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班幼儿绘本阅读的游戏实践探究

来源 :参花(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idai1986011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绘本是一种题材多样、内容丰富有趣,并存有少量文字的教育工具。绘本中的文字简短、容易记忆,具有语言的韵律美。绘本中的图案与文字匹配度高,容易吸引幼兒。在当今的幼儿园中,绘本的实践运用比较广泛,绘本在教师、家长以及幼儿中都比较受欢迎,是教师很喜欢运用,同时也是很容易开发出特色游戏的教学工具。在集体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灵活运用绘本开展各种语言活动等,可以根据绘本的内容设计区域游戏。在中班上学期,笔者挑选适合幼儿年龄和兴趣的绘本,开展中班绘本阅读游戏实践活动。
  关键词:绘本阅读 中班幼儿 集体教学 区域活动
  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中班幼儿在语言方面应当具备的能力有:喜欢听故事、看图书,[1]具有初步的阅读理解能力,具有书面表达的愿望和初步技能。而幼儿在绘本教学活动中,除了发展这三种在语言方面的能力外,还可以有更多能力的发展。笔者将从集体的语言活动和区域游戏两个方面对此进行阐述。
  一、宽松的游戏实践活动,满足幼儿的表演欲望
  以绘本《大脚丫跳芭蕾》为例,笔者在幼儿起床后,组织幼儿共读这本绘本。虽然这不是备课上的活动,但是也是面向全体幼儿的一次活动。
  首先,笔者请幼儿围坐成圆形。当笔者说“请小朋友把小椅子变成圆形”的时候,幼儿都特别兴奋。有一位幼儿马上说:“太好了,我们可以把老师围起来了!”又有一位幼儿马上提醒他:“老师要讲故事了,我们要安静一点地听。”于是,笔者就趁着幼儿感兴趣的状态,开始了绘本讲述活动。这是一种偏向语言的教学活动。在和幼儿一页一页地阅读、分析过绘本以后,笔者还和幼儿一起做起了游戏:模仿芭蕾舞演员做动作。中班幼儿对于“模仿做动作”这一活动是比较感兴趣并乐意配合的,并且,幼儿确实对芭蕾舞演员的动作感兴趣。于是,笔者站在中间,先带领幼儿做芭蕾中的几个基本手位动作:一位、二位、三位、四位和五位手,然后又请幼儿试一试芭蕾的平衡动作。幼儿在快乐情绪的带动下,都很好地进行了模仿。接着,笔者又请幼儿到中间,自己设计几个自己感兴趣的、和芭蕾舞有关的动作,请幼儿当小老师,带领其他的幼儿模仿,幼儿的参与积极性也很高。活动就这样在快乐的气氛中完成了。在中午的自主阅读中,《大脚丫跳芭蕾》这一系列的书籍也得到了比较多幼儿的欢迎,借阅率很高。
  在这次的集体绘本阅读活动中,教师没有呆板地进行绘本语言方面的教学,而是加入了游戏化的动作教学,给了幼儿一定的动作模仿和创编的自由,满足了幼儿喜爱表演的愿望,[2]因此得到了幼儿的喜爱。
  集体教学活动可以培养幼儿“喜欢听故事、看图书”的能力。在由集体教学活动引申出来的幼儿自主阅读活动中,可以培养幼儿初步阅读理解的能力,因为幼儿能和同伴大体讲出故事的主要内容,能根据连续画面提供的信息,大致说出故事的情节。
  二、丰富多彩的区域游戏活动,拓展绘本的应用空间
  区域游戏是幼儿园的重要活动方式,如果将绘本内容与区域游戏相结合,选取生活化、适合幼儿年龄阶段的有趣的绘本内容,设计一些区域游戏,就可以发展幼儿的各项能力。同时,游戏的方式也给绘本阅读带来更多的活力,使绘本的内容得到延伸。
  (一)绘本游戏在益智区的实践
  在一天中午的试听活动中,笔者和幼儿共同分享了绘本《蚂蚁和西瓜》。绘本故事内容很简单,幼儿对绘本的画面也比较感兴趣。但是,只了解绘本的内容还不够有趣,于是笔者参照了《从头到脚玩绘本——如何从绘本阅读到绘本游戏》这本书上的游戏案例,设计了益智区的桌面游戏:蚂蚁和西瓜。
  这个游戏是考验幼儿的手眼协调能力的,需要幼儿戴上一个帽子,然后利用头部的运动,用连接在帽子上的吸铁石吸起一些小的“蚂蚁”,然后在不用手的前提下,把“蚂蚁”运送到瓶口大小不同的容器内。
  有趣的是,这些“蚂蚁”也不完全是教师制作的。有一些大的“蚂蚁”简笔画是教师绘制的,多为不重复的蚂蚁图案。而为了增加游戏中幼儿的参与性,笔者也请幼儿利用吃完午饭的时间,画一些小的蚂蚁,然后,教师帮助幼儿把这些蚂蚁剪下来,并用不锈钢的回形针固定住,这样游戏材料就更加丰富了。
  此外,幼儿游戏的关键道具——帽子,是请幼儿自己从家里带来的。由于当时天气变冷,个别幼儿正好戴了帽子来上学,于是笔者就“借”一下他的帽子,这就完成了游戏材料的收集工作。
  最后,幼儿园的百变材料——扭扭棒该出场了,利用扭扭棒以及其他材料:夹子(幼儿园提供)、回形针(教师提供)、吸铁石(科学区借的)、框子(幼儿园提供)、塑料瓶、纸杯(班级材料箱提供)等,游戏就可以正式开始了。幼儿对这个游戏充满了期待。教师在幼儿面前讲述游戏玩法的时候,幼儿就迫不及待地想要去玩这套材料了。
  虽然游戏看上去比较简单,但其实它也是具有重要的游戏目的的,幼儿可以探索磁铁的秘密,感知磁铁能够吸铁和铁制品的特性;锻炼手部协调能力以及动作协调能力。[3]
  不过,笔者对游戏进行了反思:幼儿还可以把这个游戏继续玩出特点吗?其实是可以的,教师在鼓励幼儿不用手触碰回形针的前提下,还可以提供其他铁制品,引发幼儿对游戏的持续探究兴趣;引导幼儿探究是否有的回形针会无法吸起“蚂蚁”(磁化现象探究);把已经放进瓶中的“蚂蚁”用磁铁再吸出来(磁铁具有穿透性)等。这样益智区游戏将会更有探索的空间,会更有趣。
  (二)绘本游戏在科学区的实践
  科学游戏“蚂蚁找西瓜”是由绘本故事《蚂蚁和西瓜》延伸而来的又一个区域游戏。
  首先,这个科学游戏最有趣的地方,是利用了科学区的磁铁这个材料。中班幼儿对于磁铁“可以吸引物体”这个特性很感兴趣,并且可以持续较长的时间去探究。在这个科学游戏中,笔者设计了两种“迷宫”,一种是用吸管在一个废弃的纸盒中设置的迷宫(胶枪固定吸管位置),一种是在纸上自己设计绘制的迷宫,然后请幼儿把一个磁铁放在迷宫的下方,一个放在迷宫的上方,利用磁铁可以相互吸引的特性,移动下方的磁铁,使在迷宫上的磁铁动起来,从而完成“蚂蚁找西瓜”的情境游戏。   在实际的游戏过程中,幼儿对那个立体的迷宫更感兴趣,甚至要抢着去玩,而对那个平面的迷宫不是特别热衷,只有个别幼儿愿意去玩。但是,一段时间后,笔者发现:有的幼儿开始自发地利用美工区的白纸等材料,自己画起了迷宫。一位幼儿画好了一张迷宫后,很激动地邀请笔者来看:“老师,你看我画的迷宫!”笔者一看,画得还真不错。因为她的迷宫上具备了迷宫的几大特点:有岔路和死路,有入口和出口,有不止一条通道等。并且,这是幼儿自发进行的活动。这说明:幼儿在科学区探索磁铁控制蚂蚁走出迷宫的过程中,不仅锻炼了手部的控制能力,感受到了磁铁具有一定穿透力的磁性,还能够发现迷宫的特点并愿意自己设计、绘制迷宫。这就体现了幼儿强大的学习能力和良好的学习品质。
  幼儿的学习活动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教师给予良好的环境和等待的时间。这也让笔者明白:绘本游戏是具有生命力的。
  (三)绘本游戏的多区域联系实践
  在阅读绘本《独一无二的你》时,笔者和本班幼儿对海洋里的小鱼产生了兴趣:因为小鱼的花纹是各式各样的,看上去很好看。于是根据相关的资料,笔者带领幼儿在各个区域进行和绘本有关的探索活动。
  首先,在美工区,我们在纸杯的底部画一些小鱼的图案。幼儿在没有目的的操作下,很容易发展成“画一些自己喜欢的图案”或者“乱涂乱画”。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笔者先给幼儿提供4个不同花纹的小鱼范例,请不同的幼儿模仿花纹绘画。笔者本以为幼儿对“有限制的模仿”不感兴趣,这样的活动会压抑幼儿的创作天性,然而,幼儿却对这个任务特别感兴趣。一名幼儿在画的时候还开心地说:“这是老师交给我们的任务。”看来,她是很严肃地对待这件事情的。而其他几位幼儿也很认真地对待这项美工活动。此外,虽然纸杯面比较小且教师给幼儿提供的笔就是中性笔(笔尖较细可能不适合幼儿进行操作),但并没有影响幼儿的创作。他们在画完了教师布置的任务后,也愿意再画一画自己感兴趣的小鱼图案。实际上,即使是单纯的模仿行为,也是具有一定难度的,需要幼儿先观察小鱼花纹的特点,还需要有一定的运笔能力才能画画,最后还要和同伴之间进行互评,看看谁模仿的小鱼像。
  在益智区,幼儿利用美工区制作好的小鱼纸杯玩起了“翻翻乐”游戏,即:先把两个纸杯正面朝上(这样就看不到底部的图案),然后再把纸杯翻过来,看看小鱼的花纹是否一致,一致就收到自己那边;不一致就换一个纸杯再试一次。
  在阅读区,幼儿在教师已经讲述过绘本经验的前提下,两个人合作相互讲述故事(根据绘本的图片内容讲述)。笔者发现:在安静的环境下,幼儿能够比较认真、专注地进行语言的讲述活动。
  所以,即使只是一本绘本故事,教师也可以设计出很多的区域游戏,而这些区域游戏之间又是有联系的,如在美工区制作的材料可以在益智区使用等。教师还可以对绘本游戏进行挖掘,如在阅读区阅读过后,引导幼儿提取绘本中小鱼往左游、往右游、往上游、往下游的画面,引导幼儿感知空间方位,学习数学知识;[3]在美工区请幼儿在石头上绘制和装饰小鱼图案,用版画的特征表现“独一无二的我”;在益智区玩拼小鱼的游戏等。
  在区域游戏中,可以发展幼儿各项能力。幼儿在美工区的活动中,可以发展具有书面表达愿望的语言能力;在益智区,可以发展动手能力;在科学区,可以发展感知形状和空间关系的能力。
  幼儿的学习是多方面、多领域的,是整体的。因此,无论是集体教学活动,还是区域活动,甚至是户外活动,教师都可以运用自己的教学策略,利用一些好的绘本材料,帮助幼儿发展各项能力。
  参考文献:
  [1]李季湄,冯晓霞.《3—6歲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解读[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3.
  [2]陈丹.幼儿中班绘本教学有效策略刍议[J].新课程(综合版),2019(06):167.
  [3]董旭花,张海豫.从头到脚玩绘本——如何从绘本阅读到绘本游戏[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20:97,109.
  (作者简介:杨丽娜,女,本科,昆山市千灯镇淞南幼儿园,二级教师,研究方向:学前教育)
   (责任编辑 刘冬杨)
其他文献
那人在西口坐着。  或者,那人不是坐着,而是歪着。  离西口不远的地方,有五棵或者六棵小老杨,也歪着,那人一歪,也是一棵小老杨了。  西口是这地方最西的一个口,通向西口的是一条大路,所以来来往往的人很多。  从西口出去或者进来的人,都是生意人。口里有粮食,有盐,有茶叶;口外有牛羊肉、马匹,还有皮做的硬货。生意人总是把口里的东西贩到口外,再把口外的东西贩回口里。出出进进,就都跟那人熟了。  “锅三,
期刊
其实她是一个山沟里的黄毛丫头,名叫招娣。  明白没?她是有使命的。她上面有两个姐姐,到她时,还没出生,父母就紧张得不得了,阿弥陀佛来个儿子吧,结果呢,哇的一声,又是个丫头!父母失望了,就给她起名叫招娣。  本来招娣的“娣”就是“弟”,后来想了想,女孩子嘛,就改成了“娣”。  结果她还真争气,把弟弟招来了,没辜负父母的期望。不过嘛,父母对她也没有感恩戴德,宠谁也轮不到她。  命运的转机发生在那天下午
期刊
梅子其实不叫梅子。梅子,是阿嬷叫出来的小名。梅子姓李,叫李青梅,八零后。青梅是个女孩,“妹子”叫着叫着就成了梅子了。  那年春天大旱,秀水村旁边的梅溪竟也水位大降。溪边的大片稻田无法及时插秧,青梅爸只好到外地去务工,结果他在一次意外中受了重伤,高位截瘫了。  晴天霹雳,阿嬷时常以泪洗面。幸亏阿嬷酿得一手好酒,农闲时就走村串寨卖卖自家酿的娘酒(娘酒,客家地区女人坐月子时喝的酒,近些年人们也拿来作保健
期刊
苏婆婆坐在摇椅上,摇着日子。  阳光铺洒在阳台上,照着她的银丝闪闪发光。摇椅吱呀着发出声响,让她想起年轻时候,拉着平车,平车也发出吱吱呀呀的声音。穿过低矮的平房,颠簸而纠缠的马路,苏婆婆拉着溢满的垃圾。车马好慢!苏婆婆握着平车的把手,或做“吊环”,或做“下蹲”,额头部青筋暴露。平车服服帖帖跟着走。  苏婆婆还是苏媳妇的时候,一个滂沱大雨之夜,矿上煤层冒顶,苏媳妇一夜之间成了寡妇。三个孩子瞬间成了没
期刊
上课铃响过几分钟,几个男生才慌慌张张跑进教室。一进门,就被已经开始上课的年轻老师命令站在门口———为啥迟到?几个人都垂手低头不言语。只有韩小波手在身后背着。  老师的目光在他们几个身上逗留一会儿,用疑惑的语气问说鞋咋都湿了?课间十分钟还跑去后坑耍一会儿?几个人仍不言语。不言声就是默认老师说对了。  “以后不许再迟到。都回座位上吧。”  几个人垂着头急切地走向自己的座位。只有韩小波手仍背在背后,退往
期刊
无聊。确实没有人和他有聊,他也不愿意和别人聊,更愿意和别人无聊,他觉得自己缺少和他一样的人类的交流的语言,或者说,语言或许已经成为他和别人沟通的障碍,基于自己语言的障碍,索性不再和别人沟通。在此之前,他翻箱倒柜在家里无人打理的角落里发现了一只懒汉鞋,但鞋子只有一只,右脚的,确确实实是只有一只,他翻遍了屋子里所有能隐藏一只同款的左脚的懒汉布鞋的地方,结果却让他十分丧气,他除了那些他并不关心的器物之外
期刊
黑牡丹要嫁人了!  消息一岀,教室里炸了锅:怎么会呢,怎么会呢!  黑牡丹是我們青阳高中高一二班的班主任。入学报到的那天,天空黑沉沉的,狂风紧吹,很显然,一场暴雨正在来的路上。我们一起考入高中的同学找到分派的班去报到,不巧学校停电了,教室里光线很暗。从外边进了教室,眼前黑乎乎的,辨不清谁是谁。一位同学喊:老师呢,老师呢!就听到有个很好听的女声说:我在这儿啦。同学们闻声寻去,没看到老师,只见有两排白
期刊
星期天在家,午睡后无事,天又下着雨,不能出去散步,只得从屋里搬一只小板凳,独坐在廊檐下,看天上的黑云疾走,看空中细雨斜斜,看门前树木招摇,这也是一种赏心悦目的事。  人是群居动物,害怕孤独,害怕被忘记,总喜欢往热闹的地方凑,但肉体离得近,心灵却离得远,看起来是热热闹闹、说说笑笑的,心灵未必就得到滋润,心情未必就感到舒畅,热闹散去,也许会感到更孤独、更郁闷。  滋养心灵的,不是热闹,而是独处,是沉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