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阐述了国家创新系统的内涵,构成要素及运行的基本原理,并对系统的功能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国家创新系统需要关注的方面和相关对策。
【关键词】国家创新系统;功能;意义
中图分类号:TP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09)05-0242-01
在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科技进步的条件下,新技术的创新与开发已成为影响一个国家综合国力与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构建国家创新系统,对于推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增强国家的综合竞争能力和实现民族进步的目标,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
1 国家创新系统的内涵
1.1 构成要素
所谓国家创新系统是指“一个国家内各有关部门和机构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推动创新的网络,是由经济和科技的组织机构组成的创新推动网络。”一个健全的国家创新系统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主要包括三种类型的要素:
(1)系统的主体要素。包括企业、大学、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教育培训机构和政府服务部门等。其中,企业是核心主体,是技术创新活动的直接实现者;金融机构、科研机构和教育培训机构分别为企业提供创新活动所需的资金、知识和人力资源;政府对这三种资源创新进行合理配置。
(2)系统的功能要素。包括科学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产业创新和制度创新等。其中,科学创新是基础,技术创新是关键,产品和产业创新是动力,制度创新是保证。系统要素间的联系与互动体现为三种创新资源在各要素间的流动。
(3)系统的环境要素。包括体制、运行机制、管理和保障条件等。环境要素是系统能否实施并取得成效的调控和制约因素,它由一个国家的科技、经济体制和政府的职能定位共同构成。
1.2 国家创新系统的功能分析
⑴克服市场失灵
市场在基础研究、公益性知识等方面存在失灵问题。传统的解决方法是:①加强政府对社会必需的基础研究和技术领域研究的资金支持;②建立健全知识领域与经济活动之间的中间机构;③扩大对外技术交流;④开辟高技术园区等。这些措施均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它们之间缺乏协调不能形成组合效应。
⑵防范政府失灵
创新系统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建制,企业及其创新能力是该体系的核心环节。在这一体系中,技术变革已不再是在线性序列上单向作用的产物,而是不同行为者和社会建制相互作用的结果,创新出现在国家创新体系内部的反馈环之中。企业的中心地位和对政府的多元约束可以抑制政府对创新的过度干预,可以有效防范政府行为对创新活动的扭曲。
⑶缓解系统性失灵
创新系统是一个强调系统化的社会工程,它维护市场机制,但也主张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强调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但也重视大学和研究机构的重要作用。它是这样一个综合体:“创新需要使不同行为者之间进行交流,并且在科学研究、工程实施、产品开发、生产制造和市场销售之间进行反馈。在这个系统中,相互之间的互动作用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创新成效和整个经济体系”。
3 我国国家创新系统存在的问题
3.1 科技体制改革力度不够
我国市场经济尚不完善,一方面政府干预过多,在科研立项、科研方向的选择及投入等方面管的过多过死,使企业感到无所适从。另一方面,在宏观调控及环境建设方面的管理又缺乏力度。计划经济体制造成的经济与科研脱离的现象也未得到很好的解决。各部门之间不能很好的相互衔接、协调,使得市场在资源配置、拉动需求方面显得乏力,政府未能发挥很好的推动作用。
3.2 企业尚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在我国,以国有汽油为例,由于产权不清,管理体制不合理,创新的组织机制也不健全,企业缺乏创新的动力和相应的实力,造成企业对技术创新投入不足,技术开发能力薄弱,多数企业均以引进现有技术为主,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据统计,全国大中型企业的研究开发经费只占销售额的0.39%,即使高科技企业也只占0.6%,全国的技术开发经费只有35%来自企业。
3.3 简单的线性创新模式没有改变
我国知识的流动模式是很简单的线性模式;科研部门为创新的起点,创新成果通过各种方式流向企业,企业成为创新成果的被动接收者。而现实中,创新是各种行为者与机构之间的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产生与系统的各个环节及其循环之中。
3.4 科技系统要素配置不合理。
科技系统要素资源配置不合理,使得科技信息咨询服务,科技成果价值评估、投资顾问、技术创新服务等体系不健全,技术中介服务和管理十分薄弱。几大科技力量基本上维持部门所有、自成一体的状况,许多机构重复设置,同一水平重复选题,成果归部门所有,很难推广应用,科技的整体实力和潜力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4 加快国家创新系统建设的对策
4.1 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国家创新系统
系统在今后构建和发展中应形成这样一个有效的结构:一是应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知识应用和创新体系、以企业和国家使命性的开发型研究机构为主体的开发型研究体系、以国立公共研究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高校为主体的基础研究体系及以高校为主的基础知识和应用知识的生产和传播体系;二是要形成以教育、培训、金融等中介服务机构等为主的创新支撑体系;三是以国家科技计划和创新战略为引导的创新引导体系;四是以市场激励与国家调控政策相结合的激励制度体系。
4.2 要明确政府在创新系统的制度安排方面的作用
政府應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既保持足够的私人刺激以鼓励创新,又保持足够的公有性以促进技术的广泛运用。
①健全有利于创新的制度。包括与创新直接相关的技术标准、风险管理制度、知识产权制度、奖励制度、评价体系、科技咨询和服务体系、税收制度以及不直接相关的金融制度、分配制度等,还包括有关的社会文化价值观,为创新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②不断推出大型的科技发展计划,促进系统要素,特别是政府与企业、研究机构之间的互动。同时政府应加强创新组织之间、创新组织与相关支撑机构之间的联系,形成联系密切的、互动的知识流动网络,从而提高系统的效率。
③加强知识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政府的直接投资,项目、财政、税收等方面的优惠,牵动社会各方面的投入,建成可以支撑不断创新的知识基础设施,包括大量图书馆、博物馆、计算机网络基础、通信网络、资料采集处理中心以及教育培训机构。
参考文献:
[1] 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J].学术探索.2001,(5).
[2] 盛昭瀚、蒋德鹏.演化经济学 [M].上海三联书店 .2002.
【关键词】国家创新系统;功能;意义
中图分类号:TP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83(2009)05-0242-01
在经济发展越来越依赖科技进步的条件下,新技术的创新与开发已成为影响一个国家综合国力与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标志。构建国家创新系统,对于推动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增强国家的综合竞争能力和实现民族进步的目标,具有越来越重要的意义。
1 国家创新系统的内涵
1.1 构成要素
所谓国家创新系统是指“一个国家内各有关部门和机构间相互作用而形成的推动创新的网络,是由经济和科技的组织机构组成的创新推动网络。”一个健全的国家创新系统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主要包括三种类型的要素:
(1)系统的主体要素。包括企业、大学、科研机构、中介服务机构、教育培训机构和政府服务部门等。其中,企业是核心主体,是技术创新活动的直接实现者;金融机构、科研机构和教育培训机构分别为企业提供创新活动所需的资金、知识和人力资源;政府对这三种资源创新进行合理配置。
(2)系统的功能要素。包括科学创新、技术创新、产品创新、产业创新和制度创新等。其中,科学创新是基础,技术创新是关键,产品和产业创新是动力,制度创新是保证。系统要素间的联系与互动体现为三种创新资源在各要素间的流动。
(3)系统的环境要素。包括体制、运行机制、管理和保障条件等。环境要素是系统能否实施并取得成效的调控和制约因素,它由一个国家的科技、经济体制和政府的职能定位共同构成。
1.2 国家创新系统的功能分析
⑴克服市场失灵
市场在基础研究、公益性知识等方面存在失灵问题。传统的解决方法是:①加强政府对社会必需的基础研究和技术领域研究的资金支持;②建立健全知识领域与经济活动之间的中间机构;③扩大对外技术交流;④开辟高技术园区等。这些措施均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它们之间缺乏协调不能形成组合效应。
⑵防范政府失灵
创新系统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建制,企业及其创新能力是该体系的核心环节。在这一体系中,技术变革已不再是在线性序列上单向作用的产物,而是不同行为者和社会建制相互作用的结果,创新出现在国家创新体系内部的反馈环之中。企业的中心地位和对政府的多元约束可以抑制政府对创新的过度干预,可以有效防范政府行为对创新活动的扭曲。
⑶缓解系统性失灵
创新系统是一个强调系统化的社会工程,它维护市场机制,但也主张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强调企业是创新的主体,但也重视大学和研究机构的重要作用。它是这样一个综合体:“创新需要使不同行为者之间进行交流,并且在科学研究、工程实施、产品开发、生产制造和市场销售之间进行反馈。在这个系统中,相互之间的互动作用直接影响着企业的创新成效和整个经济体系”。
3 我国国家创新系统存在的问题
3.1 科技体制改革力度不够
我国市场经济尚不完善,一方面政府干预过多,在科研立项、科研方向的选择及投入等方面管的过多过死,使企业感到无所适从。另一方面,在宏观调控及环境建设方面的管理又缺乏力度。计划经济体制造成的经济与科研脱离的现象也未得到很好的解决。各部门之间不能很好的相互衔接、协调,使得市场在资源配置、拉动需求方面显得乏力,政府未能发挥很好的推动作用。
3.2 企业尚未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在我国,以国有汽油为例,由于产权不清,管理体制不合理,创新的组织机制也不健全,企业缺乏创新的动力和相应的实力,造成企业对技术创新投入不足,技术开发能力薄弱,多数企业均以引进现有技术为主,没有形成自己的核心技术。据统计,全国大中型企业的研究开发经费只占销售额的0.39%,即使高科技企业也只占0.6%,全国的技术开发经费只有35%来自企业。
3.3 简单的线性创新模式没有改变
我国知识的流动模式是很简单的线性模式;科研部门为创新的起点,创新成果通过各种方式流向企业,企业成为创新成果的被动接收者。而现实中,创新是各种行为者与机构之间的复杂的相互作用的结果,产生与系统的各个环节及其循环之中。
3.4 科技系统要素配置不合理。
科技系统要素资源配置不合理,使得科技信息咨询服务,科技成果价值评估、投资顾问、技术创新服务等体系不健全,技术中介服务和管理十分薄弱。几大科技力量基本上维持部门所有、自成一体的状况,许多机构重复设置,同一水平重复选题,成果归部门所有,很难推广应用,科技的整体实力和潜力不能得到充分发挥。
4 加快国家创新系统建设的对策
4.1 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国家创新系统
系统在今后构建和发展中应形成这样一个有效的结构:一是应形成以企业为主体的知识应用和创新体系、以企业和国家使命性的开发型研究机构为主体的开发型研究体系、以国立公共研究所、国家重点实验室和高校为主体的基础研究体系及以高校为主的基础知识和应用知识的生产和传播体系;二是要形成以教育、培训、金融等中介服务机构等为主的创新支撑体系;三是以国家科技计划和创新战略为引导的创新引导体系;四是以市场激励与国家调控政策相结合的激励制度体系。
4.2 要明确政府在创新系统的制度安排方面的作用
政府應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安排,既保持足够的私人刺激以鼓励创新,又保持足够的公有性以促进技术的广泛运用。
①健全有利于创新的制度。包括与创新直接相关的技术标准、风险管理制度、知识产权制度、奖励制度、评价体系、科技咨询和服务体系、税收制度以及不直接相关的金融制度、分配制度等,还包括有关的社会文化价值观,为创新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②不断推出大型的科技发展计划,促进系统要素,特别是政府与企业、研究机构之间的互动。同时政府应加强创新组织之间、创新组织与相关支撑机构之间的联系,形成联系密切的、互动的知识流动网络,从而提高系统的效率。
③加强知识基础设施建设。通过政府的直接投资,项目、财政、税收等方面的优惠,牵动社会各方面的投入,建成可以支撑不断创新的知识基础设施,包括大量图书馆、博物馆、计算机网络基础、通信网络、资料采集处理中心以及教育培训机构。
参考文献:
[1] 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国家创新体系[J].学术探索.2001,(5).
[2] 盛昭瀚、蒋德鹏.演化经济学 [M].上海三联书店 .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