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名小学老师,我们都知道学生与生俱来就不相同。他们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心理倾向,也都有不同的智力,而且都具有自己的智力强项,有自己的学习风格。每个学生就是一座宝藏,就看老师和家长如何去挖掘。用发现的眼光看待孩子,那么教育就会处处充满惊喜。
案例一:
我们班的杨文就是一名个性很独特的孩子。
主要问题:天真烂漫,不明事理。课堂上常常控制不住自己,小动作层出不尽:把文具当作玩具,铅笔、橡皮、尺子,只要是能拿过来的东西他们都会去动;常常晃动椅子、摇桌子,再没事可干就钻桌子底或上课脱了鞋袜;更甚时会用笔划前面同学的衣服,戳同学背!路队的时候,一会在前一会在后,一会在女生队伍,一会在男生队伍;大声的说话,没人理会就喃喃自语。广播操不会做,眼保健操不会做,值日不会做。心里一点没有集体荣誉感!但她聪明好学,喜欢画画、看书,喜欢老师等等。
成长环境:母亲大大咧咧,不拘小节;父亲性情温和,溺爱孩子;两人因工作繁忙经常顾不上管孩子,对孩子采取的是放任自流型。
辅导策略与实施:对于她,我们采取“渐变”措施。
首先,对她关爱、体谅,不因为她的好动而感到厌恶。
其次,根据她的个性特点,我们制定了可达到的实施目标。根据她的情况,采用综合性辅导对策,把道德教育与心理辅导结合起来,运用认知疗法矫正其不良个性,主要使用其中的合理情绪疗法。具体做法:
第一周,上课允许有10分钟做小动作,允许有5次插话;上课不欺负同学。
第二周,上课允许有5分钟做小动作,允许有3次插话;课间不欺负同学。
第三周,上课尽量不做小动作,尽量不插话。路队纪律尽量遵守。
第四周,开始各类常规,与班级其他同学一致。
四个星期下来,孩子能听从老师的教导了,一个月下来,孩子能努力管住自己了,两个月后,任课教师都向我报喜了:孩子有时乖了!现在一切还在继续努力中。
福禄贝尔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每一个孩子都有被人关注的渴望,但在生活中,有些孩子的心理会产生歧变,他们有时会通过吵闹、违反纪律来吸引他人注意。对于这样的孩子,就是要进行慢慢“疏导”,让他感觉到他其实是生活在群体中的。采取渐变的措施,孩子慢慢从“反面”转向了“正面”。
案例二:
刘志祥,男,10岁,我校四年级学生。他学习成绩差、不愿学习;卫生习惯差,桌面总是溅满钢笔墨水,桌洞总是乱七八糟;上课动不动就说话;性情怪异,无缘无故的,就打同学一巴掌或踢同学一脚,要不就咬人,很难与同学相处;几乎天天给班级的量化扣分,有时一天还会扣到3分上。
原因分析:
1.幼儿园时出过一次车祸,家长觉得捡回一条命就很不错了,对他的要求也就小了,家长偏激的认为“只要孩子活的好就行”,对孩子是百般溺爱,渐渐形成横蛮任性的性格。(成长环境生活影响)
2.可能车祸的关系,孩子比同龄孩子偏矮,父亲怕他和同学相处会吃亏,叫他教他“不管谁欺负你,就用力打他就行。”,渐渐地,他由一个受他人欺负的人转为一个欺负他人的人,由一个弱者变成一个大“魔王”。(父亲错误的引导方式)
综合分析与诊断
刘志祥目前要解决的主要有三方面问题:
1.学习习惯:他对学习没有多大的兴趣,上课做小动作,老师讲课他也不听,这是发展过程中的适应不良表现。这除了影响行为与人际协调外,还有对学习态度和方法等方面的影响。
2.人际交往问题:他的人际交往问题与他的攻击性行为密切相关。攻击性行为可能使他本人少受了“欺负”,但却引起了同学的“注意”,这些行为也就形成了他在别人眼中的“不良形象”。
3.攻击性行为:本案中的“攻击性行为”的最初形式是“被打”,而他打小朋友是角色的转换,但当他打了小朋友后没有任何的“惩罚”出现,就再一次证明了这种行为是可行的。“强者打人”与“弱者挨打”的体验在认知上让他强化了这种打人的行为,让他在认知上强化了这种行为的合理性。
具体措施:
1.改变环境,探寻意愿。我们积极向父母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并向家长反映该生的在校表现,让孩子感到他们的溺爱可能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与此同时,我们还积极与孩子“交朋友”,从他的心底深处探寻到孩子其实还是想成为“好人”的。
2.制定目标,行为驱动。我举行了“事件处理智慧”的班队会,营造各种不同的“伤害事件”情境,让孩子表达“当时怎么想,想怎么做,感觉如何?”然后,我们评出班中最有爱心的孩子,进行榜样激励。
刘志祥同学逐渐明白了,自己的伤害行为会给受害者带来多大的痛苦,会给自己的成长带来多大的不利因素,他逐渐改变了自己的行为。令人惊喜的是,他的学习成绩也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通过这一个个的案例,我明白了作为一名有责任心的教育工作者,要善待孩子的个性特长,这样,每一颗星星才能闪烁出自己的光辉。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吧,挖掘学生的个性宝藏吧。因为我们身边的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巨大的宝藏!
【教育反思】
1.充分的调查论证:孩子本没有先天的善恶分别,调查表明,问题儿童80%左右都是在家庭中形成。一个孩子,在学校中发生的故事远远没有在家庭中发生的故事多。以上的两个孩子的行为成因,都离不开家庭环境的影响。因此,转变孩子首要的是充分的调查论证。
2.耐心的宽容等待:孩子们长期遭遇行为危机,当然会形成不良习惯,而一种行为如果变成习惯,改变起来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我们首先要有一颗等待的心,而且这颗心应该是善良的,是充满肯定和希望的。其实,改变自己的不良行为,对于孩子来说也有一个认识过程。以上两名孩子,其行为变化都经历了一个过程,他们总在内心里说:老师,请让我慢慢来。作为老师,自然需要一颗宽容等待的心。
3.精心的自我教育:教育总是外部条件和客观条件的相互沟通,最终改变自己的,一定是自己。因此,我们一定要设置一些教育情境,让孩子能够进行自我教育,这种自我教育的过程,可以让孩子感受到一种成功的愉悦,并强化自己的意志品质,最终使转化成功。
案例一:
我们班的杨文就是一名个性很独特的孩子。
主要问题:天真烂漫,不明事理。课堂上常常控制不住自己,小动作层出不尽:把文具当作玩具,铅笔、橡皮、尺子,只要是能拿过来的东西他们都会去动;常常晃动椅子、摇桌子,再没事可干就钻桌子底或上课脱了鞋袜;更甚时会用笔划前面同学的衣服,戳同学背!路队的时候,一会在前一会在后,一会在女生队伍,一会在男生队伍;大声的说话,没人理会就喃喃自语。广播操不会做,眼保健操不会做,值日不会做。心里一点没有集体荣誉感!但她聪明好学,喜欢画画、看书,喜欢老师等等。
成长环境:母亲大大咧咧,不拘小节;父亲性情温和,溺爱孩子;两人因工作繁忙经常顾不上管孩子,对孩子采取的是放任自流型。
辅导策略与实施:对于她,我们采取“渐变”措施。
首先,对她关爱、体谅,不因为她的好动而感到厌恶。
其次,根据她的个性特点,我们制定了可达到的实施目标。根据她的情况,采用综合性辅导对策,把道德教育与心理辅导结合起来,运用认知疗法矫正其不良个性,主要使用其中的合理情绪疗法。具体做法:
第一周,上课允许有10分钟做小动作,允许有5次插话;上课不欺负同学。
第二周,上课允许有5分钟做小动作,允许有3次插话;课间不欺负同学。
第三周,上课尽量不做小动作,尽量不插话。路队纪律尽量遵守。
第四周,开始各类常规,与班级其他同学一致。
四个星期下来,孩子能听从老师的教导了,一个月下来,孩子能努力管住自己了,两个月后,任课教师都向我报喜了:孩子有时乖了!现在一切还在继续努力中。
福禄贝尔儿童心理学告诉我们,每一个孩子都有被人关注的渴望,但在生活中,有些孩子的心理会产生歧变,他们有时会通过吵闹、违反纪律来吸引他人注意。对于这样的孩子,就是要进行慢慢“疏导”,让他感觉到他其实是生活在群体中的。采取渐变的措施,孩子慢慢从“反面”转向了“正面”。
案例二:
刘志祥,男,10岁,我校四年级学生。他学习成绩差、不愿学习;卫生习惯差,桌面总是溅满钢笔墨水,桌洞总是乱七八糟;上课动不动就说话;性情怪异,无缘无故的,就打同学一巴掌或踢同学一脚,要不就咬人,很难与同学相处;几乎天天给班级的量化扣分,有时一天还会扣到3分上。
原因分析:
1.幼儿园时出过一次车祸,家长觉得捡回一条命就很不错了,对他的要求也就小了,家长偏激的认为“只要孩子活的好就行”,对孩子是百般溺爱,渐渐形成横蛮任性的性格。(成长环境生活影响)
2.可能车祸的关系,孩子比同龄孩子偏矮,父亲怕他和同学相处会吃亏,叫他教他“不管谁欺负你,就用力打他就行。”,渐渐地,他由一个受他人欺负的人转为一个欺负他人的人,由一个弱者变成一个大“魔王”。(父亲错误的引导方式)
综合分析与诊断
刘志祥目前要解决的主要有三方面问题:
1.学习习惯:他对学习没有多大的兴趣,上课做小动作,老师讲课他也不听,这是发展过程中的适应不良表现。这除了影响行为与人际协调外,还有对学习态度和方法等方面的影响。
2.人际交往问题:他的人际交往问题与他的攻击性行为密切相关。攻击性行为可能使他本人少受了“欺负”,但却引起了同学的“注意”,这些行为也就形成了他在别人眼中的“不良形象”。
3.攻击性行为:本案中的“攻击性行为”的最初形式是“被打”,而他打小朋友是角色的转换,但当他打了小朋友后没有任何的“惩罚”出现,就再一次证明了这种行为是可行的。“强者打人”与“弱者挨打”的体验在认知上让他强化了这种打人的行为,让他在认知上强化了这种行为的合理性。
具体措施:
1.改变环境,探寻意愿。我们积极向父母了解孩子的成长过程,并向家长反映该生的在校表现,让孩子感到他们的溺爱可能会给孩子带来什么样的后果;与此同时,我们还积极与孩子“交朋友”,从他的心底深处探寻到孩子其实还是想成为“好人”的。
2.制定目标,行为驱动。我举行了“事件处理智慧”的班队会,营造各种不同的“伤害事件”情境,让孩子表达“当时怎么想,想怎么做,感觉如何?”然后,我们评出班中最有爱心的孩子,进行榜样激励。
刘志祥同学逐渐明白了,自己的伤害行为会给受害者带来多大的痛苦,会给自己的成长带来多大的不利因素,他逐渐改变了自己的行为。令人惊喜的是,他的学习成绩也得到了大大的提高。
通过这一个个的案例,我明白了作为一名有责任心的教育工作者,要善待孩子的个性特长,这样,每一颗星星才能闪烁出自己的光辉。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吧,挖掘学生的个性宝藏吧。因为我们身边的每个孩子都是一个巨大的宝藏!
【教育反思】
1.充分的调查论证:孩子本没有先天的善恶分别,调查表明,问题儿童80%左右都是在家庭中形成。一个孩子,在学校中发生的故事远远没有在家庭中发生的故事多。以上的两个孩子的行为成因,都离不开家庭环境的影响。因此,转变孩子首要的是充分的调查论证。
2.耐心的宽容等待:孩子们长期遭遇行为危机,当然会形成不良习惯,而一种行为如果变成习惯,改变起来是比较困难的,因此,我们首先要有一颗等待的心,而且这颗心应该是善良的,是充满肯定和希望的。其实,改变自己的不良行为,对于孩子来说也有一个认识过程。以上两名孩子,其行为变化都经历了一个过程,他们总在内心里说:老师,请让我慢慢来。作为老师,自然需要一颗宽容等待的心。
3.精心的自我教育:教育总是外部条件和客观条件的相互沟通,最终改变自己的,一定是自己。因此,我们一定要设置一些教育情境,让孩子能够进行自我教育,这种自我教育的过程,可以让孩子感受到一种成功的愉悦,并强化自己的意志品质,最终使转化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