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思维热火 徜徉高效课堂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coneon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这一大背景下,教学中掀起了一股讨论热潮,合作、探究学习已成为学习的主旋律。然而,这种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往往容易步入误区,有些课堂看似热烈地开展着讨论活动,其实是学生在配合教师的表演。这样的课堂讨论不仅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反而降低了课堂效率。
  有效的课堂讨论是在互动的课堂情境中,针对师生共同关注的问题进行严谨思维的过程,它往往需要教师精心地选择与创设,有效地组织与指导,需要学生积极地参与和反馈。
  一、精心地选择与创设
  由于受到教材范围及内容的限定,在一堂课中,教师真正需要组织学生讨论、探究的问题其实并不太多,一般都是那些涉及文本核心的问题,或是教学环节中的主要问题。有的教师为了制造热闹的教学场面,根本不考虑教学内容需要而生搬硬套,导致课堂讨论浮于形式。这不仅不能产生好的教学效果,反而容易使学生养成遇到问题不独立思考的习惯。因此,在备课时,教师一定要慎重确定课堂讨论的问题,而且要以准确的表达,让学生明确讨论的方向。
  如在教学《广玉兰》这一课时,我引导学生努力发现文章的主旨句——“我爱广玉兰的幽香与纯洁,更爱广玉兰无比旺盛的生命力”,紧扣作者的情感意旨,抛出“随文识花”的教学主环节。我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读课文,在字里行间感受广玉兰的幽香、纯洁和旺盛的生命力,试着与伙伴分享广玉兰哪个方面的特点给自己留下了最深刻的印象。然后即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帮助学生在较明确的目标指引下,紧扣文本内容展开扎实有效的讨论。
  二、有效地组织与指导
  课堂讨论是学生合作探究成果的展现。学生由于存在着知识积累及学习能力的差异,往往对同一个问题的认识有深有浅,因此在讨论过程中会出现一些在教师预设之外的情况。这就要求教师善于引导、调控课堂讨论活动,采取恰当的组织形式带领学生思考,指导思考的方向。
  教学《广玉兰》这一课,在组织课堂讨论时,除了为学生精心选择问题并创设讨论情境外,我还结合学生的学情来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在学生讨论前,我先给他们独立思考的时间,让每个学生都拥有自己的思维空间,让讨论不流于形式,不急功近利。同时,我还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你特别关注到了什么地方?这些地方给你怎样的感受?把它们划出来并尝试做批注。”让学生在写批注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鼓励他们把自己的观点、看法大胆地表达出来。
  在讨论过程中,我不仅是组织者、引导者、促进者,更是个参与者。我认真倾听,及时引导学生对问题做进一步的思考和探讨,鼓励学生在互相交流中形成新的感受,同时也参与学生的讨论活动,表达出自己的感受和意见;密切关注讨论的动态,使课堂讨论始终围绕讨论的主题展开,而不至于偏题、跑题;对于好的想法和认识提出表扬,中肯地提出指导性建议。这样,既能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感,又能促使他们以更积极的心态投入学习中,激发学生更大的学习热情和动力。
  三、积极地参与和反馈
  在《广玉兰》的教学过程中,有一个小组的学生探讨广玉兰“旺盛的生命力”这部分内容。在组长的带领下,这个小组开始了热烈的讨论。但小组内的气氛明显与其他组不一样,讨论渐渐变成了组长一个人的演说,其他成员大多只是默默地点头,或者悄声一个人说着。待到这个小组展示学习成果时,仍旧是组长一个人承担了任务,表达了个人的观点。这不得不让人怀疑那份热情高涨到底有几分实在。
  教师应该怎样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提高讨论的效果呢?我想,教师可以在平时就注意观察学生的参与讨论的情况,通过教给学生倾听、评价、发表自己看法等必要的讨论技巧,鼓励、引导所有的学生一起参与讨论。比如,从简短的发言开始练习,善于发现他们的闪光点,及时给予肯定,充分尊重每一个学生,让他们保持对课堂思考的积极性和自信心。当学生具备了这份自信之后,相信他们参与讨论的欲望也就油然而生了。
  同时要注意,在平时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忽略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课堂讨论是以学生自主、独立地学习为首要条件的。学习是学生内心的感受过程,没有充裕时间进行独立思考,他们的学习就只能是蜻蜓点水,很难有真正的效果。学生只有自己有了想法,才能有和小组成员交流和讨论的源泉。因此,教师在提出问题后,首先要给学生一定的思考时间和环境,才能使他们有话可说,有观点可讲,讨论才会深入有效。
  新课程为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能力创设了广阔的空间,只要教师能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努力提高讨论的有效性,燃起思维撞击的热火,让学生自由、自主地徜徉,就能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责编侯艳星)
其他文献
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指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让学生获得足够多的语文知识及能力素养的提高与发展,使学生在语文素养方面得到提高与完善。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发展,如何有效地进行课文教学是摆在我们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那么,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我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以自主学习激发阅读兴趣——有效性阅读的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领路人”。可是,好多学生在学习语文时感觉味同嚼蜡,了无兴趣。不
小学生习作原本就是一件容易的事、轻松的事、快乐的事。不是吗?习作就是学习“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并且在表达方法上完全可以根据需要,随心所欲、自由灵活。  倒是因为以往教师对学生可以“写什么”、应该“怎样写”,设置的框框太多、要求过高,于是人为地渲染出一种习作难、习作神秘的氛围。学生呢,愈加产生了畏惧情绪,每次习作必等待教师指导,否则便不知从何下笔。倒是因以往教师在学生写前指导失当,堵塞了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这清楚地表明写作能力涵盖了所有语文素养,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集中体现和最高呈现,它也必然涵盖了阅读素养与听说素养。严格说来,写作能力不仅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而且是人的整体、全面素养的体现。因此,语文课程目标可径直设定为培育“写作素养”。  一  “表现一存在论”语文学,把培养写作者、立言者作为语文课程的总目标,把培育与其
近年来,作文教学方面的研究和改革,虽然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显著的成绩,但“作文难”的问题依然困扰着学校的作文教学,学生畏惧、厌倦写作的现象依然存在。学生的写作活动是一个涉及多种能力的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所以,在这项活动之前,他们常常产生一种畏难的心理障碍。学生视作文如畏途,发出“作文难,难于上青天”的慨叹。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根本谈不上作文的乐趣与成功。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首先要激发学生作文的
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写作知识的教学力求精要有用”,“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通过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在自读自悟和比较中,感知“自述”的形式,并适时引导学生转换角色抓住特征,进行合理想象,有序表达。  教学目标:  1.读懂例文《小闹钟的自述》和《小溪流的自述》中的片段,学会用拟人化手法介绍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并领悟这样写
习作内容  一个特点鲜明的人,总是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即使偶尔见上一面,他(她)的音容笑貌、举手投足,也会留在心中挥之不去。这次习作,我们就来写这样一个人,可以是身边熟悉的人,也可以是偶尔见到的陌生人。写的时候,试着运用课文中一些写人的方法,写出他某一方面的特点。写完以后,同学之间互相评一评、改一改,让人物特点更加突出。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
当下,“减负增效”是教育的热门话题,“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快乐还给学生,把轻书包还给学生”,是教育的热门口号。如何在“减负”的背景下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减负不减质、减负增效”,让学生轻松快乐地学习,是我们应该深思的问题。笔者所任教的是二年级语文,在教学过程中,不难发现作业给我们带来的重复抄写、高耗低效;千篇一律、好高骛远;内容单一、思维定式等困惑。  在教学实践中,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尝试改进。  一、
《语文课程标准》建议:“口语交际是听说双方的互动过程。教学活动主要应在具体的交际情境中进行。”“努力选择贴近生活的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教学”,“鼓励学生在各科教学活动以及日常生活中锻炼口语交际能力”。现将笔者执教一年级以来实施口语交际教学的实践及体会写于笔端,以求教于各位同行。    一、大胆创新,挖掘教材中口语交际的互动因子    苏教版第一册语文教材中安排了六次口语交际练习。这些话题来源于
《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以“异国风情”为专题,旨在为学生打开一扇异国文化的窗口,向学生展示一幅幅多姿多彩的异国风情画卷。关于本组教材的学习,教材中的导语提出了明确的要求:一是要抓住主要内容,了解不同地域的民族风情特点,增长见识;二是要揣摩作者是怎样写出景物、风情特点的,学习运用作者的写作方法;三是要注意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言;四是要从实际出发,根据各自条件,通过多种途径尽可能多地搜集资料,以丰富对异
对于小学语文略读课文的教学,往往出现两种倾向,要么与精读课文的教学没有什么区别,字词句段、篇章结构,面面俱到、精雕细琢;要么就轻描淡写、囫囵吞枣,一读带过,学生根本没有留下什么印象。那么,略读课文教学什么该略,什么不该略呢?    一、缕缕思考略读教学的“略”    1.目标宜简,不宜繁——教学目标的“略”  这里的“略”指的是别把目标定得太全面、太细致,可以简单点。  观看了一位优秀教师执教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