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路上的指明灯

来源 :语文建设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uuuuuu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育的原点在哪里?语文教育将走向何方?在“某某”语文们粉墨登场、乱花渐欲迷人眼的课改洪流中,一线教师在众多声音里,渐渐迷失了方向,甚至迷失了自己。
  作为.语文教改的先行者,王鹏伟先生,殚精竭虑、尽职尽责。他扎根教学一线14年,先后在吉林市教育学院、吉林省教育学院任语文教研员,兼任东北师范大学课程与教学论硕士研究生导师。先生之力作《语文教育:世纪之交的嬗变》,凝数年教学之心血,聚十载课改之精华,是一本对世纪之交语文教育热点问题充满真知灼见的思想录。
  全书分为“回归原点:语文教育的传统与走向”“走进新课程:语文教育距离课标有多远”“教改实验:在语文教育中实现人的发展”“课堂观察:行走中的语文教学”“高考作文命题评述:生活·思考·性灵”“开拓者的足迹:为鲜活的生命奠基”六部分,书中出现频率最多且给人启迪最大的字眼是:读书、汉语文教育传统、简约主义。
  首先说一说“读书”。王鹏伟先生在书中说“读书:回归语文教育的原点”,此语可谓振聋发聩、发人深省。如今很多老师把目光聚焦在习题研究、解题秘诀上,他们眼中所谓的语文基础无非就是做对了几道语音题,巧解了几道阅读题。很多老师忽略了学生的自主阅读。针对种种现象,王鹏伟先生大声疾呼:“如果语文连‘读书’这个基本问题都不能解决,语文课程还是名副其实的‘语文’课程吗?那些高深的教学理论、新潮的教学手段又能体现出多大的价值呢?要破解新课程实施的瓶颈其实并不复杂,最基本的策略是‘少做题多读书’!”那么如何读书?要读些什么书呢?王鹏伟先生明确指出,语文教育回归读书原点,可由教科书中的一篇课文生成一个教学单元,或由教材节选的一篇课文引发学生读整体原著;读书不仅要读文学书,还要读哲学、科学、艺术、政治等书。2005年秋季,吉林毓文中学开展了读书课题实验,学生读《中国新诗选读》《鲁迅杂文选读》《曹禺戏剧选读》《名人传》等,实践表明,.学生的人文素养明显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明显提高。这告诉我们,语文教育一定要回归到读书上面来,我们不必再犹豫。
  其次说说“汉语文教育传统”。“汉语文教育传统”是指汉语文教育在长期的发展中所形成的具有特点的遗传因素,“20世纪以来的汉语文及汉语文教育变革是现代意义的变革,有其划时代的进步意义,但受时代局限,它在革除传统汉语文教育弊端的过程中,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背离了汉语文教育传统,日趋西化”,所以王鹏伟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汉语文教育传统是历代汉语文教育发展的主流。从语感习得这_点出发,借鉴传统汉语文教育经验,他提出了“积累一感悟一运用”这条基本途径。语言材料的积累既包括语法、修辞因素,也包括字词句篇等内容;感悟不是一般意义上的理解分析,而是指对语言内涵的体味和对语言形式的深层理解,即“心领神会”;运用一方面指用感悟中形成的语感能力去阅读新的语言材料,另一方面指用自己已经形成的认知能力去写作。如果我们的语文教学始终坚守汉语文教育传统,坚持“积累一感悟一运用”这条基本方向,强调吟诵,注重博览群书,倡导推敲语言文字、锤炼文章思路等等,那么言必称西方、各大语文教学门派盛行的今天,我们的语文教学该回归到什么道路之上,就不言而喻了。
  最后说说“简约主义”。“简约主义”是源于现代主义的一种哲学理念和思想方法,其核心思想是“少就是多”,主张按照“减少减少再减少”的原则进行艺术创作,让空间和形式摆脱干扰,表现其本来面目,从而达到以少胜多、以简驭繁的境界。如今的许多语文课堂普遍舍弃文本诵读,热衷于泛泛讨论,片面追求教学手段花样翻新,很少考虑教学实际需要。王鹏伟先生倡导的“简约主义”正是要科学有效地解决语文“如何教”的问题。前不久王旭明先生听了74岁的贾志敏老师的课后,在微博中说:“郑重建议全国语文教师少用或不用PPT、录音录像以及各种道具,只用嘴和粉笔黑板:让语文教学回归语和文!”这何尝不是一种简约主义的践行呢!
  当然,笔者所列观点,挂一漏万,《语文教育:世纪之交的嬗变》蕴涵的思想远非如此。当我们迷茫、不知所措时,不妨以一颗虔诚之心去捧读此书,一定会大有收益的。
  (《语文教育:世纪之交的嬗变》,王鹏伟著,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年出版。)
其他文献
鲁迅小说中经常出现人物对话中断和“失语”的现象,而这种现象又大都发生在代表启蒙话语的、具有现代性思想意识的知识分子与落后的、不觉悟的群众之间,据此,很多研究者都倾向于认为鲁迅的这些小说旨在说明古老中国的“厚障壁”和“铁屋子”是窒息和扼杀中国人的罪恶渊薮,必须全力打破,才能使昏睡于其中的大众醒悟。这样的观点虽然有一定的道理,但却有僵化文本之嫌,忽略了鲁迅思想更复杂的层面。本文拟通过对《故乡》中“失语
要想更好地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以经解经”“以史解经”,让学生具备系统的传统文化知识体系,教师应具备一定的经史素养能力。为了培养学生的理性精神,能够审视经典,合理质疑,小心求证,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教师要有一定的逻辑思维素养。学校向来重视传统文化教育,开设了专门的课程“国学”来进行传统文化教学,这是一门必修的校本选修课,面向高一学生,分上、下两个学期。此外,建设了以传统文化为核心的课程群,如孔子的
教学设想    很多老师在上《江南的冬景》时,往往会注意到其中的“画意”,并将整篇文章分解为各种题名的画,进而分别进行鉴赏。但是以分解图景的方式来阅读整篇文章的话,我们会发现除了典型的“微雨寒村图”之外,全文的其他部分似乎并不能够非常顺利地转换成共时性的画面。同时,这篇文章毕竟是由画面和感想穿插而成,如果以分解画面的方式来阅读全文,我们也很容易忽略作者直接的情感表达。而在阅读的过程中,我发现该文最
词语意义都有时代性。对于虚词来说,每个虚词用法的产生都有特定的时代。正如汪维辉先生所说:“每一个词都有其时代性和地域性。”我们可以根据某些词语的使用来确定某部作品的时代性:同理,我们在解释词语时,也应该充分考虑词语的时代性,绝不能用后代才出现的词义来解释前代的词语。《语文建设》2007年第10期发表了《(孔雀东南飞)“却”字释义商榷》一文,文中认为:“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中的“却”不应被看成动
一、联系生活,导入“飞翔”    师:因为中考的原因,大家是不是度过了一个动荡而又痛苦的暑假?原谅我触及你们的伤痛!尽管,你们没有考上心目中的学校,但是,你们考上了一所理想的学校,因为我想11中可以还你们一个理想。亲爱的同学们,在高中,你们有怎样的梦想?  (出示PPT——亲爱的同学,在高中,你有怎样的梦想?)  生:我想通过高中三年的努力,考上好的大学……  生:我想改掉我的缺点,我记性很差,以
解读《故乡》,首先应该从鲁迅的身份特征人手。鲁迅从小镇走向城市,而且还曾留学日本,为现代文明所启蒙。当他再回过头来,打量自己生长的乡村的时候,自然会带上另外一种眼光,以现代文明的尺度来衡量还停滞在前现代状态中的故乡。鲁迅对故乡的这种书写,是一种现代性的审视。在现代文明的对比下,乡村在各个层面都体现出了前现代的落后与荒凉,《故乡》中,鲁迅通过对景物、人物的描写,展现了一幅前现代乡村的悲凉画卷。  《
李白《蜀道难》是语文教材中的传统课文,而对全诗总纲性的诗句“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多数教材未加注释。通常地,我们将其理解为“入蜀之通道高险难行,比上青天还要艰难”。  如此理解,似无不妥。但细味其意,便会发现问题不小。正如人教版教师教学用书所言:“在没有飞机的年代,人们想游历太空,恐怕是最难的事了。”可见,就交通状况而言,在古人看来最难莫过于上天了,而言比上青天还难,那又是什么呢?笔者认为,“蜀
一、趣味导入,调动情绪    师:作文难吗?  生:难。  师:其实,作文一点也不难。为什么觉得难呢?原因就在于我们同学没有把自己内在的感觉和才情积累下来,或者说积累的东西没有在写作中激发出来,一旦你内在积累的东西激发出来了,你就成了有米的“巧妇”,你的写作就一定能成功。问题来了:怎么积累?怎么激发?积累我们都有,问题是怎么把积累的东西激发出来?下面我们就来做个“猜猜看”的游戏。    二、读文猜
编辑老师:  您好。  《语文建设》是我最喜欢的语文期刊之一。每期必看,获益匪浅。  2011年的第1期,我重点看了《开设书法课,传承汉字文化》《语文人生:在沉思与言说之间——读〈李海林讲语文〉有感》《传统语文教学“重读轻讲”》《凭什么是鲁智深?》这几篇。“书法”一文,写得非常好。首先是问题抓得准,目前中国中小学生的汉字书写水平,已经到了非重视不可的地步了。第二,提出的解决办法也切实可行。写读李海
一、教学设想    《赤壁赋》是各套高中语文教材必选的经典篇目。苏教版教材将它编排在必修一最后一个专题——“像山那样思考”的第二板块“感悟自然”的第一篇。它的前面是第一板块“谛听天籁”,编排有两篇写景抒情的现代散文:郁达夫《江南的冬景》和高建群《西地平线上》。它后面是柳宗元的《始得西山宴游记》和第三板块“湖山沉思”的两篇文章:梭罗的《神的一滴》和奥尔多·利奥波德的《像山那样思考》。  教材在“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