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近语文,快乐学习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bjzobjz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要注重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品质的培养,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亲近语文。因此,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必须引导学生亲近语文,以培养与提高学生的整体素养。
  
  一、师资引领,让学生亲近老师
  
  首先,小学语文教师应是一个充满童心的人。教师的童心意味着拥有儿童般的纯真。童心,表现为淳朴、真诚、自然、率直,而这些也正是人民教师,特别是小学教师应具备的品质。生活阅历赋予我们成熟,社会经验赋予我们练达,文化知识赋予我们修养,人生挫折赋予我们机智……对真善美的执著追求、对假恶丑的毫不妥协、正直的情怀,永远是教育者的人格力量。当教师第一次与学生见面,他就开始置身于几十位学生的监督之中,哪怕表现出一点点矫饰、圆滑、世故、敷衍塞责、麻木不仁、玩世不恭……都逃不过学生那一双双明净无邪的眼睛,并会在学生纯洁的心灵蒙上阴影。作为社会人,教师也许会有几副面孔,但面对学生,只能有惟一的面孔:诚实。须知真诚只能用真诚来唤起,正直只能用正直来铸造。其次,小学语文教师要有丰富的学科知识,具有良好的文学修养。谈吐优雅,语言风趣,出口成章,下笔千里,或有一口流利的普通话,或有一手漂亮的粉笔字。天上人间,人文自然,略有涉猎;网络,乡情,要事,时时“灵通”。这些都能从精神上引领学生,让学生心生尊敬与佩服,“亲其师,信其道”。
  另外,小学语文教师还要有先进的教学教育的理念,要善于分析小学生的心理与学习特点,有“以人为本”的学生观,注重学生的发展与整体素质的提高,还要有高超地驾驭教材的能力和熟练地运用各种教学方法的能力。
  
  二、快乐教学,让学生亲近课堂
  
  1.以情动人
  语文是一门具有深厚人文气息和情感色彩的学科,“感乎心者,莫先乎情”。文章不是无情物,师生皆是有情人,情是教学的灵魂。课堂上打动学生的是情,震撼学生的仍然是情。这个特点决定了教学必须创设一种氛围,设置一种情境,正所谓“以情动人”也。
  每一次上课,我都以饱满的精神面貌走入课堂。教师简洁、富有感染力的语言既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又能丰富学生的想象,使学生受到感染,得到美的享受。我常在导语设计上下工夫,切合学生的思想实际,以引起学生的共鸣。如教学《2008,北京!》时,一上课,我向学生兴奋地叙述自己在2001年7月13日那天晚上,从等待到成功的一系列情感变化过程,使学生在感情上较快地进入课文。
  有的文章适合美读,像《快乐的节日》、《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等诗歌,我就以绘声绘色的朗读来感染学生,再引导学生自己来朗读,想象诗中的情境,感受诗歌所展示的美。当然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主动参与到阅读实践当中,成为阅读的主体,自我探究,自我感悟。
  2.因文施教
  诗歌的教学,我抓住诗歌朗朗上口的特点,经常组织学生开展诗歌朗诵会;故事的教学,则多采用课本剧的表演为主;富有哲理的课文,我则带领学生通过深入的阅读去体会……语文,本来就是立体的、多彩的,所以语文的教学方法,甚至每一篇文章的教学都是不一样的,教师一定要在课前深入钻研教材,因文施教。
  
  三、还原语文味,引学生亲近文本
  
  1.备出语文味儿,还原语文本质
  我们在钻研教材时做到了大处着眼,小处着力。所谓“大处着眼”就是指在钻研教材时,站在一定的高度来审视它,既立足于学生的终身成长,又从文化价值取向的高度来发掘。一堂语文课,如果洋溢着浓郁的文化味儿,那么我们就大致可以说它具有语文味了。
  2.咀嚼文字,品语文原汁原味
  语文课的独立价值是语言文字。语文教学应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咀嚼去体会语言文字内人性的内容。让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沟通原有的表象,尽情地发挥想象;给学生一定的弹性空间,在自读中感悟,透过语言文字的表现,挖掘人性的内心;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逐字指导,层层深入,咀嚼语言文字,对语言文字做深入研究,伸缩自如,进退有节,开合有度,真正落实语言文字训练。
  3.追寻家常味儿,还原语文本真
  语文教学是一个永远没有穷尽的话题,越是探究,越发现她的深不可测。而语文素养要提高,学生主动地走近语文、亲近语文是最重要的因素,教师要做的就是怎样能让学生亲近语文,快乐学习。
其他文献
朗读,是一种基本技能的训练,是一种品味感受的阅读活动,是一种充满诗意的文学活动,也是一种丰富细腻的情感活动。一般来说爱好朗读的学生口语发展较快,说话有条理、自然流畅。《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但是朗读仅靠短短的一节语文课是远远不够的。如何来督促学生在课外练读呢?经过反复调查、思考,我便针对本班学生情况(几乎人人都有复读机),准备尝试一下朗读录音,以达到让学生自我
英国教育学家罗素说过:“爱,是一缕金色的阳光。凡是教育缺乏爱的地方,无论学生的品格还是智慧,都不可能充分地或自由地发展。”班主任对学生的爱就像阳光雨露,滋润着学生,哺育了学生。我一直把这些奉为自己的信条,并用行动证实着自己的信念一“教育是植根于爱的。”    一、细心无价    以前学生常用玻璃瓶装开水喝。记得有一次,一名学生在回家途中无意摔了一跤,胳膊刚好砸在打碎的玻璃杯子的碎片上,顿时血流如注
小学生的欣赏能力受到经验、阅历的限制,音乐水平还很低下。怎样才能使学生更好地欣赏乐曲。养成聆听音乐的良好习惯呢?我在教学中为激发学生听赏音乐的兴趣,采取了如下一些适合小学生心理特点的欣赏教学法。    一、律动式欣赏    首先,音乐教学要面对全体学生,让每个学生都动起来。小孩子都喜欢游戏,喜欢动,在欣赏一些曲式简单、形象、动作感较强的乐曲时,就要让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让学生们随着音乐的节奏、旋律
写实派(图5)。写实摄影作品以其强烈的现实性和深刻性而著称于摄影史。  自然主义(图6)。自然派的摄影家认为摄影应该回到自然中去寻找创作灵感,只有最接近自然、酷似自然的艺术,才是最高的艺术。  纯粹派(图7)。纯粹派摄影主张摄影艺术应该用纯净的摄影技术去追求摄影所特具的美感效果,高度的清晰、丰富的影调层次、微妙的光影变化、纯净的黑白影调、精确的形象刻画。  新即物主义摄影(图8)。又称“新现实主义
拜读《小学教学参考》(综合版)2007年第一期刊登孙勇老师撰写的《“公式”,不妨易名“计算方法”》一文,对文章中作者提出的观点,本人持否定态度,而且相反地认为,这种将“计算公式”和“计算方法”混淆的问题,正是目前小学数学几何初步知识教学中普遍存在的问题。这样的问题甚至在一些重要教学专业杂志中的有关教学论文、教案或专著中也曾经多次出现。因此,我们有必要认真讨论这一问题,以有利于今后的教学。  所谓“
宋代教育家朱熹说:“读书与疑须教有疑,有疑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是思之始,学之端,有疑才有思。有思才有问,有问才有得。因而质疑是发现新知的钥匙。实践证明,质疑更是开启学生智慧的金钥匙。但是。在教学实践中还存在着以下不足:1,质疑的目的不明。2,质疑的心情太急。3,质疑的范围太小。4,释疑的方法太拙。 针对以上出现的不足。我觉得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
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的最终目标是,要促进学生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方法的掌握,促进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提高,同时也要促进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为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如何科学合理地达成“三维目标”是至关重要的。    一、认识理解    (一)“三维目标”之间的关系  “三维目标”是一个密切联系的有机整体。“知识与技能”既是目标,又是一个重要的载体,所以加强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教学,仍然
“数学课标”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在教学中,我们要尽可能地把教学内容与学生的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将学生熟悉的蕴涵着数学知识的生活实例引进课堂,从而有效地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并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感受数学知识的价值。    一、了解学生生活背景,搭起数学生活桥梁    学生在日常生活中会碰到各种数学现象、数学问题,这些数学知识虽然
数学课堂中教学情境的创设,对于儿童的学习过程影响是深远的。在学习新的教学理念基础上,根据现行新课标教材和学生特点(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以及课堂教学第一手经验,我决定从创设情境人手,让学生觉得学习数学是一件有意义的事,从而愿意接近数学,喜欢数学。    一、创设生活情境    数学来源于生活,《数学课程标准》十分强调数学教学必须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使孩子们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交给学生思维的主动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挖掘学生的个人潜能,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主动探索,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下面谈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的几点策略。    一、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动机    小学生的好奇心很强,根据这一特点,组织课堂教学时要结合教材,创设情境,制造悬念,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调动学生的主动参与性。  如教学“能化成有限小数的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