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领”与“撤退”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li8812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课改要求教师要转变课堂教学观念,重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少教多学”策略在语文课堂中的运用,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凸显,真正实现了课堂教学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
  [关键词]语文课堂;少教多学;自主学习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7)22-0068-02
  传统的语文教学普遍的表现是,教师的话多,PPT上的文字多,这样的课堂仍是一种高控制的课堂。教师包办过多,让学生思维动起来的东西就少了,学生就没有了思维高峰体验的愉悦感。如何将“占领”的课堂真正还给学生,让学生的学习真正发生呢?
  2014年,我校进行了“少教多学”的研究。随着研究的深入,我们的课堂也悄然发生了变化。教师讲的少了,学生练的多了,教师在课堂上的“撤退”,将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了学生,学生的自主学习也就真正发生了。下面我以第六届全国苏教版語文课堂教学大赛梁珊老师执教的五年级下册课文《埃及的金字塔》为例,来谈谈“少教多学”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
  《埃及的金字塔》是一篇说明文。说明文通常是枯燥而乏味的,很容易上成知识讲授课。教者进行了个性化的设计,基于学生的学情特点,将“做笔记”作为本节课的一个着手点,引领着整节课教与学的发生。
  【课例片段一】
  师:还记得我们学过的课文吗?(出示《人类的老师》《恐龙》) 梳理读书笔记是阅读的好方法。(展示学生的阅读笔记)
  学习《恐龙》这一课时,有学生选择了自己最喜欢的一种恐龙画了出来,并且标明了梁龙的体长,还写了说明方法,图文并茂,一目了然。通过用梳理信息记笔记的方法,就把课文中说的、自己读懂的记得清清楚楚了。
  【观课思考】
  这一课时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阅读提取信息,学会做笔记。教师首先通过呈现《人类的老师》《恐龙》条目式、图画式的笔记,给学生以初步印象,了解做笔记的几种方式以及好处,从而明确了本课的学习目标,为下面教会学生提取信息,把事物说明白打下了基础。学生通过这样直观的笔记方式,提取了信息,读懂了说明文,也从中感受到了说明文条理清晰的特点。
  【课例片段二】
  师:《埃及的金字塔》课文说了什么?走进课文,提取课文中的关键信息,就像《人类的老师》《恐龙》那样做笔记,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简洁、清晰地呈现出来。
  师:这小节向我们介绍了金字塔的什么?
  生:外形和矗立的地方。
  师:一是位置,二是外形。
  师:除了介绍位置,还说了样子、名气、看起来的形状,从方方面面介绍了金字塔大概的面貌。提炼的关键信息可以选择用条目式、树根式、大括号式记在笔记上。(出示笔记方式)
  师:行款整齐一条线,字体大小要一致。不少同学已经做好笔记了,我们就用这样的方法来学习课文。自己边读边想,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什么?继续往下读,继续做笔记。
  ……
  师:提炼出关键词就可以(补充形容词:宏伟精巧)。通常读者最想知道的,就是作者要重点写的,可以加上记号,标上刚才的发现。
  (学生开始边读书,边思考,边做笔记)
  师:有一个学生的笔记特别有意思,写了数字、图画,用上了所有的记笔记方式。我们一起来试试。
  展示笔记:
  师:自己读读第三自然段,用图文并茂的方式表现出来。默读第三节,走近胡夫金字塔,看看作者说了些什么?边读边想,将关键信息展现在读书笔记上。
  学生默读课文,自主学习做笔记。教师展示学生的笔记,学生借助笔记说明自己的学习收获。
  【观课思考】
  教师以第一小节为例,引导学生读懂信息(位置、名气、形状),并总结出课文概貌。学生读着、想着就提炼出了文本中的关键信息。接着,教师鼓励学生用条目式、树根式、大括号式的形式自己做读书笔记,让学生在尝试中掌握学法。当学生展示读书笔记时,教师相机强调书写信息要准确、简洁,并抓住过渡句指导学生学习提取信息,抓住最需要表达及详写的部分做上记号。随着教学过程的不断深入,学生富有个性的记笔记方法便呈现了出来。而教师巧妙捕捉到了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呈现出来的资源,并随机点评了学生做笔记的情况,师生共同丰富了笔记内容。
  【结论】
  在探讨高效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们仍然要把“教师的少教,学生的多学”作为基本的纲领。教学中,我们要能够 “启发式地教”“引导式地学”,要让我们的课堂真正呈现出“以学为核心”的状态。
  《埃及的金字塔》课堂教学立足于学情,以教会学生做笔记的读书方法为抓手,利用课堂展示,及时进行评价,做好启发,让学生自能学习。整节课静悄悄的,教师没有不停地讲解,只是传授了三种思维导图的构图方式,引导学生在自主阅读中不停地思索、概括,文章的结构在静悄悄的思索中凸显了;教师适当点拨,再一次静悄悄地在思索中改进,文章的重点段落在学生图文结合的笔记中自动突破了。学生不但学会了课文,还掌握了学习课文的方法,真正达到了润物细无声,育人了无痕!
  新课程改革的重点在于课堂,而课堂的主体应该是学生。叶澜教授说,研究教师的教,不能回到老路上。教师的教可能是一个点拨、引导、提升、点评的过程,是不教之教的过程。从这次课堂观察来看,教师很好地落实了这一理念,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者,而是成了课堂教学的引导者、协调者。在课堂中,我们看到整个教学活动的开展是以学生的活动为主,或朗读,或思考,或交流,或做笔记,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在主动参与的过程中,学生掌握了知识,生成了能力,从而真正实现了从知识到能力的转化。教师把自己隐藏了起来,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适当的帮助,只是恰到好处地点拨、启发,拓展学生的思维,将学生的智力、情感水平提升到了另一个新的高度,真正使课堂成为学生展示自我的舞台。而学生也在教师巧无痕地引导下,走向了深度学习。这难道不是我们期待已久的课堂吗?
  (责编 刘宇帆)
其他文献
[摘 要]教学托物言志类的文章,可以从文章所采用的手法入手,如托物言志、首尾呼应等,将物的内质和人的品格联系起来。同时,也应该注意文章的结构形式,了解清楚文章写了几件事,通过哪些事情把物和人联系起来。  [关键词]梅花魂 爱国之情 首尾呼应 托物言志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34-078  《梅花魂》是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月
[摘 要] 对于寓言故事的教学,教师应准确地抓住文本的特点,充分开发文本资源,引导学生在阅读中积极探究、大胆想象、感悟发现。这样,语文课堂将充满智慧之美。  [关键词]寓言教学 课堂智慧 探究 想象 发现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31-078  一堂优秀的语文课应该是充满智慧的。教师对文本透彻独到的解读,对教学目标精准的定位,
[摘 要]文本的创作表达存有“虚”处,这正是阅读教学重要的教学资源和良好的教学契机。对文本之“虚”进行拓展、补充,就能实现认知视阈的多维呈现。教学中要拉近推远,切换认知维度,延伸作品“虚”处;把握生成,充分拓展联系,补充作品“虚”处;置换角色,利用不同维度,拓展作品“虚”处。  [关键词补白;切换维度;把握生成;置换角色;多重视阈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摘 要]“共振”属于物理学术语,意思是说当外力振动频率与物体内部固有振动频率相同或相近时,就会发生更为强烈的振动现象。语文课堂教学也是这样,教师要努力探寻学生学习活动振动频率,一旦教师教学行为节拍与学生本身固有的振动形成“共振”,自然能够爆发更强大的能量,极大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探析于永正老师教学《翠鸟》一课课堂教学设计特色。  [关键词]翠鸟;教法;设计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
[摘 要]线索和顺序在本质上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线索起组织材料的作用,不涉及安排材料的次序;顺序是安排材料在文章中的次序的标准,不涉及贯穿材料的功能。教师要引导学生明晰两者的区别与联系,辨明易混、易错点,教给学生正确的知识。  [关键词]语文教学;线索;顺序;辨析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16-0050-02  线索和顺序是
[摘 要]部编教材“和大人一起读”板块中的“大人”是泛指,除了父母,还可以是祖辈、教师、亲戚、邻居等。与“大人”共读可以降低阅读难度,增进孩子与大人的感情,培养阅读兴趣。基于“大人”的广泛性,教师可以设计行之有效的阅读卡,引导“大人”更好地与孩子进行共读,以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  [关键词]和大人一起读;部编教材;阅读卡;共读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
[摘 要]教师教得痛苦,学生学得辛苦的窘境使教学效果不佳。要改变这种状态,“愉快教学”不失为一种方法。进行“愉快教学”时既要标新立异,也要返璞归真;要分清主次,切忌本末倒置;要理性看待,享受开心语文课堂。  [关键词]愉快教学 主次 标新立异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25-072  《小稻秧脱险记》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篇科普
[摘 要]戏曲进课堂符合新课程理念。本次何老师教学的内容是《打进匪窟》,节选自现代京剧《智取威虎山》。何老师的教学设计具有整体感,抓住戏剧矛盾的集中处,以点带面;体现了奠基石的特点,引导学生从小说入手,通过对比让学生掌握戏曲特点;抓好着力处,强化学生的语文实践运用能力,坚守语文教学的本色和本味;具有鲜明的针对性,抓住戏曲的“接唱”艺术进行深度挖掘,让学生体会感悟。这样的教学设计,能引导学生学语习文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屹立世界各民族之林的重要基石。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任务,也是我们习作教学中必须考虑的问题。以三年级上册习作为例,以广西南宁市邕宁区那楼镇当地喜闻乐见的抢花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描写对象,通过走访了解、合作调查、拍照交流、参与、游戏等形式的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了解和认同抢花炮,自然而然地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带进孩子的心田。在达到完
教学以壮美的大海为题材的极富诗情画意的写景抒情散文《烟台的海》,教师不应该像教学一般记叙文或者叙事散文等那样去反复讲解、细细剖析,因为这样会破坏这一经典美文中所呈现的整体美,影响学生对蕴含于其中的诸多美学元素的深度品鉴。教学时,应该将《烟台的海》幻化成一幅壮阔美丽的大海风光图“悬挂”在每一个学生的眼前,让学生近距离地、自发地、静静地触摸、观赏、描绘《烟台的海》的文本。  一、诗情画意,导入新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