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翻开许多学生的作文,我们不难发现:学生作文中的构思立意、布局谋篇、语言表达,常常表现出空话连篇、虚情假意的弊病,字里行间渗透出来的尽是无病呻吟,矫揉造作,甚至他们中的一部分人连命题都如出一辙,个性创作所体现出来的个性魅力竟踪迹难觅。这种现状,不能不说是语文作文教学的悲哀和不幸。作文要突出个性,没有个性就没有发展,没有创造。个性张扬既是教育的需要,也是未来社会的呼唤。这就要求我们在作文教学中重视学生创新意识和创作能力的培养,要引导学生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写出自己独特的感悟,展现自己独特的风格。
一、更新观念
观念创新是进行创新教学的前提,没有创新观念的教师,就没有善于创新的学生。进行作文创新教学,不能过多地强调物质条件,教师和学生具有创新意识才是最重要的。在实施作文创新教学时,教师要加强创新教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对实施作文创新教学的意义有深入的理解,并要善于引导和激发学生,使学生明确作文创新的意义,从而产生作文创新的欲望和信心。进行作文创新教学,师生之间平等良好的关系是基础。师生关系越民主、越平等、越融洽,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越强烈,作文创新教学的人文环境就越宽松。
二、强化思维训练
要高效率地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就必须科学地安排创新思维的训练。
(一)立意创新
立意是指一篇文章的主题,文章要有价值,首先要有新颖的立意。训练学生立意创新,要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善于从多角度进行思考。要不被别人的看法所左右,不迷信权威,敢于质疑。比如,常言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可以引导学生这样立论:“书山有路巧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别人写“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你可反向立意“富家的孩子也懂得生活的艰难”。
(二)材料创新
纷繁多变的当代社会生活是写作的活水源头,中学生只有紧跟时代步伐,同现实生活息息相通,才能不断地激发出对生活的新鲜感受,写出时代感强的鲜活文章。大多数学生生活面窄,他们选材的目光仅限于校园和家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林林总总的大千世界。
(三)语言创新
学生的作文往往不善于变换词句,语汇贫乏,语言无味,很不耐读。如果我们浏览一下近年来的中考、高考作文,我们便会发现这是一个丰富的语言世界:有的气势磅礴,少年意气;有的严谨方正,老成大器,有的清新隽永,独抒灵性;有的充满机智,富有想象;有的委婉得体,合情合理;有的庄谐并出,言词灼灼……但面对这些,我们要模仿,更要超越。在写作训练中,我们除了所示表达的诗意化和灵动新鲜,使语言具有诗的韵味,诗的意趣,还力求自己的语言表现力强、有个性和质感。
(四)布局创新
学生习作有先模仿后创新的过程。学生在掌握了文章基本布局并能熟练运用后,就不必拘泥于模仿,可以创新破格了。根据材料、主题的需要,安排恰切的结构形式能使文章增色。
三、拓展训练时空
训练的时间和空间是训练取得实效的保证,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拓展作文创新的训练时空。
(一)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克服为文而文的倾向。
成功的学生习作记载着他们对生活的感情,具有鲜明的个性,并体现着学生的自我创造。学生的创作灵感不会只等到上作文课时才产生,如果我们非要把学生的习作都圈定在作文课上完成,那么学生就会缺乏兴趣而敷衍了事。因此,教师应当激励学生进行课外写作,指导学生把生活中的感受及时记录下来。在作文课上,教师要指导学生对平时观察和收集到的素材进行加工、提炼,写出较高水平的习作。
(二)充分挖掘课文中的习作资源。
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学习资源,应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
第一,改写训练。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改变人称、改变叙述顺序、改变视角、改变体裁等不同形式的训练。如学习了《晏子使楚》后,指导学生编写课本剧,学生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展现出了人物的风采。
第二,相关迁移训练。抓住课文所描绘的特定情境,把思维的触角迁移开来。如《社戏》的夜航途中的景物描写,表现了“我”愉快、急切的心情。教师可要求学生思考:假如你心情不好,处在这样的环境中,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第三,图文转换训练。教材中不少课文配有插图,教学时,教师可启发学生在独立观察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写出与课文完全不同的习作。
一、更新观念
观念创新是进行创新教学的前提,没有创新观念的教师,就没有善于创新的学生。进行作文创新教学,不能过多地强调物质条件,教师和学生具有创新意识才是最重要的。在实施作文创新教学时,教师要加强创新教学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对实施作文创新教学的意义有深入的理解,并要善于引导和激发学生,使学生明确作文创新的意义,从而产生作文创新的欲望和信心。进行作文创新教学,师生之间平等良好的关系是基础。师生关系越民主、越平等、越融洽,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越强烈,作文创新教学的人文环境就越宽松。
二、强化思维训练
要高效率地促进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就必须科学地安排创新思维的训练。
(一)立意创新
立意是指一篇文章的主题,文章要有价值,首先要有新颖的立意。训练学生立意创新,要让学生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善于从多角度进行思考。要不被别人的看法所左右,不迷信权威,敢于质疑。比如,常言道:“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可以引导学生这样立论:“书山有路巧为径,学海无涯乐作舟。”别人写“穷人的孩子早当家”,你可反向立意“富家的孩子也懂得生活的艰难”。
(二)材料创新
纷繁多变的当代社会生活是写作的活水源头,中学生只有紧跟时代步伐,同现实生活息息相通,才能不断地激发出对生活的新鲜感受,写出时代感强的鲜活文章。大多数学生生活面窄,他们选材的目光仅限于校园和家庭。教师要引导学生把目光投向林林总总的大千世界。
(三)语言创新
学生的作文往往不善于变换词句,语汇贫乏,语言无味,很不耐读。如果我们浏览一下近年来的中考、高考作文,我们便会发现这是一个丰富的语言世界:有的气势磅礴,少年意气;有的严谨方正,老成大器,有的清新隽永,独抒灵性;有的充满机智,富有想象;有的委婉得体,合情合理;有的庄谐并出,言词灼灼……但面对这些,我们要模仿,更要超越。在写作训练中,我们除了所示表达的诗意化和灵动新鲜,使语言具有诗的韵味,诗的意趣,还力求自己的语言表现力强、有个性和质感。
(四)布局创新
学生习作有先模仿后创新的过程。学生在掌握了文章基本布局并能熟练运用后,就不必拘泥于模仿,可以创新破格了。根据材料、主题的需要,安排恰切的结构形式能使文章增色。
三、拓展训练时空
训练的时间和空间是训练取得实效的保证,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拓展作文创新的训练时空。
(一)引导学生从课内走向课外,克服为文而文的倾向。
成功的学生习作记载着他们对生活的感情,具有鲜明的个性,并体现着学生的自我创造。学生的创作灵感不会只等到上作文课时才产生,如果我们非要把学生的习作都圈定在作文课上完成,那么学生就会缺乏兴趣而敷衍了事。因此,教师应当激励学生进行课外写作,指导学生把生活中的感受及时记录下来。在作文课上,教师要指导学生对平时观察和收集到的素材进行加工、提炼,写出较高水平的习作。
(二)充分挖掘课文中的习作资源。
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学习资源,应引导学生进行创造性学习。
第一,改写训练。根据课文内容,进行改变人称、改变叙述顺序、改变视角、改变体裁等不同形式的训练。如学习了《晏子使楚》后,指导学生编写课本剧,学生展开合理的联想和想象,展现出了人物的风采。
第二,相关迁移训练。抓住课文所描绘的特定情境,把思维的触角迁移开来。如《社戏》的夜航途中的景物描写,表现了“我”愉快、急切的心情。教师可要求学生思考:假如你心情不好,处在这样的环境中,你会有怎样的感受?
第三,图文转换训练。教材中不少课文配有插图,教学时,教师可启发学生在独立观察的基础上,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写出与课文完全不同的习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