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雍,皇帝请不来的“大师”

来源 :环球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unin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宋代,科举制度日臻完善,“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深入人心。无论富贵之家还是白屋寒门,都把读书作为步入仕途、实现人生价值的“敲门砖”,出现了大批异常刻苦、特别发奋的典型。范仲淹“划粥断齑”,昼夜苦学,终于金榜题名,成为一代名臣;司马光“患记问不若人”,担心自己记诵诗书以备应答的能力不如别人,争分夺秒,以勤补拙,成了一代名相。而同时代的邵雍,也是这样一个“读书种子”,不过,与范仲淹、司马光们不同的是,他走的不是“学而优则仕”的科举之路,他通向人生理想的道路更曲折,更艰辛,也更传奇。
  拜了个好老师
  邵雍大致生活在宋真宗、宋仁宗时代,恰是宋代倡导读书最盛的一段黄金期。宋真宗亲自写过一篇《劝学诗》,里面写道:“男儿欲遂平生志,六经勤向窗前读”,给了读书人莫大的希望;宋仁宗当了数十年太平天子,没有显赫的拓疆征伐之功,但他慧眼识珠,广罗人才,“唐宋八大家”里的欧阳修、曾巩、王安石、三苏等“宋六家”均为他所发现起用,包拯、晏殊、范仲淹、文彦博等名臣名相也都得到了他的提拔,真是群星灿烂,人才辈出。
  邵雍受时代风气所感染,从小读书用功。10多岁时,他随父迁居共城(今河南省辉县市),为专心学习,在离家不远的苏门山下百源(今称百泉湖)之畔,另筑一室,一心读书。《宋史?邵雍传》说他:“于书无所不读,始为学,即坚苦刻厉,寒不炉,暑不扇,夜不就席者数年。”只要是书,管它什么种类,有没有用,都会读一读。还读得很艰苦,冷了也不烤火,热了也不扇扇子,晚上连床也不上,就在椅子上打个盹儿,第二天又接着苦读,这就是邵雍青少年时代的读书图景和常态。
  今天的百泉湖号称“中州颐和园”,是中原一景,游人如织。但当年的百源,却是远离繁华的冷清之地。邵雍之所以结庐于此,喜欢的就是这份冷清。数年之后,他的学业果然大进。
  一天,邵雍掩卷叹息说:“昔人尚友于古,而吾独未及四方。”意思是学习古人经典,必须与古人为友,不单单读他们的书,而且要广泛游历他们曾经游历过的地方,不仅要“读万卷书”,而且要“行万里路”。于是,邵雍沿着黄河开始走,穿过汾水,一直到江淮流域,周游齐、鲁、宋、郑这些古国的故城废址。然后,他幡然顿悟说:“道在是矣!”从此,回到家乡,著书立说,不再远游。
  游历归来后,邵雍遇到了人生中的贵人——一位满腹经纶而又善于培养“读书种子”的好老师李之才。其实,邵雍隐居于苏门山,既无科举功名,又无著作问世,生活困顿,除了一个爱读书的名声外,几近潦倒。然而,就是他这一爱好读书的名声,却引来了地方官共城县令李之才的主动造访。
  李之才是当时的易学大师。据说,宋代易学从宋初的陈抟(音同团)传至种放,种放传至穆休,穆休再传李之才,源远流长,一脉相承。听说了邵雍的苦读事迹后,李之才像一个园丁闻到了佳木的气息,专程赶到苏门山,叩开了邵雍那低矮的茅庐,两人促膝交谈,废寝忘食。李之才惊异于邵雍年纪轻轻,却好学博才,主动提出把满腹经纶传授于邵雍。邵雍当然求之不得,遂拜在李之才门下,遍习物理、性命之学,钻研《易经》。
  十分难得的是,邵雍师从李之才后,不仅尽得真传,而且多有创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他结合自己的心得,写了《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渔樵问对》等一系列学术著作,自创“先天学”,成就了自己的学问体系,震惊了学术界和士大夫阶层,对当时和后代哲学思想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宰相们出钱为他建庄园
  出师后,邵雍与洛阳(今河南省洛阳市)结下不解之缘。
  洛阳作为北宋的西京,位于中原腹地,是北宋除首都汴京(今河南省开封市)之外最大的政治、文化中心,文人云集,学者扎堆。同时,这里山美水美,民风淳朴,是个养生与做学问皆宜的地方。所以,早在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年—1048年),30多岁的邵雍在洛阳授徒讲学时,就有定居洛阳之意。
  宋仁宗皇祐元年(1049年),邵雍从共城接来双亲,在洛河之南买了一块地,建起了房子,开荒耕种,从此定居洛阳。
  最初,邵雍一家外无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之童,家徒四壁,生活困顿,一度到了靠邵雍自己打柴做饭、侍奉双亲的境地。《宋史?邵雍传》说:“初至洛,蓬荜环堵,不庇风雨,躬樵爨(音同窜)以事父母。”描述的正是这一生活惨境。不过,邵雍不以贫困为忧,优哉游哉地读书耕种,“虽平居屡空,而怡然有所甚乐,人莫能窥也。”虽然住的是普通居所,家里空空如也,也过得很开心。
  邵雍不但平和淡定,而且德气粹然,胸怀宽广,真正做到了知行合一,具有大家风范。他高才绝学,却从不炫耀,交流学问,也不以一己之见强加于人,谦虚谨慎,言辞和善。与人交往,无论长少贵贱,一律以诚相待,而且整日春风,笑脸常开。与人交谈,“乐道其善而隐其恶”,总是表扬人家的优点和长处,包容人家的缺点和短处。
  王安石推行“熙宁变法”,遭到许多士大夫的抵触,有的人甚至挂冠而去,以辞职的方式表达坚决反对的态度。邵雍那些在州县任职的门生故旧,为此专门写信给他,征求他的意见。邵雍尽管也在一定程度上反对新法,但他却认为以挂冠去职的方式反对,于国、于民、于己都不是明智的选择。他认为严法宽施,才是国家对地方、官员对百姓负责任的态度,所以每次在回信中,都会诚恳地规劝他们说:“此贤者所当尽力之时,新法固严,能宽一分,则民受一分赐矣。挂冠何益耶?”意思是,这正是贤明的人应该尽力的时候呀,新法固然严厉,但有你们在推行时维护百姓,能宽减一分,百姓就能落得一分的好处。辞官能顶什么用呢?
  邵雍的胸怀和品质,为他赢得了学生的钦佩,也赢得了朋友的尊敬。富弼、司马光这些名相退休后,都在洛阳定居。邵雍虽然只是一介儒生,一贫如洗,甚至在年龄上都比他们小一大截,但这些声震寰宇的老宰相们,却齐了心似的,都以结交邵雍这位后生为荣。他们与邵雍一起,穿着木屐,拄着竹杖,登高望远,游山玩水,过从甚密。他们不但敬重他、宣传他,还倾囊相助,合资为他兴建了一座面积硕大的庄园。庄园内小桥流水,田连阡陌,单住房就有30多间。邵雍欣然笑纳之余,把庄园命名为“安乐窝”,在诗作中表达了自己的由衷感谢之情,诗曰:“重谢诸公为买园,洛阳城里占林泉。七千来步平流水,二十馀家争出钱……”   这些人为什么会对一个既无显赫家世,又无半点功名的布衣平民邵雍如此慷慨呢?这是因为,对当时的士大夫来说,学问才是结交的纽带,而非家世;著作才是身份的象征,而非权力;品德才是人生的瑰宝,而非金钱。他们与邵雍之间,是通过才学品德缔结起来的关系,是真正的云天高谊,君子之交。
  士大夫们不仅在物质上资助他,还对他尊敬如师长。春秋季节,晴好之日,邵雍常常乘一辆牛车,让书童牵着牛,兴之所至,随意出游,舒适而惬意。士大夫们对邵雍的生活起居特别关注,就连他车子的声音都很熟悉,一听到车子到来的声音,大家争相出门迎候。有的士大夫,甚至装修出专门的房子,等待邵雍有空前来居住,并根据邵雍的“安乐窝”之名,为其命名为“行窝”。
  邵雍可以算是那个时代的“大师”。无论是士大夫家族,还是平民家庭,每每父对子、兄对弟的教育中,都会抬邵雍出来。贤良的人喜欢他的德行,不贤良的人悦服他的感化,一时间,洛阳人才辈出,忠厚之风天下闻名。至于全国各地的士大夫,无论是专程前来还是路过洛阳,不一定会去造访官府,但一定会去拜望邵雍。远道而来的理学家程颢,就在一次拜望邵雍之后,由衷慨叹道:“尧夫,内圣外王之学也!”
  3道诏书召不来的“白衣卿相”
  当然,人无完人。或者说,邵雍也并非一出师,就确定了自己的“大师”道路。年轻时的邵雍,也曾像范仲淹、司马光们一样,希望通过科举这一“敲门砖”,投身仕途,进军科场。及至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尤其是通物理、性命之说后,如同修行者彻悟,从此归隐于田园山水间。
  邵雍非但不主动参加科举考试,而且对于朝廷的免考授官——这种一步登天的终南捷径,都一一拒绝。嘉祐六年(1061年),爱才若渴的宋仁宗下诏求贤,要求各地方官广泛察访,举荐人才,西京留守(唐、宋皇帝亲征或出巡时,以亲王或重臣留守京师,称京城留守)王拱辰举荐了邵雍。宋仁宗早知其名其学,立即任命邵雍为将作监主簿,邵雍却毫不犹豫地拒绝了。
  将作监是掌管宫室建筑、绫罗刺绣及器用打造的官署,主簿也算是个从七品的小官。好友富弼知道邵雍经济拮据,希望官员身份和待遇能改变一下他的生活状况,劝他说:“如不欲仕,亦可奉致一闲名目。”意思是挂个名,可以光吃空饷不履职,一来顺了朝廷纳才招贤之意,二来解决了生活上的后顾之忧,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但邵雍是真君子,无功就不愿意受禄。
  熙宁年间,年轻的宋神宗为图振兴,大力起用人才,在科举一途之外,还要求各地大力荐举逸士。御使中丞吕诲等人又一次推荐了邵雍。宋神宗接受他们的推荐,任命邵雍为秘书省校书郎(校勘宫中所藏典籍诸事),但倔强的邵雍又推辞了。宋神宗求贤甚切,连下3道诏书,要求邵雍接受朝廷的任命。邵雍看实在推辞不掉,只得先应承下来,但随后就以疾病缠身为由,坚决不去赴任。他还在诗歌《不愿吟》中明确地表达志向,诗曰:“不愿朝廷命官职,不愿朝廷赐粟帛。唯愿朝廷省徭役,庶几天下少安息。”
  同时代的词人柳永曾自诩为白衣卿相,不过,柳永不但多次参加了科举考试,而且当了多年的基层官员,其汲汲于仕途、追逐于权门的经历,足以让他“白衣卿相”这一称呼染上污渍。而温柔敦厚的邵雍,得到过上至国君大臣的青睐,下至平民百姓的拥戴,却两次拒官,终生不仕,就这一点来说,邵雍才是百年难得一遇的“白衣卿相”呢!
  宋神宗熙宁十年(1077年),讲学著作一生、朋友门生遍天下的邵雍,在洛阳的“安乐窝”因病去世,享年67岁。邵雍晚年疾病缠身,司马光、张载、程颢、程颐等旷世大儒们侍汤弄药,早晚陪伴,如同对待自己的师长。其他文朋诗侣和近邻交好,时时问候,不是亲人胜似亲人。邵雍很感动,他在《病中吟》诗中说:“尧夫三月病,忧损洛阳人。非止交朋意,都如骨肉亲。荐医心恳切,求药意殷勤。安得如前日,登门谢此恩。”邵雍去世后,司马光等人还出钱出力,为他操办后事。同时,朝廷赐邵雍谥号“康节”,后封“新安伯”,配享孔庙,尊称“邵子”,给予了很高的荣誉。
  历经千年风雨沧桑,邵雍之墓今天依然峙立在洛阳城南伊川县平等乡西村的紫荆山中,墓碑上书“宋先儒康节邵夫子墓”9个醒目大字。墓地西依紫荆山,东临伊水,堪称风水宝地。邵雍倘若地下有知,当会非常喜欢吧。
  编辑|王晶晶 美编|苑立荣 图编|傅聪
  编审|吴迎春
其他文献
那天和几个高中老同学一起到野外畅游,一位在乡村居住的老同學带着我们几个人到了他家所在的村子的北边,在田野里挖野菜,我忽然看到了芦草。芦草已经长出了芦花,在眼前随风轻柔地摇曳着,顿时,我的心一下子也轻柔了起来。  用手机给芦草拍了好几张照片,然后,就这样把芦草装进手机里带回家。此后,独自坐着的时候,我就忍不住打开手机,认真地看着芦草的这些照片,想起儿时在故乡生活的情景。那时,在我生活的西场村,村子南
都说女人是天生的爱情动物,玛格丽特·杜拉斯(下文称杜拉斯)则是爱情动物中的极品。她最畅销的作品是 《情人》,而她的一生也从来不缺情人。2014年是杜拉斯诞辰一百周年,正当世界各地都在张罗她的纪念活动之际,7月10日,她的最后一个情人在巴黎去世,享年61岁。  杜拉斯曾说:“爱之于我,不是肌肤之亲,不是一蔬一饭,它是一种不死的欲望,是疲惫生活中的英雄梦想。”如今人皆逝去,唯有爱情让人感叹。  殖民地
她们不是超级巨星,却永远是镁光灯下的焦点;她们不是外交官,却在国际舞台上绽放炫目的光彩。她们,就是世界各国的“第一夫人”。  在国事访问中,“第一夫人”总是魅力四射,引人关注,在许多场合都能发挥意想不到的作用和影响力。  她的魅力来自中国  “无论天晴下雨,争睹来宾风采的欢迎人群相机快门闪个不停,但这些都未能让衣着时尚低调的中国‘第一夫人’有一丝慌乱。”  英国《每日电讯报》毫不掩饰对中国国家主席
夏志清的《中国现代小说史》常常是批评界的一个话题。六十年代,普实克(Prusek)曾批评夏志清将文学抽离具体的社会和政治环境,只重视分析文学这个审美系统本身。九十年代,刘康则认为夏志清一书反映了美国学术界研究中国文学的西方中心倾向。刘康的这番批评意见,见诸一九九三年一月号《现代中国》(Modern China),全文题目是:《政治,批评的范例:对中国文学研究的回应》。  刘康这次重读夏志清的小说史
中超前五轮过后,足协列出了一组数据对比:本赛季场均净比赛时间为49分40秒,相比上赛季同期的53分17秒明显下滑。足协表示,这主要是因为场上出现了更多拖延时间甚至假装受伤的情况,影响到比赛的观赏性,必须对此采取措施。以球迷的实际观感而言,足协所提到的问题的确存在。尤其在比赛最后时刻,领先一方的球员往往会集体染上“拖延症”,想尽各种办法虚耗时间。其中比较经典的做法就是球员假装受伤或者抽筋,躺在场上强
一    春天来了。校园道路上铺满了落叶,青中泛黄,那是两旁高高的大叶榕在一夜之间落下的。现在的它们只剩下光秃秃的树梢,像一把把利剑,直插蔚蓝的天空。落叶在春而不在秋,也许这是南方特有的吧。学校里的树木大多是这样的景象,只是在赤裸的枝丫间多了一两个空空的鸟巢。  很快,这些疏落的枝条上,又将冒出无数翠绿的嫩芽。等到那一阵阵轻柔的春雨飘过,每一棵树都蓬勃地怒发出新叶,重新覆盖满树冠。仰头望去,阳光下
锻造铁人    王虹霓如果安静地呆在那儿,你绝对不会把她同“铁人三项”联系起来。齐肩的头发,长长的刘海,笑起来嘴角弯弯地,很容易让人产生亲近感。一开口,虽然没有褪尽“山东腔”,却全然没有山东口音“直冲冲”的感觉,倒像是吴侬软语般地细、柔。  非要找出她身上的“铁人”痕迹,也许只有一个,黑!这也是铁人们的共同特点。自行车180公里,跑步10公里,游泳5000-6000米,这便是铁人们的训练“清单”,
读蒋廷黻先生的《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的第一页是被英国人强行翻开的。无论对英国的目的与手段作出怎样的评价,都不能否认中国社会在一八四○年之前没有自觉地考虑过如何使国家近代化的问题。李贽对传统教条和假道学的揭露,龚自珍对衰败、糜烂世风的鞭挞,都局限在封建主义的大范围之内,与近代资本主义精神和伦理有质的界限。明朝中叶以后,江浙地区私营手工作坊的兴盛,也不过是北宋汴梁河岸繁华景象的翻版,就像尚未
当主裁判在泰达体育场吹响比赛结束的哨声时,天津泰达主帅德拉甘再次成为外界的焦点。从开局难求一胜到最近四场不败,率队在济南奥体中心和郑州航海体育场“全身而退”,球队的排名也在十轮后攀升至积分榜第六。这一次,德拉甘希望在天津重新证明自己,更希望在这里复制莱斯特城在英超的神迹!  自带“真龙”属性  中国足坛并不缺乏优秀的前南斯拉夫主帅,特别是1999年,在桑特拉奇的率领下,山东鲁能第一次夺得联赛冠军。
六月,在中国福州举办的龙舟世界杯上,来自各国的队伍划着龙舟在闽江上竞技。龙舟在海外的热度远远超出人们的想象,这种游戏兼竞技的复兴,让人真切感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生命力。  文化是龙舟的灵魂  中华龙舟起源于纪念屈原的祭祀活动,由于南方河网密布,很多地方伐木作舟,有了龙舟竞渡的雏形。  如今,随着中华龙舟大赛的兴起,龙舟文化越来越普及,也让其在国际上的推广力度变得越来越大。办最高水平的世界杯,开始谋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