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优质的教育资源目前已成为各地区教育的一种追求,教师流动制度作为基础教育资源均衡化配置的一种模式,自从提出以来就引起了热议。人们提出了是否有必要流动、怎样流动等一系列的问题,从中也可以看出这一政策的不完善和难操作之处,其实行任重而道远。
关键词: 教师流动制 均衡发展 师资
江苏公布的“实施《义务教育法》办法意见稿”中有这样引人注目的规定,教师在同所学校任职不能超过6年。这就意味着尚处于试点阶段的义务教育教师“流动制”有望很快在江苏全面展开。
这一规定直指当前深受诟病的“择校热”,目标在于通过教师资源的均衡分配,以实现教育公平。教育公平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尤其是新一任教育部长上台之后更是提出了促进教育公平的口号。教师作为提升教育质量、改革学校效能的重要因素,是影响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力量。教师流动制对于均衡教育资源,保障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育的全面发展,满足社会和家长对于优质资源的强烈需求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也是解决当前“择校热”难题的有效手段。然而这项制度能否真正得以实行,是否如预期的那样能达到如此之好的效果,还值得商榷,其中的种种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教师“流动制”中规定教师在一所学校工作6年之后就要流动到别的学校。一方面,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办学条件、教师待遇和福利贫富不均。虽然已经取消了学校的重点和非重点之分,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其他新的划分学校等级的制度又出现了,譬如江苏首倡的星级学校制度,各个学校之间还是存在着高低等级之分。现在的教育固然是政府在办,但有相当一部分是学校自己在办,出名的学校可以获得各种形式的支持:财政的、社会的、地段好的学校可以获得不菲的租金收入,这就使得不同学校之间教师收入差距很大。好学校的教师工资高,福利好,虽然实行了绩效工资政策但是城乡地区之间还是有差别的。相对较差的学校的教师也许愿意向好学校流动,但会遭到来自好学校和富学校的教师的抵制。“冬季支教三大难——上班冷、用水烦、坐车难。”这是徐州市一所小学老师在铜山县利国镇支教时的最深感受。他称,以前在市区学校,冬天根本就感觉不到,办公室和教室都有空调或者暖气,一点都不感觉到冷。而在农村学校,办公室和教室里别说空调了,连个炉子都没有,放寒假前就穿上了两件羽绒服。如果实施6年一换岗,换到这样的一个地方来,则许多老师肯定不愿意。但是这里的老师却都希望能够有机会到市区学校去学习。每次在办公室内,一说起市区学校的待遇和教育设施等,那里的老师都用羡慕的眼神看着他。在我市一所普通学校教书的朱老师说:“如果真的能够实施起来,就是个好消息。”。现在家长都帮助孩子择校,学区里的学生跑了大半,现在学校内的孩子有很多都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及留守孩子。交流轮换后,也可以为我们这样的普通学校带来优质资源,吸引更多的孩子到我们学校来。另一方面,一旦“教师流动制”实行,教师的工作单位也将是不断地变动和更换,而教师的家庭住址却不能随之而频繁更换,这就导致教师上班路途遥远,时间成本增加,生活费用提高。生活不安定怎么能安心地工作、安心地教学呢?
其次,即使有关部门为了解决“择校热”的难题而出台了这一政策,但是还是难以摆脱权利与利益的纠缠。“择校热”背后,是教育维系的复杂利益的博弈。再进一步追究这其中的过程就会发现,教师流动的实行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向哪里流,如何流,怎么安排,怎么分配,这是一套复杂的程序,处理不好就会引起教育制度上的混乱,这也是教育主管部门需要慎重考虑的一个问题。现在很多城市的名校、重点学校已经成为一个地方的标志性工程,学校为了维持自己在教育领域内的领导地位和名气,会利用自身的资源进行多方的斡旋。内竭力留住名师,挑选优质生源,外赢得各界的多方面支持,而相比之下普通学校就没有这个能力。教师为了自身的前途发展也会选择不流动,留在这些名校与重点学校。这些学校优越的办学硬件条件本身就是教师业务水平提升的重要支撑,而且这些学校拥有评定职级荣誉的优先权,拥有更多的学习培训机会,更能在业务能力上与普通学校的教师拉开差距。学校需要教师为学校的发展鞠躬尽瘁,教师也需要依赖学校一展自己的才华,提升人生的价值,在这种互利互赢的局面下很难使教师流动制顺利实行。
社会上的利益集团也会阻碍这一政策的实行。当前房价一直处于高涨的状态,其价格使绝大部分人瞠目结舌,许多人只能观望无力购买。学区房的价格远高于当前的房价,由于就近入学政策,许多家长为了自己的孩子能上好的学校,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不惜一切代价买学校周围的旧房子;许多房产商也看中了这一商机,纷纷在学校周围建房然后以高价卖出,这些都是拜“择校热”所赐。要是实行了教师流动制度,教育资源得到了公平的分配,学校与学校之间就没有太大的差别,那么就没有了所谓的学区房,学校周围的房子就会贬值,没有那么值钱了。当这一局面出现的时候,无疑会遭到学生家长和房产商的反对。对一些已经择校或做好择校准备的家长来说教师流动让他们不安。“我刚刚买了北京东路小学的学区房,现在可能择进了这个学校,但最后来给孩子上课的是偏远学校的一个普通老师,那我不是白择了吗!到那时,我这套花了140万买的又旧又破的二手房想出手都难!”就这样,许多人辛辛苦苦花了几年甚至是一辈子的积蓄买的房由于一个政策瞬间就变得不值钱了,这对他们而言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必然会引起他们的强烈反对。
一所学校之所以被称为名校,被评为重点中学不是一朝一夕、简简单单的事情,它是经由一代人甚至是几代人发挥钉子精神扎根一处几十年如一日辛苦奉献的结果,是教师、学生共同努力的结果;一所学校之所以出名,不是因为这个学校的空壳出名,而是因为学校的办学理念、建校精神,而这又离不开教师、教育家。南京晓庄学院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创建的,自1927年陶行知先生创办晓庄师范后一直坚守在这片土地上,秉持着“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理念,为人民的教育事业无私地奉献,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师范人才,直到现今成为全国知名的师范院校。而教师流动制度无疑是打破了这样一种办学传统,6年一轮换,每所学校都待,每所学校又都待不长,这就很难使教师们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地扎根一处办教育,搞科研,也就失去了成为名校的条件。省政协委员、苏州中学校长张昕认为,名校不仅仅是名师,还有校园文化、学校的历史、优良的传统、很好的校长,等等。“不能以实行绩效工资,教师收入均等就认定流通的可行,给人一种教师只向钱看的错觉。”张昕说:“教师选择一所学校,更多的会考虑学校的品牌、学生的素质,教师看到的不只是钱,更多的是个人自我价值的体现。即使是教师岗位流动,学校的差异也仍然存在。”张昕强调,稳定的师资力量更有利于学校、老师和学生的发展。南京一所“好学校”的校长认为,让教育资源均衡化是教育公平的最基本要求,但是在提高差学校水平的同时,不能以好学校变差为条件,不能搞到最后变成“抽肥补瘦”,作为花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建设起来的名校,我们也是不愿意的,我们的家长和学生也不愿意。“事实上,我认为应该是让好学校带动差学校,一起进步,达到教学水平的逐步一致。”
教师“流动”制的初衷是好的,但这其中也真真切切地存在着不少问题,只有在这些问题得以解决之后才有可能使这一政策得以实行并真正造福于人民。
参考文献:
[1]陈正华,范海燕.教师轮岗制的问题与政策建议.教学与管理,2009.
[2]张小红.我国教师合理流动的制度性障碍探析.哈尔滨学院学报,2009.
[3]贾建国.新制度主义的视角:城乡教师合理流动的制度制约因素.现代教育管理,2009.
关键词: 教师流动制 均衡发展 师资
江苏公布的“实施《义务教育法》办法意见稿”中有这样引人注目的规定,教师在同所学校任职不能超过6年。这就意味着尚处于试点阶段的义务教育教师“流动制”有望很快在江苏全面展开。
这一规定直指当前深受诟病的“择校热”,目标在于通过教师资源的均衡分配,以实现教育公平。教育公平问题一直以来都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尤其是新一任教育部长上台之后更是提出了促进教育公平的口号。教师作为提升教育质量、改革学校效能的重要因素,是影响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力量。教师流动制对于均衡教育资源,保障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教育的全面发展,满足社会和家长对于优质资源的强烈需求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也是解决当前“择校热”难题的有效手段。然而这项制度能否真正得以实行,是否如预期的那样能达到如此之好的效果,还值得商榷,其中的种种弊端也是显而易见的。
首先,教师“流动制”中规定教师在一所学校工作6年之后就要流动到别的学校。一方面,不同地区、不同学校的办学条件、教师待遇和福利贫富不均。虽然已经取消了学校的重点和非重点之分,但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其他新的划分学校等级的制度又出现了,譬如江苏首倡的星级学校制度,各个学校之间还是存在着高低等级之分。现在的教育固然是政府在办,但有相当一部分是学校自己在办,出名的学校可以获得各种形式的支持:财政的、社会的、地段好的学校可以获得不菲的租金收入,这就使得不同学校之间教师收入差距很大。好学校的教师工资高,福利好,虽然实行了绩效工资政策但是城乡地区之间还是有差别的。相对较差的学校的教师也许愿意向好学校流动,但会遭到来自好学校和富学校的教师的抵制。“冬季支教三大难——上班冷、用水烦、坐车难。”这是徐州市一所小学老师在铜山县利国镇支教时的最深感受。他称,以前在市区学校,冬天根本就感觉不到,办公室和教室都有空调或者暖气,一点都不感觉到冷。而在农村学校,办公室和教室里别说空调了,连个炉子都没有,放寒假前就穿上了两件羽绒服。如果实施6年一换岗,换到这样的一个地方来,则许多老师肯定不愿意。但是这里的老师却都希望能够有机会到市区学校去学习。每次在办公室内,一说起市区学校的待遇和教育设施等,那里的老师都用羡慕的眼神看着他。在我市一所普通学校教书的朱老师说:“如果真的能够实施起来,就是个好消息。”。现在家长都帮助孩子择校,学区里的学生跑了大半,现在学校内的孩子有很多都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及留守孩子。交流轮换后,也可以为我们这样的普通学校带来优质资源,吸引更多的孩子到我们学校来。另一方面,一旦“教师流动制”实行,教师的工作单位也将是不断地变动和更换,而教师的家庭住址却不能随之而频繁更换,这就导致教师上班路途遥远,时间成本增加,生活费用提高。生活不安定怎么能安心地工作、安心地教学呢?
其次,即使有关部门为了解决“择校热”的难题而出台了这一政策,但是还是难以摆脱权利与利益的纠缠。“择校热”背后,是教育维系的复杂利益的博弈。再进一步追究这其中的过程就会发现,教师流动的实行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向哪里流,如何流,怎么安排,怎么分配,这是一套复杂的程序,处理不好就会引起教育制度上的混乱,这也是教育主管部门需要慎重考虑的一个问题。现在很多城市的名校、重点学校已经成为一个地方的标志性工程,学校为了维持自己在教育领域内的领导地位和名气,会利用自身的资源进行多方的斡旋。内竭力留住名师,挑选优质生源,外赢得各界的多方面支持,而相比之下普通学校就没有这个能力。教师为了自身的前途发展也会选择不流动,留在这些名校与重点学校。这些学校优越的办学硬件条件本身就是教师业务水平提升的重要支撑,而且这些学校拥有评定职级荣誉的优先权,拥有更多的学习培训机会,更能在业务能力上与普通学校的教师拉开差距。学校需要教师为学校的发展鞠躬尽瘁,教师也需要依赖学校一展自己的才华,提升人生的价值,在这种互利互赢的局面下很难使教师流动制顺利实行。
社会上的利益集团也会阻碍这一政策的实行。当前房价一直处于高涨的状态,其价格使绝大部分人瞠目结舌,许多人只能观望无力购买。学区房的价格远高于当前的房价,由于就近入学政策,许多家长为了自己的孩子能上好的学校,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不惜一切代价买学校周围的旧房子;许多房产商也看中了这一商机,纷纷在学校周围建房然后以高价卖出,这些都是拜“择校热”所赐。要是实行了教师流动制度,教育资源得到了公平的分配,学校与学校之间就没有太大的差别,那么就没有了所谓的学区房,学校周围的房子就会贬值,没有那么值钱了。当这一局面出现的时候,无疑会遭到学生家长和房产商的反对。对一些已经择校或做好择校准备的家长来说教师流动让他们不安。“我刚刚买了北京东路小学的学区房,现在可能择进了这个学校,但最后来给孩子上课的是偏远学校的一个普通老师,那我不是白择了吗!到那时,我这套花了140万买的又旧又破的二手房想出手都难!”就这样,许多人辛辛苦苦花了几年甚至是一辈子的积蓄买的房由于一个政策瞬间就变得不值钱了,这对他们而言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必然会引起他们的强烈反对。
一所学校之所以被称为名校,被评为重点中学不是一朝一夕、简简单单的事情,它是经由一代人甚至是几代人发挥钉子精神扎根一处几十年如一日辛苦奉献的结果,是教师、学生共同努力的结果;一所学校之所以出名,不是因为这个学校的空壳出名,而是因为学校的办学理念、建校精神,而这又离不开教师、教育家。南京晓庄学院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创建的,自1927年陶行知先生创办晓庄师范后一直坚守在这片土地上,秉持着“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理念,为人民的教育事业无私地奉献,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的师范人才,直到现今成为全国知名的师范院校。而教师流动制度无疑是打破了这样一种办学传统,6年一轮换,每所学校都待,每所学校又都待不长,这就很难使教师们静下心来踏踏实实地扎根一处办教育,搞科研,也就失去了成为名校的条件。省政协委员、苏州中学校长张昕认为,名校不仅仅是名师,还有校园文化、学校的历史、优良的传统、很好的校长,等等。“不能以实行绩效工资,教师收入均等就认定流通的可行,给人一种教师只向钱看的错觉。”张昕说:“教师选择一所学校,更多的会考虑学校的品牌、学生的素质,教师看到的不只是钱,更多的是个人自我价值的体现。即使是教师岗位流动,学校的差异也仍然存在。”张昕强调,稳定的师资力量更有利于学校、老师和学生的发展。南京一所“好学校”的校长认为,让教育资源均衡化是教育公平的最基本要求,但是在提高差学校水平的同时,不能以好学校变差为条件,不能搞到最后变成“抽肥补瘦”,作为花了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建设起来的名校,我们也是不愿意的,我们的家长和学生也不愿意。“事实上,我认为应该是让好学校带动差学校,一起进步,达到教学水平的逐步一致。”
教师“流动”制的初衷是好的,但这其中也真真切切地存在着不少问题,只有在这些问题得以解决之后才有可能使这一政策得以实行并真正造福于人民。
参考文献:
[1]陈正华,范海燕.教师轮岗制的问题与政策建议.教学与管理,2009.
[2]张小红.我国教师合理流动的制度性障碍探析.哈尔滨学院学报,2009.
[3]贾建国.新制度主义的视角:城乡教师合理流动的制度制约因素.现代教育管理,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