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蓝天、白云、花朵”,曾经引起了多少人对美丽草原的向往。这就是大脑进行的一种创造性活动——想象的巨大作用。心理学研究认为,想象是人对头脑中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陆机在《文赋》中说借助想象可以“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作为语文教学,对于培养和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所以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并多次提到“想象”一词。那么,应当如何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呢?
一、从生活入手,丰富表象内容,充实想象基础
表象是头脑中所保持的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映象,人对这些映象进行加工改造产生新形象的过程就是想象。可见,想象是以丰富的表象为基础的。表象越丰富,其想象越开阔、深刻。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学生的头脑中就必须有可供“加工改造”的表象。多观察事物,积累知识和生活经验,是培养想象力的前提。
1.学会观察
大自然是神奇而丰富的世界,我们应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观察自然,接触社会,感受生活,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并在观察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发展好奇心和广泛的兴趣爱好,逐步打开学生想象的大门。例如,组织学生参观展览、名胜古迹,引导学生观察春江花月、秋日斜阳,欣赏悦耳的音乐、迷人的图画等,使他们增加头脑里的表象储备,为想象提供取之不尽的素材。
2.重视知识和生活经验积累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想象力是在过去感觉和知觉的基础上的一种新的形象的创造力。丰富的想象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感受。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应教育学生热爱生活,关心生活,引导他们积极参加科技、文艺、体育等活动,引导他们在生活中捕捉形象,积累表象,为发展想象力创设良好的条件。同时,还应重视学生知识的积累和记忆力的培养,因为学生有了广博的知识,才便于发现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并受到启示,触发联想和想象,产生知识的迁移和联结,最终达到认识上的新飞跃。
二、从课堂入手,创设情境氛围,激发想象兴趣
1.创设自由、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
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前提。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他们才会尽情地“自由参与”与“自由表达”。从大量的心理学调查结果和成功的国际经验来看,民主、自由、宽松的教育环境最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个性、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可以使师生之间配合默契、心情愉快,激发学生思维活动,产生回忆、想象的动力,让学生思维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进行思维发散,迸发智慧火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态度要亲切、热情、充满信心,要尊重学生的主见,把自己视为学生的朋友,从而创设自由、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
2.充分利用教材,创设想象情境,找到引起学生想象的“着火点”、“触发点”,从而驱遣学生的想象
(1)利用现代传媒,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直观性很强的画面。具有表情功能的声音与美的画面相配合,借助声、光、电的神奇配合,以其丰富多彩的信息刺激,为学生的想象思维创造广阔的空间。如教学《云南民歌》时,可利用多媒体播放电影《蝴蝶泉》《刘三姐》片段,让学生从声响、画面中感受云南民歌的恢宏气势和优美旋律,进而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从文字中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
(2)抓住细节描写,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好的作品往往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打动读者,令读者与之产生共鸣。所以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抓住细节描写,凭借自己的实际经验和生活知识,运用联想、想象、类比等方法加以想象,变抽象为具体,让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去真切地感知和欣赏作品的境界和情调。比如《范进中举》中“胡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头为他扯了几十回”、“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等细节,作者用极其简练的笔墨勾画了胡屠户趋炎附势、嗜钱如命的性格特点。
(3)利用“意义空白”,开启学生的想象。现代画家齐白石在画“蛙声十里出山泉”时,用泉水中的小蝌蚪来代表“十里蛙声”,给赏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这种技法称为“空白艺术”,如果应用到文学作品中,就形成了作品的“意义空白”,而这种“意义空白”恰恰是启迪学生想象的“着火点”。在语文教学中,就可以利用这些“意义空白”来开启学生的想象。如《白雪送武判官归京》结尾写到:“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留下了含义不浅的“意义空白”,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通过想象“人去路空”的雪后空山图,认真领悟作者寂寥、惆怅又有几分无奈的心情,从而很快把握住了诗歌的主旨。
(4)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对其想象的描述,要求条理清楚,语言生动、流畅。如教《沁园春·雪》时,要求学生根据词中的描绘,在头脑中再造出一幅祖国北方冬天的瑞雪图,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有同学这样描绘:祖国的北方,到处是寒冰封地,大雪纷飞;绵延不断的高山被白雪覆盖着,登高望远,雪中的群山,好似一条条银蛇在翩翩起舞;被白雪覆盖的秦晋高原上的丘陵,从高处望去,好像银白色的象群在奔跑;大山、高峰挺拔耸立,好像要和天空比高低;等到雪后天晴之时,那火红的太阳照耀着白雪铺盖的大地,阳光冰雪相互辉映,显得格外娇艳壮丽……通过再造想象,不但锻炼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而且由于语言的调节提高了学生想象的水平。
三、从活动入手,精心设计语文活动,拓展想象空间
积累知识、观察感知和活动,只是为想象提供了大量素材,打好了想象基础,课堂教学中借助课文进行“悟境”式的想象,也只是再造知觉想象,以便深刻理解课文。虽然这些都具有某种创造成分,但仍以再造想象为主,要真正巩固和发展想象力,尤其是创造想象,还必须依靠在上述基础上的语文实践活动。
1.布置课外活动,让学生有目的地去直接感悟实物,形成表象
一、从生活入手,丰富表象内容,充实想象基础
表象是头脑中所保持的过去感知过的事物的映象,人对这些映象进行加工改造产生新形象的过程就是想象。可见,想象是以丰富的表象为基础的。表象越丰富,其想象越开阔、深刻。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学生的头脑中就必须有可供“加工改造”的表象。多观察事物,积累知识和生活经验,是培养想象力的前提。
1.学会观察
大自然是神奇而丰富的世界,我们应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观察自然,接触社会,感受生活,丰富学生的感性经验,并在观察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探索,发展好奇心和广泛的兴趣爱好,逐步打开学生想象的大门。例如,组织学生参观展览、名胜古迹,引导学生观察春江花月、秋日斜阳,欣赏悦耳的音乐、迷人的图画等,使他们增加头脑里的表象储备,为想象提供取之不尽的素材。
2.重视知识和生活经验积累
从心理学的角度讲,想象力是在过去感觉和知觉的基础上的一种新的形象的创造力。丰富的想象来源于生活,来源于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感受。因此,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应教育学生热爱生活,关心生活,引导他们积极参加科技、文艺、体育等活动,引导他们在生活中捕捉形象,积累表象,为发展想象力创设良好的条件。同时,还应重视学生知识的积累和记忆力的培养,因为学生有了广博的知识,才便于发现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并受到启示,触发联想和想象,产生知识的迁移和联结,最终达到认识上的新飞跃。
二、从课堂入手,创设情境氛围,激发想象兴趣
1.创设自由、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
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前提。著名心理学家罗杰斯强调,在教学过程中,只有让学生处在一种无拘无束、自由畅达的空间,他们才会尽情地“自由参与”与“自由表达”。从大量的心理学调查结果和成功的国际经验来看,民主、自由、宽松的教育环境最有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个性、培养创新精神、提高创新能力。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可以使师生之间配合默契、心情愉快,激发学生思维活动,产生回忆、想象的动力,让学生思维由潜伏状态转入活跃状态,进行思维发散,迸发智慧火花。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态度要亲切、热情、充满信心,要尊重学生的主见,把自己视为学生的朋友,从而创设自由、民主、宽松、和谐的课堂环境,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
2.充分利用教材,创设想象情境,找到引起学生想象的“着火点”、“触发点”,从而驱遣学生的想象
(1)利用现代传媒,为学生提供丰富的直观性很强的画面。具有表情功能的声音与美的画面相配合,借助声、光、电的神奇配合,以其丰富多彩的信息刺激,为学生的想象思维创造广阔的空间。如教学《云南民歌》时,可利用多媒体播放电影《蝴蝶泉》《刘三姐》片段,让学生从声响、画面中感受云南民歌的恢宏气势和优美旋律,进而让他们展开想象的翅膀,从文字中感受民族文化的魅力。
(2)抓住细节描写,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好的作品往往通过生动的细节描写打动读者,令读者与之产生共鸣。所以语文课堂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抓住细节描写,凭借自己的实际经验和生活知识,运用联想、想象、类比等方法加以想象,变抽象为具体,让学生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去真切地感知和欣赏作品的境界和情调。比如《范进中举》中“胡屠户见女婿衣裳后襟滚皱了许多,一路低头为他扯了几十回”、“屠户把银子攥在手里紧紧的,把拳头舒过来”等细节,作者用极其简练的笔墨勾画了胡屠户趋炎附势、嗜钱如命的性格特点。
(3)利用“意义空白”,开启学生的想象。现代画家齐白石在画“蛙声十里出山泉”时,用泉水中的小蝌蚪来代表“十里蛙声”,给赏画者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这种技法称为“空白艺术”,如果应用到文学作品中,就形成了作品的“意义空白”,而这种“意义空白”恰恰是启迪学生想象的“着火点”。在语文教学中,就可以利用这些“意义空白”来开启学生的想象。如《白雪送武判官归京》结尾写到:“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留下了含义不浅的“意义空白”,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通过想象“人去路空”的雪后空山图,认真领悟作者寂寥、惆怅又有几分无奈的心情,从而很快把握住了诗歌的主旨。
(4)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重视学生对其想象的描述,要求条理清楚,语言生动、流畅。如教《沁园春·雪》时,要求学生根据词中的描绘,在头脑中再造出一幅祖国北方冬天的瑞雪图,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有同学这样描绘:祖国的北方,到处是寒冰封地,大雪纷飞;绵延不断的高山被白雪覆盖着,登高望远,雪中的群山,好似一条条银蛇在翩翩起舞;被白雪覆盖的秦晋高原上的丘陵,从高处望去,好像银白色的象群在奔跑;大山、高峰挺拔耸立,好像要和天空比高低;等到雪后天晴之时,那火红的太阳照耀着白雪铺盖的大地,阳光冰雪相互辉映,显得格外娇艳壮丽……通过再造想象,不但锻炼了学生的想象能力,而且由于语言的调节提高了学生想象的水平。
三、从活动入手,精心设计语文活动,拓展想象空间
积累知识、观察感知和活动,只是为想象提供了大量素材,打好了想象基础,课堂教学中借助课文进行“悟境”式的想象,也只是再造知觉想象,以便深刻理解课文。虽然这些都具有某种创造成分,但仍以再造想象为主,要真正巩固和发展想象力,尤其是创造想象,还必须依靠在上述基础上的语文实践活动。
1.布置课外活动,让学生有目的地去直接感悟实物,形成表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