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分发挥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德育功能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dc102726764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劳动教育作出重要批示指示。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他指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充分肯定了劳动教育对学生德性养成的重大意义。那么,如何深刻理解并切实发挥好新时代劳动教育蕴含的德育价值,真正实现“以劳树德、以德树人”,是非常值得深入探讨的议题。
  新时代劳动教育继承发扬了马克思“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思想,体现了社会主义教育的本质特征。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必须回归马克思教育思想的逻辑起点,从根本上理解“教劳结合”的深刻内涵,真正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对现实个人、自然世界与人类社会的真切关怀,这也是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德育价值所在。
  相当长时期以来,我国学校教育普遍存在着“长于智、疏于德、弱于体、少于美、缺于劳”的现象和问题,劳动教育在教育实践中长期被淡化、弱化,甚至异化。更为严重的是,除了学生不想劳动、不会劳动外,不珍惜劳动成果、不尊敬劳动者的现象也屡见不鲜。因此,加强劳动教育,充分发挥劳动教育的德育功能,刻不容缓。
  纵观劳动教育的历史演变,不难发现,劳动教育具有较强的改造性、现实性与时代性。早期的劳动教育,侧重于技能培养,与工农业生产劳动直接挂钩,随后逐渐转向能力培养,如创造性活动中的创新能力,同时更重要的是加强了道德培育,包括劳动态度、劳动品德、劳动价值观等。由此可见,劳动教育促使个体在劳动实践中完成经验积累与知识转化,形成特有的心智模式与思维方式,在促进品德发展、价值培育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笔者以为,新时代劳动教育最重要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的劳动价值观,这也是劳动教育的德育功能的集中体现。具体来说,新时代劳动教育不是仅仅教学生掌握一门技能或技术,而是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独立生活能力、发现与欣赏美的能力,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爱惜劳动成果的精神,以及吃苦耐劳、勇于创新的品质。这些能力和品质的养成,远远超过一般意义上的考试成绩和分数,真正是为学生的健康成長、终生幸福奠基。
  发挥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德育功能,科学的理念是先导。新时代劳动教育的本质不是让学生去干活,也不是走秀、走过场,更不能演变成为惩罚学生的方式,而是要通过劳动教育真正去育人。学校要围绕劳动教育的价值内核与时代精神,认真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论述,准确把握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精神实质、科学内涵和核心要义,引导学生牢固树立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观念,进而转化为生动的劳动教育实践。
  发挥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德育功能,完备的课程是基础。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体系的健全完善,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为指导,渗透新时代劳动教育精神。同时,学校可依据校情、学情因地制宜开发各具特色的校本课程,并依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设计阶段化、层次化的课程体系,探索兼具思想性、系统性、趣味性、实践性的劳动教育课程,引导学生在多样化、情景化、真实化的劳动实践中感知劳动魅力。
  发挥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德育功能,优秀的师资是关键。促进新时代劳动教育进校园、进课程、进教室,离不开一支专业素质过硬、拥有新时代劳动教育理念的教师队伍。各级各类学校应将劳动教育纳入教师培训内容中,开展全员培训,通过灵活多样的方式,强化教师在实践中学习与体悟劳动教育的本身就是生存教育、实践教育、创造教育、幸福教育、全人教育的属性,引导教师劳动观念的转变,并做到言传身教、身体力行。同时,学校也可以聘请劳动模范、科学家、企业家等担任学校劳动教育兼职教师,发挥榜样的引领示范作用,不断丰富学校劳动教育师资队伍。
  发挥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德育功能,家校社协同是支撑。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开展,学校是主体,但是离不开家庭和社会的支持。只有家长理解、社会支持,劳动教育贯穿在真实的家庭、校园与社会生活中,关照到个人生活与集体生活的方方面面,才能使学生在不同类型场域的自我管理、多方协作中感知劳动的魅力,体悟勤俭美德、工匠精神、劳模精神的精神养分,形成尊重劳动人民、珍惜劳动成果的优良品质,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在当前数字化时代的教育实践中发挥才能,进行创造性劳动。
  发挥新时代劳动教育的德育功能,科学的评价是保障。劳动教育的德育功能的发挥,评价起着至关重要的导向作用。今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的出台,强化了对各级政府及相关部门、中小学的督导;10月《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的印发,明确提出要加强劳动教育评价,将参与劳动教育课程学习和实践情况纳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中。以上文件的制定为健全完善新时代劳动教育评价制度提供了政策依据。各地各校在制定落实细则时,应将劳动教育的德育元素细化为指标,纳入考评中,切实确保劳动教育的德育功能的落实。
  当前,以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量子信息为代表的新一轮技术革命正极大地改变着人们的日常生活与思维方式,劳动形态正在不断演变。劳动教育怎样超越将劳动单纯视为技能训练的认知局限,更加注重创造性思维、复杂性思维、问题解决能力和系统方法论的培养,从而真正实现手脑并用、身心合一,使人在教育实践中自觉认识到劳动是个体寻求、彰显与实现生活意义的过程,是信息时代、人工智能时代劳动教育促进个体自由全面发展的可为空间,也是可以实现的时代机遇。
  【姜朝晖,中国教育科学院研究院,副研究员;赵鑫,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李敏
  本文系教育部政法司2018年度委托课题“新时代我国劳动教育的内涵特点与实施策略研究”( JYBZFS2 018102)研究成果。
其他文献
摘 要  参与公共生活是学生走向成人、走向社会的重要内容。当前在校园欺凌等公共事件中,一些学生的参与表现并不乐观,除了文化因素等的影响,主要原因是学校公共生活教育缺失。在新形势下促进学生的公共生活参与及学校公共生活教育,是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的重要方面。为此,建议学校明确教育目标、加强课程与内容建设、改进课堂教学、健全校园参与途径,以此培养学生参与公共生活的认知和能力。同时,学生也应该以
课程整合是当代世界各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发展的共同趋势。我国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大力倡导“课程整合”的理念。《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指出,要“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置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求,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从实际操作来看,教师对课程整合的实践依然鲜见。究其原因,一方面
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征程中,党中央就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为我们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把握好中央的教育精神、落实好国家的教育政策,是推进教育进一步改革发展的关键。《中国德育》特开设专栏,解读教育的“顶层设计”,探讨教育的“奋进之笔”,以期为教育改革发展助力。  摘 要激发中小学办学活力,是深化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建设高质量的基础教育體
青少年早恋终归是一种正常的心理和生理现象。作为父母和教师,既要表明自己坚决反对的态度,又要给予孩子充分的尊重,积极地寻找早恋发生的主观原因和客观原因,找出根本,对症下药。  不久前,又一次收到两位学生的婚礼请柬,这已经是好几对学生喜结连理的请柬了。让我想起了十二年前,因为这两人早恋引发的一场冲突。当时,班主任、年级组、德育处谈话,都无济于事。女生父亲便直接闹到校长室,要找男孩子算账,想揍他,甚至还
恩师朱小蔓先生的专著、国内情感教育研究的开拓与奠基之作《情感教育论纲》(以下简称《论纲》)第三版2019年由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从1993年《论纲》完成算起,距今已有27年,此次再版,《论纲》又一次回到其诞生之地,可谓意义特殊。  大学时期我曾在图书馆的书架上见到《论纲》,研究生时断断续续地读过其中的一些片段,读博士后数次学习研读,又有幸在先生身边得耳提面命几年,却不曾写过只言片语的读后感
2018年6月16日,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成立十五周年庆暨《中国公民教育评论》出版座谈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大厦三层第五会议室隆重召开。来自全国各地的公民教育、道德教育知名专家,《教育学报》杂志、《中国德育》杂志、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等媒体的代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领导、北京师范大学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师生以及毕业生代表五十余人,出席了本次活动。  在集体欣赏公民与道德教育研究中心十
摘要 “美德是否可教”的讨论,中国先秦儒家、古希腊学者各有其见。“人皆可以为尧舜”与“美德就是知识”背后,是东方“差序格局”与西方“团体格局”的不同社会结构所形成的思想差异。中西社会格局的差异使双方对美德实质理解产生差异,“团体格局”下推崇的公民优秀品质与“差序格局”下推崇的人伦型美德,在回答“美德是否可教”问题时,答案自然不同。而对于此问题根源性的研究与思索,皆可对当今中小学德育产生重要启示。 
1月23日—24日,2018年全国教育工作會议在京召开。会议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持稳中求进总基调,按照高质量发展根本要求,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推进教育优先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改革,推进教育公平,发展素质教育,加快教育现代化,努力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
“八礼四仪”是江蘇省文明办和教育厅自2014年起开展的文明礼仪教育的主要内容。“八礼”指仪表之礼、仪式之礼、言谈之礼、待人之礼、行走之礼、观赏之礼、游览之礼、餐饮之礼。“四仪”指入学仪式(7岁)、成长仪式(10岁)、青春仪式(14岁)、成人仪式(18岁)。这是江苏省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在青少年中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广大青少年从小践礼修德,从优秀走向优雅的创新之举,也是学校落实《中小学德
广东仲元中学始创于1934年春,是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的得力助手、著名民主革命家邓仲元先生而命名的一所中学。邓仲元被仲元师生尊为“学校之根”,他的精神也成为仲元中学最初的办学理念。85年来,历代仲元师生奋斗不息,其悠久的办学历史、执着的开拓精神、卓著的办学业绩,屡获社会称赞。  校史是一种历史记忆,是一种文化积淀,其中蕴含着大量的教育素材,贴近学生的校园生活和成长过程,是一种鲜活、有效的教育资源。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