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挪威的森林》中景物描写的汉译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assionz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村上春树的代表作——《挪威的森林》,在中国掀起的“村上现象”热潮已经持续了将近二十年,至今有增无减。因村上以清新自然的写作风格著称,《挪威的森林》中的景物描写都是别具特色的,作者以清新淡雅的文笔通过对山、草、风、雨等自然景物的细致描绘来衬托剧情以及人物的心理,给读者们带来身临其境的实感体验。因此,在译成汉语时,如何将这细腻自然的景物描写准确传达出来至关重要。
  关键词:景物描写;《挪威的森林》;汉译;译本比较
  作者简介:耿鑫(1994-),女,辽宁大连市人,沈阳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文学硕士,研究方向为日汉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24--01
  作为村上春树的代表作——《挪威的森林》,在中国掀起的“村上现象”热潮已经持续了将近二十年,至今有增无减。因村上以清新自然的写作风格著称,《挪威的森林》中的景物描写都是别具特色的,作者以清新淡雅的文笔通过对山、草、风、雨等自然景物的细致描绘来衬托剧情以及人物的心理,给读者们带来身临其境的实感体验。因此,在译成汉语时,如何将这细腻自然的景物描写准确传达出来至关重要。
  一、村上的写作风格及《挪威的森林》译介情况
  村上春树是二十世纪最具代表性和影响力的日本作家,他的文字平简易懂、清丽流畅、清新细腻,擅长以景传神、以神传情。他独具韵味的文笔,像清泉浸润着读者的心灵,让读者感受着其独特的语言魅力。
  村上的代表作《挪威的森林》自1987年出版至今,畅销30余年,其印刷总数已超过1000万册[1]。文学界对其人物性格分析、日本文化内涵分析、电影改编分析浩如烟海[2];翻译界有关其译本对比、翻译策略研究、译介研究也不胜枚举。其中文译本,最受关注的是被大陆读者奉为经典的林少华译本和台湾人气最高的赖明珠译本。
  二、译本對比分析
  景物描写,做到辞藻华丽、语言优美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将自然的景物赋予新的意境,并以此来衬托人物的心理状态,以景传情,更耐人寻味。村上的景物描写不仅仅是单纯的写景,受佛禅哲理的“无常观”、日本的固有信仰“幽玄观”、物我一体、悲喜与共的自然观的影响,他擅长用小情景来表达人物丰富多变、细小微妙的心理感受,营造出一种因为绵长的同感氛围。因此,本文将以《挪威的森林》的景物描写为基础,对比分析林译本与赖译本的翻译特点。
  例1.でも今では僕の脳裏に最初に浮ぶのはその草原の風景だ。草の匂い、かすかな冷やかさを含んだ風山の稜線、犬の鳴く声、そんなものがまず最初に浮かびあがってくる。
  林译:然而,此时此刻我脑海中首先浮现出来的,却仍是那片草地的风光:草的芬芳,风的微寒,山的曲线,犬的吠声……
  赖译:然而,现在率先浮现在我的脑海里的,却是那一片草原风光。草香、挟着些微寒意的风、山的线、狗吠声,率先浮现的正是这些,清清楚楚地。
  林译本运用了汉语中排比修辞手法,加强了原文的节奏感,翻译为“草的芬芳,风的微寒,山的曲线,犬的吠声”,通过对自然景物草、风、山等的描绘,营造了一种恬静安然的氛围,并以此再现了原文中主人公渡边君回忆着与直子那恋情的青涩美好以及对那恋情的深深留恋。赖译本则忠实于原文,采用了与原文相似的构造,译为“草香、挟着些微寒意的风、山的线、狗吠声”,其中把「風山の稜線」译为“山的线”,笔者认为稍显晦涩难懂,美感不足。
  例2僕は草の匂いをかぎ、肌に風を感じ、鳥の声を聴いた。それは一九九六年の秋で、僕はもうすぐ二十歳になろうとしていた。
  林译:而我,仿佛依然置身于那片草地之中,呼吸着草的芬芳,感受着风的轻柔,谛听着鸟的鸣啭:那是一九九六年的秋天,我快满二十岁的时候。
  赖译:我嗅着草香,聆听鸟鸣,用肌肤感受着风。那是在一九九六年的秋天,我就要满二十岁的时候。
  林译本充分体现了其丰厚的语言功底,善用双音节词语、译文用词严谨、极富诗意、讲求修辞,按照原文的构造,翻译为对仗工整的七字结构“呼吸着草的芬芳,感受着风的轻柔,谛听着鸟的鸣啭”。通过对草、鸟、风等自然景物的描写,从侧面衬托出主人公渡边君的忧思懊悔,沉思着过去的人生中失却的东西、虚度的岁月、逝去的人们以至于飞机完全停稳都全然不觉。赖译本用词简单朴素,清新自然,在充分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将原文的语序作了适当调整,译为“嗅着草香,聆听鸟鸣,用肌肤感受着风”,读起来清丽流畅,如沐春风。
  三、结语
  通过《挪威的森林》中景物描写的林、赖译本对比可以看出,林译本擅长采用意译的翻译方法,在正确把握原文内容的基础上,基于其深厚的中国古典文学底蕴进行了再创作,赋予译本以新的生命力。林译本善用双音节词语、四字短语,成语等,译文选词新颖、韵律感强、讲求对仗工整。赖译本大多采用直译的翻译手段,重视日语的本质特征,即忠实于原文。因日语构文特点与汉语存在或多或少差异性,有的翻译就稍显晦涩难懂。赖译本的语言简单朴素,却不失清新自然、生动细腻,读起来沁人心脾。笔者更倾向于对仗工整、韵律感强的译文,这更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不仅读起来朗朗上口,更能营造出景物描写的那种美而不虚的自然美感。
  注释:
  [1]马信芳.《<挪威的森林>:从小说到银幕》[J].深圳特区报,2001年9月14日第B07版.
  [2]冯明舒.从《挪威的森林》解读村上春树作品语言特色[J].哈尔滨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3年第4期.
  参考文献:
  [1]村上春樹.「ノルウェイの森」 講談社 2003 1.
  [2]村上春树著 林少华译 《挪威的森林》 上海译文出版社 2010年7月版.
  [3]村上春树著 赖明珠译 《挪威的森林》 时报出版社 2003年版.
其他文献
摘 要:《文心雕龙·知音》是刘勰批评论方面比较集中的一个专篇,近些年,对于《文心雕龙》的研究逐渐升温,《知音》篇的研究也有所增加。关于《文心雕龙》的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进入高峰期。这篇文章是对《知音》篇研究历程的一个回顾与总结,主要分为知实难逢、音实难知、六观等几个部分。  关键词:刘勰;知音;知实难逢;音实难知;六观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
课题项目:本論文为2017年贵州省高校人文社科立项课题《从语用学论谈话艺术》(编号2017zc32)研究成果。  摘 要:《左传》,一部编年体史书,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以时间为序记录各诸侯国或名人轶事的历史著作,其语言的运用开辟了中国文学史上叙事文学的先河。而从语用学方面来看,以人物语言为研究对象,《左传》一书中人物对话以君臣对话和臣子间对话为主,本文针对这两类对话类型,从语言使用的原则出发进行分
摘 要:尤金·奥尼尔是著名的美国戏剧家,代表作《琼斯皇》讲述了黑人琼斯的悲剧。本文解读这个全新的黑人形象,并从文化分析的角度解读他在黑白文化冲突中人格的分裂,以及身份无法归属的卑贱心理问题,琼斯的处境也隐喻了人迷失自我的痛苦体验和卑贱的状态。  关键词:《琼斯皇》;文化;卑贱;认同;冲突  作者简介:黄秋霞,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专业2017级硕士。  [中图分类号]:J8 [文献标
摘 要:艾米莉.狄金森是美国文学史上最富传奇的女诗人,甚至被称为谜一样的人。诗人倔强的个性和独特的人生经历促使她选择终生与诗为伴,在超凡的孤寂中,用文字表达她灵魂深处的人生感悟和对真善美的追求。  关键词:艾米莉·狄金森;孤独;生命的存在  作者简介:孙叶红(1965-),女,山东淄博人,山东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副教授,英语语言文学硕士,主要从事英语教学及英美文学研究。  [中图分类号]:I106
风鬟雨鬓,偏是来无准。倦倚玉兰看月暈,容易语低香近。  软风吹遍窗纱,心期便隔天涯。从此伤春伤别,黄昏只对梨花。
摘 要:余华小说《活着》展现了主人公福贵一生接连不断的苦难。本文从造成福贵苦难人生的原因入手,进行分析。福贵一生苦难的客观原因有传统的思想桎梏,动荡的政治环境,和自身的贫穷环境,主观原因则是与自我精神追求和默默承受一切的态度有关。而在苦难的折磨下,也使得福贵自身得到成长。  关键词:苦难;逆来顺受;坚韧;淡然  作者简介:田娟(1985.2-),女,四川会理人,大学本科,讲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作者简介:刘凯旋(1995-),女,内蒙古赤峰人,中国传媒大学新闻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闻史。  《论出版自由》是英国思想家约翰·弥尔顿于1644年发表的一篇演说词,主要表达了他对当时英国出版管制法的批判观点。这篇演说词在历史上的伟大意义不必多言,它是自由主义新闻理论的基础,是资产阶级推翻封建主义的革命号角,是人类历史上振聋发聩的一笔。这本演说词的发表距今已经快400年了,在《出版管制法》已
摘 要:《妖猫传》中讲述了白居易长恨歌中的故事情节,这首《长恨歌传》是白居易在其三十五岁时所创作的一首诗,创作年间正直唐宪宗元和年(806)。这首诗词是白居易有感而发,写下的一首诗,被后人广为流传。并在当代电影《妖猫传》中被采用,被后人传颂,《妖猫传》中将长恨歌的情结完美的融入到了其中,将长恨歌的创作背景以及创作情感都进行了深刻的分析。下文将针对《妖猫传》中的长恨歌的情结展开探析。  关键词:《妖
摘 要:作为新月派的领军人物,徐志摩是白话新诗语言艺术、诗歌体式方面的集大成者他的创作展现了不羁的才华与个性,自由灵动的艺术风格被后世称作:“古典理想的现代重构”。他的构思出人意料,却又不失自然,外在形式与内在意蕴完美结合。研究徐志摩的诗歌,有助于我们对新月诗派的更好了解。  关键词:徐志摩;艺术特色;音乐美  作者简介:马晓兰(1998.5-),女,甘肃广河人,西北师范大学文学院在读。  [中图
摘 要:《达洛卫夫人》中女主人公克拉丽莎在自我追寻过程中进行了一系列自我选择,其行动造就了达洛卫夫人,作为达洛卫夫人的克拉丽莎又承担起自由选择带来的责任,成为了 完美的上层社会贵妇人,而这正与萨特存在主义“自由选择”的核心思想有着异曲同工之合。借助萨特的存在主义理论重新解读伍尔夫的《达洛卫夫人》,深入剖析小说中女主人公从克拉丽莎到达洛卫夫人的自我追寻之路,旨在揭示作品的存在主义内涵,并进一步阐释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