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工作坊教学模式是近年来在国内一线教学应用较为广泛的一种教学模式。本文在分析工作坊的历史背景及其主要特征的同时,选取了将工作坊应用于学生学习和专业实践方面的一些访谈反馈与学业成绩调查,以突出工作坊在实践教学中的一些主要优势。同时,以课题所在学院开展工作坊的实践为例,对工作坊教学模式中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
【关键词】工作坊实践教学模型制作
【分类号】G642
一、工作坊教学模式的背景与特征
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风景园林师劳伦斯·哈普林将“工作坊”的概念引入都市规划,而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跨界概念的出现使得工作坊概念进入其他领域,包括建筑设计、技术培训、高等教育等领域。在开展方式上,工作坊可以随着不同议题的产生而变更操作的手法,但其基本模式与概念架构是固定的,通常包括分享资讯、集中讨论、自由发言、深入设计等几个工作步骤。该模式应用于高等教学领域则有显著特点,即实践与专业课有较大的联系,作为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既是巩固专业课学习的方法,学生又可以在实践中获得新知。
随着社会对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以及“做中学”概念的不断推广,工作坊这种基于该理念的模式正在各类教育中普遍应用,尤其是港台地区应用尤为普遍。香港中文大学教育研究所开展过中文写作工作坊的探索。
二、建筑模型设计课程及其存在问题
建筑模型是将建筑的结构设计、室内设计与场地设计等相关理念付诸实践的途径,它展示了设计师对建筑的把握,引导之后的设计思维,是工程设计上不容忽视的重要概念。建筑模型设计课程是一门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建筑表现能力和专业综合能力的专业实践课程,对学生培养设计兴趣,完善学生设计内容,更直观地推进设计的进程,活跃设计思维有积极作用。而传统的建筑模型课程存在不足之处。
建筑模型设计是一门基础性课程,随着建筑三维空间的注重,该课程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现今高校的模型课程大多从常用工具介绍与制作方法着手,教师则结合同期设计课程或课题组实际设计项目,完成该设计的教学。也有教师加入经典建筑制作作业作为课程成果。这种传统授课方式存在一些共通性的不足,例如内容的扁平化、表达程序化、思维固定化教学实践脱节化等等。
三、工作坊模式在建筑模型教学的应用
本课题针对自身课程设置、学生学习能力、资金配置等多方面因素,在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建工学院的建筑工程技术、建筑工程管理及建筑装饰工程的学生中开展工作坊教学模式试点,在一般的模型设计课程之外,向学生开放工作坊。学生可以在课上或者课余时间进行自主的探索,学校与教师不对此做过多干涉。该教学模式实行已近1年,通过对学生的访谈发现,大多数学生表示学习兴趣更加浓厚,比起理论学习,他们更喜欢自身实践,之前的实践操作缺乏场地、工具、材料、资金等支持,而工作坊的出现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学生学业水平得到了提高,在工作坊模式下,模型制作成绩、理论考试成绩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学生表示,自身实践是另一种学习,甚至比看书复习更有成效。除此之外,工作坊的模式给学生模型制作提供了个良好的平台,学生可以制作出更优秀的建筑模型,在学院、宁波市乃至全国的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
四、工作坊模式在建筑模型教学应用的实效
相对传统主要局限于课堂的模型课程,通过工作坊教学模式改变模型课程内容扁平化,提倡建筑模型设计整体性,从课题项目场地、建筑与结构不同层次的问题,要求学生在设计中解决预设问题,在解答问题的同时引发学生对各层次设计的关注,充实学生对设计内涵的认识,建立对设计过程的完整认知。
另一方面通过模型的制作,能够培养学生建筑设计的空间思维意识和方法,建立从二维的平面设计到三维的立体空间设计的思维方法的转换。在构思的每一个阶段中,建筑模型对开拓设计思维、变换设计手法、提高设计认识起着积极的作用。
该模式强调互动型教学方式,教师鼓励学生分组合作,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与相互讨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获知设计基本知识与设计规律。通过不同职务教师参与学生模型制作交流,并给予学生帮助、指点,增加学生对问题理解的深度和广度,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专业认同感与专业素养,同时加强了建筑专业课程间的互动。
五、工作坊教学模式下的教师角色
教师的角色总是与所处的特定时代背景和社会条件密切相关,因而也是随着教育模式发展而变化的。相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工作坊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是全新而开放式的,指导教师是工作坊的负责人,他们领导着学生学习与实践,协调并且统一两者之间的关系。在这种模式下,教师的角色要实现转变。
教师要实现从备课者向领路人角色转变。在工作坊教育模式下,建筑模型制作的主题和项目要由教师来选择和确定,而探索则由学生自主完成,只有当学生偏离正确方向时,教师方可指导。
教师要适应好参与者的角色。传统的课堂师生互动仅局限于提问解答等形式,而在工作坊模式下,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切身的指导,共同参与模型制作,实现师生间近距离的互动交流。这也是需要教师完成的角色转变。
六、总结
实践表明,建筑模型设计工作坊模式的教学实践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工作坊教学模式重在教学互动,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动”起来,在实践中学习。同时,工作坊教学模式中团队合作、反思等环节,强调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协商的关系,要求教师在互动、和谐、宽松的环境中教学,摆脱以往教与学脱节的局面,把教与学的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让两者相互作用、相得益彰、和谐发展。
感谢:2015年度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改革项目jg15024资助。
【关键词】工作坊实践教学模型制作
【分类号】G642
一、工作坊教学模式的背景与特征
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风景园林师劳伦斯·哈普林将“工作坊”的概念引入都市规划,而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跨界概念的出现使得工作坊概念进入其他领域,包括建筑设计、技术培训、高等教育等领域。在开展方式上,工作坊可以随着不同议题的产生而变更操作的手法,但其基本模式与概念架构是固定的,通常包括分享资讯、集中讨论、自由发言、深入设计等几个工作步骤。该模式应用于高等教学领域则有显著特点,即实践与专业课有较大的联系,作为学生学习的第二课堂,既是巩固专业课学习的方法,学生又可以在实践中获得新知。
随着社会对创新型、应用型人才的需求以及“做中学”概念的不断推广,工作坊这种基于该理念的模式正在各类教育中普遍应用,尤其是港台地区应用尤为普遍。香港中文大学教育研究所开展过中文写作工作坊的探索。
二、建筑模型设计课程及其存在问题
建筑模型是将建筑的结构设计、室内设计与场地设计等相关理念付诸实践的途径,它展示了设计师对建筑的把握,引导之后的设计思维,是工程设计上不容忽视的重要概念。建筑模型设计课程是一门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建筑表现能力和专业综合能力的专业实践课程,对学生培养设计兴趣,完善学生设计内容,更直观地推进设计的进程,活跃设计思维有积极作用。而传统的建筑模型课程存在不足之处。
建筑模型设计是一门基础性课程,随着建筑三维空间的注重,该课程也越来越受到重视。现今高校的模型课程大多从常用工具介绍与制作方法着手,教师则结合同期设计课程或课题组实际设计项目,完成该设计的教学。也有教师加入经典建筑制作作业作为课程成果。这种传统授课方式存在一些共通性的不足,例如内容的扁平化、表达程序化、思维固定化教学实践脱节化等等。
三、工作坊模式在建筑模型教学的应用
本课题针对自身课程设置、学生学习能力、资金配置等多方面因素,在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建工学院的建筑工程技术、建筑工程管理及建筑装饰工程的学生中开展工作坊教学模式试点,在一般的模型设计课程之外,向学生开放工作坊。学生可以在课上或者课余时间进行自主的探索,学校与教师不对此做过多干涉。该教学模式实行已近1年,通过对学生的访谈发现,大多数学生表示学习兴趣更加浓厚,比起理论学习,他们更喜欢自身实践,之前的实践操作缺乏场地、工具、材料、资金等支持,而工作坊的出现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
学生学业水平得到了提高,在工作坊模式下,模型制作成绩、理论考试成绩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学生表示,自身实践是另一种学习,甚至比看书复习更有成效。除此之外,工作坊的模式给学生模型制作提供了个良好的平台,学生可以制作出更优秀的建筑模型,在学院、宁波市乃至全国的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
四、工作坊模式在建筑模型教学应用的实效
相对传统主要局限于课堂的模型课程,通过工作坊教学模式改变模型课程内容扁平化,提倡建筑模型设计整体性,从课题项目场地、建筑与结构不同层次的问题,要求学生在设计中解决预设问题,在解答问题的同时引发学生对各层次设计的关注,充实学生对设计内涵的认识,建立对设计过程的完整认知。
另一方面通过模型的制作,能够培养学生建筑设计的空间思维意识和方法,建立从二维的平面设计到三维的立体空间设计的思维方法的转换。在构思的每一个阶段中,建筑模型对开拓设计思维、变换设计手法、提高设计认识起着积极的作用。
该模式强调互动型教学方式,教师鼓励学生分组合作,学生通过自己的探究与相互讨论,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步获知设计基本知识与设计规律。通过不同职务教师参与学生模型制作交流,并给予学生帮助、指点,增加学生对问题理解的深度和广度,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专业认同感与专业素养,同时加强了建筑专业课程间的互动。
五、工作坊教学模式下的教师角色
教师的角色总是与所处的特定时代背景和社会条件密切相关,因而也是随着教育模式发展而变化的。相对于传统的课堂教学,工作坊教学模式下的课堂是全新而开放式的,指导教师是工作坊的负责人,他们领导着学生学习与实践,协调并且统一两者之间的关系。在这种模式下,教师的角色要实现转变。
教师要实现从备课者向领路人角色转变。在工作坊教育模式下,建筑模型制作的主题和项目要由教师来选择和确定,而探索则由学生自主完成,只有当学生偏离正确方向时,教师方可指导。
教师要适应好参与者的角色。传统的课堂师生互动仅局限于提问解答等形式,而在工作坊模式下,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切身的指导,共同参与模型制作,实现师生间近距离的互动交流。这也是需要教师完成的角色转变。
六、总结
实践表明,建筑模型设计工作坊模式的教学实践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既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工作坊教学模式重在教学互动,创造良好的学习环境,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动”起来,在实践中学习。同时,工作坊教学模式中团队合作、反思等环节,强调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协商的关系,要求教师在互动、和谐、宽松的环境中教学,摆脱以往教与学脱节的局面,把教与学的过程有机地结合起来,让两者相互作用、相得益彰、和谐发展。
感谢:2015年度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教学改革项目jg15024资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