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来源 :读写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aoji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标准实施已经若干年了,对新课程的评价也可谓是众说纷纭,有利有弊。对于小学数学教师来说都有一个感叹:新课标下的小学数学难教了。课程内容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课程目标扑朔迷离,难以把握,课程教学方式更是有了不一样的标准,课堂教学组织形式变的丰富多彩,精彩桥段是层出不穷。部分老教师说了:现在的上课更像是表演了。我也赞同他们的看法,不过我更是觉得课堂教学应该是一堂有着充分准备的表演,主角、配角要有明确目的、有组织的进行表演,而且最主要的是表演要有实效性。所谓实效性就是在有限的时间内能收到尽可能高的真正有效的结果。
  【关键词】新课程课堂教学计算课实效性
  作为新教师的我刚好处于新课程实施的的连接时段,上了1年的老教材,钻研了2年的新教材。与其他的数学教师一样,也有很多的感触和看法。首先是新课程内容的变化,从前的教材内容简单明了,单从教材上就可以明白的看出整堂课的教学目标和过程,所以甚至有教师称,就算没有备过课,我也能很轻松的上课。而新教材中教学内容多数以一些图片或问题等形式出现,内容看似简单却让教师无法从容下手;其次,正是由于教材的改变,教学目标变的不容易把握,同一条线上的教学内容,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分到了各册的各小块当中去,显的十分凌乱,因此教师要花很多的时间去通读教材;再次,也是每位教师在每次课堂设计中最花心思的:新颖、丰富、精彩、有效的课堂组织和表现形式,或者说是课堂表演手段,不论是哪一堂公开课,当中的精彩桥段除了教师的精心设计外,没有经过三、四次的排练是根本出不来。当然总总诸如这些的准备,最终我们要得到什么,我想每位教师都应该是心知肚明,那就是要让学生学到我们想要让他知道的。那么,最终效果是否如此,怎样才能有真正的实效性呢?
  小学数学是学生学习数学的开始,是整个数学学习过程的基础,而小学阶段的计算课又恰是小学数学包括其他学科的基础,可谓是基础中的基础,因此小学计算课在整个学习过程中显的尤为重要。我们就小学数学计算课为例对课堂实效性进行深入的研究和探讨。
  一、通读教材,充分理解教材:授人以渔,而非鱼
  虽然说新教材和老教材相比内容有了很大的变化,必然导致教材整个教学方向的变化。老教材在教学上更侧重于一种教学后所收到的结果,从计算层面上看,也就是学生能够正确解答出就可以了,最终看的是答案。当然新教材亦是注重结果,而此结果中包含的内容却有两块:思考过程与答案。也就是说在新课程中多了一块思考过程这样的结果,而且新课标要求我们要更侧重于思考过程这一块的结果。也就是标题所提到的“渔”。
  如下图是人教新课标第一册第六单元6—10的认识和加减法单元中51页的一块内容,很显然这是一个要求学生能用减法来求出荷叶上有多少只青蛙?很多教过的老师都有体会,这道题目几乎每个学生都能很快的说出正确的答案,因为就算学生不会做减法才4只青蛙一下就数出来了,也就是答案肯定有了。但很显然内容所要求不能仅仅是这样,而是得要求学生能用减法的思想来解决这样的一道题目,这才是本块内容所要达到的目的,一种如何得“鱼”的“渔”。所以作为教师我们就得对教材充分理解,授人以“渔”而非“鱼”。
  二、正确把握教学目标,细化目标:连点为线,化线为点
  从内容上看,新教材的教学要求除了客观性强的知识目标以外,还更注重了主观性比较强的思考过程和方法上。而学习思考方法的养成非一日之功所能达到的,它是一个过程量,是一个有阶段性的大目标,应该是分阶段进行的。例如带有浓厚数学思想的解决问题这块内容,在老教材当中我们有应用题这样一块专题性内容,通过分类,运用数学公式、表达式这样的机械性较强的思路来解决。新课程中没有了这样的专题性分类,更是淡化了公式、表达式在解决问题中的运用,更强调的是一整套或者是好多套解决问题的数学思考方法,而这样的思想方法是不可能在某一块专题研究背后就能够完成的,它应该是一条线,一点点拼上去的一条线,就像前面讲到的10以内用减法来求出荷叶上有多少只青蛙?这就是这条线上的一部分,就是解决问题思想目标落实的开始了,然后由一个个这样的点连接成一条完整的方法链。其实,知识目标也是如此:缺少了专题性内容,教学内容分散到了每一册当中去,教学内容变的散乱了,对我们教师来说怎样去做好衔接是需要深入研究的。我们必须对各段内容进行适当的连接,才能让我们的教学变的完整,但同时我们又得分开根据内容分割教学目标。
  如人教三下p88-89小数的初步认识和人教四下p50-54小数的意义和读写法这两块教学内容,它们同属于小数这条线上的教学内容,而且上过的老师都会有一种感觉,两块要上的内容很像,而且后一块反而更加细化。我们学校数学组对这两块内容进行了一个连接性教学的实践,充分体验了一回初步认识和认识的区别。通过实践我们知道,小数虽然平时在生活中也都有接触,但是要将它提升到一个理性抽象认识层面的时候,学生却不能够如老师所想能够从生活中小数轻易走进数学中的小数,甚至在初步认识的时候很多的学生还只能停留在几元几角几分,因此我们需要给学生一个从思想上转化适应的过程,那就是初步认识,笼统的将他们所认识的小数带到数学课上,然后才是真正意义数学上的认识。也就是说虽然教学内容很相近,但它们就是这条线上不同的两个点,教师在教学中就要做好目标上的把握。
  三、科学预设教学过程,层层有效:两点一线,不走弯路
  数学学科有其内在的逻辑性,但也正是由于逻辑性强,常有人说数学课堂无趣、无味。用学生的话说,数学课没意思,用老师的话说,上课没生气。新课程在课堂教学的组织形式上算是做出了很大的改革,自新课程实施后,关于如何丰富课堂教学的研究是越来越多:课堂游戏设置、课堂情境设置、数学生活化、高新多媒体技术在课堂上的应用等,的确是给我们的课堂带来了一些滋润的雨水,但是问题也是出现了:课堂无效率,课堂教学时间不够,学生在课堂上乱了等等。就我们所研究的计算课,我们的教师都感觉到了压力,学生的计算能力普遍不足。   有过这样的经历:上午一堂两位数乘以两位数的口算课,整个过程在自己的预设下完整的上下来了,在我的情境和环节中学生的表现也很好,该说的说了,该做的做了,似乎在我的指引下他们都掌握的非常的棒。在我为自己和学生的成功喜悦的时候,中午的课堂作业本让我从高处一下跌落谷底,明明学生课上都能做,为什么到了作业本上却又不会了呢?我百思不得其解。我重新回头看了我的教案,教案看上去还是很完整,该讲的再题目中我都讲了,又看看作业本,题目差不多的呀!面对这一问题,下午又给学生们出了几道类似的题目,问题还是出现了。我们几个老师进行了商讨,我反思问题还是出在了课堂上:一是方法的讨论过程中,学生虽表现的很好,争先恐后的说了很多,过程看似很饱满,但是缺少了老师的评价总结,学生只是知道有很多方法,但到底有几种了?是哪种好?我并未记录和评价,导致学生思想上的混乱,也就是说,虽然前面走的很好,但由于没走到底,学生反而绕弯;二是课堂练习很多很新颖,但都具有相似性,学生完全无需计算,只靠课堂上投机取巧的规律就能说出答案,而没引出真正问题所在,练习就没有了其效果。三是加大课堂学生的自主放手练习的力度,增加学生遭遇问题的机会,计算课本身就需要教会学生自己去计算,老师应该还更多的时间给学生。
  课堂上学生学习的时间是相当有限的,题目形式的新颖化及方法的多样化,已经让学生在课堂上有应接不暇的感觉。老师在教学过程中再多于形式,会更加重学生负担,甚至会误导学生的认识,脱离教学主线。因此我们应尽可能留更多的时间给学生去思考去理解,目标与环节间尽量的简单化高效化,做的层层有效。两点一线,不走弯路。
  四、注重课后反馈,科学练习:温故而知新
  我们要给学生减负,增加学生的自主时间,但我想这并不就是说学生在课堂以外就不需要再进行学习或者是练习了。曹才翰教授说过数学的学习过程它就是一个认知过程。从认知角度看,我们的数学学习就应该是包括输入阶段、相互作用阶段和操作阶段,而我们课堂上的学习只能说是完成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的大部分,第二阶段的小部分与第三阶段我们就不要了吗?显然是不行的,只能靠课后,特别是对于计算课来说,我们更是需要更多的实际练习来发现和弥补学生的不足,培养学生良好的计算和运用知识的习惯。但也要注意一个量和针对性。对于我们班来说,我们就采用每日5题这样的一个量来锻炼学生的计算规范和计算能力。量不大学生没有压力,并且教师也能够及时批改并作出相应是反馈和对下次练习内容进行调整,目前看来效果还是可以的。
  课堂教学的实效是衡量一个教师强有力的标尺,每一个教师都应该要有向40分钟要效率这样的魄力。再者求高效是一个漫长而又艰辛的过程,需要我们在生活中不断学习积累和创新,只要我们支持了,我们一定可以更好。以上是我在计算课研究中的一些看法,如有不当之处,请提点。
其他文献
1、建筑工程中存在的问题;  1.1违背建设工程操作程序  如不经可行性研究认证,不作调查分析就对工程项目拍板定案;没有搞清楚工程地质、水文情况就仓促开工;建筑施工图纸未经建设图审中心审查或无证设计、任意设计、施工详图不明确或不齐全,不按图纸方程式;工程竣工不进行试车运转或者不经验收就交付使用等盲干行为,致使不少工程项目留有严重隐患,导致房屋倒塌事故常有发生。  1.2工程地质勘察原因  未认真进
摘要:培养合格优秀的幼儿教师,新的篮球玩法,激发幼专生的创新思维。游戏追球,游戏老鼠过街,游戏撞墙接力的组织及教学。灵活地把幼儿基本动作运用到篮球游戏中,达到创编游戏的目的,提升学生作为幼儿教师的素质。  关键词: 篮球 游戏 幼专体育 运用 作用  篮球是人们熟知的一种传统的体育活动。在篮球的教学中,传球,运球,投篮,打比赛,步伐移动,战术的配合运用以及篮球规则等等,这些都是在人们心中形成的传统
【摘要】论文将从2003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出发,通过《项链》一课的阅读教学来探讨中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个性化阅读问题,就我国目前中学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普遍问题:个性化阅读的缺失,提出几点培养学生个性化阅读的拙见。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语文个性化阅读《项链》  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03)中的阅读观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从“知识和能力”
【摘要】语文课堂教学离不开语言,语言是语文教师传授知识、传递信息的主要载体之一。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使用怎样的教学语言直接决定着他上这节课的效果。本文从充满激情的语言、幽默风趣的语言、激励性的语言、规范标准的读音等几方面论述了语文教师采用这些课堂教学语言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关键词】语言激情幽默风趣规范标准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师高度的语言修养,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
《初中数学课程标准》的修改以坚持四个基本原则:一要坚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方向;二要使得《标准》更加准确、规范、明了、全面;三要使得《标准》更加适合于教材编写、教师教学、学习评价;四要进一步处理好过程与结果、自主学习与教师讲授、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生活情景与知识系统性等四个关系。因此在使用初中数学课程标准编写教材时,要正确处理好三个矛盾与三种关系,即:保持与课标一致性和特色的关系、学科体系逻辑性完整
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识字教学也是语文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努力提高学生的识字量,让学生轻松进行大量的阅读,一直是小学语文教学关注的热点。那如何更好地提高语文识字教学效率呢?下面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激发识字兴趣,让学生“乐”学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有了兴趣,学生才能有识字的乐趣。识字是枯燥的,想让学生识字对识字有兴趣,那我们可以利用有趣活动来达到了让学生牢记生字的目的。可以利用
摘 要:本文以小说《傲慢与偏见》为基础,通过小说所反映的几桩婚姻:主人公伊丽莎白和达西的完美婚姻,简和宾格莱先生的幸福结局,夏洛特和柯林斯的现实婚姻,莉迪亚和军官威克姆的婚姻,来剖析爱情和经济是构成美好婚姻的必备条件,并道出了小说对当今社会的现实意义。  关键字:爱情;经济和婚姻; 现实意义  一、引言  从古至今,爱情一直是人们常谈不衰的话题,有情人终成眷属,喜结良缘,这是每个人所期盼的理想婚姻
文章摘要:新课程指出,教师要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为了让学生善于质疑问难,进行课堂探究,我以《打电话》这篇文章为题材,对文中男主人公"善意的谎言"这个疑难点进行点拨教学,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发现,使他们敢想、敢说。教学实践证明,质疑的过程就是对文章进行深层次探究的过程。当学生怀着强烈的质疑意识进行探究和发现时,他们可以从具有挑战性和刺激性
【摘要】灵动的课堂,就是有生气、有活力、和谐融洽、充满张力的课堂。以灵动为核心,倡导教师学会欣赏,巧用提问艺术,关注独特个性,还原人文之美,激发创造欲望,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灵活地教,学生灵活地学。在追求灵动的教学艺术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语文课堂灵动  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推进,“语文味”这三个朴实而厚重的字眼,作为语文教学的最高境界,逐步得到了人们的认同,同时也有越
【关键词】知识勤奋执着创新  杰出的科学天才,伟大的物理家,相对论的创始人爱因斯坦曾把自己的成功概括为:成功=艰苦的劳动 正确的方法 少说空话.这里所谓“艰苦的劳动”与“正确的方法”中含盖着他获取与运用知识及经验的整个过程。我国著名的杂交水稻专家袁隆平将自己创新的体会概括为知识、汗水、灵感、机遇。”他们之所以把知识放在他们人生格言的首要位置,无可厚非地说明知识在他们成功事业中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