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媒体“钓鱼”式监督的边界

来源 :南风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iajiany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英国首相卡梅伦曾在《泰晤士报》“约鱼”式报道中“躺枪”。

  两年前的3月18日,英国议会曾就“如何监管媒体”召开听证会,一度引起媒体惊呼“国家300余年的新闻自由终结”。两年后,两家英国媒体对多名国会议员的联合“钓鱼调查”,曝出分属两大党的两名泰斗级议员企图利用影响力“变现”的丑闻,其中一人还曾担任下议院领袖。两名议员由此自断“前程”。
  很难说这是英国媒体在存心报复,毕竟它们素有“钓鱼”式监督的传统。当然,媒体为了轰动性“吸睛”并谋求发行量,也会逾越边界去打窃听等擦边球;干得过火了,便会触发社会震怒和政府反弹,招来机制性约束。最终,媒体知道,其“恶作剧”和打擦边球之举,必须基于对公共利益的维护,舍此别无挡箭牌。

媒体“钓鱼”议员频频上钩


  在伦敦,大报云集的“艦队街”是英国新闻界的代称。这是个堪与“唐宁街”(首相府)和“西敏区”(议会大厦)较劲的所在。其2009年发起的连续调查,曾令英国半数议员身陷“骗补门”,而其“钓鱼调查”这一手,更可谓独步全球。
  两位前外交大臣—马尔科姆·里夫金德和杰克·斯特劳,便是最新被《每日电讯报》和第四频道联手“钓”到的“肥鱼”。两家媒体的记者假冒拟在欧洲开展业务的中国公司员工,对12名资深议员实施“钓鱼”—邀请他们竞聘公司职位。公司自称“不差钱”,如今想聘用“有影响力的英国政治家担任公司顾问”,最后,斯特劳、里夫金德“挺身而出”,表示如果得到一定的报酬,可以向“中国公司”提供顾问和引见服务。里夫金德夸口说,他能“有效联络”到英国派驻世界各国的大使,还称“没人给我发工资,我得自己挣钱”,他的报价是工作半天的酬劳“一般在5000英镑至8000英镑之间”。斯特劳也声称,他曾在得到6万英镑酬资后,利用“雷达监测不到的影响力”帮助改变某项欧盟规则。他的报价与里夫金德相似,“如果要我发表演讲或做类似的事,每天酬劳是5000英镑”。
  2月23日,第四频道以“标价出租的政客们”为题播出该片后,社会一片哗然。次日,里夫金德宣布辞去议会情报和安全委员会主席一职,且放弃参加5月7日的议会选举;而斯特劳则称本已不打算连任,“现在只讨论卸任后的去处”。
  第四频道“钓鱼”成功,已非头一遭。2010年,该频道针对政坛“有偿游说”的风气,虚构了一家名叫“安德森·佩里”的游说公司,联系了20名议员,以每天3000至5000英镑的价格雇他们游说议会立法,竟有15人同意见面;最终,10名担任过内阁大臣的议员,和“安德森·佩里”公司的“工作人员”见了面。
  《泰晤士报》、英国广播公司(BBC)这样的著名媒体,也是“钓鱼”的“老手”。梅杰政府时期的1993年,社会盛传一些议员在收钱后,代提议案或替商人获取情报。翌年,《泰晤士报》派出记者打扮成药商,相继“敦请”10名议员帮忙“关说”,许诺每提一个问题给予1000英镑报酬,其中6名议员欣然赞同此交易。几天后,两名议员果真在收钱后,就药品问题向福利部长提问,从而坐实了传闻。2010年,《泰晤士报》又通过“卧底调查”发现,两名前内阁大臣涉嫌为企业当说客。2013年,《泰晤士报》记者假扮韩国的一家太阳能公司人员,钓到了3名议员;同年BBC和《每日电讯报》还联合“捉弄”过两名议员。
  显然,“卧底”和“钓鱼”调查,达到了让那些道貌岸然的政客“原形毕露”的效果。可以想象,当那些衣冠楚楚的政客毫不掩饰地“狮子大开口”或斤斤计较地讨价还价的“原声”再现,这个丑,确可使他们无地自容。政坛之外,英国足坛的赌球和国际足联的贿选丑闻,也是英媒“卧底”或“钓鱼”揭露出来的。

“螺旋”的反弹


  英国媒体的这种“看门狗”抱负,是在300余年新闻自由的环境中,通过胜多败少的实践逐渐形成的。《每日电讯报》首席政治评论员本尼迪克特·布罗干就说:“新闻业的一个伟大定律是,只要你透露的信息是可信的、符合公众兴趣的,就不要管它来自何处。”当然,媒体也会遭遇滑铁卢。当选题无关公共利益,而纯属炮制新闻、炒作私隐,那么“螺旋”的反弹击中的便是媒体自己的“脸”。
  不必说“中招”政客的“自辩”或反唇相讥,单是让记者的功利心不盖过公共利益,让记者的新闻操作不夸大其词或故意扭曲事实,就很考验媒体的操守。2012年,《泰晤士报》记者假扮金融业者,与当时的保守党财务总管彼得·克鲁达斯安排会面。事后,报道宣称克鲁达斯可以为“给保守党捐款者”安排与首相卡梅伦“共进晚餐”,并可问首相“任何问题”。报道见报后,卡梅伦和保守党议员都谴责克鲁达斯。克鲁达斯不得不辞去职务。然而,他心有不服,对报社提起诽谤诉讼。经过一年的审理,英国最高法院最终判决《泰晤士报》报道不实。
  除了报道的瑕疵,“钓鱼”手段本身也曾引发訾议。2014年9月,《每日电讯报》披露亲工党的小报《星期日镜报》记者在社交媒体上以假名注册,男扮女装为一名美艳的“20多岁的保守党公关女孩”,在推特和脸书上不断试图“勾引”数位保守党议员,希望他们“猎艳”。绝大部分议员洁身自好,只有鲁克斯·纽马克“春心萌动”而“中招”,与这位“美女”交换了热辣的不雅照片。记者拿到“证据”后立马曝光,纽马克黯然辞去公民社会部长职务。但这种以色相“钓鱼”的“调查”也引起一定的争议,记者造假的账号事后也被推特和脸书删除。
  更严重的是,媒体的“花招”可能逾越法律界限。2011年7月《卫报》率先披露,默多克旗下的《世界新闻报》从2002年开始便对王室、政界和普通民众进行广泛持续的窃听,进而炮制新闻。其中,引起社会震怒的是雇人窃听13岁失踪少女米莉·道勒的手机,由此严重干扰了警方调查。嗣后,其他媒体纷纷跟进,当事人也站出来,揭露和指控新闻集团旗下在英其他媒体也都干过窃听勾当,甚至《泰晤士报》也被指窃听前首相戈登·布朗的电话长达十多年,还窃取其银行账户信息和纳税文件及其子女的医疗报告。伊丽莎白二世女王也遭到窃听。警方侦查发现,居然有“1.28万人可能受到(窃听)影响”。《世界新闻报》等还通过贿赂获取信息,买通警察追踪“定位”窃听对象。丑闻曝光后,自然引发政界、民众和严肃媒体的震怒和鄙视。“百年小报”《世界新闻报》就此关张。   一般而言,严肃大报不会一味追求耸人听闻的“獨家新闻”,报社也不鼓励非法获取信息。但《泰晤士报》这样的主流大报也卷入窃听丑闻,加上随后BBC主持人的性侵丑闻,直接导致在2013年,英国媒体与政界爆发“拉锯”式较量。

政界的理智和媒体的理性


  普遍认为,英媒丑闻的缘起在于媒体“身佩皇家宪章这枚‘虎符’”—比如,BBC在1927年即被授予皇家宪章,佩上了平时不受政府监管的“虎符”,才导致有恃无恐。媒体滥用新闻自由,其实愧对了先辈。英国300多年的新闻自由并非自天而降,而是资产阶级革命以来媒体经过与王室不懈抗争得来的。1694年“报纸执照令”废除,英国自此开启了300余年宝贵、神圣的新闻自由历史。
  20世纪开始,英国出现媒体自律机制,且从1907年“全国记者联盟”成立到1988年“报业投诉委员会”的应运而生,呈现出监管“步步升级”的态势。然而,即便成立报业投诉委员会,它仍是行业自律机构,只监管注册成员,不能独立调查,没有强制力,无权处罚媒体,只能协调仲裁,以《编辑行为准则》为基准处理投诉。2012年,《独立报》发表了“调查记者协会”对贝尔·波廷格公关公司在内的10家游说公司“卧底调查”的报道,受到游说公司投诉,结果报业投诉委员会裁定“调查报告显示出这些议题对公共利益至关重要”。因此,报业投诉委员会对媒体根本不是“威胁”。职是之故,媒体大多我行我素。投诉委员会又不得不对“行为准则”做出修改,限制媒体借口公共利益滥用权利,禁止在新闻信息获取中的有偿行为。可是,情况仍未好转,民众的不满也日益强烈。
  曾在《泰晤士报》报道中“躺枪”的首相卡梅伦后来指出,“仅仅依靠报业投诉委员会这样的组织来实现媒体自我监管是不太现实的,现在需要一个全新的机制”。不过,他理智地认为“这个机制必须真正独立,既独立于传媒,也独立于政府”,提出依据皇家宪章设立监管机构,以免受“侵犯新闻自由”一类指责。
前英国下议院领袖斯特劳。
前英国下议院情报和安全委员会主席里夫金德。

  这种担心不是多余的。2013年3月,议会就如何监管媒体“听证”之际,英媒纷纷“深表震惊”,部分媒体还谋划抵制新的监管机构。就在3月18日这天,《太阳报》故意在头版头条刊登前首相丘吉尔的大幅照片,并标出其名言“不要抛弃我们的历史,丘吉尔笃信言论自由”。《卫报》甚至表示“这是宪法的噩梦”。
  然而,民众此时的反应已与媒体拉开了距离。最终,几大主要政党达成妥协,同意建立新机构监管媒体。它可以责成媒体在头版对虚假报道的受害者进行道歉,更正信息;出现虚假报道,对媒体处以营业额1%的罚款,总额不超过100万英镑;拥有独立的人事任命和资金;制定更健全的行为准则;为虚假报道的受害者提供免费仲裁;建立反应更迅速的投诉系统。同年10月30日,伊丽莎白二世女王签署了皇家特许状,准许成立媒体监管新机构。从该机构“拥有”的这些“权力”来看,里面没有政府的“影子”,唯一与报业投诉委员会不同的就是需有官方认可并接受定期审查。可见,这一监管机制仍然保持着媒体的自治本质。
  现在看来,当时由于政界理智,英国的新闻自由传统得以维护;某种程度上说,“经此一役”,新闻自由的理念得到进一步巩固。事实也证明,一年多来,尤其是最近媒体又把里夫金德和斯特劳“钓上岸来”,显示监督仍旧畅通无阻。同时,媒体也日趋理性,强化了自我约束,严格限定监督对象,哪怕制造轰动效应,所出的“花招”基本不再违反职业伦理和新闻道德,且建基于维护公共利益。
  目前看,媒体还是处于“攻势”,毕竟绝大部分英媒是民众自费订阅的,监督政客是其赢得受众的手段;而只要政客经不住诱惑,或者“屁股有屎”,他们必定处于“守势”,且终究要被“捉”住、“钓”起,不断地出丑。从这个意义上说,英国媒体对那些企望“标价出租”的政客,始终是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
其他文献
5月初的一个晚上,上海蒙蒙春雨后,我走出办公室,骑自行车回宿舍。夜色中,雾霾紧紧笼罩着大地,仿佛身处人间仙境。但空气的“厚重”和异味,让我清醒地知道,这分明是“人间地狱”。  我憋着气,艰难地骑行到住处,立即奔向洗澡间。但嗓子因受了刺激引起的咳嗽,使我只能草草洗漱完。仰面躺在床上,盯着天花板,干咳声在房间里静静回响,也逼得我眼泪直流。  想想这个春天,空气中的雾霾虽没散去,但它在身体中,似乎在随着
奶业江湖的“伤农”怪圈,暂时还没有彻底的解法。  一直以来,中国的奶业是个“矛盾体”,这里有最激烈的市场搏杀和最自由的企业竞争,但权力的力量也足以左右利益的分配和行业的浮沉。这里更是一个江湖,三聚氰胺的邪恶和资本游戏的贪婪,一度是江湖的现实写照。如今,三聚氰胺的阴影逐渐散去,但奶农却需要为资本当初的贪婪埋单,“倒奶”风波,是他们最悲情的抗议方式。  可以说,在资本、商人、地方官和有关部门的多方利益
湖南湘潭是出过许多名人的地方。近年来,这里涌现出一批道德模范,其数量之多、密度之大全国罕见。这些道德模范是怎么产生的?他们又对这个城市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湘潭好人多  2007年9月12日,当一辆失控的卡车撞向一群小学生时,农妇杨应君推开了她所护送的6名孩子,却不包括自己的女儿。这起车祸造成了一伤一亡,伤的是已怀有身孕的杨应君,亡的是她6岁的女儿。当地媒体很快就接到了关于这起车祸的报料。电视
俄在叙利亚军事行动中与伊朗、伊拉克形成的事实上的“什叶派联盟”,使自己成了穆斯林教派冲突的当事方。这对于有着2000万逊尼派人口的俄罗斯来说,并不是什么好事。  10月30日,有关叙利亚危机的多边国际会议在维也纳召开,参与方包括美、俄、土耳其、沙特、伊朗、伊拉克等。值得一提的是,在美国首肯下,俄罗斯在叙军事行动的“关键盟友”伊朗受邀与会,这不能不说是俄罗斯外交的一个胜利。  “手握烂牌,但打得精彩
谁都想成功,当一个成功人士。可成功是怎么一回事呢?没有多少人知道。  在国人的心目中,大多数人认为,凡是官比别人大的、钱比别人多的、学历比别人高的、这就是成功的标志了。于是,从古到今,想当官的人如若要排队,可以从海南岛的天涯海角10人一行排到北京的故宫;想拥有钱财的人,你随便在东北的马路边,在南海村庄,在建筑工地,在四川的麻将桌旁问1000个人:“您想当一个有钱人吗?”大约有95%以上的人说:“去
1997年4月17日,冲绳街道上的青年。美军的持续驻扎让当地生活烙下了美国化的印记。  今年5月15日,日本龙谷大学教授松岛泰胜联合发起成立了“琉球民族独立综合研究学会”。本刊特约记者对松岛进行了专访,希望从学理上对琉球独立思想的理论加以深入了解。  松岛泰胜1963年出生于琉球石垣岛,在那霸念完高中后,前往东京求学,在早稻田大学获得经济学博士学位。他曾任职于日本驻关岛总领事馆、日本驻帕劳共和国大
2013年,中国社会已嗅到了“改变”的气息。但17世纪英国政治哲学家霍布斯所描述的那种“自然状态”,在某种意义上,似乎仍然站在一个遥远的地方,诡异地招手。  关于要“改变”的东西,可以列出一个清单,人们都耳熟能详:腐败、滥权、阶层固化、贫富悬殊、道德沦丧、诚信缺失、社会冲突、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经济结构畸形……这一清单还可以列下去。  这显然是整个社会生态系统在恶化。它们并不是孤立地起作用,病毒已
今天主流经济学模型的构建基础是两大基本假设:第一,人类从本质上是自私的,靠理性行为争取实际利益—这就是所谓的理性经济人假说;还有其次,亚当·斯密有关 “看不见的手”的比喻—其意在表明,利己主义行为能在无意中促进公共利益。这两个假设显然是错误的。  为了解决气候变化和全球性不平等等迫切的全球问题,我们必须重新思考主流经济模式,引入其他激励机制,借以改变人们的行为。一种以心理和神经学为基础的实证研究将
2013年1月24日,吉林扶余、云南弥勒“县改市”;2月19日江苏南京完成全部“县改区”,南京市由11区两县精简为11个区,苏南地区结束“县域时代”。民政部在一月有余的时间内连续批准两个名单,这一动作被看作是“县改市”终于全面解禁的信号。据统计,仅在广东、贵州、云南、陕西四个省份,就已经有60多个县提出了撤县设市(区)的申请。  与此同时,“撤镇设市”的想法也在一些东部省份酝酿。去年年底,浙江宣布
我一直是(或“想当”)个好学生,因此从小到大,一听到唱国歌升国旗,我就面向国旗肃立,不乱跑。上大学后我在校报当学生记者,有一次国庆升旗活动由我负责摄影,仪式开始前,我端着照相机,四处寻找合适的摄影位,已经想好升旗仪式中要从不同角度拍摄场景。等到国歌一唱,我就愣住了,我该按照好学生的标准肃立呢,还是按照好记者的标准,最快速度跑到各个拍摄点,拍出能够全面反映活动的照片?  当个好学生还是当个好记者?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