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活转换角色 让物品会说话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5152577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写作知识的教学力求精要有用”,“让学生在写作实践中学会写作”。因此,在教学设计中,我通过创设情境,将学生带入想象的空间,让学生在自读自悟和比较中,感知“自述”的形式,并适时引导学生转换角色抓住特征,进行合理想象,有序表达。
  教学目标:
  1.读懂例文《小闹钟的自述》和《小溪流的自述》中的片段,学会用拟人化手法介绍生活中常见的事物,并领悟这样写的好处。
  2.抓住特点介绍事物,展开丰富的想象,写得具体、生动。
  教学过程:
  一、谜语竞猜,激发兴趣
  1.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些谜语(出示):
  我的身体细又长,头长白毛身上光,生来就爱讲卫生,天天嘴里走两趟。 ——(打一生活用品)(牙刷)
  我总是身穿绿衣裳,肚里水汪汪,生的子儿多,个个黑脸庞。 ——(打一水果)(西瓜)
  2.刚才的谜语同学们都猜对了,真聪明!谁能告诉老师,为什么你一下子就猜中了?
  3.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小结:这些谜语都抓住了事物的特点,说出了它的特征(板书:特征),所以同学们一下子就能猜对!
  4.是的,自然界中有许多不会说话的事物,它们每天和我们朝夕相处,比如你的钢笔、你爱吃的面包。现在请你张开想象的翅膀,走进哈利·波特的魔法教室。(课件:穿越时光隧道)啊,多么神奇呀!你们都有了魔法,现在就变个身吧,你们最想变成什么?(学生交流)
  5.假如有一天,你最想变成的这种事物突然开口说话了,想想看,它会说些什么呢?
  【设计意图】完成角色转换是写好此篇习作的关键。先用谜语竞猜形式轻松自然地导入,激发学生习作的兴趣,为初步感知什么是“自述”作好铺垫。在学生有了一定认知的基础上,通过语言描绘创设情境,使学生迅速转入角色,从而打开习作灵感的通道。
  
  二、研读例文,感知学法
  1.昨天,老师床头的小闹钟,突然被施加魔法就开口说话了,你听他是怎样介绍自己的?学习例文《小闹钟的自述》。
  2.出示小闹钟插图及片段,师口述(声情并茂地):
  我是一只小闹钟,身体只有人的巴掌那么大。全身是天蓝色的,透明的玻璃罩里,时针、分针、秒针,“滴答滴答”地走个不停。我的背后有调节时间的旋钮和改变报时音乐的操纵杆……
  你们觉得小闹钟介绍得怎么样?(板书:具体、生动)
  3.像小闹钟那样,用第一人称“我”来介绍自己的某些特点的,这样的形式就叫“自述”(板书:自述),采用自述的方式介绍会让文章更生动更有趣。
  4.小闹钟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自己的?学生交流,教师点拨,并板书特征(样子、作用)。
  【设计意图】引领学生研读例文“写什么”、“怎样写”是学习写作的切入点。此环节目的是面向全体,让学生知道“怎样写”就是抓住特征,也让例文所述事物在学生的心中具体起来、形象起来,拟人的写作方法在学生的脑海中清晰起来。
  
  三、品读领悟,拓展写法
  1.那么,是不是所有的事物都应该从样子、作用等方面去介绍呢?事物的特征都是不同的(板书:与众不同),因此介绍的内容也是不同的。
  2.课前,我们已经阅读了一些片段,现在请你再快速浏览一下,(课件出示课外的自述片段)选择其中的一个事物说说他介绍了自己的哪些方面?(学生交流)
  3.小结:今天,我们的魔法教室里有很多事物想开口说话,有花草树木,有鸟兽虫鱼,有日月星辰……我们说的角度、方法也应该是多样的。只有这样,你才能说出自己的特征,说出自己的个性。
  【设计意图】课前给学生提供丰富的阅读资料,使学生通过阅读对不同写法有初步认识。此处着重引导学生说出事物的与众不同的“个性”,只有做到这一点,学生习作才会个性飞扬。
  
  四、指导习作,点拨思路
  1.现在你打算从哪几个方面介绍?请选择你感到最有意思的某个方面和小伙伴们交流。
  2.看到你们一个个眉飞色舞、神采飞扬的样子,老师就知道你们的介绍一定很精彩,谁愿意来?老师可要评选咱们班的“口头作文大王”。(指名口述,教师适时点拨)
  3.进一步明确本次习作的要求:提示开头可以用打招呼的形式,也可以用谜语的形式,题目可以用“××的自述”,更欢迎大家自己另外起一个有意思、有个性的题目。
  4.学生习作,教师巡视指导。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教师以极富激励性和欣赏性的语言激发学生开阔思路并给学生提供必要的援助与启迪,因为有了以上的素材储备,感情积累和写法的引导、铺垫,让学生写作则水到渠成了。
  
  五、交流评议,推荐获奖
  1.课件出示奖项,解释获奖名称含义:(1)妙笔生花奖;(2)奇思妙想奖;(3)真情实感奖;(4)火眼金睛奖。
  2.出示某学生的作文片段,师生共同评议写得怎样。(点评习作,评选奖项)
  3.“文章不厌百回改”,要学会欣赏别人的习作,也要学会修改自己的习作,这样才是真正会学习的孩子。对照习作要求,看谁修改后的作文更精彩。(学生自我修改,展示作品,评议颁奖)
  【设计意图】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展示自我的机会,懂得习作要与他人交流,通过评选奖项,鼓励学生自我修改,并进一步感悟“自述”的写法。
  (责编陈剑平)
其他文献
在凤凰语文网上看到过这样一个帖子——第三届“七彩语文杯”全国小学语文素养大赛之最:“最给力的才艺表演:13号选手的双手书法;最有创意的表演:8号选手的才艺表演《断尾巴的狼》 ,用鸡毛掸子做尾巴,令全场笑声不断,这就是创意啊!最有趣的名字:6号选手——‘小龙女’;7号选手——‘小美女’;8号选手——‘大灰狼’;12号选手——‘大姑娘美’;14号选手——‘背带裙’……”不知何时,公开课成了一场“秀”。
“课例研训模式”,因其“名师示范、同伴互动、专家引领、智慧共享、共同提高”的过程性研训特征,近年来逐步成为中小学教师培训的主要模式之一,为学科教研员、基层教师专业成长搭建了互动、相长的研训平台。笔者在观摩、学习各地所开展的该项研训活动中注意到:活动更多地聚焦于“名师示范”和“专家引领”两个环节,不同程度地淡化了参训教师在这一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从而导致了研训活动价值的流失。值得注意的是,上述的两个环
“师生互动”已成为新课改以来评价一堂课是否成功的关键词之一。新课改不再浓墨重彩地关注教师的“教”,更多的是细致入微地关注学生的“学”。最近笔者作为评委,观摩了市级青年教师基本功比武活动。比武内容以五年级《望月》一课为例,进行“同题异构”的说课和上课。一位教师因独具匠心的教学设计、娴熟的多媒体演示、出色的演讲才华在说课比赛中脱颖而出,但在上课时却因课堂中多次“冷场”而被刷下去,甚是可惜。其根本原因是
我们的先人日落而息,日出而作,敏锐地感受着物候的变化。在春花、夏雨、秋风、冬雪中,先人们和大自然对话,为我们留下了一首首伟大的诗歌。中国何以成为中国?那些伟大的诗歌就是民族符号啊!那是专属我们中国人的心灵情感和生活方式的记录。  一、触摸灵魂,体会心境  若要与遥隔千年的文化巨人对话,更应该了解他们的时代,了解他们的思想脉搏如何跟着命运在跳动。如果不了解诗人杜甫怀才不遇、颠沛流离的一生,怎么能读懂
课程改革的核心和关键是课堂教学。课程改革的深入,给比较沉闷的语文教学注入了生机和活力,同时也带来了只重形式,盲目跟风,全盘否定传统优秀教学方法的不良现象。究竟什么是语文课呢?语文课就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语文的课程,是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程,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程,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课程。那么,如何解决课程改革进程中出现的问题,实现我们所追求的理想语文课堂呢?    一、避
教学理念:  《西游记》是我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在国内可谓妇孺皆知。其想象新奇,上天下地,出神入化,可谓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  在导读课上,我首先把“激发学生持续阅读的欲望”作为本次教学的首要目标:从读目录激发学生去读未知故事的欲望;从读到一半被打断来激发学生去读未读完故事的欲望;从八戒这个有趣的人物激发学生去了解其他人物的欲望。教学环环相扣,从而引发学生在课后还会不断地持续阅读。  其次,我在
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指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让学生获得足够多的语文知识及能力素养的提高与发展,使学生在语文素养方面得到提高与完善。随着新课改的不断发展,如何有效地进行课文教学是摆在我们语文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那么,如何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我从以下几方面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以自主学习激发阅读兴趣——有效性阅读的前提  兴趣是最好的“领路人”。可是,好多学生在学习语文时感觉味同嚼蜡,了无兴趣。不
小学生习作原本就是一件容易的事、轻松的事、快乐的事。不是吗?习作就是学习“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并且在表达方法上完全可以根据需要,随心所欲、自由灵活。  倒是因为以往教师对学生可以“写什么”、应该“怎样写”,设置的框框太多、要求过高,于是人为地渲染出一种习作难、习作神秘的氛围。学生呢,愈加产生了畏惧情绪,每次习作必等待教师指导,否则便不知从何下笔。倒是因以往教师在学生写前指导失当,堵塞了学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这清楚地表明写作能力涵盖了所有语文素养,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集中体现和最高呈现,它也必然涵盖了阅读素养与听说素养。严格说来,写作能力不仅是语文素养的综合体现,而且是人的整体、全面素养的体现。因此,语文课程目标可径直设定为培育“写作素养”。  一  “表现一存在论”语文学,把培养写作者、立言者作为语文课程的总目标,把培育与其
近年来,作文教学方面的研究和改革,虽然取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显著的成绩,但“作文难”的问题依然困扰着学校的作文教学,学生畏惧、厌倦写作的现象依然存在。学生的写作活动是一个涉及多种能力的复杂的心智活动过程。所以,在这项活动之前,他们常常产生一种畏难的心理障碍。学生视作文如畏途,发出“作文难,难于上青天”的慨叹。在这样的心理状态下,根本谈不上作文的乐趣与成功。要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首先要激发学生作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