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拥有一双慧眼

来源 :课外语文·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lei1595022527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要引导学生在读书中领悟和训练以下两个重要的艺术心理素质:一是独具慧眼,对生活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捕捉力;二是别怀诗心,对生活能产生丰富细腻、奇异而复杂的情感、内含活跃、丰富而富于创造性的想象力。
  【关键词】学生;观察;阅读;感悟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由于薄弱学校在办学条件、师资水平、学校管理和生源质量等方面都比较薄弱,从而导致学生在读书时,总是缺少领悟和自信。湖南西部中学的高中课改难度相对来说比较大,因为新教材中将语言知识、语言技能、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跨文化交际意识等进行了有机的结合,既紧密联系,又相互渗透,相互补充,更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观察能力和阅读能力。
  古人云“汝果欲为诗,功夫在诗外。”教师若要学生写出思想新颖、内容充实、感情真挚的好文章,就要引导学生把功夫更多地用在作文之外。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社会生活中,书堆中去看、去听、去嗅、去感知、去领悟、去思考。“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所谓有了“眼中之竹”,才会有“心中之竹”,然后才可能有“手中之竹”,只有到生活和书本中汲取养料,酝酿思想,才能真正学会作文。所以,我们要引导学生练就一双慧眼——学会观察,学会读书。
  所谓“慧眼”,就是能够从客观事物中把握和发掘艺术意象的能力——观察力、感受力、想象力和思辨力的总和。这双慧眼的功能可以用一个“读”字概括,这种“读”是“读不懂你的眼睛,我读明月”的“读”。这个“读”是一种以积极主动的心态甚至充沛的激情去观察、去品味、去领悟、去思索、去酝酿、去评价的精神活动。我们就是要让学生在这样的“读”中练就一双慧眼,用这双慧眼去读书本这个“小书”,更读生活这部“大书”——学会观察生活。
  生活之树常青。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的,昼夜不息。鲁迅先生说过:“如要创作,第一须观察。”许多学生没有观察生活的习惯,对周围丰富多彩的生活熟视无睹,无动于衷,临作文时无话可说,无感可发,只好搜肠刮肚“挤牙膏”,挤得满纸“学生腔”,久而久之,便烦作文、怕作文了。只有留心观察生活,敏于体察,善于感知,勤于思考,才会给写作注入养分和生机。
  从心理学上讲,观察是一种始终伴随着思维活动的高级的知觉形式,观察力是从事学习、艺术、科技活动的最基本的能力之一。我们要培养学生观察的习惯,就要教给学生观察的方法,如观察要细致,要把握事物的概貌、层次、差异和细节,要抓住事物的特征等。还要教育学生培养多种兴趣和爱好,培养丰富的情感和高洁的品格。只有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思考、感情丰富的人,才更容易领略生活的情趣,才能积累丰富的生动的写作素材,才能捕捉到思想的火花和创作的灵感,他可以一花知春,可以一叶知秋,因为一颗充满着爱的激情的心灵就像浩瀚的湖面,微风能够鼓浪,滴水可以兴波。
  细致的观察和敏锐的感悟,犹如一把智慧的钥匙,可以打开心灵之窗。在同学们的眼里,生活的精彩,情感的火花,生命的跃动,汇成一片湛蓝色的海洋。随着学生知识和阅历的不断丰厚,艺术想象的空间会越来越开阔,所谓“妙笔生花”便成为一种可能。智慧和才华汇成美丽的河流,所有的颜色都是情感,所有的声音都有灵性,所有的空间都充满想象。
  例如,月亮,只是一个客观物象,但在对它进行细致地观察和敏锐地感悟之下产生丰富的艺术想象,迸发出充盈着观察者主观情感色彩的艺术创造力,从而产生一个个关于“月亮”的艺术意象,像镰刀、像镜子,像温柔的母亲、像美丽的嫦娥,是天庭的灯、是宇宙的眼,是无尽的相思、是永恒的祝福……
  在平常中发现不平常,从事物中体悟生命精神,需要艺术的眼光。因此,如何引导学生练就一双有情有意的“慧眼”是进行作文教学的关键所在。
  “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这里的“眼睛”,不仅指感官,更指心灵,指观察者对大自然和社会生活的思索、体验、领悟和认识等。许多教师的教学实践证明,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是帮助学生练就这样一双“发现”的慧眼的有效做法。引导他们观察周围的人物,注意抓住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和心理活动等特点。观察周围的事物,抓住事物各自的特征,写出其变化。让学生逐渐养成自觉观察的习惯,通过“观察日记”的形式,把身边发生的事写下来,既为写作积累素材,又达到练笔的效果。它可以促使学生积极主动,细致入微地关注生活,养成用心灵去读生活这本大书的好习惯。这也是一个可以激发学生写作热情,使他们真正成为写作的主人,使作文教学走出死胡同的好办法。
  优秀的书籍,是生活的结晶。无数成功者的经验证明,若能“劳于读书”,终会“逸于作文”。读书,可以汲取知识,认识生活,陶冶性灵,开拓思维,为写作积累精粹的语言材料和思想材料。精读好作品,含英咀华,就可读出风格,读出情感的共鸣与心灵的交融,并以此塑造一面敏锐的富于创造性的反映生活的心灵透镜。读鲁迅的《祝福》,我们感受到作者出神入化而又色彩斑斓的心灵世界,体会到“祥林嫂”在那时代无法逃避的悲惨命运。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与其说是在欣赏作者灵动精彩、顺畅自然的文笔美,倒不如说是在欣赏那被“月影”激活了的深沉丰富、细腻柔婉的人情美。“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多读精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能使我们直接受到作家艺术灵气的熏染,理性光芒的烛照。
  读书,不仅仅是为了学习写作技巧,其实更重要的是学习作者洞察生活的能力和情感的体验。学习人家怎样观察生活,捕捉材料,对生活独特意义的挖掘和发现,以及情感体验有什么特色。要引导学生在读书中领悟和训练以下两个重要的艺术心理素质:一是独具慧眼,对生活具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捕捉力;二是别怀诗心,对生活能产生丰富细腻、奇异而复杂的情感、内涵活跃、丰富而富于创造性的想象力。有了这两个素质,就能洞察和捕捉形形色色、纷纭复杂的世态人情;能自感和再现细腻复杂、幽微变幻的心灵波光。老作家李霁野先生曾说过:“读过一点诗词的人,黄鹂、燕、鸠、杜鹃等鸟所引起的情绪,也自然和未曾读过诗的人完全不一样。我们经过诗人的耳朵来听万籁,仿佛是增加了一种感官;而不曾读过诗的人,却仿佛是瞎了眼睛,聋了耳朵,他们的生活经验自然也就贫乏得多了。”也就是说,读书可以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
  读书,还可以为写作提供范例。从书中汲取写作的材料,是一条被事实证明正确的道路。美国的约翰·卢保克在《读书的乐趣》中说过,书籍所赋予我们的思想比现实生活所赋予我们的更加生动活泼,正如倒影里面反映的山石花卉常常要比真实的山石花卉更加多姿迷人一样。
  一篇篇文质兼美的作品,是学生模仿的最切近的直观形式,“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以及推而广之,有选择地看电视,听广播,阅报刊,多进几次影剧院和体育场,对作文都是大有裨益的。
  为了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观察和读书的能力,美国人甚至给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布置有目的、有计划、有选择地去读书这样的作业;为了将观察和读书的收获巩固下来,还必须指导学生写观察日记和读书笔记,做卡片,辑剪贴。开始时可能麻烦些,但形成习惯后就会事半功倍,受益终身。
  如果我们的学生为了应试,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只能成为孤陋寡闻,作茧自缚,才思枯萎,思想贫乏的应试机器,永远也不会真正学会作文。井底之蛙,永不及林中之莺、云中之雕那样拥有清丽的歌声、自由的天空。古人尚且懂得,求大学问、得真本领、成高素质者必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我们二十一世纪的素质教育,更应该让学生懂得,学生时代,必要地博览群书,才能丰富知识,提高素养;游览山川胜景,体察风土人情,才能开拓视野,增长知识。由此,才能学会“读”,进而学会“写”;学会做人,自然而然地学会作文。
  有一首记不准唱词的流行歌曲也许正道出了学生的渴求:“给我一双慧眼吧,让我把这缤纷的世界看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真真切切……”,因此作为湖南西部薄弱中学的语文教师更有责任和义务让学生具有一双有敏锐的洞察之力的慧眼。
  (责任编辑:龙大为)
其他文献
【摘要】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那么在教学中,教学要使人愉快,要让教学带有乐趣。语文趣味性教学人人向往,在愉快的气氛中进行学习,学生没有任何压力,没有紧张的情绪,思路会一直追随着教师,能够长久保持饱满的情绪和充沛的精力。这样的语文课堂把学习自主权赋予学生,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体味到快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趣味性;愉快;教学  【中图分类号
【摘要】人物描写是小学生写好习作的重点,包括外貌描写特色化、动作描写具体化、心理描写真实化和语言描写个性化。人物描写的目的是围绕表达人物某一特征的词语延伸开去,具体刻画出人物的性格,表现出人物的精神面貌,力求具体生动,绘声绘色地再现“人物”,让读者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关键词】人物描写;一字一词;延伸开去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小学生习作要反映社会生活,而社会生活的中心
【摘要】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和综合性学习的到来,学生在课堂上将得到更多心灵、时间、空间上的自由,敢想、敢体验、学自己想学,在课内和课外、自然与社会之间尽情地汲取、实践。  【关键词】语文课堂;综合性学习;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 A  这学期我们在平时的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了综合性学习的一些有益的探索:  一、学习目标的丰富性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综合性学习”
【摘 要】小学作文教学关键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轻松自由、愉快畅达的心境中,放开胆子写一些无拘无束、充满灵气、富有个性的习作,引导他们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从而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鲜活学生的情感世界,培养他们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个性。  【关键词】轻松自由;愉快畅达;放开胆子;真情实感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摘 要】中等职校學生构成复杂,在语文教学中,要坚持表扬和鼓励原则,通过目标教学和语文课外活动等方式,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成功感,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  【关键词】语文教学;中职生;成功感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A  出于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等诸多原因,即便是编班时成绩相对整齐的班级,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学生的学习水平总会出现参差不齐的状况。这时候,学生的心态也会出现明显的差异
【摘要】本文针对学生在面对写作时的畏难情绪,以及学生写作过程中无话可说、生搬硬套、毫无真情实感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当下社会,网络和媒体充斥在我们的周围,如何将这些资源利用起来,服务于我们的阅读和写作,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笔者在写作教学中加以实践,总结出了如下三种行之有效的作文教学方法:“一句话时事”?——了解时事风云,尽展学子担当;“一周热点人物评说”——关注热点人物,活化考场作文;“看广告,
【摘要】连锁调是传统儿歌形式之一,运用顶真、押韵等手法,注重音韵节奏,想象大胆奇趣,是了解儿童精神世界的重要窗口,学界对此却几乎无人问津。鉴于此,本文试着从它的分类上作简单描述,以求教于方家。  【关键词】连锁调;分类;想象;音韵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连锁调又称连珠体、连环体、趁韵歌,是传统儿歌形式的一种。它一般由各色事物串联而成,通过顶真、押韵等手法,在这些事物之间建立
【摘要】语文教学是生活教育,是审美教育,语文教师应教会学生感受生活中的美,品味生活中的美,以及创造生活应有的美。语文教材和资源是很好的美育载体,应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提高学生的美学修养,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  【关键词】语文教学 ;美育渗透;途径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语文与生活紧密联系。语文教学即生活教育,它在教会学生听说读写的同时,也在引导学生审美和向善。笔者在语文教学
【摘 要】阅读教学是语文课的基础,对于学生的能力发展起着重要作用。本文从激发兴趣、创新方法、能力养成、强化积累四个方面对阅读教学的策略进行探讨,力求促进阅读教学与新课改的统一融合。  【关键词】阅读教学;策略;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30年的经验使我深信,学生的智力发展取决于良好的阅读能力。”长期以来,阅读一直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摘要】“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教学设计直接关乎课堂教学的效率。只有一个合理的、科学的教学设计,才能衍生出精彩、高效的课堂。笔者认为,一个合理、科学的教学设计需要彰显“生本”理念。  【关键词】高效、教学设计、“生本”理念  【中图分类号】G630 【文献标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