卿本佳人,奈何以“妒”名世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nggang8210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明清小说中的妒妇形象可谓异军突起,蔚为大观,现有的研究成果多数从社会经济的影响、一夫多偶的婚姻制度等角度入手,分析妒妇产生的各种原因,多没有站在妒妇本身的立场,去看妒妇的情感需求及心灵世界。文章把封建社会为人摒弃的妒妇还原其在家庭内部妻子的身份,不再把她们看作男性的陪衬,作为与男性平等的社会性别,从人的本性出发,以心理学、社会学理论探讨妒妇区别于其他女性个性特征的原因、心理,以及对今天人们的借鉴意义。
  关键词: 明清小说 妒妇 原因
  
  妒妇在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里相当普遍,古人曾以“醋海汪洋”一言以蔽之,然而明清小说中的妒妇可谓千姿百态、林林总总。“每见天下贤妇十之一,悍妇十之九”[1],“美色易得而不妒罕闻”[2],同时,惧内之风也流行起来。“惧内,天下之通病也”[1],“此看将起来,世上但是男子,没有不惧内的。阳消阴涨的世道,君子怕小人,活人怕死鬼,丈夫怎得不怕老婆?”[3]作为社会生活的反映,妒妇形象在文学作品中,尤其是在明清小说中相当活跃,如《连城璧·午集(妒妻守有夫之寡,懦夫还不死之魂)》、《连城璧·酉集(吃新醋正室蒙冤,续旧欢家堂和事)》、《豆棚闲话(介之推火封妒妇)》、《西湖二集(李凤娘酷妒遭天谴)》、《聊斋志异》之《江城》、《邵女》、《莲香》,《疗妒缘》,《醋葫芦》,以及《红楼梦》中有关夏金桂的章节,等等。在一个特定的历史时期产生这种特定的现象定然有某种特定的原因。长期以来对妒妇题材作品的研究成果认为,之所以产生如此大量的妒妇大致有如下几种原因:(一)无爱情的婚姻;(二)封建社会一夫多偶制的恶果和在此之下的嫡妻子嗣继承问题;(三)娼妓对婚姻所造成的威胁;(四)明末时期经济的快速发展,给人们思想上造成巨大冲击,从而产生了悖逆传统道德规范的效应,如王阳明心学的兴起,以及享受自适的生活观念,等等。这些分析极有见地地指向“嫉妒的社会病源:人类性爱及婚姻形式的变迁,即男女不平等的婚姻关系”①。但是这一切中恰恰忽略了妒妇独特个性产生的根本原因——人的先天禀赋和感性需求不得满足之后的变异。
  继《物种起源》和《人类的由来》之后,查尔斯·达尔文又发表了《人类和动物的表情》(The Expression of the Emotion in Manand Animals)一书。关于此书的缘起,1876年达尔文写道:“我的长子生于1839年12月27日;我马上开始记录他所表现的各种表情的开端,因为我相信,即使在这个早期,最复杂最细微的表情一定都有一个逐渐的和自然的起源。”同样,康德在他的晚期著作《道德的形而上学》一书中指出:“嫉妒这种感情激动是人类天性所固有的。”“因此,对于人来说,感觉到充满嫉妒的感情激动,这是生就的天性。”[4]
  无论是“感情”,还是“情绪状态”,都是伴随着人的生命个体的产生而产生的,可以说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人们对嫉妒的体验,正像对于悲哀、喜爱、高兴、担忧、恐惧的体验一样[5]。之所以呈现出不同类型的性格,与每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所处的环境及文化有关。家境富裕的人可能性格开朗一点、坚强一点,但难免骄纵;家境贫困的人可能性格内向一点、谨慎一点,然而难免失之于小家子气。同样,被爱使人温暖从而温柔和善,经历恫吓使人惊恐从而冷漠自私。但无论哪一种人都难逃嫉妒之魔掌,它就像一个恶魔潜伏在每一个人的灵魂深处,说不定在哪个时候就会探出头来,暴露出连自己都不曾想象过的真实面目。
  但之所以有的人看起来不妒且相当大度,而有的人看起来简直就像是泡在醋缸里,这是因为嫉妒在人身上的表现分“隐性”和“显性”两种类型。对于一个嫉妒禀性极高的人来说引发嫉妒的事件在常人看来可能是微不足道的,这便很容易给人造成“醋坛子”的印象。而对于一个嫉妒禀性极低的人来说,几乎没有什么能激发他的嫉妒情绪,除非是一些极为严重的事件,比如第三者插足等,这样的人往往给人感觉大度宽容。②
  在其他事情上,嫉妒的情绪也许能够说得清道得明,但在感情上,由于它本身所具有的排他性,一旦嫉妒的情绪产生,就往往会产生令人始料未及的破坏性效果。现代社会,尤其是在家庭内部关系中,夫妻双方都会要求对方在身体和感情上完全忠实和属于自己,一旦发现一方出轨,就会引起家庭战争。但是在中国古代社会,由于各种成文的、不成文的规定或习俗,男性在这方面享有特权,但对女性却诸多制约。如男人可三妻四妾,女人却必须从一而终;男人可以寻花问柳且视为风流,女人若稍有不轨念头就会遭到非议、指责,甚至招致杀身之祸。南宋朱熹“存天理、灭人欲”,“饿死事小,失节事大”,更是为女人在贞节观上树立了理论典范。如此长期以来,女性也把自己置身于与男性不平等的地位,且认为这是理所应当。女性本身在政治和经济上毫无地位可言,婚姻问题自然成为她们生命中的核心问题。出于“在家从父,出门从夫”③及“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思想理念和理论教诲,大部分女人一生中真正接触过的男人只有两个——父亲和丈夫。爱情只是一个遥远的幻想,甚至连幻想都不曾存在过。所以出嫁之后冠上夫姓,此生便只“为君生为君死”了,女人的功能也便简化为两件事——生儿育女、操持家务。所以丈夫之于她们,可谓天,可谓地,她们全身心投入,爱着、呵护着,同时也依赖着。可是突然丈夫的身边多了另外一个比自己年轻、貌美,且对自己正妻地位具有觊觎之心的女人时,她们身上长期以来被压抑潜伏起来的嫉妒之心就会显现出来,轻则言语交锋,重则拳脚往来。而根据人的一般心理,后来的总比老人吃香,因此,官司打到丈夫那里,吃亏的还是正妻。如此这般,原来只限于言语、拳脚,后来就发展到阴谋妒杀。
  《疗妒缘》中的秦淑珍曾针对这一现象说:“一夫一妻,人伦之当,小老婆岂是好有的?且这些油头粉脸,妖妖娆娆的丫头,最要引诱家主,坏人心术,离人骨肉……你便真心待他,他却假意奉你,一有不合,必至夫妻反目,妻妾争风……”[6]
  又比如《醋葫芦》都氏,自嫁给成珪以来,在原来丰厚陪嫁的基础上,努力操持家务,“一应做家,色色停当”,与成珪“夫唱妇随,做了千数家业”。离开都氏的帮助,成珪绝不可能如此简单地过上人上人的生活。
  秦淑珍和都氏对自己的丈夫管束都甚为严格,同时她们自身也是谨守妇道的“良家妇女”,她们要求丈夫忠实于自己的想法并不过分。一个稳定和谐的家庭需要夫妻双方同等付出,任何一方的倾斜都必然导致夫妻关系的动荡。因为,“那些没有严格的道德约束的人,势必会沉溺于过度的性行为之中”。[7]古代男子几乎没有不纳妾的,这一点就充分说明了这个道理。让我们用美国学者伊沛霞有关妻子的妒忌心理学来试着站在妒妇的立场思考问题:
  一个十八岁的女子作为新娘进入一个家庭,必须学会不只与丈夫,还有公婆和丈夫的兄弟姐妹及孩子相处,慢慢地她的地位提高了,有了孩子,公公婆婆去世了,丈夫和兄弟分家了。于是她成为家里的女主,忙着为儿女张罗婚事,期待着不久长子娶了妻子,就可以当婆婆了,但是现在丈夫带回家一个十七岁的妾陪他过夜,而且就认为他作为家长的地位而言,这是理所当然的,他就看不出妻子作为孩子的母亲和家务管理者,荣任这样的角色还有什么不满意的。我至少能想出三种感情成分,使很多的妻子对妾怀有敌意,或试图羞辱丈夫。首先,她的尊严受到侮辱,已经学会对待她像对女主人一样的婢女和儿媳现在可能在背后窃笑她的失意。其次,看到年轻的妾只会使她更加察觉到这么多年后自己的外表有多大变化,突然意识到自己老了。最后,这里面肯定有性挫折方面的原因,她多半不把对丈夫的感情看成性的,但是受挫折的性愿望肯定会激起情感上的反应。④
  日本研究嫉妒的心理学家诧摩武俊曾如此给嫉妒下定义:“所谓嫉妒,就是自己以外的人,占有比自己优越的地位,或者是自己宝贵的东西被别人夺取,或将被夺取的时候产生的感情。这种感情,是一种极欲排除别人优越的地位,或想破坏别人优越的状态,含有憎恨的一种激烈的感情。”
  朱智贤主编的《心理学大词典》是这样解释嫉妒的:“与他人相比,发现自己在才能、名誉、地位或境遇等方面不如别人而产生的一种由羞愧、愤怒、怨恨等组成的复杂情绪状态。”[8]
  这种情绪每个人都有,但是由于每个人成长所经历的文化及环境不同,因此,呈现出来的状态和程度也就不同。有的文化推进嫉妒的产生发展,有的文化则阻碍妒忌的发展和演化。这从我们上述几个女子的表现就可以说明。王熙凤侧重于内在的阴险心机,都氏虽行为乖张,但不失富家风范,秦淑珍更是因为宦家出身相对雅化,而潘金莲却行为外化粗俗。这是因为出身官家的小姐出嫁前所受的思想约束相对要比民间或是商人的女儿强烈一点,当然文化涵养也会好一点。她们自小就接受了“夫为天,妇为地,妇之于夫须仰视”,也熟知妒乃女性之恶德,为舅姑所不容。再加上自己从小所生长的大家族环境,她们深切知道宗法制的厉害的,因此,即使内心遭受到多大的嫉妒的煎熬,表面上也要装得大度宽容,否则就会失了大家闺秀的体面,不但不能给自己挣来利益,反而会被人认为是妒妇、悍妇。这一点王熙凤是深知其中利害。当她在窗外听见贾琏跟鲍二媳妇鬼混,并且鲍二媳妇劝贾琏废了她立平儿为正妻时,嫉妒心一时冲破了平日刻意端出来的矜持,披头散发大闹到贾母面前要求公裁,却是巧妙地修改了鲍二媳妇的台词:“……在窗外听了听,原来是说我利害,要拿毒药给我吃了治死我,把平儿扶了正……”这里“嫉妒”变成了“利害”,既增加了贾琏的罪愆程度,又巧妙地为自己洗脱了罪名。因为嫉妒是被封建家长所不容忍的,“妒忌是妇人的恶德,悦夫才是妇人的本性”[9],更何况凤姐在贾琏处有封建时代为人妻子最为致命的弱点——她没有为贾琏生儿子,而无子更是被列为“七出”之首。以凤姐的精明,是不会让自己的大把柄落在贾琏手中让他公之于众的,更不会让他有机会向贾府的最高权威——贾母禀明的。而贾母对这场闹剧的最终判决竟然是“什么要紧的事!小孩子们年轻,嘴馋猫儿似的,那里保得住不这么着。从小世人都打这么过的”[10],三言两语化风波于无形。她的一席话使男子的偷香窃玉行为在贾府这个大家族中竟然成了约定俗成的公理,更不用说象征男性权威的纳妾行为。所以过后不久凤姐眼睁睁地看着尤二姐、秋桐进驻她二奶奶的地盘,且一个会生孩子,一个比她年轻,比她得宠,她又不能公开承认自己是因为嫉妒大闹而失了体面,但是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唯一的选择只能是耍手段,逞心机,也因此落下了阴险毒辣的骂名。
  与王熙凤形成鲜明差别的是潘金莲,这当然跟潘金莲特殊的经历及生活环境有关。一开始潘是张大户家的使女,在出身上跟王熙凤、秦淑珍和都氏无法相比。后被张大户偷偷收用,被余氏发觉后遭苦打,只能被当作一件礼物送给武大,这和上述三人的明媒正娶又是不可同日而语的。嫁给西门庆,首先在这两点上就少了底气。西门庆妻妾繁多,正好是嫉妒繁衍的温床,潘金莲由一个被嫉妒者变成一个病态的嫉妒者。潘金莲过门不久就两次惹得西门庆踢打孙雪娥。在众妾中,孙雪娥是丫鬟出身,地位最低,潘金莲不过是拿她来试试自己的手段和威力而已。日后,潘金莲与吴月娘、李瓶儿、李娇儿、宋惠莲、奶子如意、妓女李桂姐等都有过矛盾纠葛,几乎打遍全家,唯独跟孟玉楼还算相安无事。打架的缘由,多半是因拈酸吃醋引起。潘金莲的占有欲极强,容不得西门庆接近其他女人。从第二十七回一直到七十二回,潘金莲的每一次出现几乎都有嫉妒的言行:使用“回背”巫术对付桂姐,抱团咬群、挑拨是非,设计害死宋慧莲等行径不一而足。等到李瓶儿生了孩子,潘金莲更是不折不扣演变成一个病态患者。书中很精彩的是人物的语言,很能形象深刻地反映出人物的内心世界。潘金莲见李瓶儿临产,众人忙里忙外,心中未免有几分气,说道:“紧着热剌剌的挤了一屋子里人,也不是养孩子,都看着下象胆(蛋)哩。”见女婢拿着月娘准备自己用的小儿用品给李瓶儿应急用,潘金莲在孟玉楼面前说:“一个是大老婆,一个是小老婆,明日两个对养,十分养不出来,零碎出来也罢。俺每(们)是买了个母鸡不下蛋,莫不杀了我不成。……没的狗咬尿脬——空喜欢。”竟然无意中预示了孩子的夭折。她站在门栏口,险些把孙雪娥绊倒,又一阵冷言冷语:“献殷勤的小妇奴才!你慢慢走,慌怎的?抢命哩!黑影子绊倒了,磕了牙也是钱,……卖萝葡的拉盐担子——攘咸嘈心,养下孩子来,明日赏你这小妇一个纱帽戴。”⑤潘金莲的语言句句带刺,毫无遮拦地透出自己的不满和嫉妒,对于这样的行为,很自然的“家中大小多不欢喜”。但是这一些还没有把潘金莲的嫉妒心理推上顶峰,一直到六房李瓶儿生了孩子,合家因此而欢喜,西门庆更加疼爱李瓶儿,并经常在李房中喝酒、歇宿,这才是促使潘金莲病态嫉妒人格的真正原因。
  潘金莲以其相貌、才艺和性技巧博得男主人西门庆的欢心,是因为其妾的地位不可改变,王熙凤、都氏和秦淑珍却因为其正妻地位和大家出身为自己的嫉妒披上了一层庄严的外衣——管束丈夫是行使职权。所以,从本质上来说,王熙凤和潘金莲是一样的,都是为了捍卫自己的利益和地位而不惜一切代价,但是从行为表现来说,潘金莲由于其特殊的经历,明显的更像一个骂街泼妇,也因此,读到王熙凤的某些篇章时才会感觉更加后背阴冷。
  至于《醒世姻缘传》中薛素姐的“淑女”变“魔兽”,作品的解释是“换心”,这就像说秦淑珍“生性酷妒”一样是没有理由的。要看素姐到底是淑女还是魔兽,应该看她所对应的丈夫是怎样一个人。在嫁给狄希陈以前,素姐是一个年轻貌美、性格温良的女子,嫁给狄希陈之后就脱胎换骨,作者实是借素姐之转变,以素姐为线索,揭露当时浇薄的世俗和广阔的社会画面。《醒世姻缘传》对明清之际世道人情的全面痛诋,主要表现为以下几方面: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兄不兄,弟不弟;朋不朋,友不友⑥。无论是狄希陈的前世还是今生,都避免不了对女性造成压抑的社会氛围。不过,薛素姐的疯狂和潘金莲的变态一样,都没有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合适的出路。
  综上所述,可见人都有羡慕和嫉妒的心理。这可以让我们理解并同情那些所谓的妒妇和悍妇,但是一旦跨越了这个界限而不及时引导限制的话,就会朝攻击性的方向发展,最终后果可能非常严重。明白这个道理,对我们自身的人格塑造也极有帮助。
  
  注释:
  ①钟晓华.寻找失落的世界——从《醋葫芦》看妒妇人格生成及明清“疗妒”类型叙述的文化心态.中国文学研究,2002,(1).
  ②寒心.嫉妒心理学.大众文艺出版社,2001.9.
  ③《礼记·郊特性》:“妇人,从人者也,幼从父,嫁从夫,夫死从子。”
  ④[美]伊沛霞著.胡志宏译.内闱.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4:147.
  ⑤《金瓶梅》第三十回:来保押送生辰纲 西门庆生子喜加官.
  ⑥王增斌.明清世态人情小说史稿[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公司,1997.11:156-159.
  
  参考文献:
  [1][清]蒲松龄.聊斋志异[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281,284.
  [2][清]烟水散人.《女才子书》卷九·王琰.
  [3][清]西周生.醒世姻缘传[M].北京:中华书局,2005:1181.
  [4][德]康德.道德的形而上学.李秋零主编.康德著作全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470.
  [5][奥]赫尔穆特·舍克.嫉妒与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10.
  [6][清]静恬主人.疗妒缘.侯忠义,安平秋主编.中国古代珍惜本小说(六)[M].沈阳:春风文艺出版社,1997:446.
  [7][英]罗素.婚姻与革命[M].靳建国译.北京:东方出版社,1988:28.
  [8]朱智贤.心理学大词典[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295.
  [9]陈东原.中国妇女生活史[M].上海:上海书店,1984:73.
  [10][清]曹雪芹.红楼梦[M].北京:中华书局,2005:326.
  
  (作者系陕西师范大学研究生)
其他文献
摘 要: 当前,美术教学尤其是高考美术教学早现出一种急功近利的浮躁气息,有悖于美术教育的基本规律。鉴于此,作者在分析高考美术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探讨了出现问题的原因,并就如何改变现状阐述个人识见。  关键词: 美术教学 美术高考 慢    自然从不性急,总是慢慢前行。  ——夸美纽斯  前不久读了张文质先生的《教育是慢的艺术》,文中提到:“教师的教育观念和生命意识才是学校文化中最具意
摘 要: 在19世纪的20至50年代的俄国文坛和20世纪的中国现代文学史上,都曾出现过一批独特的“多余人”形象。本文以罗亭和曾文清为例,通过对他们的形象进行比较分析,以发现相似的社会历史背景,独特的民族性格,以及深层的文化心理结构在他们身上打下的相似或相异的烙印,以及它是如何影响着他们的人生观,并探究他们对当下的启示意义。  关键词: “多余人” 罗亭 曾文清 共性个性 差异    19世纪20至
摘 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进入了城市的学校,由此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教育问题。作者结合自身工作经历,就如何增强外来务工人员子的学习效果展开探讨,在分析他们身上存在的不足的基础上,提出了具体对策。  關键词: 外来务工人员子女 教育效果 心理健康    一  随着社会的发展,大量外来务工人员子女进入了城市的学校。在对他们的教育中,许多老师尤其是班主任们感到了不少的困难,甚至有时陷入
摘 要: 目前,我国学校德育实施的途径有多种。隐性课程作为一条重要的德育途径,与正规课程相比,有自身独特的优势。隐性课程德育功能主要表现为:可以提高学生的道德认识,磨炼学生的道德意志,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使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学校德育应充分挖掘隐性课程教育因素,发挥隐性课程的德育功能,增强学校德育的实效性。  关键词: 德育 隐性课程 德育功能    目前,我国学校德育实施的途径有:一是由
摘 要: 王绩的《野望》和王维的《渭川田家》都是表现田园主题的诗歌,它们在表现手法、语言形式等方面都有相同之处,但两者的写作背景、写景抒情的不同,更给人不同的审美感受。  关键词: 王绩《野望》 王维《渭川田家》 比较阅读 审美感悟    王绩《野望》写的是山野秋景,在闲逸的情调中,带着几分彷徨、孤独和苦闷,是王绩的代表作,也是现存唐诗中最早的一首格律完整的五言律诗。王维的《渭川田家》是描写田家闲
摘 要: 本文从少年人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心理创伤角度来解读余华的《在细雨中呼喊》。成长主体心灵创伤的外在情绪表征为孤独和恐惧,而心灵创伤的内在形成机制则是源于文革历史的影响和个体性情的作用。叙事策略的安排完成了对成长创伤困境的超越,儿童视角和成年视角的交叉运用达到了缓解成长创伤的目标。  关键词: 孤独 文革历史 个体性情 成人视角  纵观现当代小说史中的成长主题创作,“成长”常常作为单纯的叙事角
摘 要: 丹麦著名文学评论家、文学史家格奥尔格·勃兰兑斯以其独特的眼光和过人的才气写出了六卷本的《十九世纪文学主流》,他对文学史的梳理自然功不可没,然而更为关键的是在此过程中,他所运用的研究方法让后来众多文学史家和批评家受益。本文以《流亡文学》、《法国的反动》和《法国的浪漫派》为例,探讨勃兰兑斯在面对19世纪前期法国文学时,是如何在继承前人优秀理论的基础之上进行研究,以及他的这些研究方法对当下文学
摘 要: 庐隐是中国二十世纪第一代女作家群的杰出代表,她凭借“问题小说”与冰心齐名。庐隐的作品总是透出悲哀的意味,是一位悲哀的叹美者。本文试图从情与理、爱情与婚姻、传统与现代等几个方面,结合时代背景和作者的女性性别立场来探究庐隐笔下知识女性的生存困境,并以此为视点来探视庐隐的女性文学创作的价值。  关键词: 庐隐小说 知识女性 生存困境    茅盾曾言:“她(庐隐)是五四的怒潮从封建的氛围中掀起来
摘 要: 小说《古炉》唤醒了人们记忆深处的“文革”情节,普通民众的生活在“文革”风向标的指引下发生了巨变。在全民参与下,古炉村“文革”运动变成了由“精神领袖”领导的群生狂欢化运动,古炉村就成了“文革”期间中国乡村社会的缩影。  关键词: 贾平凹 小说《古炉》 狂欢 欲望    一  贾平凹最新力作《古炉》近日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贾平凹以文字为笔,记忆为墨,勾勒出一幅中国基层“文革”的全景图。  
摘 要: 随着《我的美丽人生》的热播,婆媳这一古老又经典的家庭关系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对中国式婆媳关系的文化探寻实质上是对中国传统与现代文化差异、南北地域文化差异、城乡文化差异等因素的关注和思索。  关键词: 电视剧《我的美丽人生》 婆媳关系 文化差异    一、引言:从两个“委屈”婆婆说起  从汉乐府长诗《孔雀东南飞》到如今屡屡掀起收视热潮的影视作品,“剪不断,理还乱”的婆媳关系是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