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对策

来源 :中国信息技术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ID10262672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实施以来,在百色市中小学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是在实施的几年中也存在一些问题,要解决好这些问题,就应该从师资,资源管理上加强培训和管理。
  关键词:农村现代远程教育 资源 应用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2117(2014)10-0012-02
  自2003年国家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以下简称“农远工程”)以来,平果县通过采取教学光盘播放点、卫星教学收视点、计算机教室等三种模式将优质教育资源传输到农村,对提高农村中小学的教学质量,推动农村中小学信息化进程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农远工程”能有效地解决资源短缺,师资缺乏,教学质量低的问题,有助于巩固“两基”的成果。
  平果县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西北部,教育发展比较缓慢,“农远工程”实施以来,农村的中小学焕发了新的生机和活力,教学质量得到了提高。实施十年来,百色市各级学校在应用农远资源中积累了很多宝贵的经验,同时也暴露了一些问题,下面就结合平果县的实际情况,谈谈笔者的一些认识和解决策略。
  1 存在的问题
  1.1 教育技术专业人才缺乏
  拥有具有良好现代信息素养的人才是保证“农远工程”顺利实施的关键,它不像是“学历达标”那么简单,“学历达标工程”需要的仅仅是智力的支持,但是“农远工程”在需要智力支持的同时,更需要现代信息技术的支持。所以无论是“农远工程”的管理者还是具体实施者,从校长到教师都需要具有良好的现代信息技术素养。在调查中笔者发现,现代信息技术成为了一部分教师特别是年龄较大的教师的一个难以逾越的障碍。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是要培养人,就平果县的情况来看,由于地域广,学校多,通过教育行政部门派技术人员来对教师进行培训显然不合实际,从平果县现有的条件入手,先培训一部分骨干人员,然后让骨干人员回到本校再进行校本培训是较符合现实的方法。
  1.2 思想认识不正确
  经过近十年的实施,“农远工程”的重要作用已经深入人心,从领导到教师都认识到了应用远程教育资源的重要作用。由于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低等原因,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很多教师从最开始的兴致勃勃到后来的心灰意冷;在实际操作中,很多教师感觉到越来越没有信心。究其原因,就“农远工程”本身的资源来说,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原因:一是资源更新速度慢,资源匮乏,合适的资源不多;二是资源分布不平衡,一些年级一些科目有,一些年级一些科目资源却严重缺乏;三是资源内容与教材的版本不一致。另外,某些山区学校,教师年龄偏大,对现代教育技术操作设备不熟悉,对应用“农远工程”资源存在畏难情绪;某些学校甚至规定一周要应用农远工程资源多少个课时,还将其作为一项量化的标准纳入了教师的工作考核中,和评定职称挂钩。以此来看,我们确实是对“农远工程”的认识、实施上存在偏差,工作思路存在问题。
  2 解决问题的途径
  从以上的调查研究中,就平果县的农远资源应用问题,笔者提出了以下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2.1 提高教师的现代信息技术素养水平
  国家实施“农远工程”的目的是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效益,这就要求广大教师要把“农远工程”的教育资源用于教师的业务学习上,提高教师的教学业务水平。我们利用远程资源不单单是作为一个课件来用,放映一下课堂实录那么简单,应该学习的是它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教学设计理念等。农村的中小学教师,很少有外出交流学习的机会,如果学校能把这些资源用在教师的业务学习上来,那么就相当于把教师派出去听课和学习了,相当于把各地的名师都请到教师面前了。
  2.2 让远程资源走进课堂
  “农远工程”实施的目的就是要“面向学生,走进课堂,服务于教学”。经常应用远程资源于教学的教师都深有感触,资源中完全适用于本节课的很少。有的教师认为远程资源工程一建立,就什么都是现成的,要什么就有什么,拿来就可以用了。这是一种错误的思想,把“农远工程”想得太理想了。可是事实并非如此,远程资源作为一项全国性的资源,为全国的中小学服务,不可能把资源百分之百地做成完全适合每一位教师的课堂教学,因为不同地区学生的基础,教学环境都会不同。因此要使远程资源真正走进教学,就要通过二次整合。何谓整合,就是根据学生、教材、教学环境的实际情况,把远程资源当作一个资源库,把远程资源的内容与课程内容进行有机的结合,来解决课程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点,优化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率。所以,学会对远程资源的整合是教师今后长期、而不可缺少的过程。
  2.3 引导教师走出“两个误区”
  自从应用“农远工程”资源以来,教师做了大量的工作,但经过调查,发现有一部分教师在应用“农远工程”资源上的做法存在误区。
  误区一就是“单纯地使用”。对资源不经思考、不结合自己学生的实际情况、不结合本校的教学环境,看到相似的光盘和课件等资源拿来就用,没有经过去粗取精的二次加工过程。特别是一些年龄偏大的乡村教师,他们操作现代信息技术设备的能力较低,遇到要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课,他们就单纯地套用现成的东西,没有现成的就一筹莫展。对于“农远工程”资源,我们需要有选择、有取舍、有加工、有整合地用,要“取人之长,补己之短”地用。
  误区二就是应付主义。有一种不好的现象是,教师只在开展研究课时才用,常态课就基本不用,教师嫌麻烦,学校怕浪费电。教师在教学活动中必须使用“农远工程”资源或信息化手段,这是很多学校工作计划或某些教研活动方案中的明确要求。因为有这些硬性的要求,教师心里很着急,有的起早摸黑到处搜索能够套用的课件,有的不惜出钱找人帮忙制作课件,那些不会使用现代化手段的老教师就完全束手无策了。实际上,如果某位老教师通过观摩了几十节甚至上百节的远程资源课,学到了名优教师的教学思想、教学方法等,依此去进行教学,也不失为一节好课。相反,有些教师只在教课比赛等教学活动中才应用原创资源,即使领导、评委或者专家给予了好评,上级教育部门颁发了获奖证书,但在日常教学中却很少甚至不用在“农远工程”教育中学到的东西,这不是一种装门面搞应付吗?应用“农远工程”资源解决那些传统手段解决不了的问题、传统手段解决不好的问题、传统手段解决效率不高的问题,这才是我们使用信息化手段的根本目的。有的教师巧妙地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起来,只是在讲到教学难点的时候使用了几分钟的课件演示,就轻而易举地把教学难点突破了,这是传统手段无法比拟的。如果在教学活动中,学校能够引导教师以这样的思维去应用“农远工程”资源,进行信息化教学,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
  总之,“农远工程”的实施是一项利国利民的好事,对于提高我国农村中小学的教学质量起了很重要的作用,要使“农远工程”资源发挥最大的作用,就要加强培训和引领,重点培训教师应用现代信息技术的能力、已有资源和现代信息技术整合的能力,把远程教育工作与教育教学工作密切结合起来,形成常规性的工作,使“农远工程”资源能够真正为教育教学发挥应有的作用。
  (百色市平果县教育局,广西 平果 531400)
其他文献
【摘 要】当前传媒界的现状是,一方面受众获取资讯的渠道日趋多元化;另一方面是传统纸媒市场正在遭受新媒体的挤压和读者群以及广告商的流失。在此消彼长的趋势面前,尽管纸媒努力探索突围,但却仍是深陷于迷茫和无助之中。面临同样环境下,徽商杂志尝试紧贴省委省政府发展民营经济的中心战略,精心策划“徽商凤还巢”纵深报道,结果带来巨大的社会影响和可观的经济收益。其成功核心在于两点:其一,紧紧围绕党和政府重大政策谋划
奥巴马在美国创造了历史,不过,在发达国家的同行们看来,奥巴马仅仅只完成了一顶“小儿科”级的事,更何况这个医改方案要慢慢铺开,10年后才会看出效果。    美国东部时间3月21日晚10点40分,美国国会山灯火通明,正在直播医疗保健法案投票实况的CNN节目主持人突然叫起来:“佩洛西笑了,法案没问题了。”果然,几分钟过后,计票结果出来了,法案以219票赞成、212票反对的微弱多数获得通过。    票数有
5月28日15时,是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神圣时刻,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并将于2021年1月1日施行。新中国法制史上首部以“典”命名的法律正式诞生,中国“民法典时代”正式到来。民法典被称为“社会生活百科全书”,它的通过也为包括民事检察在内的四大检察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  5月29日上午,检察日报社邀请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教授王利明,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院长、教授
也许很多人觉得,在海边俯身便可捡到贝壳。事实上,一些观赏价值高的海贝,你可能无缘见到;就算偶尔碰到,也可能因不了解而有眼不识宝贝。这次,就让我们一起来探索、发现那些藏身于海滩的美丽精灵。  出发前的准备  出发前的准备可不能小瞧,天时地利都占据了,你才有可能跟美丽的贝壳们碰上面。当然,自己也要装备齐全,要想在岩石、沙堆等地方找到贝壳们,需要借助一些特殊工具。  准备工具  一双舒适的趟水鞋或球鞋,
忽然想从正在行驶的车上下来  停在路边,去那些迎风而立的茅草中  和它们坐在一起。我把自己也当成茅草  当作它们中并不出色的一株,都枯黄了  還那么迷人地站在路边  我是一株茅草,坐在风中,看汽车从远处来  又向远处消失。公路追赶着汽车  没有人会在我面前停下,没有人走近我  只有尘埃,想压住我,把我埋进土里  但是没关系,我并不是孤独的一株  还有那么多的茅草站在身边  它们向上的速度肯定大于尘
【摘 要】人物通讯是以报道新闻人物事迹或活动,展示人物精神面貌为主要内容的通讯类型。人物通讯在写作上文笔细腻,描述事实详尽,常常和议论、抒情结合起来,人物形象较为丰满,精神境界得到充分揭示,它所具有的审美价值是新闻传播者的审美意识与受众对通讯作品的审美要求两者的有机统一。新闻作者笔下的人物通讯作品中,所展示出来的形象美与语言美,既是新闻作者审美创造能力的一种体现,也是人物通讯作品产生吸引力和生命力
博主:Fairylla  文学是我前进的动力,作家是我永久的希望!我要发奋写写写……  “啊,‘头屑女王’来了,快逃(táo)啊!”  “‘头屑女王’,拜托(bài tuō)您‘头’下留(liú)情啊!”  “‘头屑女王’,今天您用海飞丝了吗?”  “啊!救命啊!”  听到这一声声惨(cǎn)叫,你一定会疑惑(yí huò):“头屑女王”是谁?“头屑女王”就是——人见人“爱”,花见花败(bài),
摘要:现代社会来自互联网的数字化资源越来越多,如何合理利用互联网资源为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提供便利一直是高中生物教师关注的问题。本文以《果酒的制作》一课为例,利用互联网教学资源,对“互联网 教育”在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初步探究,以期能够给教师带来启发。  关键词:互联网 教育;高中生物;探究性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8
【摘 要】随着经济社会与传媒事业的发展,电视受众已不再满足获取单一的经济新闻资讯信息,而是需要更加专业深入的经济分析,本文抽取《经济半小时》2012年5月共计30期节目作为样本进行内容分析,探讨电视深度报道在节目选题侧重、采访对象和报道策略上的特点,指出电视经济新闻深度报道栏目的不足及其原因。  【关键词】电视经济新闻 深度报道 经济半小时  《经济半小时》“观经济大势、知民生冷暖”,栏目已经拥有
【摘 要】我国近几年大力进行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本文立足国家形象塑造的出发点,通过对比研究广播电视和国家形象片领域的国际传播平台建设现状,对其国际传播软实力的提升提出思考。  【关键词】国际传播 广播电视 国家形象片  一个国家进行国际传播的重要目的是塑造国家形象。学者们普遍认为国家形象是“一个主权国家和民族在世界舞台上所展示的形状相貌及国际环境中的舆论反映”①;“其他国家对该国的综合评价和总体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