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桥杂记》所载葛嫩事迹考索

来源 :古典文学知识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ui_luck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余怀(1616—1696)所著《板桥杂记》一书,录明末秦淮名妓凡三十五人,又及同时名士若干人,分“雅游”“丽品”“轶事”三卷,对南京旧院的习俗体制、名妓与名士的才艺性情、生平事迹记录甚详,加之笔涉春秋、饶有文采,洵为文学与文化史上难得之佳构。正因如此,此书自问世以来,人多目其为实录,今人之研究,也常作为史料征引,以佐证其说。
  《板桥杂记》中卷“丽品”有“葛嫩”条,记载名妓葛嫩与桐城名士孙临事迹,文曰:
  葛嫩,字蕊芳。余与桐城孙克咸交最善,克咸名临,负文武才略,倚马千言立就,能开五石弓,善左右射,短小精悍,自号“飞将军”,欲投笔磨盾,封狼居胥,又别字曰“武公”。然好狭邪游,纵酒高歌,其天性也。先昵珠市妓王月,月为势家夺去,抑郁不自聊。与余闲坐李十娘家,十娘盛称葛嫩才艺无双,即往访之。阑入卧室,值嫩梳头:长发委地,双腕如藕,面色微黄,眉如远山,瞳人点漆。教“请坐”,克咸曰:“此温柔乡也,吾老是乡矣!”是夕定情,一月不出,后竟纳之闲房。甲申之变,移家云间,间道入闽,授监中丞杨文骢军事。兵败被执,并缚嫩。主将欲犯之,嫩大骂,嚼舌碎,含血噀其面,将手刃之。克咸见嫩抗节死,乃大笑曰:“孙三今日登仙矣!”亦被杀,中丞父子三人同日殉难。
  按此记载,则葛嫩为秦淮名妓中唯一在抗清斗争中殉难而死者,又加之与孙临同殉,于名士与名妓的缠绵之外,更添浪漫与节烈色彩,是以此说一出,便引来众口交赞。
  以诗歌形式论赞的,如陈文述《秦淮杂咏·题余曼翁板桥杂记后》其十一:“蕊芳豪气问谁同,纵酒高歌孙武公。玉碎香消虹气在,果然儿女有英雄。”并在诗后注明:“葛嫩字蕊芳,归孙克咸,同殉闽中之难。”谢启昆在《题柳如是小像》其一诗中也以葛嫩比柳如是,而以孙临反比钱谦益:“书生巾服丈夫心,半墅疏窗夜语深。簉室捐躯如葛嫩,虞山殉国愧孙临。”
  以传记形式记叙的,如汪有典《孙副使传》:“公被执,弁缚其所幸姬葛嫩,主将欲犯之,嫩故妓也,大骂嚼舌碎,含血噀其面,将手刃之。”卢秉钧《红杏山房闻见随笔》卷十二“葛嫩”条,更是全袭《板桥杂记》文字:
  葛嫩,字蕊芳,金陵名妓。才艺无双,发垂地,而眉似远山,双腕如藕,瞳人点漆。桐城孙克咸一见即喜,曰:“此温柔乡也,吾愿老是乡足矣。”纳之后房,专宠,不复他顾。甲申之变,携嫩入闽,授监中丞杨文骢兵事。兵败被执,并缚嫩去。贼帅见有殊色,将欲犯之。嫩大骂,嚼舌碎,含血喷贼面,贼遂手刃之。克咸见嫩抗节死,乃大笑曰:“孙三今日登仙矣。”亦大骂,不屈死。噫!孙固侠士,嫩亦侠女也哉!
  某些细节上,这段文字甚至比《板桥杂记》描述得更加细致,如余文只说孙临“移家云间,间道入闽”,卢文却点明了孙临是“携嫩入闽”。在文末,卢文还特意强调“孙固侠士,嫩亦侠女也哉”,对葛嫩的赞美之情溢于行间。
  值得一提的是,同为秦淮名妓,顾媚却嫁给了“贰臣”龚鼎孳并安享富贵,因此亦有人以葛嫩、孙临之一同就义,来对比顾媚之晚节有亏。如陈裴之《香畹楼忆语》:“横波……后亦卒为定山所误。坐让葛嫩、武公,独标大节,弥可悲已!”庞树柏《龙禅室摭谈》:“龚芝麓与顾横波,人多艳之……欲步叔宝后尘而未能,以视孙临、葛嫩之同时殉难,能无愧死!”
  然而,与《板桥杂记》同时的另外一些史料,却丝毫没有提及葛嫩与孙临一同殉难之事。最具代表性的是孙临挚友钱澄之所作的《孙武公传》:
  丙戌七月,江东破,贝勒乘胜取闽,文骢闻风先入关,君亦随之行。文骢姬妾多,舁肩舆者百数十人,日行十数里,至浦城界,兵追及之,君知不免,与妻方孺人诀曰:“吾同杨君举事,义不令杨君独死,汝自为计,觅路归报太夫人可耳。”骑至,问君为谁,君抗言曰:“我监军副使孙某耳!”遂缚去,与文骢同死。
  详按此文,颇有蹊跷之处。其一,孙临死难之时,钱澄之同在闽中,应是孙临好友中较早得知他死难消息的。按照“开门人渐至,死丧信初传”(钱澄之《得孙克咸死难信》其一)的说法,传达此消息的,很可能还是从抗清前线归来之人。如果葛嫩果真与孙临一同殉难(按《板桥杂记》所述,殉难现场还极其悲壮和戏剧性),那么《孙武公传》记载孙临事迹如此详细,何以却对葛嫩不着一笔呢?其二,再看传中所记孙临于千钧一发之际,与其妻方孺人诀别情景,更增疑惑:若葛嫩当时也在,于情理而言,孙临当令妻妾二人彼此照应、结伴逃归,而不会单独将其留在身边,反令妻子“汝自为计,觅路归报太夫人可耳”。此外,钱澄之《得孙克咸死难信》组诗也没有提及葛嫩,方文、孙如兰、杨炤等人挽诗中亦不见记载。
  如果按钱澄之所述,孙临死难之时,葛嫩并不在现场,那么其下落如何呢?孙临之玄孙孙颜(号咫庵,乾隆二十六年进士)的一则材料,庶几可为我们提供线索。孙颜有感于《板桥杂记》所记不实,曾作《读〈板桥杂记〉有感》一诗,诗曰:“泛宅来栖白下门,读书惟近苧萝村。疾风不陨闲花草,谁道青楼尽负恩?衵服针缝刃在身,埋香一夕泖湖滨。曲中几部烟花队,独让娥眉一个人。”诗后并有“自注”:“姬姓葛氏,名嫩,字蕊芳,先节愍公纳为侧室。及举义云间,以饷乏登岸。葛在舟中,适有盗登舟,欲犯之,遂赴水死。《板桥杂记》所载与家乘不合,故附识之。”
  孙颜的说法来自“家乘”,即孫氏家谱。事实若是如此,那么钱澄之的记载就讲得通了。陈诗在《尊瓠堂诗话》中对此表示认同:“按咫庵为武公副使玄孙,所言可以传信。忠臣烈妇,辉映彤史,吾皖之光也。”今人刘如溪也认为孙颜所说属实:“余怀文笔简炼,有史笔之美,但亦不乏小说家言。如果说孙咫庵是出于对文祸的恐惧,恐怕也未必可信,如果他真的怕什么,他完全可以不做《读〈板桥杂记〉有感》诗并自己注释了。”(《板桥杂记》“葛嫩”条评注)
  由此可推测,葛嫩早在孙临殉难之前很可能就已经殒命了,《板桥杂记》所述不合事实。孙临于浦城就义之时,余怀正隐居吴门,他是如何得知孙、葛二人殉难详情的,时至今日已无从考索。但余怀既是孙临好友,“共殉说”无疑又契合了“名士 名妓”或“英雄 美人”的传统母题,并更增忠义节烈色彩,在明清之际的政治、文化环境中,具有特定的典范意义。所以,此说之众口相传,好事者之踵事增华,也就不足为奇了。就像李香君与侯方域的事迹被书之于《桃花扇》,从而由史料范畴进入到文学领域一样,葛嫩和孙临的这段佳话也被后世的文学家所关注。晚清王蕴章据此改编为传奇《碧血花》,后阿英又在传奇基础上改编为四幕话剧,仍以《碧血花》之名传世。今人所著各种有关晚明背景的小说、散文,更是大书特书,以致有将葛嫩敷演成红线女之类侠客者,已近于荒诞矣。
其他文献
中岩禅境  孤猿叫落中岩月,野客吟残半夜灯。此境此时谁得意?白云深处坐禅僧。(释延寿《雪窦中岩》,《五灯会元》卷十)  延寿禅师,字冲玄,号抱一子,余杭人,俗姓王氏。幼时便归心佛乘,年二十八为华亭镇将。吴越王从其志,让他出家。后参天台德韶禅师,得心法,属法眼宗青原下十世。延寿最初住持明州雪窦山,后住杭州灵隐新寺,再迁永明道场,赐号智觉禅师。他提倡禅教合一,著《宗镜录》一百卷,诗偈赋咏凡千万言,播于
一首绝句仅有四句,最合理的结构当然是两句各为一个层次,于是第三句便顺理成章地起到转换作用。故前人论绝句章法,多关注第三句之转折,例如明人徐师曾《文体明辨》云:“大抵绝句诗以第三句为主,须以实事寓意,则转换有力,旨趣深长。”元人杨载《诗法家数》则云:“绝句之法,要婉曲回环,删芜就简,句绝而意不绝。多以第三句为主,而第四句发之。……大抵起承二句固难,然不过平直叙起为佳,从容承之为是,至如宛转变化,工夫
她是突然之间发现丈夫的怪异的,想起这件事还心头一紧。  极为平常的一天,两人准备吃个简单的早餐。都要去上班。“给你咖啡。”她随后起身,准备去拿烤吐司。  不响。  怎样哦?她抬眼一看。咦,好像有点不对劲。当然她也不太确定,许久没有端详过这个人。又仔细看,他一动不动,像个木雕像,必须说不是欧洲美术馆那种大理石的。  后颈处好像闪着微微的光点。她挤过餐椅走到丈夫身边,是几颗痣在发光,微蓝色灼亮的点。不
一個陌生写本摆在面前,宛如一段有趣旅行在等我们上路,那一行行黑色或朱红文字,就像是路边闪过的风景。为了一路顺畅,我们不能不留意前面的信号灯、路边的路牌和指路的标识,就是用上导航仪,我们也要熟知上面的标记符号。如果不熟悉这些符号,我们就容易掉进那点、线、圈编织的迷阵。那写本字里行间的各种符号,正如同路灯与路牌。它们让我们不致于漏看、错看每一片奇山异水。  图1日藏《史记》写本  写本时代的各种符号,
宋太宗淳化年间,博士吴淑进呈《事类赋》二十卷,十四部(天、岁时、地、宝货、乐、服用、什物、饮食、禽、兽、草木、果、鳞介、虫),一百目(如“天部”之天、日、月、星、风、云、雨、雾、露、霜、雪、雷),每子目为赋一篇,故称“一字题赋”百篇,用骈四俪六文法,“太宗嘉其精博,因命注释之,擢为水曹郎”(边惇德《事类赋序》)。在《进注〈事类赋〉状》中,吴淑自谓“伏以类书之作,相沿颇多,盖无纲条,率难记诵。今综而
[摘要]在中国经济市场化进程中,国有企业也进行着市场化转型,国有企业市场化转型就是指国有企业的资源配置主要由政府的行政控制转变为主要由市场决定。通过市场化的改革,使国有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担风险、自我约束的独立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  [关键词]国有企业 市场 转型    国有企业的市场化之路历经艰辛,来之不易。它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由行政化向市场化转型;二是国有
一、 岁改青阳犹建子,月书周正再逢寅  网友殳且问:钟老师,叨扰了。明人张宇初《丙子初度》诗曰:“平生驹隙复初辰,林壑春生水木邻。岁改青阳犹建子,月书周正再逢寅。九皋鹤韵惭孤阕,五夜龙光惜鲙纶。浪说彭殇俱瞬息,白云苍足天真。”请问“岁改青阳犹建子,月书周正再逢寅”二句如何理解?  钟振振答:殳且网友,这首诗的题目是《丙子初度》,“丙子”即明太祖洪武二十九年(1396),这一年是丙子年。“初度”即生
[摘要]科学发展观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要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最重要的是要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的法制国家。而依法行政作为依法治国的核心和关键,成为实现科学发展的根本保证。  [关键词]科学发展 依法行政 根本保证    坚持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要推行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实行依法行政。推行科学发展最终是要靠人来实现,因此必须要对科学发展的
杜甫一生经历几次大的变故,他都有作品详尽地加以记录,从社会观感到平日所见,从时代忧患到人生坎懔,无不存于笔底,见诸文字。世称诗史,良有以也。若仅选一篇来分析他对时政的观察与思考,我以为绝对以这篇《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最为重要。前人对此诗已有许多分析研究,我仍愿意在此写下近年阅读的感受。  一  宋本《杜工部集》卷一收《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一诗,题下有注:“天宝十四载十一月初作。”此注应为杜
苏轼在中国历史上是位全才式的人物,他不仅诗书画均有建树,而且就文学一端来说,其诗、词、文、赋各体创作都成就不凡,而且具有开创性的意义。他写有两篇《赤壁赋》,一般称前、后《赤壁赋》,两篇赋是作者在宋神宗元丰五年(1982)七月和十月,两次游览黄州赤壁矶所作,当时作者正经历“乌台诗案”(元丰二年)不久,被贬谪在黄州团练副使任上,他的人生是困顿的,但他的赋作却是旷逸的,这也成为后世追慕苏轼其人及文的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