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家吕淑湘说过:“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有的知识教给学生,而是把学习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课程标准》中也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因此,数学教学必须依据学生的认知结构,注重渗透,让学生主动获取方法,使教法学法化。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教育是一门艺术,教学更是一门艺术,教学的艺术就是如何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逐步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呢?现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看法。
一、教师要合理引导,传授学习方法
新课程背景下的讲授式教学更强调以教师为引导者,提出各种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得出结论,体现学生的主动学习。如果问题是学生提出是不是更好。当然,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这将是一个更好的局面,这时学生一定会有主动学习和研讨的愿望,课堂教学也将会在老师的引导下使学生积极思维,踊跃参与,在获取知识的同时,相关能力也得到训练、培养和提高当然,要想形成这样的局面,需要老师积极创设适当的情景,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自身的原有经验和认识与新的情景发生矛盾冲突,这样学生便会产生疑问。其实很多老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也正是这样做的。学实践证明,学生的学习方法形成的一个主要渠道是受教师的影响,教师的教法往往会对学生学习模式的构建起着迁移作用。因此,教师在设计教法的同时,要充分考虑传授给学生学法,即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应给予不同的学法指导。
二、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法
要使学法指导富有成效、切实可行,教师必须紧密围绕指导学法设计教法,合理安排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
(1)学生可以用自己的方法学习数学。认识和理解数学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方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适当的方式理解数学问题,同时,教师也应当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和解决问题。有的方法在从成人的角度看是好的,而不同的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感受。可以引导学生对不同的方法加以比较,但不应把某一种方法强加给学生作为必须使用的方法。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引而不发,引导学生自己去学。
(2)学生难以理解、不易接受的知识,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低年级儿童掌握的数学知识比较少,接触社会的范围也比较窄,同时他们具有好奇、好动、好胜、注意力不稳定等特点,所以开展实践活动,一般以游戏、竞赛、学具操作为主,还可以结合学生的日常活动,如跳绳、投掷、赛跑等,创造性地设计数学实践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活动的主体。实践活动课要求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和个性发展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唱主角。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教师要更多地关注活动目标的导向、动机的激发、情景的创设、方法的指导、疑难的解答等。反之,如果教师限制得过多,实践活动课将失去其价值。
三、认真归纳评价,搞好巩固学法
有了评价,才能辨别方法的优劣,才能扬长避短,改进学法;有了归纳小结,才能把零散的方法系统化,有助于学生掌握和巩固学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在每一节课结束时,不但要学生对知识进行梳理归类,而且要对本节课的学习方法进行回顾和归纳。因为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掌握的学法都是点滴的、零散的,只有通过归纳,才能使用之系统化。同时对好的学法给予肯定的评价,予以提倡;对不当的学法要及时纠正,以免把学生引人误区。只有帮助学生把具体的学法加以抽象槪括,才能找出规律、揭示本质,进一步巩固学法。
四、加強课外学习
课外学习能有效地使课内所学知识与社会生产实践、生活实际密切地联系起来,帮助同学们加深对课内所学知识的理解,扩大文化科学知识的眼界,拓宽思路,激发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培养自学能力与习惯,增长工作才干。这也就是常说的:“课内打基础,课外出人才”。但课外阅读要有教师的正确指导,才能避免滥读,费力不讨好。另外,还要教会学生一些数学方法。如,比较法、线段图法、分析法、归类法等等。指导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除了上课的潜移默化外,还有如,讲授式、交流式、辅导式等等。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只有重视学生学法的指导,创设一个学会方法的情境,一个学会方法的契机,一个让学生放开思想、大胆设想、充分尝试的氛围,从而教给学生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能动性,使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真正落到实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正确处理好教法与学法的关系,两者紧密结合,选择合适儿童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的方法来指导学生学习,才能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从而实现在引导学生学会的同时,达到“会学”的目的。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教育是一门艺术,教学更是一门艺术,教学的艺术就是如何指导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那么,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逐步使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呢?现结合我的教学实践,谈谈我的看法。
一、教师要合理引导,传授学习方法
新课程背景下的讲授式教学更强调以教师为引导者,提出各种问题,启发学生积极思考,从而得出结论,体现学生的主动学习。如果问题是学生提出是不是更好。当然,如果教师能够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这将是一个更好的局面,这时学生一定会有主动学习和研讨的愿望,课堂教学也将会在老师的引导下使学生积极思维,踊跃参与,在获取知识的同时,相关能力也得到训练、培养和提高当然,要想形成这样的局面,需要老师积极创设适当的情景,可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自身的原有经验和认识与新的情景发生矛盾冲突,这样学生便会产生疑问。其实很多老师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也正是这样做的。学实践证明,学生的学习方法形成的一个主要渠道是受教师的影响,教师的教法往往会对学生学习模式的构建起着迁移作用。因此,教师在设计教法的同时,要充分考虑传授给学生学法,即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应给予不同的学法指导。
二、根据教学内容,设计教法
要使学法指导富有成效、切实可行,教师必须紧密围绕指导学法设计教法,合理安排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活动。
(1)学生可以用自己的方法学习数学。认识和理解数学问题可以有不同的方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用适当的方式理解数学问题,同时,教师也应当允许学生用自己的方法去探索和解决问题。有的方法在从成人的角度看是好的,而不同的学生可能有不同的感受。可以引导学生对不同的方法加以比较,但不应把某一种方法强加给学生作为必须使用的方法。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引而不发,引导学生自己去学。
(2)学生难以理解、不易接受的知识,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低年级儿童掌握的数学知识比较少,接触社会的范围也比较窄,同时他们具有好奇、好动、好胜、注意力不稳定等特点,所以开展实践活动,一般以游戏、竞赛、学具操作为主,还可以结合学生的日常活动,如跳绳、投掷、赛跑等,创造性地设计数学实践活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活动的主体。实践活动课要求教师把学习的主动权和个性发展权还给学生,让学生唱主角。教师要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活动的组织者、指导者和参与者。教师要更多地关注活动目标的导向、动机的激发、情景的创设、方法的指导、疑难的解答等。反之,如果教师限制得过多,实践活动课将失去其价值。
三、认真归纳评价,搞好巩固学法
有了评价,才能辨别方法的优劣,才能扬长避短,改进学法;有了归纳小结,才能把零散的方法系统化,有助于学生掌握和巩固学法。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在每一节课结束时,不但要学生对知识进行梳理归类,而且要对本节课的学习方法进行回顾和归纳。因为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掌握的学法都是点滴的、零散的,只有通过归纳,才能使用之系统化。同时对好的学法给予肯定的评价,予以提倡;对不当的学法要及时纠正,以免把学生引人误区。只有帮助学生把具体的学法加以抽象槪括,才能找出规律、揭示本质,进一步巩固学法。
四、加強课外学习
课外学习能有效地使课内所学知识与社会生产实践、生活实际密切地联系起来,帮助同学们加深对课内所学知识的理解,扩大文化科学知识的眼界,拓宽思路,激发求知欲望和学习兴趣,培养自学能力与习惯,增长工作才干。这也就是常说的:“课内打基础,课外出人才”。但课外阅读要有教师的正确指导,才能避免滥读,费力不讨好。另外,还要教会学生一些数学方法。如,比较法、线段图法、分析法、归类法等等。指导的形式可以灵活多样,除了上课的潜移默化外,还有如,讲授式、交流式、辅导式等等。
总之,教师在教学中只有重视学生学法的指导,创设一个学会方法的情境,一个学会方法的契机,一个让学生放开思想、大胆设想、充分尝试的氛围,从而教给学生一个解决问题的方法,才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能动性,使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真正落到实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只有正确处理好教法与学法的关系,两者紧密结合,选择合适儿童心理特点和认识规律的方法来指导学生学习,才能使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愉快,从而实现在引导学生学会的同时,达到“会学”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