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家庭教育指导,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来源 :师道(教研)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vera_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资源取向教育观强调以积极、尊重的态度关注学生内在资源,让学生学会用积极的态度处理问题。本文以资源取向教育观及相关技术为理论指导,通过指导家长关注自我成长、学会情绪管理、聚焦孩子优势及正确进行表扬,帮助他们解决孩子的问题并实现自我成长。
  一、问题描述
  去年寒假结束前,小张妈妈来到心理室寻求帮助。原来是她发现小张周末一回家就以做网络作业为由,经常玩手机到三更半夜,有时凌晨四点都不睡觉,甚至还有“早恋”迹象。为此,她加强了对小张的管束,但过程中多次与小张发生矛盾。最严重的一次是在车上与小张吵架,小张情绪失控,竟当场跳车,幸好最后只是受了皮外伤。小张妈妈诉说过程中多次情绪崩溃,掩面痛哭,似乎十分絕望、无助。
  二、原因分析
  从表面迹象来看,本案例的问题似乎是孩子“沉迷手机”,但其实是来源于不恰当的家庭教育。
  1.父亲缺位。小张父亲因工作繁忙而较少理会孩子。在家庭中,父亲与母亲的生理性别、气质性格、社会角色等截然不同,对孩子的影响也是不同的。父亲角色缺位,势必导致家庭教育存在一定的问题。
  2.过度教养。小张妈妈作为全职妈妈,常年在家,极少社交,也不关注自身成长,全身心投入在孩子身上,不仅自己身心疲惫,还给孩子带来极大的压力。
  3.缺少尊重。小张妈妈性格暴躁,自身情绪管理能力较差,容易与孩子发生冲突,且习惯以命令、强制的方式对待孩子,对孩子缺乏尊重、理解与积极关注。
  三、干预策略
  针对以上分析,我主要采用资源取向家庭治疗技术进行干预。 资源取向的系统家庭治疗认为,要解决个体心理问题不能仅从治疗个体着手,而应该以家庭系统为对象,改变家庭沟通方式、认知特点、人际关系等,鼓励家庭成员从问题中找寻资源,学会主动解决问题,建立积极健康的家庭生活新模式。
  1.引导家长关注自我成长。在辅导中,我引导小张妈妈意识到要关注积极的自我成长,懂得从焦虑中解脱出来,合理分配时间,做一些有意义、有利于身心健康与成长的事情,学会自我关怀与完善。同时,与小张爸爸沟通,让爸爸积极承担其在家庭教育中的责任。
  2.引导家长学会情绪管理。在干预过程,我引导家长明白其一言一行对孩子的影响,让他们学会管理自己的情绪,减少与孩子的冲突矛盾。同时,学会做一个积极乐观的家长,给孩子潜移默化的影响。
  3.引导家长聚焦孩子优势。引导家长的注意焦点从孩子的缺点转移到孩子的优势、长处与发展潜能上,学会用积极的态度处理问题,给予孩子基本需要,但不过多干涉,让孩子慢慢学会独立。
  4.引导家长正确表扬孩子。在与小张的沟通过程中,我了解到她其实很渴望得到父母的肯定,而这也是她最缺乏的。因此,我引导家长看到孩子努力的过程与结果,学会正确地表扬孩子,建立良性沟通。
  除了对家长进行家庭教育辅导之外,我还对孩子开展了个别心理辅导。主要包括引导孩子体会与妈妈冲突之外的“温情时刻”;建立社会支持系统,尤其是来自爸爸的支持;引导孩子明白自己才是自己成长的第一责任人,调动内在的资源,学会积极面对目前的问题。
  四、辅导效果与反思
  经过一个月的辅导与跟进,本次咨询取得良好效果。家长反映与孩子关系更和谐,寒假期间没有产生较大冲突;孩子也感受到家庭氛围的改变,变得更自律,没有再出现“沉迷手机”的行为;班主任也反馈该生在校自觉性更强,成绩有较大进步。
  在这个案例中,我关注家庭对孩子的影响,将家庭系统作为孩子问题发生的一个重要因素进行分析与干预,这是一个正确的辅导方向。因此,在家庭教育指导中,辅导方向要逐渐从“问题取向”转向“资源取向”,不再只关注学生问题的原因和分析,而是要以学生为中心,以积极关注、尊重的态度,倾听他们的故事,通过灵活的提问,挖掘他们内在的资源与优势,鼓励他们运用内在的力量解决问题,面对生活。
  责任编辑    王思静
其他文献
一、主體参与  首先要明确的是,乡村教研的主体是教师,这是乡村教研的基础,也是乡村教研的出发点。偏离了此基础和出发点,乡村教研便无从谈起。没有教师的主体的真实参与,乡村教研一定失去其土壤而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没有教师主体的深入参与,乡村教研一定难以发展,难以壮大。  乡村教研的主体参与感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  1. 作为动机主体参与。教师有意愿参加教研,即有参与教研的动机。作为动机主体,意味着教
期刊
“社死”是“社会性死亡”的缩略,虽从社会学术语演变为流行语,但学术“降维”并没有消解其丰富内涵,而仍含藏大量可供社会学方面阐释的内容。原意之“社会关系的被抛弃与隔离”与自然死亡之“自然生命终结”相对,依旧坚挺地支撑它在流行语境中的运用。虽网民们将“社死”戏解为日常社交“出糗”之最高级别以供解嘲放松,却丝毫不影响它在真正抵达语义的那一刻的决绝与冷峻。这一次,流行并没有完全遣散它的严颜,特别是在关于网
期刊
日常的教育生活中,经常可以见到类似的现象:  张老师与李老师一同参加了两天的培训。回到学校和同事交流时,张老师对四位讲课专家进行批评,分条列举讲课中存在的问题,比如某专家讲课不生动,某专家未能深入浅出等等。张老师感慨:专家不过如此。李老师亦和同事交流,分条列举听课中的收获,比如某专家介绍了一种新的理念,某专家教给了某种具体的方法等等。李老师感慨:不虚此行。  张老师和李老师参加的当然是同一个培训,
期刊
四月的风在这里也很轻柔  荷塘里铺满了荷叶,岸边丛立着奇岩怪石  扮好的庭园不过是后世人的偏好  我立在竹荫下擦拭汗水  桥头矮矮的一间草庐  有个书房,有个堂屋  杜甫怎么可能有个这么好的房子  父母兄弟早早失散  看不下妻兒受苦  离家的杜甫  用干瘪的铜脸看着我  似乎说着还不够凄凉  君可曾五日空腹  君可曾饿死家女  肺病、中风、疟疾、糖尿病  甚至还聋了一只耳朵  拾栗削麻养活的家人 
期刊
当今信息化、科技化的社会发展趋势要求人们必须学会深度思考和理性判断,未来的智能化社会也迫切需要创新型人才。因此,关注学习者的高阶思维能力培养已成为国内外教育界的热点和教育者的共识。  虽然高阶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受到普遍的关注,但是教学评价往往被忽视,而且大多把它视作测量高阶思维水平的工具。对于教学评价如何促进高阶思维能力发展,研究甚少。笔者指导小学六年级学生开展“影响世界的人”综合实践主题活动,设
期刊
我校在传承经典文化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践行“一个理念,打造两支队伍,开发三种课程,开展四类活动,取得五项成果”的思路,扎扎实实用“匠心”传承经典,以“文化”浸润童心。  一、坚持“一个理念”  我们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积极将优秀传统文引进校园、领进课堂、走进学生,并秉持着“传经典,承文化,润童心”的理念,让学生在学习经典文化中培养精神和价值观。  二、建立“两支队伍”  加强师资配备,聘请专业
期刊
一、“礼文化”传承全覆盖  1.开设“礼文化课堂”  每个学科都承担着教育职责,科任教师有责任把“礼文化”种子播进每个学生的心田。课堂上收拾自己的书桌、做好下节课准备工作,举手发言声音洪亮、说话有礼貌等基本的课堂礼仪是各学科礼文化的最基本元素。学校还应该要求教师根据学科特点,结合教材内容不失时机地渗透“礼文化”教育。语文学科人文性和工具性极强,可以根据具体课文内容渗透不同的礼文化;数学学科可以给学
期刊
“教学做合一”是我国教育学家陶行知先生“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因此教师在对小学生开展德育教育时要将“教学做合一”的理念作为开展教学工作的依据,在“做中教”,在“做中学”,从而提高德育教育的效果。  一、通过榜样的力量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  小学生的认识能力和判断能力还不够完善,他们在自我完善的过程中,会不自觉地选择身边某个目标当做自己的榜样,这个目标可能是家长,也可能是
期刊
初中学生在日常的生活、学习中,常易感到压力重重,自信不足。本文结合学校的“四雅”办学理念和正面管教的教学手段,探索培养初中生自信心的方法和途径,逐步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一、发展个性特长,帮助学生找到归属感  “四雅”办学理念中的“雅趣”指的是高雅、文明的兴趣和爱好。上了初中,面对成绩的落差,其实很多学生在学业上不太自信。为了转移这种不自信,我们可以从其他方面实施成功教育,让学生体验成功,培养自信
期刊
作文是语文的重头戏,但一直以来,学生怕写,教师怕教,却是不争的事实。回顾我的作文教学之路,经历了观摩学习、借鉴模仿、创造创新三个阶段,似乎窥到作文教学的堂奥,找到了实践经验与教学规律。  第一次观摩作文公开课  记得2005年夏天,笔者在成都参加“世界银行贷款/英国政府赠款项目四川省小学语文骨干教师省级培训班”,有幸观摩了成都市玉林小学李晓英老师执教的作文教学研究课,印象深刻。李老师带来了几只小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