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假不虚

来源 :阳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ngchaozhang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爸爸会做面了”!女儿将我做的油泼面图片发到家族群里,立刻引起不小的轰动,兄弟姐妹侄子外甥纷纷点赞。
  我是安徽人,喜欢吃米饭。老婆是陕西人,喜欢面食。我长的瘦,她长的胖。我喜欢吃肉,她喜欢吃素;我喜欢咸,她喜欢辣;我喜欢酱油,她喜欢醋。我大学毕业分到陕北煤矿工作,食堂里经常做面食,看着一尺多长、两指宽的面条顿时没了胃口,看着周围人呼哧、呼哧地吃的正香,我非常茫然,要了一碗面,吃了几口就放下了筷子,然后满街去找卖米饭的小吃店。尽管饮食习惯不同,我和老婆还是走到了一起,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陕北要找一个爱吃米饭的老婆并不容易。还有一个原因就是我母亲力挺我们的婚姻,她说血缘关系远,生出的孩子聪明漂亮。
  结婚后我们过了一段幸福时光,周一到周五吃食堂,周六和周日下馆子,她吃她的面,我吃我的米饭。吃了一段时间,发觉不对劲,因为下馆子的成本很高,每个月的工资大部分都用于吃饭了。我就和老婆商量,开始自己做饭。她做她的面,我做我的米饭,她做她的菜,我做我的菜。来她家的亲戚的时候,她负责做饭;来我家亲戚的时候我负责做饭。最难的时候是过年,去她家过年,她最高兴,她家吃饭以面为主,菜味清淡,以素为主,还放了很多醋。岳母吃的津津有味,還问我饭好吃不。我只能回答:好吃,好吃!有一天,我实在忍不住了,就提出由我给全家做饭,岳父、岳母欣然同意,还表扬了我一番。谁知吃饭的时候,全家都不满意,岳父说菜太咸了,岳母说菜没放醋了,小舅子说酱油炒饭太黑了,小姨子说回锅肉太腻了。于是我被长期剥夺了做饭权。回我家过年,我最高兴,我家的饭以米饭为主,柴火灶台,蔬菜是自家地里的,鱼是自家塘里的,鸡鸭是自家放养的,腊肉是新做的。满桌的鸡鸭鱼肉老婆还说不好吃,想吃面,我妹给她下了一碗挂面,她却在面碗里加了酱油、醋和辣椒,搅匀了才吃,吃几口面还要吃一瓣生蒜。小侄子觉得很奇怪,就满世界宣传,说她婶娘吃面条还要就生蒜。有一天,老婆突然说想吃凉皮,村里没有,镇上没有,县城也没有。最后打电话给住在省城的外甥,才在合肥市的一条大街上找到一家卖汉中面皮的。我和老婆在一起生活了10年,老是为吃饭的问题发生争执。后来她因工作调动去了省城,我又开始了快乐的单身生活,大部分时间是吃食堂,改善伙食就自已动手,一人吃饱,全家不饿。
  今年春节,疫情来袭,假期不停地延长。投亲不成,饭馆关门,只能开始居家生活。女儿求学未归,更为不巧的是,老婆把腰扭了,不能下床做饭。我只能自己动手,关键是老婆爱吃的是面条,而我却不会做。经过一番激烈的思想斗争,我就向她请教如何做面,经历过几次挫折后,和面、擀面、切面、煮面都会了,油泼面、臊子面、酸汤面、炝锅面等一通百通。吃着自己做的面条,格外的香。我发现原来面条也是这般好吃。为了做出我俩都能吃的菜,我打开网络,找菜谱,照着菜谱做出的菜就是好,她爱吃,我也爱吃。女儿得知我学会做面了,一个劲地为我点赞。
  这个春节假期很长,我却收获很多,长假没有虚度!
其他文献
峡 谷  几条小径展开的地方  路却凸显虚无  爬上一个峭壁之后  后面还是排比的峭壁  岩壁、峰峦  峡谷两侧是万仞的壮丽  也是暗黑的挤压,抑或  回眸一笑的记忆  走出峡谷的路上  有流血的脚印  有掀翻的舟楫  再小的峡谷  月亮和星星也未曾错过  最  对接华彩和颤音  最能与时间抗衡的  是眼神  有的人永远婴孩  或白衣翩翩  即使容颜萎缩,即使  变成一抔土  在线装书、壁画  青
期刊
秋分之夜,我在盘算收获  这应是最沉甸的一个节气  所有春天生发的夏天长成的  都已结果。这样的夜晚  大地一定安宁得全是虫鸣  可惜城市的高楼容不下吟唱  想想自己,这一生走来  大概就对应着这个时令吧  只是满地的成熟,我却不知  手里攥有多少收获  积下的经验都是老套,还相信  生来平等,阳光必然普照  志向很远,仍然很远  纠结不清到底是做平凡的人  还是不平凡的人。所得的  难说所值,而
期刊
腌 菜  霜降过后  我们还能为自己做点什么  当一柄镰刀放倒整个秋天  寒流又将布满伤痕的人间  推上风口浪尖  善用盐的母亲毫不犹豫  用一块饱经风霜的河石  压住了  一腔浮出水面的心事  雨 诗  如果天空倒立  雨向上行走  洪水就会退出村庄  而泥石流就会聚回山顶  如果时间倒流  雨水经过我时  就会打开我的身体  苍老就会从一侧 逃出  如果我的另一侧是一个婴儿  他应该是刚刚来到
期刊
繪就美好矿山五彩画卷
期刊
濃浓墨香溢煤海
期刊
大地的灯盏  我一生的路途有多远  她的遥望就有多远  我一生的愿望有多高  她的仰望就有多高  冬天了,只有那些喜鹊  还留守在我的老家  把远方的好消息告诉我们  把生活的姿态教给我们  她们站在光秃秃的大树上  给我们的生活添柴,加油  把一盏盏明亮的灯盏  高高举到蓝天上  使我走在异乡杂乱寒冷的生活里  温暖而明亮  那个夏日的黄昏  那个夏日的黄昏,我们围坐在小院  炊烟已慢慢消散,清
期刊
壯丽七十载 奋斗新时代
期刊
王玉荣,一位朴素、谦和、平凡得让人往往难以一下记住的女性,一位兢兢业业、把最美好的年华奉献给了矿山的女性,一位把全部的精力和熱情奉献给企业文化建设的女性。了解她的人都会情不自禁地肃然起敬。在喧嚣的生活状态下,在林沼般的生存环境中,居然有这样一汪清泉水,如镜子一般明澈……  品艺轩是西山煤电文联活动的场所。每逢周末,这里总是聚集着许多书画爱好者,还有聘请来的老师和一些讲学授艺的书画大家。这里,是生发
期刊
暮色渐起的时候,河水不再喧哗了。夕阳的余晖落在河面上,闪着幽暗的光泽。  我来自万里之遥的长江之滨,一脚踏进这条河流,心绪起伏不定,抬眼看去,隐约之中,天和地的距离好像不再那么遥远了,似乎伸手便可触摸到天空的穹顶。风,轻柔地掠过水面,缓缓地升起来,丝丝缕缕拂过我的脸颊和脖颈。河面薄雾浮动,河水流动的节奏和韵律透出迷离的声响,仿佛唱诗班那悠扬的魔音注入我的肌肤,环绕于骨骼和灵肉之间。  这就是莱茵河
期刊
我曾零零星星读到过徐迅的一些散文作品,每每被那些富有灵性的篇章俘获。这回看到《响水在溪——徐迅散文自选集》,较为集中地阅读他的散文作品,还是第一次。缓缓地翻动书页。那些浸润了山光水色的文字便漫了过来。我被作家营构的散文世界感染了。  徐迅的散文是情怀之作。作为有着乡村背景的城市人,徐迅保持着对故土、对亲情深厚的眷恋。他散文创作的触须,始终连接着那一片曾经哺育过他的土地和乡村,并借以构筑了作家心中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