巨蟒与响尾蛇

来源 :追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ouer7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奥大利亚]迈克尔·希尔瓦/文 王永生/编译 
  
  在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生活着一种巨蟒。其身长可达10多米,能轻而易举把一个人从头到脚全部吞下。驻扎在巴西热带雨林的军人常会遭遇这种食人蟒蛇,他们的《生存手册》介绍了逃生方法:
  “遇到巨蟒时,记住千万别跑,你跑的快,蟒蛇比你跑的更快。你得立即平躺在地面上,背朝下,两脚并拢,双手放在身体两侧。巨蟒爬到你身边的时候,它会从各个角度将头伸到你的身体下面。记住,要沉着,保持极度的冷静。然后,它会开始吞噬你的脚。别害怕,就让它吞,你不会有什么肉体上的痛苦,它这样要花上很长时间。如果你沉不住气,试图反抗,巨蟒马上会用它的身体结结实实将你缠住,令你窒息而死。如果你保持冷静,不做什么动作,巨蟒把你的脚吞下后,会继续吞噬你身体的其余部位。千万别恐慌,等到它的嘴接近你的膝盖部位的时候,你要不动声色的拔出你随身携带的匕首。朝着它张开的大口的一侧快速有力地划过,用利刃把它的嘴割裂,同时迅速将脚从它的嘴里抽出。”
  上述对付巨蟒的方法可谓大胆,令人惊心动魄。相比之下,另一种从蛇口逃生的方法要简单的多。作家勒鲁瓦·艾姆斯在《成为领袖》一书中,叙述了自己对付响尾蛇的经验:
  “在驻地一带常有响尾蛇出没,每年夏天我都要遇到一两次,每次都能化险为夷。在野地行走时,突然碰见一条盘着身子、扬着头、吐出红红信子的响尾蛇,着实令人害怕。响尾蛇的动作闪电般迅速,而且对目标的攻击极准。面对如此危险的动物时,人类最本能、最基本的反应:赶快逃跑。事实也证明,这是对付响尾蛇最有效的一种办法。”
  巨蟒和响尾蛇都是非常凶险的蛇类,人类对付他们的方法却完全不同。对付前者需要的是勇敢而冷静的近身搏斗,对付后者需要的是迅速及时的躲避。它们都是人类在险境中保全自身的有效方法。
  其实,生活中我们常会与“巨蟒”和“响尾蛇”不期而遇。那些你无法回避、必须面对的挑战和困难是“蟒蛇”。对付他们,你必须硬着头皮上,勇敢地与之周旋。而一旦剧毒无比的“响尾蛇”出现在你面前,你就必须赶紧躲开,躲得越远越好。
  (雷佳摘自 《环球时报》)
其他文献
用一生等一个约定  文/木头    小的时候,温暖明亮的下午,她会站在他家的窗下,高声喊着他的名字,然后他会从窗口探出小小的脑袋来回答她:“等一下,3分钟!”  但她通常会等5分钟以上,因为他会躲在窗帘后面,看着她在开满花的树下一朵一朵的数着树上的梨花。当他看到分不清哪个是她,哪个是花的时候,才会慢吞吞的下楼去。她看到他,会说,你又迟到了。然后他们就开始玩办家家,她是妈妈,他是爸爸,却没有孩子。 
期刊
在我所佩服的吹牛家中,首推德国的米希豪森。他是一位男爵,生于1702年,在俄国军队服役时,曾和土耳其人打过仗。  吹牛应该算一项事业。人类产生了语言,特别是将语言运用于社会交往之后,吹牛这件事就很难避免了。用令人吃惊的描述把自己的能力与经历渲染到离奇、怪诞甚至于悲壮的程度,叫作“吹”。而所吹之事远离实际情形,便是“牛”了。吹牛令人厌恶。因为吹牛本身是对别人常识或智力的一种怀疑。吹牛者过于尊重自己之
期刊
1985年的夏天是我记忆中最沉重的夏天,我考大学落榜了。我很痛苦,把自己关在房间里不肯出来。  “阿哲,想听听我的故事吗?”父亲第一次对我讲起了他的传奇人生。父亲出生于贫困之家,16岁便离家独自闯世界,做过小工、店员、推销员,最后通过自学当上了音乐教师。他读过不少书,精通大部分乐器,但仍不知足,从专科念到本科,又一步步从硕士念到博士。“我今年49岁了,可我还在进修声乐博士课程。一个小学老师干吗要学
期刊
世界上最重的猫来自明尼苏达州,它的体重竟然达到了18.55公斤!眼看它快要胖到生命垂危的边缘,主人詹姆斯终于为它想出了一条减肥“奇招”。于是,一出令人啼笑皆非的肥猫瘦身记上演了……   46岁的詹姆斯是圣保罗市一家广告公司的经理,他的妻子莉娜曾经生过一个男孩,但孩子在9岁时却因车祸不幸身亡,夫妻俩伤心欲绝,决定养一只宠物来代替对孩子的爱。   也许是因为詹姆斯和莉娜对莱森过于宠爱,每天都给它吃营养
期刊
特蕾莎修女(Mother Teresa,1910-1997),印度著名的慈善家,印度天主教仁爱传教会创始人,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一个庞大的慈善机构网,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尊敬。1979年被授予诺贝尔和平奖。以下是修女在领取诺贝尔奖时的演讲辞:  穷人是非常了不起的人。一天晚上,我们外出,从街上带回了四个人,其中一个生命岌岌可危。于是我告诉修女们说:“你们照料其他三个,这个濒危的人就由我来照顾了。”就
期刊
1986年的东京,一个十多岁的女孩拉着一个早就藏好的行李箱,穿着深蓝白底的水手制服,悄悄地搭上了开往机场的巴士,当时她身上只带着几万块日币,但对一个孩子来说已经很富裕了,还有几天就是毕业典礼,但她却不愿再等待。  她跳上巴士,望着城市的景象从车窗消失,心底迷迷糊糊的没有喜悦也没有悲伤,她就要飞到另一个城市,迎接遥远的未知。在那里她没有家人也没有朋友,但她却没有惑到恐惧,在那个城市里,她仅知道的一个
期刊
十四岁,当我还是个对世事懵懵懂懂的女孩儿时,父母把我送上了飞往新西兰的客机。对于上学的事,我没有丝毫说话的权利,不管我是否愿意,父母决定了就必须服从,此外别无选择。从踏上飞机的那一刻起,我的泪就一直在脸上奔流,那个时候,我感觉自己像一个被人从万米高空扔下来的降落伞,摇摇晃晃地在天空飘荡着,我知道我已经脱离了那个有着温暖庇护的家,至于今后的命运,就只能靠自己了。     “背洋书包”的“水土”不服
期刊
不知有多少书,在那个年代化为灰烬。陈寅恪、丰子恺,他们的故事中都有那惨痛的一幕。可是战火中,书局还在印书,书店还在卖书,旧报广告上的那些书名——熟悉的和陌生的——从图书馆的胶片机屏幕上滑过时,我仿佛看见当年读书人饥渴的眼神,和长夜里如豆的灯光。  经典,无论何时都是经典:雨果的《悲惨世界》、雪莱和拜伦的《小夜曲》、易卜生的《赫达夫人传》、狄更斯的《双城记》、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罗曼·罗兰
期刊
汪新华/编译    英国剑桥大学教授爱德华·德博诺是横向思维的积极倡导者。他认为,生活中有时碰到的问题,当用常规办法无法解决时,人们应该尝试换个角度,使用迂回或反向的思考方式来寻求问题的解决之道。为了说明他的观点,爱德华·德博诺讲了一个故事。  有一家公司新搬入一幢摩天大楼,不久就遇到了一个难题。由于当初楼内安装的电梯过少,员工上下班时经常要等很长时间,为此怨声不断。  公司老总于是把各部门负责人
期刊
不死的鸟  文/海男    干燥秋日的黄昏,从青藤上簇簇滚过的一阵雷雨给我们带来了一只鸟儿,然而,它已经气息奄奄,一动不动地紧闭着双眼面对着世界。哥哥伸出手碰了碰它的身体自语道:“它死了。”就像以往一样,我们需要挖一个小坑,将这只小鸟埋葬。  掘坑的声音进入我的耳膜,借助于从上苍那里取出来的一丝丝光线,我看到了如同秋色的泥土,就在哥哥把那只鸟儿放在坑中时,它突然翻动了一下身体,哥哥叫了一声,问我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