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改革的不断深入和人民经济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对公民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学校作为一个教育机构,在把学生培养成高素质人才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要想让一个懵懂无知甚或一个误入歧途的少年成为一个高素质的人才,仅有学校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它必须要有家庭和社会的密切配合。所以作为孩子第一任老师的父母,他们的教育心理对孩子一生的心理影响是非常重大的。
当今家长普遍存在的教育心理主要有如下几种:
一、依赖推脱型
“老师,你们辛苦了。这学期我的女儿(儿子)进入中学了,平时这孩子最听老师的话,我们在家农活多,没有时间,加上我们又没有文化,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希望你们多多管教。”这是开学之初七年级班主任最容易听到、也听得最多的一句话。(同样内容的话,其他年级的班主任也常能听到。)这么一句话下来,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部推给了老师。这类家长潜意识里都会这样认为:我们家长只管孩子吃饱穿暖就行了,而教育则由学校、老师负责。因而他们通常只问孩子吃得饱吗、饭菜好吃吗、学校有热水洗吗、穿得暖吗等这类日常生活问题,很少问及孩子在校的学习、纪律及思想表现等方面最关键、也最容易忽视的问题。学校、老师一旦告知家长其子女在校的表现欠佳,家长就会不分青红皂白地对子女责骂、训斥甚而大打出手一顿了事。这种治标不治本的做法根本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另有甚者,有些家长在老师多次反映其子女在校表现不佳时,则把“恨铁不成钢”的怨气撒在了老师的身上——“你们老师是做什么的?我把儿子(女儿)交给了你们,怎么教成这样呢?”——把责任全部推到老师的身上。这样由依赖、推脱进而责怪学校、老师导致的严重后果就是:家长与子女形成对垒,老师与家长无法沟通,学生对老师不信任。
面对这样的家长,我们首先要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要耐心地告诉家长:教育好孩子不仅仅是老师的事,更是每一个家长的责任。其次利用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劝其在教育子女时不要急于求成,应多关心孩子心里的想法,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而不应老是以一个家长的身份、成人的眼光去对待孩子,甚至压制孩子。第三是充分发挥家长与子女之间的血缘关系及感情纽带等方面的优势,化解因对待问题时持不同态度而产生的矛盾,以达到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的目的。对此,有一个家长的来信让当时的我产生了不小的震动(择段):
上次您让我到学校谈我儿子晚上翻墙外出上网之事,我当时气坏了,痛打了我儿子一顿,过后我还把责任推到了您的身上,至今回想起来觉得非常后悔——后悔当初对您的无理指责和谩骂。当时您不但没有责怪我,仍然尽心尽力地教育我的孩子,还给我写了一封信,告诉我今后如何才能教育好孩子。后来我尝试着按您教给我的方法去做,孩子愿意把他的心里话告诉我。我也开始学会了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看待孩子的问题。不再以一个家长和成人的眼光对待孩子了。在此我非常感谢您带给我的建议,让我重新认识了我自己,懂得了如何处理孩子的问题。以后我会尽力地配合您教育好孩子,也相信您教的学生个个都会是最好的。再次感谢您的教诲!
同时,在家长的签字下面,还有他儿子的签名。看得出,这是他们父子共同完成的一封信。
在那之后,他的儿子又有了非常大的改变:晚上不再翻墙外出上网,抽烟、喝酒、赌博等违纪现象也不再出现了,在初三的月考中由第一次的405分一跃上升到第二次的501分,最后还以638分的高分考进了我县的重点高中。可以看出家长的教育心理与教育方式对学生成长的影响非常重要。
二、应付型
现代社会生活的快节奏,让家长们很少有时间能与自己的子女面对面地沟通(尤其是住宿生,他们只能星期六回家,星期天又返校了,除了节假日,与家长在一起的时间只有星期六晚上)。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仅停留在表面上,不能通过细致的因材施教来达到教育目的,因此他们在与老师沟通后并不考虑孩子的实际而把学校、老师所告知的情况原封不动地、机械地照搬给自己的孩子,这样孩子就容易与老师、家长形成隔阂,也不愿把自己在校的学习、生活、纪律情况及自己的心里话告诉父母。长期下去,最终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这孩子怎么越来越不听话,越来越难教了!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也采取了相应的对策,那就是要求家长在平时应注意通过三个步骤来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第一步,认真听取孩子的内心想法,给孩子有话能讲、有屈能伸的机会;第二步,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细致分析孩子提出的问题,找出孩子认知不对的地方再对症下药;第三步,引导教育。对于孩子的问题切不可掉以轻心,要让孩子认为你是在非常重视他的问题,由此再分析问题到底出在何处,接着教育孩子学会换位思考,在这个问题上对方是如何想和做的,这样孩子以后就比较容易正确对待他所面临的问题了。
三、支持配合型
这类家长是学校、老师比较喜欢的一类。当然这样的家长,这类家长的子女在生活、学习、纪律等各方面也比较优秀。他们既相信学校、老师,也主动配合学校、老师做好子女的思想工作,同时还积极反映其子女在家的各方面表现。因此他们常积极主动地联系老师,向老师了解子女在校的各方面情况。他们愿意停下手中哪怕是再忙的工作来听取老师反映其子女在校的表现,并能采取积极、灵活、变通的方法,因材施教地教导子女,帮助子女尽快地改正错误,从中吸取教训并总结经验。这样的配合教育,不但能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学会从自我错误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从心里接受家长、老师的教育,避免使自己重犯类似的错误。
针对这样的家长,我们老师也提出了相应的方法,即指导——指导家长如何配合学校教育;实践——通过家长把老师指导的教育方法运用到孩子身上;分析——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与实践进行得与失的总结与评价;解决——在分析的基础上,家长、老师再研究相应的方法把问题解决好。
四、长远规划型
此类家长文化层次相对比较高,素质也相对比较好,他们懂得以身作则,对自己能严格要求,注意自己平常的言谈举止。他们在教育孩子时,并非人云亦云,而是能根据自己子女自身的特点,结合子女的兴趣爱好,提出比较符合孩子年龄特点及各方面素质水平、与学校要求相对应的切实可行的目标。他们坚持不懈地观察、督促、鼓励、矫正子女对目标的实现。虽然此类家长在目前相对比较少,但他们这样教育的效果比较明显,因此他们的这种做法能起到引导和榜样的作用。
在最后与这类家长沟通时,我感到肩上的担子远比前面三类的更重:他们看重的是他们的子女从老师那里能学到什么,而不是考试得多少分。所以这样的家长也向我们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仅学高为师。对此类家长,我们应重在与家长多沟通、多联系,与家长共同制定学生的近期与长远目标,在共同学习中进步。
综合上述情况,可以看出,要想学校教育有一个很大的提高与进步,家长的配合教育是缺少不了的。要使家长的教育方式与学校的教育同步,就必然要求改变部分家长的心理状态,让他们做到主动配合、积极配合、乐于配合学校工作。这样我们的教育工作才会有的放矢、有条不紊、有效扎实地开展下去,孩子也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因此研究家长的教育心理和教育方式在校本研究中就显得非常重要了。
当今家长普遍存在的教育心理主要有如下几种:
一、依赖推脱型
“老师,你们辛苦了。这学期我的女儿(儿子)进入中学了,平时这孩子最听老师的话,我们在家农活多,没有时间,加上我们又没有文化,不懂得如何教育孩子,希望你们多多管教。”这是开学之初七年级班主任最容易听到、也听得最多的一句话。(同样内容的话,其他年级的班主任也常能听到。)这么一句话下来,把教育孩子的责任全部推给了老师。这类家长潜意识里都会这样认为:我们家长只管孩子吃饱穿暖就行了,而教育则由学校、老师负责。因而他们通常只问孩子吃得饱吗、饭菜好吃吗、学校有热水洗吗、穿得暖吗等这类日常生活问题,很少问及孩子在校的学习、纪律及思想表现等方面最关键、也最容易忽视的问题。学校、老师一旦告知家长其子女在校的表现欠佳,家长就会不分青红皂白地对子女责骂、训斥甚而大打出手一顿了事。这种治标不治本的做法根本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另有甚者,有些家长在老师多次反映其子女在校表现不佳时,则把“恨铁不成钢”的怨气撒在了老师的身上——“你们老师是做什么的?我把儿子(女儿)交给了你们,怎么教成这样呢?”——把责任全部推到老师的身上。这样由依赖、推脱进而责怪学校、老师导致的严重后果就是:家长与子女形成对垒,老师与家长无法沟通,学生对老师不信任。
面对这样的家长,我们首先要做好他们的思想工作,要耐心地告诉家长:教育好孩子不仅仅是老师的事,更是每一个家长的责任。其次利用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理,劝其在教育子女时不要急于求成,应多关心孩子心里的想法,学会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而不应老是以一个家长的身份、成人的眼光去对待孩子,甚至压制孩子。第三是充分发挥家长与子女之间的血缘关系及感情纽带等方面的优势,化解因对待问题时持不同态度而产生的矛盾,以达到互相尊重、互相理解的目的。对此,有一个家长的来信让当时的我产生了不小的震动(择段):
上次您让我到学校谈我儿子晚上翻墙外出上网之事,我当时气坏了,痛打了我儿子一顿,过后我还把责任推到了您的身上,至今回想起来觉得非常后悔——后悔当初对您的无理指责和谩骂。当时您不但没有责怪我,仍然尽心尽力地教育我的孩子,还给我写了一封信,告诉我今后如何才能教育好孩子。后来我尝试着按您教给我的方法去做,孩子愿意把他的心里话告诉我。我也开始学会了站在孩子的立场上看待孩子的问题。不再以一个家长和成人的眼光对待孩子了。在此我非常感谢您带给我的建议,让我重新认识了我自己,懂得了如何处理孩子的问题。以后我会尽力地配合您教育好孩子,也相信您教的学生个个都会是最好的。再次感谢您的教诲!
同时,在家长的签字下面,还有他儿子的签名。看得出,这是他们父子共同完成的一封信。
在那之后,他的儿子又有了非常大的改变:晚上不再翻墙外出上网,抽烟、喝酒、赌博等违纪现象也不再出现了,在初三的月考中由第一次的405分一跃上升到第二次的501分,最后还以638分的高分考进了我县的重点高中。可以看出家长的教育心理与教育方式对学生成长的影响非常重要。
二、应付型
现代社会生活的快节奏,让家长们很少有时间能与自己的子女面对面地沟通(尤其是住宿生,他们只能星期六回家,星期天又返校了,除了节假日,与家长在一起的时间只有星期六晚上)。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仅停留在表面上,不能通过细致的因材施教来达到教育目的,因此他们在与老师沟通后并不考虑孩子的实际而把学校、老师所告知的情况原封不动地、机械地照搬给自己的孩子,这样孩子就容易与老师、家长形成隔阂,也不愿把自己在校的学习、生活、纪律情况及自己的心里话告诉父母。长期下去,最终会形成一个恶性循环——这孩子怎么越来越不听话,越来越难教了!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也采取了相应的对策,那就是要求家长在平时应注意通过三个步骤来达到教育孩子的目的:第一步,认真听取孩子的内心想法,给孩子有话能讲、有屈能伸的机会;第二步,结合孩子的实际情况细致分析孩子提出的问题,找出孩子认知不对的地方再对症下药;第三步,引导教育。对于孩子的问题切不可掉以轻心,要让孩子认为你是在非常重视他的问题,由此再分析问题到底出在何处,接着教育孩子学会换位思考,在这个问题上对方是如何想和做的,这样孩子以后就比较容易正确对待他所面临的问题了。
三、支持配合型
这类家长是学校、老师比较喜欢的一类。当然这样的家长,这类家长的子女在生活、学习、纪律等各方面也比较优秀。他们既相信学校、老师,也主动配合学校、老师做好子女的思想工作,同时还积极反映其子女在家的各方面表现。因此他们常积极主动地联系老师,向老师了解子女在校的各方面情况。他们愿意停下手中哪怕是再忙的工作来听取老师反映其子女在校的表现,并能采取积极、灵活、变通的方法,因材施教地教导子女,帮助子女尽快地改正错误,从中吸取教训并总结经验。这样的配合教育,不但能取得预期的教育效果。而且更为重要的是能让学生学会从自我错误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从心里接受家长、老师的教育,避免使自己重犯类似的错误。
针对这样的家长,我们老师也提出了相应的方法,即指导——指导家长如何配合学校教育;实践——通过家长把老师指导的教育方法运用到孩子身上;分析——通过一段时间的观察与实践进行得与失的总结与评价;解决——在分析的基础上,家长、老师再研究相应的方法把问题解决好。
四、长远规划型
此类家长文化层次相对比较高,素质也相对比较好,他们懂得以身作则,对自己能严格要求,注意自己平常的言谈举止。他们在教育孩子时,并非人云亦云,而是能根据自己子女自身的特点,结合子女的兴趣爱好,提出比较符合孩子年龄特点及各方面素质水平、与学校要求相对应的切实可行的目标。他们坚持不懈地观察、督促、鼓励、矫正子女对目标的实现。虽然此类家长在目前相对比较少,但他们这样教育的效果比较明显,因此他们的这种做法能起到引导和榜样的作用。
在最后与这类家长沟通时,我感到肩上的担子远比前面三类的更重:他们看重的是他们的子女从老师那里能学到什么,而不是考试得多少分。所以这样的家长也向我们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仅学高为师。对此类家长,我们应重在与家长多沟通、多联系,与家长共同制定学生的近期与长远目标,在共同学习中进步。
综合上述情况,可以看出,要想学校教育有一个很大的提高与进步,家长的配合教育是缺少不了的。要使家长的教育方式与学校的教育同步,就必然要求改变部分家长的心理状态,让他们做到主动配合、积极配合、乐于配合学校工作。这样我们的教育工作才会有的放矢、有条不紊、有效扎实地开展下去,孩子也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因此研究家长的教育心理和教育方式在校本研究中就显得非常重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