导作用”和学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协调、和谐。
确立了“双主协调,共同发展”的教学理念。确立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不仅是新课程素质教育的召唤,更是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学校教学工作的前提和根本。学校向全校教职工征求意见,并通过反复研究,在结合学校几十年发展历史的基础上,提出了“双主协调,共同发展”的教学理念。“双主”指教师的主导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中“双主”作用发挥既是过程,又是手段,最终实现师生共同发展的目的。这一教学理念的确立,使学校各项教学教研工作有了更加明确的理论指引和实践思路。
制定“两个20分钟的教学操作要求”和“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量化标准”。“两个20分钟的教与学要求”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导”课堂20分钟,即教师的讲解要精练,主要是讲基础知识、知识结构,讲重点、难点、知识的联结点,讲知识生成的过程,讲学习方法、评讲等,一般控制在20分钟以内;学生“主体”20分钟,即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与合作、练习与反馈要在课堂上充分体现,学生有至少20分钟的时间阅读理解教科书内容、做笔记整理知识、自我小结、提问和回答问题、堂上练习等,学生的能动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师生各主20分钟,不能机械地分割为教师讲20分钟,之后就让学生自学20分钟,而是师生各有约20分钟的教与学的活动过程,教师“善教”的意义在于有效地指导学生会学、爱学、学好。
组织研讨活动,促进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根据学校制定的新课程实施方案,我们充分利用和挖掘校内外课程资源,按规定开设必修课、选修课,必修课做到100%开设,选修模块开出率超过80%,从而确保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导处还根据课堂教学“师生各主20分钟”即“两个20分钟的课堂教与学”的要求,积极组织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探索适合新课程、适合附中实际的理想课堂。
三、师本教研,教学教研质量赖以持续提高的不尽资源
师本教研是指以教师为研究主体,有目的的、有计划的、以本校教育教学问题为出发点,解决本校教育教学问题,提高教师的研究水平,带动师资队伍建设水平的提高,推进素质教育为归宿的研究。
一所学校,如果校本教研工作滞后,造成不少教师习惯于只按照“考什么、教什么”的思路,很少有意识地去反思自己的教学思想与行为,不开展学科整体的发展研究,没有把教学与研究有机结合起来,主动实施好新课程,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呢?学校这两年来,坚持“以师为本”,积极探索,努力尝试,建立《湛师附中校本教研制度》,制定了“学习、教学、教研”相结合的教师发展方向,引领教师在学中研,在研中教,真正走上内涵发展的道路,取得较好成效。
制定《湛师附中校本教研制度》,建立校本教研常态运作机制。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以教导处和教研组为依托,以广大教师“学习研究、实践交流、反思提升”为主线,形成常态研修文化。
大力开展“教学型教研、研究型教研、学习型教研”,形成大家注重教学实践,人人参与课题研究,个个注重自身专业发展的良好局面。教学型教研以“课例”为载体,聚焦课堂,围绕如何上好一节课而展开,研究渗透或溶入教学过程,贯穿在备课、设计、上课、评课等教学环节中,多以教研组或备课组成员的沟通、交流、讨论为主要方式。研究直接服从服务于教学的需要。研究型教研以“课题”为载体,围绕一个教学专题而展开,通过对教学专题的研究,在化解教学难点、重建教学范式、推进教学改革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有所前进。学习型教研以“学习(读书)”为载体,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主题,倡导学研中工作,工作中学研,旨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研究服从服务于学习提高的需要。
顺应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三个发展阶段,逐步提升层次。活动化阶段:以“活动“为载体,拉动学习研究,形成有效运作。制度化阶段:体现规范化、科学化,以制度促进教研文化的生成。文化化阶段:成为工作范式,形成“学习、教学、研究”一体化的职业生活和工作方式。
深入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用科学发展现统领学校的教学教研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师和学生为本,始终以教学为学校的中心工作,构建创新型教学教研工作体系,实现教学、科研、管理的工作统筹兼顾,从而推动学校各项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湛江师范学院附属中学)
一、人本管理,教学教研工作形成全面协调、统筹兼顾的局面
以往的教学教研管理存在诸多问题:人本管理思想缺乏,在管理方式上基本上还是“人治”,靠经验,凭惯性,内部挖潜不够;现行的年级组与教研组并列,教师以年级组办公为主,学科内的教师交流不多,教学信息不畅;学校的教学管理工作,经常有推诿扯皮的现象,不能处理好各种教育教学关系。近年,学校围绕“以人为本,促质量发展”的要求,在教学管理制度方面,厉行创新,对教学过程实施精细化管理,提高了管理效能,打开了教学教研工作全面协调和统筹兼顾的的新局面。
健全教学管理制度,调动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完善的、与时俱进的教学管理制度是搞好教学教研工作的重要保证。近年来,学校从规范管理、教学质量评价、教研激励机制和教师业务培训等四方面努力完善各项教学工作制度,修订和新订了《湛师附中教学基本要求》《湛师附中研究性学习课程实施方案》《湛师附中考试、考务要求》《湛师附中集体备课制度》《湛师附中备课组长工作职责》《湛师附中课堂观察与评价指导》《湛师附中科组教师业务学习方案》《湛师附中科组考核方案》等教学管理制度。这些管理制度以质量管理为核心,从备课、上课、作业批改、辅导、考试、评价等各个环节全面补充和完善,进一步规范了教与学的行为。从这几年的实践来看,我校现行的教学管理制度可操作性和系统性很强,能有效地调动教师的工作积极性,不少教师勇于实践并从中受益。
完善课堂质量评价机制,激励教师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开展课堂教学质量的有效评估是促进课堂教学质量提高的重要措施。有效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估,可以产生正确的导向和激励作用,调动教师教学工作的积极性,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因此,学校以完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制度为抓手,向课堂要质量、要效益。学校在坚持过程和结果并重、全面考核和公正评价、“能者多劳,多劳多得”“优劳多得”的原则下,制定了《湛师附中学科教学质量评价方案》,初步从评价目的、评价原则、评价项目、评价方法等方面,客观、全面地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
规范教学过程管理,统筹兼顾教学各个环节。依托不断完善的教学管理制度,学校向教师提出课堂教学要“符合素质教育精神,每一个学生都在原有基础上有提高,经得起考试”三项新的要求,并狠抓教学过程的常规管理,让“精细化”教学走进课堂的每一个角落,着力提高教学效率与质量。具体到教师的备课上,突出一个“早”字,备不好课决不能进课堂;在教师的授课上,突出一个“新”字,要求授课方法创新,不走老路;学生作业的批改、辅导上,突出一个“细”字。多年来,学校一直强调集体备课的重要性,要求备课组每周集中备课至少一次,做到“四定”(即定时间、定地点、定内容主题、定中心发言人)、“五统一”(即统一教学目标;统一教学重点、难点;统一教学的广度和深度;统一讲授纲目和统一课外作业),并按照“课堂教与学各20分钟”的要求备课、上课。
二、生本教学,教学过程和方式体现教学“双主”关系的协调与和谐
用科学发展观来统领教学工作,就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树立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传统教学无论是备课、还是上课,都对学生的关注不足,更多的是从教师视角出发,忽视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近年来,随着大幅扩招,学生素质参差不齐,加上一些社会负面因素的影响,学生厌学弃学现象有所抬头。为此,我们坚持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关注不同层次学生,让学生都学有所得,学有兴趣,在实施新课程中,引导教师从教学过程和教学方式上实现教的“主导作用”和学的“主体地位”越来越协调、和谐。
确立了“双主协调,共同发展”的教学理念。确立以人为本的教学思想,不仅是新课程素质教育的召唤,更是以科学发展观统筹学校教学工作的前提和根本。学校向全校教职工征求意见,并通过反复研究,在结合学校几十年发展历史的基础上,提出了“双主协调,共同发展”的教学理念。“双主”指教师的主导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中“双主”作用发挥既是过程,又是手段,最终实现师生共同发展的目的。这一教学理念的确立,使学校各项教学教研工作有了更加明确的理论指引和实践思路。
制定“两个20分钟的教学操作要求”和“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量化标准”。“两个20分钟的教与学要求”是: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导”课堂20分钟,即教师的讲解要精练,主要是讲基础知识、知识结构,讲重点、难点、知识的联结点,讲知识生成的过程,讲学习方法、评讲等,一般控制在20分钟以内;学生“主体”20分钟,即学生的自主学习、探究与合作、练习与反馈要在课堂上充分体现,学生有至少20分钟的时间阅读理解教科书内容、做笔记整理知识、自我小结、提问和回答问题、堂上练习等,学生的能动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师生各主20分钟,不能机械地分割为教师讲20分钟,之后就让学生自学20分钟,而是师生各有约20分钟的教与学的活动过程,教师“善教”的意义在于有效地指导学生会学、爱学、学好。
组织研讨活动,促进教师转变教学方式。根据学校制定的新课程实施方案,我们充分利用和挖掘校内外课程资源,按规定开设必修课、选修课,必修课做到100%开设,选修模块开出率超过80%,从而确保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导处还根据课堂教学“师生各主20分钟”即“两个20分钟的课堂教与学”的要求,积极组织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改革,探索适合新课程、适合附中实际的理想课堂。
三、师本教研,教学教研质量赖以持续提高的不尽资源
师本教研是指以教师为研究主体,有目的的、有计划的、以本校教育教学问题为出发点,解决本校教育教学问题,提高教师的研究水平,带动师资队伍建设水平的提高,推进素质教育为归宿的研究。
一所学校,如果校本教研工作滞后,造成不少教师习惯于只按照“考什么、教什么”的思路,很少有意识地去反思自己的教学思想与行为,不开展学科整体的发展研究,没有把教学与研究有机结合起来,主动实施好新课程,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校教学质量的提升。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呢?学校这两年来,坚持“以师为本”,积极探索,努力尝试,建立《湛师附中校本教研制度》,制定了“学习、教学、教研”相结合的教师发展方向,引领教师在学中研,在研中教,真正走上内涵发展的道路,取得较好成效。
制定《湛师附中校本教研制度》,建立校本教研常态运作机制。以校长为第一责任人,以教导处和教研组为依托,以广大教师“学习研究、实践交流、反思提升”为主线,形成常态研修文化。
大力开展“教学型教研、研究型教研、学习型教研”,形成大家注重教学实践,人人参与课题研究,个个注重自身专业发展的良好局面。教学型教研以“课例”为载体,聚焦课堂,围绕如何上好一节课而展开,研究渗透或溶入教学过程,贯穿在备课、设计、上课、评课等教学环节中,多以教研组或备课组成员的沟通、交流、讨论为主要方式。研究直接服从服务于教学的需要。研究型教研以“课题”为载体,围绕一个教学专题而展开,通过对教学专题的研究,在化解教学难点、重建教学范式、推进教学改革上有所突破、有所创新、有所前进。学习型教研以“学习(读书)”为载体,以教师的专业发展为主题,倡导学研中工作,工作中学研,旨在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专业素养。研究服从服务于学习提高的需要。
顺应校本教研制度建设的三个发展阶段,逐步提升层次。活动化阶段:以“活动“为载体,拉动学习研究,形成有效运作。制度化阶段:体现规范化、科学化,以制度促进教研文化的生成。文化化阶段:成为工作范式,形成“学习、教学、研究”一体化的职业生活和工作方式。
深入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必须用科学发展现统领学校的教学教研工作,必须坚持以教师和学生为本,始终以教学为学校的中心工作,构建创新型教学教研工作体系,实现教学、科研、管理的工作统筹兼顾,从而推动学校各项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湛江师范学院附属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