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专业课项目课程课例的研制与实施是促进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加强教学研究、提高中职专业课教学质量的有效举措。作者结合自己组织和参与课例研发的实践体会,对《江苏省职业学校专业课项目课程课例研发指南》中关于课例研发过程中教学项目的选择、教学目标的设定、教学任务与内容的编排组织、教学资源的准备、教学情境的创设、教学过程及教学评价的设计与组织实施等要素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和解读。
关键词:职业教育;专业课;项目课程课例;开发要领
专业课项目课程课例是对介于整个课程和某一课时之间的小型化教学项目的系统、立体、全景式的教学设计。专业课项目课程课例研发及其实施。作为促进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加强教学研究、提高中职专业课教学质量的有效举措,正逐渐为全省各职业学校所认识并加以推广。笔者在学习领会《江苏省职业学校专业课项目课程课例研发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及组织实施课例研发的过程中亦有所收获和体会,个人以为专业课项目课程课例研制与实施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几点。
一、项目统领。系统架构
1 项目统领
专业课项目课程课例研发与实施均围绕教学项目而进行,可以说教学项目乃专业课例研发之统领。
其一,教学项目的选择与确定是课例研发过程的首要环节,教学项目的选择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课例研发的质量及实施效果。根据《指南》对教学项目确定的要求,选取的教学项目既要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完整性,能负载足够的实践和理论知识,同时项目的容量又必须适当。
其二,课例教学任务的分解、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及具体实施,都围绕项目的展开而进行。按照《指南》要求,课例设计应参考“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等工作过程展开的六大步骤进行任务描述,以项目活动展开的逻辑为主线,以完成具体工作任务为重点,选择和组织相关知识和技能,引导学生做中学、学中做。
其三,课例的教学评价,也是将学生完成项目任务的质量、实施项目的过程与态度等方面作为主要评测标准和依据的。专业课项目教学不再把单纯的知识技能传递作为追求的目标。不再简单地评价学生有没有“学懂”,而是更多地看学生通过项目学习是不是“会做”,即完成项目任务过程中的方式方法及学习态度、完成项目任务的质量等等。
2 系统架构
专业课项目课程课例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始终体现了系统与整体思想。
“系统”之一在于课例设计的系统化。作为对教学项目全方位的系统设计,根据《指南》要求,专业课项目课程课例研发必须根据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精心选择和确定项目,全面准确分析课例研发背景,科学设定教学目标,合理编排工作任务和学习内容,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并设计资源使用策略,根据项目特点创建和设置面向真实(或仿真)的、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需要的学习情境,按照项目展开顺序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合理定位师生角色,科学设计评价量表,有效实施学习评价。专业课课例研发流程及课例结构如图1所示。
专业课项目课程课例研发的九大环节体现了系统教学设计的思想,注重整体化把握、层次化处理、程序化实施、具体化操作。《指南》研发流程为广大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开展项目教学研究提供了一个规范化的设计模板。
“系统”之二在于教学项目的系统化。根据《指南》要求,项目的选定应按照“从职业实践中寻求项目系统化的逻辑”,从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目标出发,结合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对课程进行系统分析和整体化设计,由此确定若干呈一定序列关系的项目,实现教学项目的系统化。
“系统”之三在于课例实施的系统化。专业课课例应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等指导行动的思维过程的完整性予以展开教学过程,课例实施过程中的各个模块,以及模块中的各环节都应从项目的整体实施层面系统地加以规划和设计,各模块、各环节之间并不是相互割裂的,只有从系统的视角来统筹安排和设计整个项目各阶段的教学,项目教学才能得以顺利实施并获得较好效果。
二、多维定标,可测易评
1 多维定标
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后要达到的预期学习结果,是教学任务与内容设计以及过程实施的具体指南,也是设计与实施学生学习评价最根本的依据。设定课例的教学目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教学目标应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个维度进行设计。知识与技能目标是一种达成目标,在于让学生“学会”:过程与方法目标是一种体验目标,在于让学生“会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的目标则是一种方向目标,让学生“乐学”。
第二,教学目标必须可操作、可观测。在设置目标的时候要尽量使用行为动词,如“识记”、“解释”、“编写”、“操作”、“安装”等,可以有效得以实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设置切不可空泛,应能在教学过程中具体地得以操作和体现。
第三,教学目标的表述必须清晰、准确。一是表述清晰,通常可采取行为目标表述策略,要清楚地表述出行为主体(即学习者)在某一具体的条件下能够做什么、到什么程度。二是要注意教学目标陈述的应该是学生学习的结果而不是教师打算做什么,在行为主体十分明确的情况下也可以省略行为主体。
2 可测易评
科学的教学评价不仅可以有效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还可以起到激励和促进学生进一步发展的作用。根据《指南》要求,在设计和实施教学评价时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考虑并加以注意:
一是教学评价指标的科学性。项目教学评价应从客观评价和主观评价两个方面科学设计评价量表。对于客观评价,一般应根据行业规范和相关标准结合本项目的实际内容进行设计,评分项既要能体现规范和标准,又要适当考虑本项目中的重点知识与技能在评分表中所占的比重。对于主观评价,要通过合理设计观察点,让学生在“观察与评价、反思与探究、修正与完善”的过程中得到提升和发展,真正发挥教学评价的功能和作用。
二是教学评价内容和方式的多样化。项目教学的学习评价既有对学生学习的最终结果的评价,如产品(或任务)完成的质量,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如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操作规范、安全意识、参与程度、协作意识、学习水平等。可根据不同的评价内容分散实施评价,或安排在整个项目(或某一模块、某一任务)完成之后集中进行阶段性评价,或穿插在学生完成任务(教师巡视辅导)的过程中进行即时评价。
三是教学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教学评价的主体既包括任课教师,也包括学习者自身及学习同伴,将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有机结合起来,发挥不同评价主体的作用。教师要在项目实施前及实施过程中,对学生自评与小组互评进行指导,确保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四是教学评价实施的易测性。设计教学评价量表时应注意评价内容不能过多过杂,要围绕项目教学目标, 抓住重点和关键内容,合理设置评分项或观察点,评价项应条目化、指标化、可观测、易操作。
三、任务驱动,做学结合
1 任务驱动
项目教学通过学生在围绕某个项目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完成任务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很显然,为完成整个项目而依次展开的一系列任务构成了项目教学整个实施过程中的一条主线。为此。教师在对教学项目进行设计和组织实施时应做到:
一是要合理进行项目分解与任务编排。在进行教学任务的编排设计和描述时,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教学任务以工作任务为基础而确定,各教学任务之间应当呈一定的序列关系;第二,教学任务并非工作任务的简单照搬,而是对工作任务的教学转化,即从职业典型工作过程确定职业实际工作任务,归并成教学工作任务,最终转化为职业教育教学任务,将做、学、教紧密结合;第三。各教学任务的容量以及完成时间应适当,以便于学生能够完成。又不显繁杂。
二是要遵循从项目活动展开来寻求学习内容。简言之,就是要根据“做”的需要来选择“学”的内容,将具体的工作任务和需要的知识、技能用列表的形式予以呈现。
三是要突显以任务为主线来实施项目教学。项目教学的实施应以若干个呈序列关系的教学任务为引领而展开,在每个教学任务之下,又可分成若干具体的行动步骤予以实施,在解决问题并完成任务的同时,学习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2 做拳结合
项目教学提倡学生的“做”,但项目教学的实施过程并非单一的“做程”,对学生而言应该是“做程” “学程”,从整个教学来说则是“做程” “学程” “教程”。
一是体现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上。首先将教学任务(工作任务)按照项目活动展开的顺序进行编排,然后将相应的理论与技能知识以知识链接的方式呈现于工作任务之对应处,或将相关的理论知识穿插于各任务环节之中,以利于学生边完成任务边学习理论。
二是体现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实施中。可以通过适时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相应理论知识和技能,实现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教,体现做、学、教一体的教学思想。对于过程性问题的解决可根据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一些难度稍大、学生独立思考不能解决的,或者是一些共性的、需要特别交代的问题,可以安排在学生个体行动之前分组或全班集中讨论解决:而对于一些难度不大,或者是在学生独立操作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又不便于再组织集中讨论的问题,可以以注意点的形式呈现于项目学习任务书中,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对照阅读和思考,教师则做好巡视、检查和指导工作。
四、资源保障,情境导学
1 资源保障
教学资源作为完成学习任务的必要保障,在课例研发过程中,应对所需资源进行充分挖掘、多元整合、分层次组织,并提供各种资源的使用策略。以《数控车床编程与操作》项目课程课例为例,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第一类是属于实施项目课程教学所需要的资源,但并非实施本项目的专需资源。如数控实训基地内的各种配备,包括实训区内必要数量的数控车床、砂轮机等设备;模拟企业生产布局所进行的环境布置;理论学习区内配备的多媒体讲台和学习台、计算机(配数控仿真软件)、投影仪等;以及教师工作室、资料室、材料库、学生作品展示区等辅助资源。
第二类是针对本项目实施所必需的硬资源。如加工本课例中的产品所需要的相应规格和类型的量具、刀具和其他相关工具以及原材料等。
第三类是为针对本项目实施而设计和准备但又并非必需的软资源。如项目学习任务书、产品检测标准及评价表、项目学习评价表及其他相关学习辅助资料。以及师生配比及人员分工等。
第四类是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这类资源在项目实施前没有具体物化呈现形式,需要教师根据自身的专业和教学经验在进行课例设计时进行考虑,并在实施过程中及时把握,发挥该类资源的积极作用。
2 情境导学
对于项目教学,一般可以从设备设施、环境要求、安全卫生、职教文化、企业文化等方面创设教学情境。仍以《数控车床编程与操作》项目课程课例为例,可以创设如下情境:
一是理实一体教学情境。车间与教室合一,技能实训区与理论教学区都安排在数控实训基地内,可穿插进行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
二是模拟真实生产情境。模拟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积极营造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氛围和企业文化氛围,使学生踏进实训基地就仿佛置身于企业生产车间之中。
三是任务与问题引导情境。利用视频短片、实物展示等直观形象的教学媒体和手段,引入项目和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任务实施过程中,不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查询相关理论,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实现做中学、学中做。
四是小组合作学习情境。兼顾学生能力基础及男女学生的组合搭配进行学生分组,各小组内的每个成员分别担任不同的角色,完成相应的任务。各成员成绩既有个体区分,又相互捆绑和影响,形成相互关心、团结协作、进取向上的团队精神。
五是多元立体评价情境。尽可能参照(或模拟)企业生产过程管理和产品质量监控标准与检测办法实施检测与评估。例如由担任操作工的学生进行操作过程及完工后的自检,担任质检员的学生进行成品质检,教师进行巡检和成品抽检;组长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员对本组成员项目实施过程进行监督和评价:教师对各学习小组的协作情况、整体完成的效益情况、5S执行情况等维度进行综合评价,帮助学生做好优化和改善工作。
五、生本主体。校本实施
1 生本主体
项目教学不再是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被动学习模式,而是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独立(或同伴合作)完成某个项目。“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生本教育理念在项目教学中得以充分体现。为此,在进行课例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关注:
一是要立足学生实际进行设计。首先要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从专业培养目标、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工作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等方面分析课例的功能及所选项目的典型性和适用性;其次,要从实际学情出发,根据学生现有的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等,分析项目设计的可行性。
二是要立于学生视角进行设计。传统的教学过程设计侧重于教学内容的编排和教学方法的设计,是站在教师的角度进行设计的。项目教学的教学过程则是以项目活动的展开及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为主线。因而更多的是站在学生的视角去设计教学过程,以学生实施任务的策略和具体的行动步骤进行呈现。另外。可编制项目工作任务书(或项目学习任务书)并提供给学生。学生可以根据项目学习任务书,按照教师提供(或由师生共同讨论确定)的项目实施策略和具体行动步骤,轻松实现“做”中“学”,并顺利完成项目任务。
三是要让学生在行动中获得成功。项目教学中,教师不再是主讲师,也不再是一本百科全书,而是成为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向导和顾问,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写一写”、“做一做”等具体行动,按照项目学习任务单(工作任务单)独立或合作完成项目,同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到了知识与技能,培养了团队合作、分析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
四是要让学生参与到学习评价中。项目教学的评价主体不再是教师一元主体,学生同样是评价主体。既有学生个体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自检,也有阶段自评及完成项目后的自我评估与反思;既有小组同伴对学生个体任务完成质量和学习状态的阶段性或终端性评价,也有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同伴的即时观测与评价。通过学生主动地参与评价,一方面可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观察与评判能力,另一方面,更能有效激励和促进学生在自我反思和修正完善中获得提升。
2 校本实施
在组织教师实施课例研发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老师囿于《指南》文本,简单套用示例格式,出现“注重形式而忽视内涵”的现象。为此,要强调以下三点:
第一,研发流程必须规范。《指南》为职业学校实施专业课项目课程课例研发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依据,也为具体研制提供了规范的模板。在进行课例研发时。应严格按照课例研发流程进行设计。
第二,课例开发需要校本化。课例研发实际上就是按照课程标准进行校本化实施的过程,各职业学校应根据《指南》实施研发,但不应被《指南》所束缚,各学校校情不同、学情不同、专业各有特点,唯有进行校本研发和校本实施才是最为可行的。在研发过程中应立足学校实际和专业特点,遵循专业课项目教学的基本教学理念,进行创新性的开发设计。
第三,内涵重于形式。各职业学校不同专业的教师在进行课例研发时,不应简单照搬某一示例或套用形式。示例的文本格式只能提供参考,广大教师应该更多地从示例中领悟相关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并为己所用,在此基础上形成符合本专业项目课程的课例设计思路和教学实施模式。
关键词:职业教育;专业课;项目课程课例;开发要领
专业课项目课程课例是对介于整个课程和某一课时之间的小型化教学项目的系统、立体、全景式的教学设计。专业课项目课程课例研发及其实施。作为促进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加强教学研究、提高中职专业课教学质量的有效举措,正逐渐为全省各职业学校所认识并加以推广。笔者在学习领会《江苏省职业学校专业课项目课程课例研发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及组织实施课例研发的过程中亦有所收获和体会,个人以为专业课项目课程课例研制与实施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几点。
一、项目统领。系统架构
1 项目统领
专业课项目课程课例研发与实施均围绕教学项目而进行,可以说教学项目乃专业课例研发之统领。
其一,教学项目的选择与确定是课例研发过程的首要环节,教学项目的选择合理与否,直接影响着课例研发的质量及实施效果。根据《指南》对教学项目确定的要求,选取的教学项目既要具有一定的典型性、完整性,能负载足够的实践和理论知识,同时项目的容量又必须适当。
其二,课例教学任务的分解、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及具体实施,都围绕项目的展开而进行。按照《指南》要求,课例设计应参考“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等工作过程展开的六大步骤进行任务描述,以项目活动展开的逻辑为主线,以完成具体工作任务为重点,选择和组织相关知识和技能,引导学生做中学、学中做。
其三,课例的教学评价,也是将学生完成项目任务的质量、实施项目的过程与态度等方面作为主要评测标准和依据的。专业课项目教学不再把单纯的知识技能传递作为追求的目标。不再简单地评价学生有没有“学懂”,而是更多地看学生通过项目学习是不是“会做”,即完成项目任务过程中的方式方法及学习态度、完成项目任务的质量等等。
2 系统架构
专业课项目课程课例设计与实施过程中始终体现了系统与整体思想。
“系统”之一在于课例设计的系统化。作为对教学项目全方位的系统设计,根据《指南》要求,专业课项目课程课例研发必须根据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精心选择和确定项目,全面准确分析课例研发背景,科学设定教学目标,合理编排工作任务和学习内容,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并设计资源使用策略,根据项目特点创建和设置面向真实(或仿真)的、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需要的学习情境,按照项目展开顺序精心设计教学过程,合理定位师生角色,科学设计评价量表,有效实施学习评价。专业课课例研发流程及课例结构如图1所示。
专业课项目课程课例研发的九大环节体现了系统教学设计的思想,注重整体化把握、层次化处理、程序化实施、具体化操作。《指南》研发流程为广大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开展项目教学研究提供了一个规范化的设计模板。
“系统”之二在于教学项目的系统化。根据《指南》要求,项目的选定应按照“从职业实践中寻求项目系统化的逻辑”,从专业培养目标和课程教学目标出发,结合职业岗位能力要求,对课程进行系统分析和整体化设计,由此确定若干呈一定序列关系的项目,实现教学项目的系统化。
“系统”之三在于课例实施的系统化。专业课课例应按照“资讯、计划、决策、实施、检查、评估”等指导行动的思维过程的完整性予以展开教学过程,课例实施过程中的各个模块,以及模块中的各环节都应从项目的整体实施层面系统地加以规划和设计,各模块、各环节之间并不是相互割裂的,只有从系统的视角来统筹安排和设计整个项目各阶段的教学,项目教学才能得以顺利实施并获得较好效果。
二、多维定标,可测易评
1 多维定标
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教学活动后要达到的预期学习结果,是教学任务与内容设计以及过程实施的具体指南,也是设计与实施学生学习评价最根本的依据。设定课例的教学目标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教学目标应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个维度进行设计。知识与技能目标是一种达成目标,在于让学生“学会”:过程与方法目标是一种体验目标,在于让学生“会学”;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维度的目标则是一种方向目标,让学生“乐学”。
第二,教学目标必须可操作、可观测。在设置目标的时候要尽量使用行为动词,如“识记”、“解释”、“编写”、“操作”、“安装”等,可以有效得以实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设置切不可空泛,应能在教学过程中具体地得以操作和体现。

第三,教学目标的表述必须清晰、准确。一是表述清晰,通常可采取行为目标表述策略,要清楚地表述出行为主体(即学习者)在某一具体的条件下能够做什么、到什么程度。二是要注意教学目标陈述的应该是学生学习的结果而不是教师打算做什么,在行为主体十分明确的情况下也可以省略行为主体。
2 可测易评
科学的教学评价不仅可以有效检测学生的学习情况,还可以起到激励和促进学生进一步发展的作用。根据《指南》要求,在设计和实施教学评价时一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考虑并加以注意:
一是教学评价指标的科学性。项目教学评价应从客观评价和主观评价两个方面科学设计评价量表。对于客观评价,一般应根据行业规范和相关标准结合本项目的实际内容进行设计,评分项既要能体现规范和标准,又要适当考虑本项目中的重点知识与技能在评分表中所占的比重。对于主观评价,要通过合理设计观察点,让学生在“观察与评价、反思与探究、修正与完善”的过程中得到提升和发展,真正发挥教学评价的功能和作用。
二是教学评价内容和方式的多样化。项目教学的学习评价既有对学生学习的最终结果的评价,如产品(或任务)完成的质量,也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如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操作规范、安全意识、参与程度、协作意识、学习水平等。可根据不同的评价内容分散实施评价,或安排在整个项目(或某一模块、某一任务)完成之后集中进行阶段性评价,或穿插在学生完成任务(教师巡视辅导)的过程中进行即时评价。
三是教学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教学评价的主体既包括任课教师,也包括学习者自身及学习同伴,将教师评价与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有机结合起来,发挥不同评价主体的作用。教师要在项目实施前及实施过程中,对学生自评与小组互评进行指导,确保评价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四是教学评价实施的易测性。设计教学评价量表时应注意评价内容不能过多过杂,要围绕项目教学目标, 抓住重点和关键内容,合理设置评分项或观察点,评价项应条目化、指标化、可观测、易操作。
三、任务驱动,做学结合
1 任务驱动
项目教学通过学生在围绕某个项目完成具体工作任务的过程中,理解和掌握课程要求的知识和技能,体验完成任务的艰辛与乐趣,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和方法。很显然,为完成整个项目而依次展开的一系列任务构成了项目教学整个实施过程中的一条主线。为此。教师在对教学项目进行设计和组织实施时应做到:
一是要合理进行项目分解与任务编排。在进行教学任务的编排设计和描述时,应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教学任务以工作任务为基础而确定,各教学任务之间应当呈一定的序列关系;第二,教学任务并非工作任务的简单照搬,而是对工作任务的教学转化,即从职业典型工作过程确定职业实际工作任务,归并成教学工作任务,最终转化为职业教育教学任务,将做、学、教紧密结合;第三。各教学任务的容量以及完成时间应适当,以便于学生能够完成。又不显繁杂。
二是要遵循从项目活动展开来寻求学习内容。简言之,就是要根据“做”的需要来选择“学”的内容,将具体的工作任务和需要的知识、技能用列表的形式予以呈现。
三是要突显以任务为主线来实施项目教学。项目教学的实施应以若干个呈序列关系的教学任务为引领而展开,在每个教学任务之下,又可分成若干具体的行动步骤予以实施,在解决问题并完成任务的同时,学习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2 做拳结合
项目教学提倡学生的“做”,但项目教学的实施过程并非单一的“做程”,对学生而言应该是“做程” “学程”,从整个教学来说则是“做程” “学程” “教程”。
一是体现在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安排上。首先将教学任务(工作任务)按照项目活动展开的顺序进行编排,然后将相应的理论与技能知识以知识链接的方式呈现于工作任务之对应处,或将相关的理论知识穿插于各任务环节之中,以利于学生边完成任务边学习理论。
二是体现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与实施中。可以通过适时创设问题情境、提出问题,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掌握相应理论知识和技能,实现做中学、学中做、做中教,体现做、学、教一体的教学思想。对于过程性问题的解决可根据情况采取不同的方式,一些难度稍大、学生独立思考不能解决的,或者是一些共性的、需要特别交代的问题,可以安排在学生个体行动之前分组或全班集中讨论解决:而对于一些难度不大,或者是在学生独立操作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又不便于再组织集中讨论的问题,可以以注意点的形式呈现于项目学习任务书中,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对照阅读和思考,教师则做好巡视、检查和指导工作。
四、资源保障,情境导学
1 资源保障
教学资源作为完成学习任务的必要保障,在课例研发过程中,应对所需资源进行充分挖掘、多元整合、分层次组织,并提供各种资源的使用策略。以《数控车床编程与操作》项目课程课例为例,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第一类是属于实施项目课程教学所需要的资源,但并非实施本项目的专需资源。如数控实训基地内的各种配备,包括实训区内必要数量的数控车床、砂轮机等设备;模拟企业生产布局所进行的环境布置;理论学习区内配备的多媒体讲台和学习台、计算机(配数控仿真软件)、投影仪等;以及教师工作室、资料室、材料库、学生作品展示区等辅助资源。
第二类是针对本项目实施所必需的硬资源。如加工本课例中的产品所需要的相应规格和类型的量具、刀具和其他相关工具以及原材料等。
第三类是为针对本项目实施而设计和准备但又并非必需的软资源。如项目学习任务书、产品检测标准及评价表、项目学习评价表及其他相关学习辅助资料。以及师生配比及人员分工等。
第四类是项目实施过程中的生成性资源。这类资源在项目实施前没有具体物化呈现形式,需要教师根据自身的专业和教学经验在进行课例设计时进行考虑,并在实施过程中及时把握,发挥该类资源的积极作用。
2 情境导学
对于项目教学,一般可以从设备设施、环境要求、安全卫生、职教文化、企业文化等方面创设教学情境。仍以《数控车床编程与操作》项目课程课例为例,可以创设如下情境:
一是理实一体教学情境。车间与教室合一,技能实训区与理论教学区都安排在数控实训基地内,可穿插进行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
二是模拟真实生产情境。模拟企业真实生产环境,积极营造职业教育专业教学氛围和企业文化氛围,使学生踏进实训基地就仿佛置身于企业生产车间之中。
三是任务与问题引导情境。利用视频短片、实物展示等直观形象的教学媒体和手段,引入项目和任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任务实施过程中,不断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查询相关理论,运用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实现做中学、学中做。
四是小组合作学习情境。兼顾学生能力基础及男女学生的组合搭配进行学生分组,各小组内的每个成员分别担任不同的角色,完成相应的任务。各成员成绩既有个体区分,又相互捆绑和影响,形成相互关心、团结协作、进取向上的团队精神。
五是多元立体评价情境。尽可能参照(或模拟)企业生产过程管理和产品质量监控标准与检测办法实施检测与评估。例如由担任操作工的学生进行操作过程及完工后的自检,担任质检员的学生进行成品质检,教师进行巡检和成品抽检;组长和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员对本组成员项目实施过程进行监督和评价:教师对各学习小组的协作情况、整体完成的效益情况、5S执行情况等维度进行综合评价,帮助学生做好优化和改善工作。
五、生本主体。校本实施
1 生本主体
项目教学不再是传统的“教师讲、学生听”被动学习模式,而是在老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独立(或同伴合作)完成某个项目。“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生本教育理念在项目教学中得以充分体现。为此,在进行课例的设计与实施过程中,教师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关注:
一是要立足学生实际进行设计。首先要从学生的需求出发,从专业培养目标、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工作岗位职业能力要求等方面分析课例的功能及所选项目的典型性和适用性;其次,要从实际学情出发,根据学生现有的基础知识和学习能力等,分析项目设计的可行性。
二是要立于学生视角进行设计。传统的教学过程设计侧重于教学内容的编排和教学方法的设计,是站在教师的角度进行设计的。项目教学的教学过程则是以项目活动的展开及学生学习任务的完成为主线。因而更多的是站在学生的视角去设计教学过程,以学生实施任务的策略和具体的行动步骤进行呈现。另外。可编制项目工作任务书(或项目学习任务书)并提供给学生。学生可以根据项目学习任务书,按照教师提供(或由师生共同讨论确定)的项目实施策略和具体行动步骤,轻松实现“做”中“学”,并顺利完成项目任务。
三是要让学生在行动中获得成功。项目教学中,教师不再是主讲师,也不再是一本百科全书,而是成为学生完成学习任务的向导和顾问,帮助学生完成学习任务;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写一写”、“做一做”等具体行动,按照项目学习任务单(工作任务单)独立或合作完成项目,同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学到了知识与技能,培养了团队合作、分析解决问题等综合能力。
四是要让学生参与到学习评价中。项目教学的评价主体不再是教师一元主体,学生同样是评价主体。既有学生个体在完成任务过程中的自检,也有阶段自评及完成项目后的自我评估与反思;既有小组同伴对学生个体任务完成质量和学习状态的阶段性或终端性评价,也有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同伴的即时观测与评价。通过学生主动地参与评价,一方面可以锻炼和提高学生的观察与评判能力,另一方面,更能有效激励和促进学生在自我反思和修正完善中获得提升。
2 校本实施
在组织教师实施课例研发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部分老师囿于《指南》文本,简单套用示例格式,出现“注重形式而忽视内涵”的现象。为此,要强调以下三点:
第一,研发流程必须规范。《指南》为职业学校实施专业课项目课程课例研发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依据,也为具体研制提供了规范的模板。在进行课例研发时。应严格按照课例研发流程进行设计。
第二,课例开发需要校本化。课例研发实际上就是按照课程标准进行校本化实施的过程,各职业学校应根据《指南》实施研发,但不应被《指南》所束缚,各学校校情不同、学情不同、专业各有特点,唯有进行校本研发和校本实施才是最为可行的。在研发过程中应立足学校实际和专业特点,遵循专业课项目教学的基本教学理念,进行创新性的开发设计。
第三,内涵重于形式。各职业学校不同专业的教师在进行课例研发时,不应简单照搬某一示例或套用形式。示例的文本格式只能提供参考,广大教师应该更多地从示例中领悟相关的教学思想和教学理念并为己所用,在此基础上形成符合本专业项目课程的课例设计思路和教学实施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