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等学校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不同的地方,生活习惯、民俗风情会不同。作为独立的个体,大学生有自己的思想和看法,遇到问题的处理方式也会不同。长达四年左右的时间在一起学习、生活,他们之间难免会出现摩擦和冲突,造成关系紧张。现在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由于他们在家庭中地位的特殊性,没有与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经验。再加上个别家长不正确的引导及受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缺乏责任感,常因一些小事与他人发生争执,斤斤计较。
因此,学生之间常常因为这样那样的小事而发生摩擦,产生矛盾,乃至最终大打出手。作为辅导员,每天直接面对的就是学生,学生相处是否和谐、关系是否融洽直接关系着辅导员工作的好坏,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关系到学校在学生中的形象。笔者结合近几年辅导员工作经验,谈几点处理学生冲突的体会。
做到“三个必须”
必须立即制止并加以有效控制。有一次,我院学生与其他院系学生发生打架事件,是因为排队买饭插队的小事而引起的。冲突双方均扬言找老乡及同学报复对方。了解情况后,我们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并加以制止,避免了事态的进一步扩大。之后,我们及时把当事学生带到办公室了解情况,分开说服教育,双方最终握手言和,互相致歉,保证不再报复对方。一场潜在的大的群体冲突被及时制止。
必须安排学生干部做好劝解和监督工作。学生干部的首要身份是学生,安排学生干部做冲突双方的工作,效果有时比老师直接做工作更好。学生干部与冲突双方年龄相仿,又是同学关系,再加上学生干部一般都是品学兼优的学生,在学生中影响力和号召力都很大, 通过学生干部做学生的工作, 正好用他们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去年下半年,我院同一宿舍住上下铺的两个同学由于挂衣服的问题发生了摩擦,为了报复,一个同学把另一同学的衣服剪坏了。事情发生后,我分别找两位当事人谈话,经过教育后,剪别人衣服的同学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认错态度很端正,可被剪衣服的同学不服,认为自己吃了亏,扬言报复。一时之间,僵持不下。为避免事态进一步扩大,我提出了给他们调宿舍,可他们都不愿意,科长、书记都找她谈过话,效果不佳,这让我很为难。后来我找了几个学生干部与被剪衣服的同学谈话,了解她的想法,让学生干部慢慢引导,告诫她做人要宽宏大量,通过学生干部几天耐心细致的工作,这位同学终于被学生干部的真情打动,接受了剪自己衣服的同学的道歉,事情得到了圆满解决。
必须在事后有做出相应的处理意见并落实到位。发生剧烈冲突之后,经过调解双方暂时平息下来,之后,一定要有相应的处理意见,并落实到位。该处分的一定要处分,该赔偿的一定要赔偿。我院学生与旅游学院学生因排队买饭而引起的打架事件发生后,我们分别找双方谈话,了解当时的情况,也找我院及旅游学院当时在场的同学了解情况。经调查,我院学生应负主要责任。为警示他人,经院领导研究同意,给予本院当事同学严重警告处分,并对在场没有参与打架的同学给予表扬。对于受伤的同学及时进行医治, 根据责任的大小分担医药费。 最后向双方申明,严禁打架斗殴,滋事报复,一经发现,严肃处理。只有一碗水端平,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这样,潜在隐患基本消除。所以,我们在处理类似问题时,千万不能有意偏袒本院或自己班上学生,如果这样,让学生认为你这个辅导员或学生工作者不可信,乃至最终不愿意接受调解,使事情越搞越僵,乃至最终完全陷于被动。
注意“五个不可”
不可当面调查对质。事情发生后不要让冲突双方同时到办公室谈话, 因为这时双方怒气未消, 如果此时将两人同时带到办公室,极易再次发生冲突。最好的方法是将冲突双方隔离开来分别询问,了解情况。有一次在处理两个学生的矛盾时,我让双方到办公室了解情况,一个同学还未说完,另一个同学听了觉得委屈,马上进行争辩,最后恶语相向,差点打起来,造成不可控制的局面。因此在处理过程中我们要把当事人隔开谈话,这样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矛盾。
不可凭印象发表言论。在处理事情时,不要因为这个同学平常表现好或是学生干部,就认为一定是另一个同学的错。也不要因为这个同学平常表现差,就一口认定是这个同学的错。我们要静下心听一听,给学生一个倾诉的机会。听完之后,还要多一个心眼,多找其他同学了解一下,只有实地调查才能得知真相。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不可急于处理结案。发生冲突后,首要的是要让冲突双方冷静下来,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再处理,不要掩盖与回避。否则,在气头上,大家都认为自己是正确的,谁都不肯先让一步。只有让问题充分暴露出来,才能促使我们认真去了解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也有充足时间回忆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看看自己有没有错,到底错在哪里。待双方平静下来再处理,可能效果会更好。
不可过早表态甚至承诺处理尺度。在处理问题时,不要随便给学生承诺或某种暗示:如果接受处理,处分可以减轻,可以让别人给你多少医药费,可以得到多少赔偿等等。如果一开始就和学生谈这些,学生就会觉得自己没有多少错,自己受了委屈,要求会越来越多,事情就会越来越复杂,最后导致本来很好处理的事而不好处理了。
不可在处理时翻旧账。事情发生后,找学生谈话时,要就事论事,不要牵扯到以前的事情,不要出现一个问题,就连根拔起翻旧账,把问题无限延伸。过去的已经成为过去,教师不要总是记着学生以前不好的地方,这样会让学生感到永远抬不起头,没有一点尊严。所以学生往往对翻旧账很反感,不会配合你处理问题。
做到“四个尽量”
尽量在公正的前提下体谅弱者,妥善解决问题。作为一名辅导员或学生工作者,在处理矛盾纠纷时要端正自己的态度,积极地处理事情。不要不问青红皂白将同学批评一通,或者“和稀泥” “各打五十大板”等,这种做法是极不可取的。在处理问题时要注意方式方法,一碗水要尽量端平,否则造成学生不信任你时,事情就不好处理了。另外当双方当事人情绪没平息的时候不要让双方见面,同时多方了解情况。但对相对弱势的一方,我们要多体谅,谈话时要随时观察他的反应,开导并引导其认识错误,处理时可以适当放松一点,但要让他知道。 尽量批评从严、处罚从宽,让学生感受老师的善意。在处理学生矛盾纠纷时,我们要就事论事。
发生打架事件时,首先告诉他打架是不对的,搞不好会带来不可原谅的后果,甚至会失去生命。然后与学生谈话了解事情的经过,在此过程中,我们要严肃指出他们的错误,举例说明其错误会导致一些什么后果。告诉他,按现在的错误,根据学生手册处分条例他应该受到什么样的处分,让学生知道事情的严重性。所以,批评一定要从严。
批评从严的同时,在进行处理的时候,则要相对从宽。老师在处理问题时,一定要考虑学生以后步入社会有了污点, 对学生以后的发展会有影响, 处罚要相应的轻一点。但也要找犯错误的双方当事人谈话,告诉为什么给他们这样的处分,让学生感觉老师是在为他们考虑,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善意。
尽量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未来。着眼于未来心胸自然会开阔一些。 老师应当鼓励学生以理性、 宽容的态度处理双方矛盾,过于计较个人得失是不可取的;心胸宽大、不计前嫌的态度是值得提倡的。当事情处理接近尾声,双方都认识了错误之后,可以让双方都到办公室来,各自分析自己是否有错误的地方,认真反省后,再相互道歉,并要保证类似的事件不再发生。在此基础上,辅导员可以沿着学生各自的话语适当表扬目前的正确做法,比如很诚实的承认错误,等等;或提及以前与此相关的学生各自的可爱之处,再点出这次的主要错误,讲明学生还没认识到的错误。同时要积极引导,特别是在谈心时,辅导员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真正从内心里打动学生。
尽量顾及学生的自尊心,人性化地处理问题。产生矛盾后,老师应当给学生一个倾诉的机会,这样,老师才有可能了解到最真实的情况。千万不要情况都还没了解清楚,就反驳、批评学生,靠主观去判断学生的对错。平等对待每位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不讽刺,不挖苦学生。
处理问题后的“三个善后”
学生激烈冲突暂时缓和后,为防止事件再起波澜,要注意做好事后的善后工作,逐步恢复正常的学习生活秩序。
做好学生、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协调工作。高校突发性事件案具有持久性的特点,通过善后工作,尽量缩短突发事件的影响时段。而各种善后工作主要是通过辅导员来处理的, 要做好学生、 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协调工作。事件平息后,辅导员要向上逐级汇报进一步改进的方法和措施,巩固稳定局面,防止反弹。
加强思政教育,突出人文关怀。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突发事件使受教育者处于最佳教育情境之中,教育者容易成功地向受教育者灌输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受教育者对教育者传递的教育信息也最容易接受并信服。因此,在事情处理结束后,辅导员要结合事件来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切实关心学生的生活及成长,争取学生对事件处理的理解和支持,使参与者认识到自己的不良行为及其危害,防止思想波动,出现反复。
做好信息收集和档案保存工作。处理完毕学生冲突,辅导员要及时将处理情况整理归档。包括冲突缘由、处理经过、经验与不足等,只有认真总结经验,反思不足,以后遇到类似情况时,才不会手足无措。同时,也可以为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修订提供实证依据。
学生的矛盾,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如何化解学生的矛盾是一个值得大家探索的问题。面对学生间的矛盾也好纠纷也罢,辅导员应帮助学生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引导学生学会自行化解矛盾的一些方法。辅导员要尊重和信任学生,并给他们一定的空间和时间,鼓励学生自己积极解决矛盾,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总结一些为人处事的方法和经验。
因此,学生之间常常因为这样那样的小事而发生摩擦,产生矛盾,乃至最终大打出手。作为辅导员,每天直接面对的就是学生,学生相处是否和谐、关系是否融洽直接关系着辅导员工作的好坏,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关系到学校在学生中的形象。笔者结合近几年辅导员工作经验,谈几点处理学生冲突的体会。
做到“三个必须”
必须立即制止并加以有效控制。有一次,我院学生与其他院系学生发生打架事件,是因为排队买饭插队的小事而引起的。冲突双方均扬言找老乡及同学报复对方。了解情况后,我们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并加以制止,避免了事态的进一步扩大。之后,我们及时把当事学生带到办公室了解情况,分开说服教育,双方最终握手言和,互相致歉,保证不再报复对方。一场潜在的大的群体冲突被及时制止。
必须安排学生干部做好劝解和监督工作。学生干部的首要身份是学生,安排学生干部做冲突双方的工作,效果有时比老师直接做工作更好。学生干部与冲突双方年龄相仿,又是同学关系,再加上学生干部一般都是品学兼优的学生,在学生中影响力和号召力都很大, 通过学生干部做学生的工作, 正好用他们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去年下半年,我院同一宿舍住上下铺的两个同学由于挂衣服的问题发生了摩擦,为了报复,一个同学把另一同学的衣服剪坏了。事情发生后,我分别找两位当事人谈话,经过教育后,剪别人衣服的同学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认错态度很端正,可被剪衣服的同学不服,认为自己吃了亏,扬言报复。一时之间,僵持不下。为避免事态进一步扩大,我提出了给他们调宿舍,可他们都不愿意,科长、书记都找她谈过话,效果不佳,这让我很为难。后来我找了几个学生干部与被剪衣服的同学谈话,了解她的想法,让学生干部慢慢引导,告诫她做人要宽宏大量,通过学生干部几天耐心细致的工作,这位同学终于被学生干部的真情打动,接受了剪自己衣服的同学的道歉,事情得到了圆满解决。
必须在事后有做出相应的处理意见并落实到位。发生剧烈冲突之后,经过调解双方暂时平息下来,之后,一定要有相应的处理意见,并落实到位。该处分的一定要处分,该赔偿的一定要赔偿。我院学生与旅游学院学生因排队买饭而引起的打架事件发生后,我们分别找双方谈话,了解当时的情况,也找我院及旅游学院当时在场的同学了解情况。经调查,我院学生应负主要责任。为警示他人,经院领导研究同意,给予本院当事同学严重警告处分,并对在场没有参与打架的同学给予表扬。对于受伤的同学及时进行医治, 根据责任的大小分担医药费。 最后向双方申明,严禁打架斗殴,滋事报复,一经发现,严肃处理。只有一碗水端平,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这样,潜在隐患基本消除。所以,我们在处理类似问题时,千万不能有意偏袒本院或自己班上学生,如果这样,让学生认为你这个辅导员或学生工作者不可信,乃至最终不愿意接受调解,使事情越搞越僵,乃至最终完全陷于被动。
注意“五个不可”
不可当面调查对质。事情发生后不要让冲突双方同时到办公室谈话, 因为这时双方怒气未消, 如果此时将两人同时带到办公室,极易再次发生冲突。最好的方法是将冲突双方隔离开来分别询问,了解情况。有一次在处理两个学生的矛盾时,我让双方到办公室了解情况,一个同学还未说完,另一个同学听了觉得委屈,马上进行争辩,最后恶语相向,差点打起来,造成不可控制的局面。因此在处理过程中我们要把当事人隔开谈话,这样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矛盾。
不可凭印象发表言论。在处理事情时,不要因为这个同学平常表现好或是学生干部,就认为一定是另一个同学的错。也不要因为这个同学平常表现差,就一口认定是这个同学的错。我们要静下心听一听,给学生一个倾诉的机会。听完之后,还要多一个心眼,多找其他同学了解一下,只有实地调查才能得知真相。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不可急于处理结案。发生冲突后,首要的是要让冲突双方冷静下来,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再处理,不要掩盖与回避。否则,在气头上,大家都认为自己是正确的,谁都不肯先让一步。只有让问题充分暴露出来,才能促使我们认真去了解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也有充足时间回忆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看看自己有没有错,到底错在哪里。待双方平静下来再处理,可能效果会更好。
不可过早表态甚至承诺处理尺度。在处理问题时,不要随便给学生承诺或某种暗示:如果接受处理,处分可以减轻,可以让别人给你多少医药费,可以得到多少赔偿等等。如果一开始就和学生谈这些,学生就会觉得自己没有多少错,自己受了委屈,要求会越来越多,事情就会越来越复杂,最后导致本来很好处理的事而不好处理了。
不可在处理时翻旧账。事情发生后,找学生谈话时,要就事论事,不要牵扯到以前的事情,不要出现一个问题,就连根拔起翻旧账,把问题无限延伸。过去的已经成为过去,教师不要总是记着学生以前不好的地方,这样会让学生感到永远抬不起头,没有一点尊严。所以学生往往对翻旧账很反感,不会配合你处理问题。
做到“四个尽量”
尽量在公正的前提下体谅弱者,妥善解决问题。作为一名辅导员或学生工作者,在处理矛盾纠纷时要端正自己的态度,积极地处理事情。不要不问青红皂白将同学批评一通,或者“和稀泥” “各打五十大板”等,这种做法是极不可取的。在处理问题时要注意方式方法,一碗水要尽量端平,否则造成学生不信任你时,事情就不好处理了。另外当双方当事人情绪没平息的时候不要让双方见面,同时多方了解情况。但对相对弱势的一方,我们要多体谅,谈话时要随时观察他的反应,开导并引导其认识错误,处理时可以适当放松一点,但要让他知道。 尽量批评从严、处罚从宽,让学生感受老师的善意。在处理学生矛盾纠纷时,我们要就事论事。
发生打架事件时,首先告诉他打架是不对的,搞不好会带来不可原谅的后果,甚至会失去生命。然后与学生谈话了解事情的经过,在此过程中,我们要严肃指出他们的错误,举例说明其错误会导致一些什么后果。告诉他,按现在的错误,根据学生手册处分条例他应该受到什么样的处分,让学生知道事情的严重性。所以,批评一定要从严。
批评从严的同时,在进行处理的时候,则要相对从宽。老师在处理问题时,一定要考虑学生以后步入社会有了污点, 对学生以后的发展会有影响, 处罚要相应的轻一点。但也要找犯错误的双方当事人谈话,告诉为什么给他们这样的处分,让学生感觉老师是在为他们考虑,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善意。
尽量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未来。着眼于未来心胸自然会开阔一些。 老师应当鼓励学生以理性、 宽容的态度处理双方矛盾,过于计较个人得失是不可取的;心胸宽大、不计前嫌的态度是值得提倡的。当事情处理接近尾声,双方都认识了错误之后,可以让双方都到办公室来,各自分析自己是否有错误的地方,认真反省后,再相互道歉,并要保证类似的事件不再发生。在此基础上,辅导员可以沿着学生各自的话语适当表扬目前的正确做法,比如很诚实的承认错误,等等;或提及以前与此相关的学生各自的可爱之处,再点出这次的主要错误,讲明学生还没认识到的错误。同时要积极引导,特别是在谈心时,辅导员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真正从内心里打动学生。
尽量顾及学生的自尊心,人性化地处理问题。产生矛盾后,老师应当给学生一个倾诉的机会,这样,老师才有可能了解到最真实的情况。千万不要情况都还没了解清楚,就反驳、批评学生,靠主观去判断学生的对错。平等对待每位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不讽刺,不挖苦学生。
处理问题后的“三个善后”
学生激烈冲突暂时缓和后,为防止事件再起波澜,要注意做好事后的善后工作,逐步恢复正常的学习生活秩序。
做好学生、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协调工作。高校突发性事件案具有持久性的特点,通过善后工作,尽量缩短突发事件的影响时段。而各种善后工作主要是通过辅导员来处理的, 要做好学生、 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协调工作。事件平息后,辅导员要向上逐级汇报进一步改进的方法和措施,巩固稳定局面,防止反弹。
加强思政教育,突出人文关怀。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突发事件使受教育者处于最佳教育情境之中,教育者容易成功地向受教育者灌输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受教育者对教育者传递的教育信息也最容易接受并信服。因此,在事情处理结束后,辅导员要结合事件来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切实关心学生的生活及成长,争取学生对事件处理的理解和支持,使参与者认识到自己的不良行为及其危害,防止思想波动,出现反复。
做好信息收集和档案保存工作。处理完毕学生冲突,辅导员要及时将处理情况整理归档。包括冲突缘由、处理经过、经验与不足等,只有认真总结经验,反思不足,以后遇到类似情况时,才不会手足无措。同时,也可以为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修订提供实证依据。
学生的矛盾,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如何化解学生的矛盾是一个值得大家探索的问题。面对学生间的矛盾也好纠纷也罢,辅导员应帮助学生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引导学生学会自行化解矛盾的一些方法。辅导员要尊重和信任学生,并给他们一定的空间和时间,鼓励学生自己积极解决矛盾,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总结一些为人处事的方法和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