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学生纠纷要领

来源 :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antang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等学校的学生来自全国各地,不同的地方,生活习惯、民俗风情会不同。作为独立的个体,大学生有自己的思想和看法,遇到问题的处理方式也会不同。长达四年左右的时间在一起学习、生活,他们之间难免会出现摩擦和冲突,造成关系紧张。现在的大学生多为独生子女,由于他们在家庭中地位的特殊性,没有与兄弟姐妹共同生活的经验。再加上个别家长不正确的引导及受社会上不良风气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习惯,缺乏责任感,常因一些小事与他人发生争执,斤斤计较。
  因此,学生之间常常因为这样那样的小事而发生摩擦,产生矛盾,乃至最终大打出手。作为辅导员,每天直接面对的就是学生,学生相处是否和谐、关系是否融洽直接关系着辅导员工作的好坏,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关系到学校在学生中的形象。笔者结合近几年辅导员工作经验,谈几点处理学生冲突的体会。
  做到“三个必须”
  必须立即制止并加以有效控制。有一次,我院学生与其他院系学生发生打架事件,是因为排队买饭插队的小事而引起的。冲突双方均扬言找老乡及同学报复对方。了解情况后,我们第一时间赶到现场并加以制止,避免了事态的进一步扩大。之后,我们及时把当事学生带到办公室了解情况,分开说服教育,双方最终握手言和,互相致歉,保证不再报复对方。一场潜在的大的群体冲突被及时制止。
  必须安排学生干部做好劝解和监督工作。学生干部的首要身份是学生,安排学生干部做冲突双方的工作,效果有时比老师直接做工作更好。学生干部与冲突双方年龄相仿,又是同学关系,再加上学生干部一般都是品学兼优的学生,在学生中影响力和号召力都很大, 通过学生干部做学生的工作, 正好用他们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学生。去年下半年,我院同一宿舍住上下铺的两个同学由于挂衣服的问题发生了摩擦,为了报复,一个同学把另一同学的衣服剪坏了。事情发生后,我分别找两位当事人谈话,经过教育后,剪别人衣服的同学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认错态度很端正,可被剪衣服的同学不服,认为自己吃了亏,扬言报复。一时之间,僵持不下。为避免事态进一步扩大,我提出了给他们调宿舍,可他们都不愿意,科长、书记都找她谈过话,效果不佳,这让我很为难。后来我找了几个学生干部与被剪衣服的同学谈话,了解她的想法,让学生干部慢慢引导,告诫她做人要宽宏大量,通过学生干部几天耐心细致的工作,这位同学终于被学生干部的真情打动,接受了剪自己衣服的同学的道歉,事情得到了圆满解决。
  必须在事后有做出相应的处理意见并落实到位。发生剧烈冲突之后,经过调解双方暂时平息下来,之后,一定要有相应的处理意见,并落实到位。该处分的一定要处分,该赔偿的一定要赔偿。我院学生与旅游学院学生因排队买饭而引起的打架事件发生后,我们分别找双方谈话,了解当时的情况,也找我院及旅游学院当时在场的同学了解情况。经调查,我院学生应负主要责任。为警示他人,经院领导研究同意,给予本院当事同学严重警告处分,并对在场没有参与打架的同学给予表扬。对于受伤的同学及时进行医治, 根据责任的大小分担医药费。 最后向双方申明,严禁打架斗殴,滋事报复,一经发现,严肃处理。只有一碗水端平,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这样,潜在隐患基本消除。所以,我们在处理类似问题时,千万不能有意偏袒本院或自己班上学生,如果这样,让学生认为你这个辅导员或学生工作者不可信,乃至最终不愿意接受调解,使事情越搞越僵,乃至最终完全陷于被动。
  注意“五个不可”
  不可当面调查对质。事情发生后不要让冲突双方同时到办公室谈话, 因为这时双方怒气未消, 如果此时将两人同时带到办公室,极易再次发生冲突。最好的方法是将冲突双方隔离开来分别询问,了解情况。有一次在处理两个学生的矛盾时,我让双方到办公室了解情况,一个同学还未说完,另一个同学听了觉得委屈,马上进行争辩,最后恶语相向,差点打起来,造成不可控制的局面。因此在处理过程中我们要把当事人隔开谈话,这样可以避免不必要的矛盾。
  不可凭印象发表言论。在处理事情时,不要因为这个同学平常表现好或是学生干部,就认为一定是另一个同学的错。也不要因为这个同学平常表现差,就一口认定是这个同学的错。我们要静下心听一听,给学生一个倾诉的机会。听完之后,还要多一个心眼,多找其他同学了解一下,只有实地调查才能得知真相。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不可急于处理结案。发生冲突后,首要的是要让冲突双方冷静下来,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再处理,不要掩盖与回避。否则,在气头上,大家都认为自己是正确的,谁都不肯先让一步。只有让问题充分暴露出来,才能促使我们认真去了解问题、解决问题,让学生也有充足时间回忆整个事件的来龙去脉,看看自己有没有错,到底错在哪里。待双方平静下来再处理,可能效果会更好。
  不可过早表态甚至承诺处理尺度。在处理问题时,不要随便给学生承诺或某种暗示:如果接受处理,处分可以减轻,可以让别人给你多少医药费,可以得到多少赔偿等等。如果一开始就和学生谈这些,学生就会觉得自己没有多少错,自己受了委屈,要求会越来越多,事情就会越来越复杂,最后导致本来很好处理的事而不好处理了。
  不可在处理时翻旧账。事情发生后,找学生谈话时,要就事论事,不要牵扯到以前的事情,不要出现一个问题,就连根拔起翻旧账,把问题无限延伸。过去的已经成为过去,教师不要总是记着学生以前不好的地方,这样会让学生感到永远抬不起头,没有一点尊严。所以学生往往对翻旧账很反感,不会配合你处理问题。
  做到“四个尽量”
  尽量在公正的前提下体谅弱者,妥善解决问题。作为一名辅导员或学生工作者,在处理矛盾纠纷时要端正自己的态度,积极地处理事情。不要不问青红皂白将同学批评一通,或者“和稀泥” “各打五十大板”等,这种做法是极不可取的。在处理问题时要注意方式方法,一碗水要尽量端平,否则造成学生不信任你时,事情就不好处理了。另外当双方当事人情绪没平息的时候不要让双方见面,同时多方了解情况。但对相对弱势的一方,我们要多体谅,谈话时要随时观察他的反应,开导并引导其认识错误,处理时可以适当放松一点,但要让他知道。   尽量批评从严、处罚从宽,让学生感受老师的善意。在处理学生矛盾纠纷时,我们要就事论事。
  发生打架事件时,首先告诉他打架是不对的,搞不好会带来不可原谅的后果,甚至会失去生命。然后与学生谈话了解事情的经过,在此过程中,我们要严肃指出他们的错误,举例说明其错误会导致一些什么后果。告诉他,按现在的错误,根据学生手册处分条例他应该受到什么样的处分,让学生知道事情的严重性。所以,批评一定要从严。
  批评从严的同时,在进行处理的时候,则要相对从宽。老师在处理问题时,一定要考虑学生以后步入社会有了污点, 对学生以后的发展会有影响, 处罚要相应的轻一点。但也要找犯错误的双方当事人谈话,告诉为什么给他们这样的处分,让学生感觉老师是在为他们考虑,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善意。
  尽量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向未来。着眼于未来心胸自然会开阔一些。 老师应当鼓励学生以理性、 宽容的态度处理双方矛盾,过于计较个人得失是不可取的;心胸宽大、不计前嫌的态度是值得提倡的。当事情处理接近尾声,双方都认识了错误之后,可以让双方都到办公室来,各自分析自己是否有错误的地方,认真反省后,再相互道歉,并要保证类似的事件不再发生。在此基础上,辅导员可以沿着学生各自的话语适当表扬目前的正确做法,比如很诚实的承认错误,等等;或提及以前与此相关的学生各自的可爱之处,再点出这次的主要错误,讲明学生还没认识到的错误。同时要积极引导,特别是在谈心时,辅导员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真正从内心里打动学生。
  尽量顾及学生的自尊心,人性化地处理问题。产生矛盾后,老师应当给学生一个倾诉的机会,这样,老师才有可能了解到最真实的情况。千万不要情况都还没了解清楚,就反驳、批评学生,靠主观去判断学生的对错。平等对待每位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不讽刺,不挖苦学生。
  处理问题后的“三个善后”
  学生激烈冲突暂时缓和后,为防止事件再起波澜,要注意做好事后的善后工作,逐步恢复正常的学习生活秩序。
  做好学生、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协调工作。高校突发性事件案具有持久性的特点,通过善后工作,尽量缩短突发事件的影响时段。而各种善后工作主要是通过辅导员来处理的, 要做好学生、 家长和社会有关方面的协调工作。事件平息后,辅导员要向上逐级汇报进一步改进的方法和措施,巩固稳定局面,防止反弹。
  加强思政教育,突出人文关怀。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突发事件使受教育者处于最佳教育情境之中,教育者容易成功地向受教育者灌输正确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受教育者对教育者传递的教育信息也最容易接受并信服。因此,在事情处理结束后,辅导员要结合事件来做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切实关心学生的生活及成长,争取学生对事件处理的理解和支持,使参与者认识到自己的不良行为及其危害,防止思想波动,出现反复。
  做好信息收集和档案保存工作。处理完毕学生冲突,辅导员要及时将处理情况整理归档。包括冲突缘由、处理经过、经验与不足等,只有认真总结经验,反思不足,以后遇到类似情况时,才不会手足无措。同时,也可以为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修订提供实证依据。
  学生的矛盾,随时都有可能发生,如何化解学生的矛盾是一个值得大家探索的问题。面对学生间的矛盾也好纠纷也罢,辅导员应帮助学生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引导学生学会自行化解矛盾的一些方法。辅导员要尊重和信任学生,并给他们一定的空间和时间,鼓励学生自己积极解决矛盾,在具体的生活实践中总结一些为人处事的方法和经验。
其他文献
一段大学教师在课堂上演示徒手劈砖的视频近日在网上走红,主角更被网友称为“劈砖教授”。其实,这位老师当时不是为了展示功夫,而是要借机讲授一些物理原理在实践中的应用。《南方都市报》记者随后获悉,这位老师是四川大学计算机系系主任、副教授魏骁勇,当时正在给研究生上科学工程实践课。(10月24日《南方都市报》)  “教授劈砖”,让人看到了不一样的大学课堂教学,更重要的是他用生动的实验教学展现了一种新的教学模
要真正地理解学校文化,必须要对学校文化的结构和内容进行解读,笔者试图从大学文化的主体、载体、资源等要素结构入手,将大学文化这个生态系统分为三个生态子系统:主体系统、环境系统和资源系统。大学文化的组成要素就构成了这三个子系统的生态因子,这些生态因子在各个生态子系统中进行“能量传递”和“物质循环”,处于一个有序的动态平衡中。将大学文化的生态化建设理论应用于河海大学的文化建设中,打造以“精神文化熔铸工程
近期,大学“教授治学”成为一个新的热词,作为高教改革的一个方向、一项措施被提了出来,并见诸不少报刊文章议论中。然而笔者认为,“教授治学”的定义存在种种不当之处,导致出现运作的困难和弊病。特别需要明确的是,“教授治学”并未写进我国《高等教育法》以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目前仅是部分专家学者在阐释国家教育法规时提出的个人观点。因此,对这一概念进行厘清,非常必要。
美国纽约的哥伦比亚大学于2012年建立了创业实验室。一些中国留学生在这个实验室里获得的新体验引起了中国媒体的注意,并对此予以关注报道。这些中国学生不知道的是,中国的很多大学早已有了自己的创业实验室,哥伦比亚大学的创业实验室与中国大学实验室的区别在于,哥大的创业实验室服务于实际的创业,中国大学的创业实验室则采购了昂贵的软件系统,把虚拟创业变成了大学里的一项固定课程。  关注实际创业VS软件模拟  美
在冰天雪地的俄罗斯感受人性的温暖、在高福利社会加拿大遭遇高学费困境、从东京闯荡到北京、在美国为了绿卡不择手段……在世界各国的大学里,来自中国的留学生经历着在国内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到的生活,留学的经历反过来也决定了他们今天所过的日子。《教育》旬刊记者采访了几位留学生,请他们讲述自己留学的故事。  留学俄罗斯:人人为我,我为人人  在北京西四环外田村路上的四季川菜馆,《教育》旬刊记者采访到了老板娘的妹妹
价值观教育是一个永葆青春的课题,在每一个国家、每一种社会形态中,只要存在对人的教育,必包含对人的价值观的教育。伴随着社会发展和客观情况的变化,价值观教育的内容及形式都会有所调整和变化,因此其又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课题。当代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的建设者和主力军,其价值观的取向直接关系到我国的未来,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前途,因此,加强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教育迫在眉睫。传统的价值观教育载体相对较单一,主要是通
专业素养来源于德育实效  《教育》旬刊:当前高校辅导员专业化急需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檀传宝:辅导员专业化属于教师专业化的一个方面,而教师专业化包括学科的专业化和教育专业的专业化,更重要的是教育专业的专业化。对辅导员来说,要着重培养他们的教育专业素养。  高校重视辅导员队伍的培养与建设,重在方法上。辅导员培训只注重思想政治理论的学习,制约了教学效率和德育实效的提高,也没有鼓励辅导员加强自身学习的机
撤销训诫书  2020年3月19日,国家监委调查组发布了《关于群众反映的涉及李文亮医生有关情况调查的通报》。《通报》称:由于武汉市公安局武昌区分局中南路街中南路派出所出具训诫书不当,执法程序不规范,调查组已建议湖北省武汉市监察机关对此事进行监督纠正,督促公安机关撤销训诫书并追究有关人员责任。随后,武汉市公安局发布情况通报,决定撤销对李文亮医生出具的训诫书,并就此错误向当事人家属郑重道歉,且对相关责
在2012年,中国的教育经费投入已上升到国内生产总值(GDP)的4%,为提高教师投入提供了可能,而将更多的公共经费投向教师,由外延发展转向内涵发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已经成为当前我国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关键和紧迫任务。如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发达国家的经验值得借鉴。  芬兰 芬兰教师队伍培养和建设的经费来源基本上是国家和地方财政。芬兰大学实行免费教育,高校学生的一切费用由政府买单,高等学校中的教师教育也
前段时间,湖北武昌实验小学六(A)班,实行了类似知名游戏《大富翁》的班级管理制度:班级管理实行“工资制”,如教室门窗管理员每月“工资”25元、英语课代表每月“工资”20元等。  笔者对这种“游戏管理”并不赞同。首先,班级管理不是游戏,班级工作是实实在在的:地应该扫,玻璃应该擦,灯应该按时开关,作业应有人收发,不是不想做就可以不做,而是必须要做。班级管理是一种现实而非游戏,用“游戏化”的方式代替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