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学生工作已经已经从关注学生政治思想发展到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长效机制,推动大学生课外学习与发展,对开拓延展学生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关键词】学生学习;学生发展;学生工作
一、引言
伴随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日益成为现代社会的中心,成为社会政治、文化发展的动力站,同样,在高等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学生工作将面临来自社会发展、高等教育改革及学生自身变化三方面的挑战。如何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长效机制是学生工作必须面对的问题。目前学生工作已经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已经从关注学生政治思想发展到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通过推动大学生课外学习与发展,对开拓延展学生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二、推动大学生课外学习和发展遵循的原则
(一)形成学生工作与教学工作相融合的人才培养过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工作作为直接作用于学生的管理、指导和服务性工作,越来越被放到了突出的位置,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已经逐步起到了保障和支持作用,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辅导员与教师一样是高等教育的教育者,他们共同承担了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主要责任。过去,我国高校谈人才培养,主要是指教学计划的实施,重视学生的认知发展,而认为学生工作主要负责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学风建设,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并未受到充分的重视。其实,学生工作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对培养学生养成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多种可迁移技能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高校应该充分利用校园内外的各种资源,形成学生事务与学术事务紧密合作的人才培养过程,逐渐形成全员育人的环境,为学生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建立以发现和探究为核心的学习模式,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目前,强调探究和发现的教学理念逐渐成为大学教学理念发展的主流。学习就是一种探究活动,学生自主地通过探究自然过程来获取知识,主张有组织、有计划地培养学生从事研究所必需的探究的能力,培养探究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在大学里,课堂内外的学习和熏陶对培养人才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建构主义所倡导的基于问题式学习也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它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习者合作解决真实性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诚然,这些学习方法都要求建立以发现和探究为核心的学习模式,以发现和探究为核心的学习模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了知识、能力、素质的统一,使学生从传统的知识接受者变为知识的探究者,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
充分利用高校在科学研究方面的优势,创造本科生从事科学研究的机会,让学生形成以发现和探究为核心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科学素质。
(三)推广以体验式教育为核心的学生活动,突出学生发展的主体地位
学生的积极参与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有效途径,这包括课堂内外的各种学习、校园内外的各种体验等。体验性学习是指学生在社会情景和生活情景中进行的学习,体验使学习进入生命领域,因为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不再是仅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大学应该充分利用校园的各种资源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努力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建立关注大学生体验的全校教育模式。
体验式教育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整体的、动态的过程,学生工作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进行探究,通过有意识地设计学生活动,使学生活动成为进行交流及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团队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体验式教育的最好载体。
三、大学生课外学习和发展模式实践的途径
(一)建立以探索为本的新生年,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新生教育是大学生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的第一个重要环节。通常来讲,大多数学生在刚进入大学时所受到的影响对其整个本科生学习阶段都是重要的。我们实施新生教育的目标就是通过各种指导性的教育活动,增进学生的自我了解、发展社交能力以及价值观重要性的认识,引导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性,协助学生在转变阶段适应新环境,制订生涯规划,解决学业问题,发展成为一个独立成熟的大学生。因此,通过建立以探索为本的新生年,可以为学生提供继续学习的动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以探索为本的新生年包括:第一,在新生教育中要充分展示大学的丰富性、多元性和各种学习机会来激励学生的学习动力。第二,通过开设研讨课,提供通过探索进行合作学习的机会给学生,让他们在有经验的教师带领下进行研讨式学习,让学生在新的学习方法中寻找到学习的乐趣。第三,建立学业辅导机制,通过一系列学业辅导的工作和过程,帮助学生适应大学学习生活的支持性环境,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善于使用各类学习资源为途径,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第四,开展新生适应工作坊,通过团体辅导,帮助班级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新生的自信心,帮助学生顺利度过学习适应阶段。
(二)推广研究型课外学习模式,融合本科生到研究过程之中,培养研究与创新能力
本科生教育强调知识学习与研究体验并重。除了课内的知识学习之外,在课外科技活动中应该充分重视以探究和发现为主的主动学习,充分利用大学具有高水平师资、先进的教学科研设施、优良的学术氛围、广泛的国际交流等资源,积极推广研究型课外学习模式,融合本科生到研究过程之中,培养研究与创新能力。
结合导师科研项目以及各类课外科技竞赛活动,开展多层面的科研训练活动。每年定期由导师设立本科生科研训练项目,引导学生尽早进入科研,培养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学生结合指导教师的课题项目,制订自己的研究方案,并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通过初步科学研究训练,学生的科研能力普遍提高,许多学生的科研论文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已经显示了高层次研究人才的雏形。该项目自设立以来,为优秀学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研究型学习环境和营造了主动学习的学习氛围,在学生的科研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科生发表科研论文的数目逐年递增,其中不乏文章发表在高水平的学术期刊上。对此项目的推广将会使越来越多的本科生融入到研究型学习模式中,为培养他们对科学研究的兴趣、提升其科研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另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学科竞赛和科研训练计划,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研究能力。
(三)开展以体验为主的学生活动,为学生搭建可迁移技能的培养平台,促进学生发展
本科生教育关注大学生发展的完整性,重视培养学生的交流沟通等可迁移技能。在加强学生科研训练的同时,通过一些参与性的研讨会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分析问题和语言表达等能力。这种参与性的研讨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产生并捍卫自己的观点。
第一,搭建表达能力体验平台:举办学术报告大赛,提高学生的学习和研究兴趣,拓展学生的科研交流能力:针对低年级同学,突出科研能力训练,通过组织学生开展科学讨论会、报告会,以交流学术信息和研究心得。因此在比赛中,侧重演示文稿的制作和演讲的能力。对高年级同学,则突出创新性研究的训练和国际学术交流能力的培养,在比赛中,更强调研究工作的创新性和英语交流能力,要求参赛学生按照国际学术会议的要求制作演示文稿并作学术报告。开展“物理有约”对话活动、文化沙龙、学习交流活动等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第二,搭建组织、策划能力体验平台:尝试学生活动项目化运作,让更多的普通学生参与到活动策划组织管理等环节,在体验中培养综合能力。第三,搭建社会责任体验平台:开展义务维修公益活动、暑期社会实践等社会实践活动,在服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第四,搭建国际交流体验平台:通过聘请了国内外一批活跃在国际研究前沿的学者来校开设系列讲座或进行短期集中教学,与国外大学联合办学、交换学生,为学生提供体验多元文化、养成国际视野,增强学生跨文化交流与合作能力。
参考文献
[1]牛慧娟.21世纪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新理念及其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4):123-126.
[2]史朝.重建本科生教育:美国八九十年代本科生教育的经验及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0(2):59-64.
[3]储祖旺.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192-193.
作者简介:
杨东华,男,中山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副书记,讲师,从事学生事务管理研究。
曲翔,男,中山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辅导员,助教,从事学生事务管理研究。
【关键词】学生学习;学生发展;学生工作
一、引言
伴随社会的发展,高等教育日益成为现代社会的中心,成为社会政治、文化发展的动力站,同样,在高等教育发展的过程中,学生工作将面临来自社会发展、高等教育改革及学生自身变化三方面的挑战。如何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建立促进学生发展的长效机制是学生工作必须面对的问题。目前学生工作已经不再是单纯意义上的思想教育和政治教育,已经从关注学生政治思想发展到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通过推动大学生课外学习与发展,对开拓延展学生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二、推动大学生课外学习和发展遵循的原则
(一)形成学生工作与教学工作相融合的人才培养过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学生工作作为直接作用于学生的管理、指导和服务性工作,越来越被放到了突出的位置,对学生的成长成才已经逐步起到了保障和支持作用,是高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途径。辅导员与教师一样是高等教育的教育者,他们共同承担了促进学生学习和发展的主要责任。过去,我国高校谈人才培养,主要是指教学计划的实施,重视学生的认知发展,而认为学生工作主要负责学生的思想教育和学风建设,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并未受到充分的重视。其实,学生工作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对培养学生养成较强的社会责任感、良好的心理素质以及多种可迁移技能都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高校应该充分利用校园内外的各种资源,形成学生事务与学术事务紧密合作的人才培养过程,逐渐形成全员育人的环境,为学生全面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二)建立以发现和探究为核心的学习模式,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目前,强调探究和发现的教学理念逐渐成为大学教学理念发展的主流。学习就是一种探究活动,学生自主地通过探究自然过程来获取知识,主张有组织、有计划地培养学生从事研究所必需的探究的能力,培养探究未知世界的积极态度。在大学里,课堂内外的学习和熏陶对培养人才具有同等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建构主义所倡导的基于问题式学习也受到了广泛的重视,它强调把学习设置到复杂的、有意义的问题情境中,通过让学习者合作解决真实性问题,来学习隐含于问题背后的科学知识,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并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诚然,这些学习方法都要求建立以发现和探究为核心的学习模式,以发现和探究为核心的学习模式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了知识、能力、素质的统一,使学生从传统的知识接受者变为知识的探究者,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和合作精神。
充分利用高校在科学研究方面的优势,创造本科生从事科学研究的机会,让学生形成以发现和探究为核心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和科学素质。
(三)推广以体验式教育为核心的学生活动,突出学生发展的主体地位
学生的积极参与是学生学习和发展的有效途径,这包括课堂内外的各种学习、校园内外的各种体验等。体验性学习是指学生在社会情景和生活情景中进行的学习,体验使学习进入生命领域,因为有了体验,知识的学习不再是仅仅属于认知、理性范畴,它已扩展到情感、生理和人格等领域,从而使学习过程不仅是知识增长的过程同时也是身心和人格健全与发展的过程。大学应该充分利用校园的各种资源来促进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努力提供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建立关注大学生体验的全校教育模式。
体验式教育关注的是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生的发展是全面的、整体的、动态的过程,学生工作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地参与学习、进行探究,通过有意识地设计学生活动,使学生活动成为进行交流及表达能力、组织能力、团队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等方面体验式教育的最好载体。
三、大学生课外学习和发展模式实践的途径
(一)建立以探索为本的新生年,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新生教育是大学生进入大学接受高等教育的第一个重要环节。通常来讲,大多数学生在刚进入大学时所受到的影响对其整个本科生学习阶段都是重要的。我们实施新生教育的目标就是通过各种指导性的教育活动,增进学生的自我了解、发展社交能力以及价值观重要性的认识,引导学生养成主动学习的习性,协助学生在转变阶段适应新环境,制订生涯规划,解决学业问题,发展成为一个独立成熟的大学生。因此,通过建立以探索为本的新生年,可以为学生提供继续学习的动力,增强学生自主学习意识。
以探索为本的新生年包括:第一,在新生教育中要充分展示大学的丰富性、多元性和各种学习机会来激励学生的学习动力。第二,通过开设研讨课,提供通过探索进行合作学习的机会给学生,让他们在有经验的教师带领下进行研讨式学习,让学生在新的学习方法中寻找到学习的乐趣。第三,建立学业辅导机制,通过一系列学业辅导的工作和过程,帮助学生适应大学学习生活的支持性环境,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善于使用各类学习资源为途径,以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第四,开展新生适应工作坊,通过团体辅导,帮助班级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新生的自信心,帮助学生顺利度过学习适应阶段。
(二)推广研究型课外学习模式,融合本科生到研究过程之中,培养研究与创新能力
本科生教育强调知识学习与研究体验并重。除了课内的知识学习之外,在课外科技活动中应该充分重视以探究和发现为主的主动学习,充分利用大学具有高水平师资、先进的教学科研设施、优良的学术氛围、广泛的国际交流等资源,积极推广研究型课外学习模式,融合本科生到研究过程之中,培养研究与创新能力。
结合导师科研项目以及各类课外科技竞赛活动,开展多层面的科研训练活动。每年定期由导师设立本科生科研训练项目,引导学生尽早进入科研,培养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学生结合指导教师的课题项目,制订自己的研究方案,并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研究。通过初步科学研究训练,学生的科研能力普遍提高,许多学生的科研论文在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已经显示了高层次研究人才的雏形。该项目自设立以来,为优秀学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研究型学习环境和营造了主动学习的学习氛围,在学生的科研和创新能力的培养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本科生发表科研论文的数目逐年递增,其中不乏文章发表在高水平的学术期刊上。对此项目的推广将会使越来越多的本科生融入到研究型学习模式中,为培养他们对科学研究的兴趣、提升其科研素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另外,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类学科竞赛和科研训练计划,在实践中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研究能力。
(三)开展以体验为主的学生活动,为学生搭建可迁移技能的培养平台,促进学生发展
本科生教育关注大学生发展的完整性,重视培养学生的交流沟通等可迁移技能。在加强学生科研训练的同时,通过一些参与性的研讨会来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分析问题和语言表达等能力。这种参与性的研讨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产生并捍卫自己的观点。
第一,搭建表达能力体验平台:举办学术报告大赛,提高学生的学习和研究兴趣,拓展学生的科研交流能力:针对低年级同学,突出科研能力训练,通过组织学生开展科学讨论会、报告会,以交流学术信息和研究心得。因此在比赛中,侧重演示文稿的制作和演讲的能力。对高年级同学,则突出创新性研究的训练和国际学术交流能力的培养,在比赛中,更强调研究工作的创新性和英语交流能力,要求参赛学生按照国际学术会议的要求制作演示文稿并作学术报告。开展“物理有约”对话活动、文化沙龙、学习交流活动等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第二,搭建组织、策划能力体验平台:尝试学生活动项目化运作,让更多的普通学生参与到活动策划组织管理等环节,在体验中培养综合能力。第三,搭建社会责任体验平台:开展义务维修公益活动、暑期社会实践等社会实践活动,在服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第四,搭建国际交流体验平台:通过聘请了国内外一批活跃在国际研究前沿的学者来校开设系列讲座或进行短期集中教学,与国外大学联合办学、交换学生,为学生提供体验多元文化、养成国际视野,增强学生跨文化交流与合作能力。
参考文献
[1]牛慧娟.21世纪美国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新理念及其启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7(4):123-126.
[2]史朝.重建本科生教育:美国八九十年代本科生教育的经验及启示[J].外国教育研究,2000(2):59-64.
[3]储祖旺.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教程[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192-193.
作者简介:
杨东华,男,中山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副书记,讲师,从事学生事务管理研究。
曲翔,男,中山大学物理科学与工程技术学院辅导员,助教,从事学生事务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