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她是鸡西市一名退休工人,当年为积极响应祖国支持边疆建设的伟大号召,毅然于1957年从山东省济南市来到黑龙江省牡丹江市,从支持边疆建设到扎根边疆,奉献出青春年华。虽然支边岁月生活艰辛,但她认为自己的选择是正确的,无怨无悔。
张玉芝,1939年出生于济南市书香之家。小学时爱好体育运动,特别是田径和篮球的成绩更加出色,不仅在初级部竞赛中勇摘桂冠,而且在中级部的比赛中照样折桂。1957年,张玉芝高小毕业后在济南印刷厂工作,该厂拥有职工一千多人,因而印刷厂每年都会举行一次运动会,而张玉芝在运动会中屡次拔得头筹。随着张玉芝篮球技术的不断进步,后来调到铁路火车头蓝球队打球。其中多次和“八一”女蓝进行过切磋,而她的良好表现被“八一”队教练相中准备征召入伍。教练经过多次考核认为张玉芝不怕累肯吃苦,而且蓝球风格独特,技术全面,但遗憾的是身高只有1.56米,最终没有入选“八一”队。这也成为张玉芝一生的憾事,后来她又调回到印刷厂工作。
1957年党和国家号召有文化、有知识的青年去支援边疆建设,印刷厂领导积极鼓励青年响应祖国号召,支援边疆建设。这次支边是在铁路上工作,男青年是在工务段工作,而女青年要在火车上当乘务员。当时群情振奋踊跃报名,不到1个小时就有60多人报名,这里面就有张玉芝。印刷厂领导在支边人员名单中发现了张玉芝的名字很是为难,因为张玉芝是厂里的体育委员,各种体育活动缺不了她,所以厂领导不同意她去,同时家人也不同意她去。但张玉芝真是铁了心,无论谁劝都不听。父亲采取了各种办法去阻止她,将她的行李衣物全部藏起来,把她的钱全部“收缴”,但这也没有能够让张玉芝动摇。厂里领导面对坚决的张玉芝也被她的态度所感动,在发现她身无分文的情况下给了她30元零用钱。
7月6日,支边青年身戴大红花,行走在由社会各界人士沿街组成的锣鼓欢送队伍里,鼓乐齐鸣,开心的笑容绽放在每个人的脸上。热血,可以融化一切。闷罐车,这是支边青年的座驾,车厢里漆黑一片,几乎密不透风,各种味道扑鼻而来,但这些热情洋溢的小青年,满不在乎,伴随着列车的节奏唱着进行曲,高呼支边光荣的口号,奔向目的地。当他们背着行李走出车站时,展现在眼前的是一片丘陵,几无人烟。经过近40分钟的徒步跋涉来到支边驻地。房屋就是一排帐蓬,50~60个人住一个帐篷,睡的是高低不平木板床,就这还是支边人员自己搭建的。由于旅途劳累,第一夜大家睡的很香甜。可第二夜大家就都睡不着了,床板硬不算,而且一人翻身全床动,再加上蚊虫叮咬,简直没法睡。有的人开始抹眼泪,有的人抱头痛哭,在山东老家吃的大米和白面馍,如今一日三餐是玉米面饼子,真是难以下咽。
两天后,老工人送来锹镐等修铁路的劳动工具,娇嫩的双手开始抡大镐,镐头落地的振动使得双臂发麻鲜血直流,而收工后双手伸展不开,吃饭时也握不住筷子。修路基所需要的石料全都依靠肩挑人抬,一天下来双肩红肿,第二天放上扁担就像针扎一样痛。在这样的艰苦工作条件下,开始有人报病号不上班,还有人打退堂鼓卷起行里悄悄逃回山东老家。济南输送来的近两千名支边青年,由于不适应环境,吃不了这份苦跑回老家近三分之一。剩余的一千多名支边青年基本上是扎根于北大荒这块沃土,有的人进工厂当了工人,还有人进入卫生系统,也有的人当了老师。当时有人提议张玉芝进学校做老师,但她认为自己虽然体育成绩突出,但文化课较差,不能因此而误人子弟,于是拒绝了。
当时,张玉芝的父亲从跑回去的老乡口中得知,支边这地方生产、生活十分艰苦,所以发了三封电报催女儿回家。可是张玉芝认为,艰苦的环境才能磨练一个人的意志。而她正是凭借永不服输的信念,适应了恶劣的生活环境,为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
黑龙江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冬天平均气温零下30多度,裹挟着鹅毛大雪的寒风,经常是一刮就三四天,天晴风停后,雪堆积得比门还高,就这样从房间里面往外推门是推不开的,只能从室内挖洞到外面。天气寒冷,大家虽然整天围着火炉取暖,但是很多人手脚还是都冻伤了。
1960年国家经济困难时期,粮食不够吃,只能去挖山野菜、采蘑菇。由于不认识毒蘑菇,经常会因此而食物中毒;秋天到田地里拣大豆,收集足够多的时候炒黄豆粒吃,有一次一个帐蓬因为炒黄豆引起火灾,人虽没受伤,但被褥、衣服烧了个精光;而有一个姓王的男青年因吃炒黄豆过多,加上喝了大量的水,胃涨的厉害,等送到林口医院时已停止了呼吸。
张玉芝与铁路工人董全德结婚后随着丈夫的工作调转搬了4次家,最后定居鸡西市。张玉芝曾在职工食堂卖过饭票,烧过锅炉,当过汽水厂厂长,街道居委主任等,她不管职务高低,岗位的好坏都是尽职尽责,成为一个时代的楷模。丈夫在工务段工作,经常吃住在工地,她一个人既要照顾孩子还得上班,生活的艰苦没有压垮她。
谈到当年离开济南舒适的生活环境,来到北大荒吃苦受累有何感想时,她脸上露出了恬淡的笑容,她说“这一生能为边疆建设吃点苦,没白活,知足了。”
张玉芝,1939年出生于济南市书香之家。小学时爱好体育运动,特别是田径和篮球的成绩更加出色,不仅在初级部竞赛中勇摘桂冠,而且在中级部的比赛中照样折桂。1957年,张玉芝高小毕业后在济南印刷厂工作,该厂拥有职工一千多人,因而印刷厂每年都会举行一次运动会,而张玉芝在运动会中屡次拔得头筹。随着张玉芝篮球技术的不断进步,后来调到铁路火车头蓝球队打球。其中多次和“八一”女蓝进行过切磋,而她的良好表现被“八一”队教练相中准备征召入伍。教练经过多次考核认为张玉芝不怕累肯吃苦,而且蓝球风格独特,技术全面,但遗憾的是身高只有1.56米,最终没有入选“八一”队。这也成为张玉芝一生的憾事,后来她又调回到印刷厂工作。
1957年党和国家号召有文化、有知识的青年去支援边疆建设,印刷厂领导积极鼓励青年响应祖国号召,支援边疆建设。这次支边是在铁路上工作,男青年是在工务段工作,而女青年要在火车上当乘务员。当时群情振奋踊跃报名,不到1个小时就有60多人报名,这里面就有张玉芝。印刷厂领导在支边人员名单中发现了张玉芝的名字很是为难,因为张玉芝是厂里的体育委员,各种体育活动缺不了她,所以厂领导不同意她去,同时家人也不同意她去。但张玉芝真是铁了心,无论谁劝都不听。父亲采取了各种办法去阻止她,将她的行李衣物全部藏起来,把她的钱全部“收缴”,但这也没有能够让张玉芝动摇。厂里领导面对坚决的张玉芝也被她的态度所感动,在发现她身无分文的情况下给了她30元零用钱。
7月6日,支边青年身戴大红花,行走在由社会各界人士沿街组成的锣鼓欢送队伍里,鼓乐齐鸣,开心的笑容绽放在每个人的脸上。热血,可以融化一切。闷罐车,这是支边青年的座驾,车厢里漆黑一片,几乎密不透风,各种味道扑鼻而来,但这些热情洋溢的小青年,满不在乎,伴随着列车的节奏唱着进行曲,高呼支边光荣的口号,奔向目的地。当他们背着行李走出车站时,展现在眼前的是一片丘陵,几无人烟。经过近40分钟的徒步跋涉来到支边驻地。房屋就是一排帐蓬,50~60个人住一个帐篷,睡的是高低不平木板床,就这还是支边人员自己搭建的。由于旅途劳累,第一夜大家睡的很香甜。可第二夜大家就都睡不着了,床板硬不算,而且一人翻身全床动,再加上蚊虫叮咬,简直没法睡。有的人开始抹眼泪,有的人抱头痛哭,在山东老家吃的大米和白面馍,如今一日三餐是玉米面饼子,真是难以下咽。
两天后,老工人送来锹镐等修铁路的劳动工具,娇嫩的双手开始抡大镐,镐头落地的振动使得双臂发麻鲜血直流,而收工后双手伸展不开,吃饭时也握不住筷子。修路基所需要的石料全都依靠肩挑人抬,一天下来双肩红肿,第二天放上扁担就像针扎一样痛。在这样的艰苦工作条件下,开始有人报病号不上班,还有人打退堂鼓卷起行里悄悄逃回山东老家。济南输送来的近两千名支边青年,由于不适应环境,吃不了这份苦跑回老家近三分之一。剩余的一千多名支边青年基本上是扎根于北大荒这块沃土,有的人进工厂当了工人,还有人进入卫生系统,也有的人当了老师。当时有人提议张玉芝进学校做老师,但她认为自己虽然体育成绩突出,但文化课较差,不能因此而误人子弟,于是拒绝了。
当时,张玉芝的父亲从跑回去的老乡口中得知,支边这地方生产、生活十分艰苦,所以发了三封电报催女儿回家。可是张玉芝认为,艰苦的环境才能磨练一个人的意志。而她正是凭借永不服输的信念,适应了恶劣的生活环境,为国家做出自己的贡献。
黑龙江自然条件十分恶劣,冬天平均气温零下30多度,裹挟着鹅毛大雪的寒风,经常是一刮就三四天,天晴风停后,雪堆积得比门还高,就这样从房间里面往外推门是推不开的,只能从室内挖洞到外面。天气寒冷,大家虽然整天围着火炉取暖,但是很多人手脚还是都冻伤了。
1960年国家经济困难时期,粮食不够吃,只能去挖山野菜、采蘑菇。由于不认识毒蘑菇,经常会因此而食物中毒;秋天到田地里拣大豆,收集足够多的时候炒黄豆粒吃,有一次一个帐蓬因为炒黄豆引起火灾,人虽没受伤,但被褥、衣服烧了个精光;而有一个姓王的男青年因吃炒黄豆过多,加上喝了大量的水,胃涨的厉害,等送到林口医院时已停止了呼吸。
张玉芝与铁路工人董全德结婚后随着丈夫的工作调转搬了4次家,最后定居鸡西市。张玉芝曾在职工食堂卖过饭票,烧过锅炉,当过汽水厂厂长,街道居委主任等,她不管职务高低,岗位的好坏都是尽职尽责,成为一个时代的楷模。丈夫在工务段工作,经常吃住在工地,她一个人既要照顾孩子还得上班,生活的艰苦没有压垮她。
谈到当年离开济南舒适的生活环境,来到北大荒吃苦受累有何感想时,她脸上露出了恬淡的笑容,她说“这一生能为边疆建设吃点苦,没白活,知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