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总喜欢借助多媒体,通过看、听、赏等过程,渲染与文本相匹配的教学情境。这无疑是一种进步的教学手段,尤其进入课改后,多媒体课件更是成为公开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教学资源。但是,是不是有了多媒体的加入,学生就能进入一种情境,就能深入文本感悟文本呢?请看《一棵紫丁香》教学片断。
【教学案例】
……
师:绿叶沙沙像什么?
生(齐):绿叶沙沙像在唱歌。
师:是谁给谁唱歌呢?
生:是我们给教师唱歌。
师:你想给老师唱一首什么歌呢?
生1:我想给老师唱一首《老师老师,我爱您》。(师笑,示意坐下)
生2:我想给老师唱《两只蝴蝶》。(说完,还轻轻地唱了起来。众生笑)
师:(见没有学生举手了)我们送给老师一首《我爱米兰》,好吗?
生:(齐)好!
(教师拧开录音机,音乐响起,充满了整个教室,但学生们在位置上却有些不耐烦。有几个学生头转来转去,看后面坐着的听课老师。三分钟后,音乐停)
师:听了这首歌,你们感觉如何呢?(学生茫茫然,没有一个学生举手)
师:听了这首歌,我们就更爱老师了。(学生仍茫茫然,老师见状连忙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
【诊断分析】
很明显,在这一个教学片断中,教师引用的这首音乐,不但没有能够制造一个与文本相似的情感场,反而打破了原先教学中业已营造的良好氛围。在听完录音后的教学中,课堂气氛明显地处于一种散乱的状态,学生在三分钟的音乐欣赏中不但没有感受到“师恩之情”,反而远离了文本(很多学生在那儿唱《两只蝴蝶》),提前让思维“下课”了。
反思这一教学片断的失败,至少有三个原因。一是教者没有能够吃透新课程理念的内涵,在教学资源的利用中没有考虑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体验。尤其忽视了低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学生对没有学过没有听到过的音乐不一定能够从中受到感染。在课堂教学中引进了现代化的手段不一定代表课堂教学改革了。二是教者缺少一个对教学资源进行遴选的过程,课文的题目是《一株紫丁香》,选择的音乐是《我爱米兰》,无疑会冲淡文中“紫丁香”的“花香”,更会冲淡学生心目中对“紫丁香”意义的把握。教者也没有对音乐呈现的时间与方式精心预设,没有预先了解学生对这首歌的熟悉度,在课前是不是考虑可以利用音乐课的途径,请音乐老师教唱一下,让学生踏着《我爱米兰》的音乐走进课堂或者是走出课堂。三是教者缺少一种灵敏的教学机智,在第二个学生说出《两只蝴蝶》这首歌名后,应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通过语言的引导,回到第一个学生的思路上;更不应该在有些学生轻唱《两只蝴蝶》一歌时放《我爱米兰》的音乐,造成教学的耗时低效,使应该动听的音乐不再动听了。
这一案例,至少可以给我们的课堂教学三点启迪:
一、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教学预案
在很多时候,教学资料成为备课的唯一参考,我们都以一种“想当然”的思想指导着备课的思路,漠视了教学对象的存在,更没有去认真分析教学对象的年龄特点、知识储备、学习习惯等实际状况。作为一线教师,长期和一个相对固定的学生群体打交道,更要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制定预案,实施教学。
关注学生的年龄特点,就是要研究在相对稳定的年龄阶段内,学生有什么样的学习心理,应该设计什么样的问题,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拉近教师、学生和文本间的心理距离,使得学生能够在40分钟的时间里,积极参与、主动融入。
关注学生的知识储备,就是要研究学生懂得了多少,如学科的知识和生活积累等。
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就是要研究本班学生的学习特点,学生整体上是呈激情式的、还是沉稳式的,有哪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良好的习惯,掌握知识、习得技能的速度快,有哪些学生还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进行适当地点拨和提携,或者是开开“小灶”。
二、从课堂的实际出发,灵活运行教学流程
毋庸置疑,教学预案是实施课堂教学的蓝本。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案设计的教学路径,实施既定的教学流程,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操作过程。但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面对的是一群具有勃勃生命力的学生群体,他们对新事物的接受有可能按照课前的预设,在教师的引领下顺利达成,也有可能会在接受的过程中出现一些偏颇,“卡壳”“冷场”甚至滑离课堂教学的现象,让教师措手不及,陷入“尴尬”的境地。面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一些意想不到的教学事件,需要我们教师不要拘泥于教学预案的规划性,从课堂的实际出发,即时生成教学机智,随时调整课堂教学的步骤,控制好教学的节奏,充分考虑到教学过程可能出现的“意外”,并将这些“意外”及时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灵活加以运用,促进更有效的课堂生成。
在这节课中,教者如果发现学生在听音乐时因听不懂而有些“小骚动”时,应立即走到学生中间,先“强制”他们将这首音乐听完,等音乐结束后,利用“再次朗读第三自然段”的方式,淡化刚才音乐对学生造成的影响,将学生思维还原到音乐之前的情境中去;或者提示,“这是一首赞美老师的歌曲,写得非常美,老师想在下一节课(音乐课或者活动课)和小朋友们一起学唱”;或者,即时改动一下音乐里的歌词,即时朗诵“老师窗前有一盆紫丁香,小小的黄花藏在绿叶间。它不是为了争春才开花,默默地把芳香洒满人心田。啊,紫丁香!像我们敬爱的老师,像我们敬爱的老师,我爱老师,就像爱紫丁香”,也会将学生的思维拉回到原来的轨道上。
三、从语文的实际出发,切实加强语言训练
加强语言文字训练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也是最能体现语文课特色的重要任务。一节语文课,如果没有让学生进行字、词、句的练习,没有训练学生的语言思维,那这一节课就是失败的,就是低效的。我们不但要强调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更要强化其工具性的特质,使学生获得最基本的语文素养。
低年级学生的语文积累是有限的,过多地跳出文本,将一些看似生动实质无效的“教学素材”引进课堂,非但不能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反而会加大学生理解文本的难度。
在这一教学片断中,假如将播放《我爱米兰》的教学步骤换成一个“说”的过程,让学生在“你想对老师说些什么”中静思片刻,或是自我感悟,或是小组共议,让师生展开真诚的对话,都可能生成无限的精彩,都会让课堂教学进入这一节课的高潮。这样,将说话训练贯穿于对文本的理解中,不刻意做作,就能打破教学过程的单一结构,既是对文本意义解读的一种升华,也是一个进行语言思维的训练的过程。
【教学案例】
……
师:绿叶沙沙像什么?
生(齐):绿叶沙沙像在唱歌。
师:是谁给谁唱歌呢?
生:是我们给教师唱歌。
师:你想给老师唱一首什么歌呢?
生1:我想给老师唱一首《老师老师,我爱您》。(师笑,示意坐下)
生2:我想给老师唱《两只蝴蝶》。(说完,还轻轻地唱了起来。众生笑)
师:(见没有学生举手了)我们送给老师一首《我爱米兰》,好吗?
生:(齐)好!
(教师拧开录音机,音乐响起,充满了整个教室,但学生们在位置上却有些不耐烦。有几个学生头转来转去,看后面坐着的听课老师。三分钟后,音乐停)
师:听了这首歌,你们感觉如何呢?(学生茫茫然,没有一个学生举手)
师:听了这首歌,我们就更爱老师了。(学生仍茫茫然,老师见状连忙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
【诊断分析】
很明显,在这一个教学片断中,教师引用的这首音乐,不但没有能够制造一个与文本相似的情感场,反而打破了原先教学中业已营造的良好氛围。在听完录音后的教学中,课堂气氛明显地处于一种散乱的状态,学生在三分钟的音乐欣赏中不但没有感受到“师恩之情”,反而远离了文本(很多学生在那儿唱《两只蝴蝶》),提前让思维“下课”了。
反思这一教学片断的失败,至少有三个原因。一是教者没有能够吃透新课程理念的内涵,在教学资源的利用中没有考虑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体验。尤其忽视了低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学生对没有学过没有听到过的音乐不一定能够从中受到感染。在课堂教学中引进了现代化的手段不一定代表课堂教学改革了。二是教者缺少一个对教学资源进行遴选的过程,课文的题目是《一株紫丁香》,选择的音乐是《我爱米兰》,无疑会冲淡文中“紫丁香”的“花香”,更会冲淡学生心目中对“紫丁香”意义的把握。教者也没有对音乐呈现的时间与方式精心预设,没有预先了解学生对这首歌的熟悉度,在课前是不是考虑可以利用音乐课的途径,请音乐老师教唱一下,让学生踏着《我爱米兰》的音乐走进课堂或者是走出课堂。三是教者缺少一种灵敏的教学机智,在第二个学生说出《两只蝴蝶》这首歌名后,应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通过语言的引导,回到第一个学生的思路上;更不应该在有些学生轻唱《两只蝴蝶》一歌时放《我爱米兰》的音乐,造成教学的耗时低效,使应该动听的音乐不再动听了。
这一案例,至少可以给我们的课堂教学三点启迪:
一、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教学预案
在很多时候,教学资料成为备课的唯一参考,我们都以一种“想当然”的思想指导着备课的思路,漠视了教学对象的存在,更没有去认真分析教学对象的年龄特点、知识储备、学习习惯等实际状况。作为一线教师,长期和一个相对固定的学生群体打交道,更要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制定预案,实施教学。
关注学生的年龄特点,就是要研究在相对稳定的年龄阶段内,学生有什么样的学习心理,应该设计什么样的问题,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拉近教师、学生和文本间的心理距离,使得学生能够在40分钟的时间里,积极参与、主动融入。
关注学生的知识储备,就是要研究学生懂得了多少,如学科的知识和生活积累等。
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就是要研究本班学生的学习特点,学生整体上是呈激情式的、还是沉稳式的,有哪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良好的习惯,掌握知识、习得技能的速度快,有哪些学生还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进行适当地点拨和提携,或者是开开“小灶”。
二、从课堂的实际出发,灵活运行教学流程
毋庸置疑,教学预案是实施课堂教学的蓝本。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案设计的教学路径,实施既定的教学流程,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操作过程。但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面对的是一群具有勃勃生命力的学生群体,他们对新事物的接受有可能按照课前的预设,在教师的引领下顺利达成,也有可能会在接受的过程中出现一些偏颇,“卡壳”“冷场”甚至滑离课堂教学的现象,让教师措手不及,陷入“尴尬”的境地。面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一些意想不到的教学事件,需要我们教师不要拘泥于教学预案的规划性,从课堂的实际出发,即时生成教学机智,随时调整课堂教学的步骤,控制好教学的节奏,充分考虑到教学过程可能出现的“意外”,并将这些“意外”及时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灵活加以运用,促进更有效的课堂生成。
在这节课中,教者如果发现学生在听音乐时因听不懂而有些“小骚动”时,应立即走到学生中间,先“强制”他们将这首音乐听完,等音乐结束后,利用“再次朗读第三自然段”的方式,淡化刚才音乐对学生造成的影响,将学生思维还原到音乐之前的情境中去;或者提示,“这是一首赞美老师的歌曲,写得非常美,老师想在下一节课(音乐课或者活动课)和小朋友们一起学唱”;或者,即时改动一下音乐里的歌词,即时朗诵“老师窗前有一盆紫丁香,小小的黄花藏在绿叶间。它不是为了争春才开花,默默地把芳香洒满人心田。啊,紫丁香!像我们敬爱的老师,像我们敬爱的老师,我爱老师,就像爱紫丁香”,也会将学生的思维拉回到原来的轨道上。
三、从语文的实际出发,切实加强语言训练
加强语言文字训练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也是最能体现语文课特色的重要任务。一节语文课,如果没有让学生进行字、词、句的练习,没有训练学生的语言思维,那这一节课就是失败的,就是低效的。我们不但要强调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更要强化其工具性的特质,使学生获得最基本的语文素养。
低年级学生的语文积累是有限的,过多地跳出文本,将一些看似生动实质无效的“教学素材”引进课堂,非但不能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反而会加大学生理解文本的难度。
在这一教学片断中,假如将播放《我爱米兰》的教学步骤换成一个“说”的过程,让学生在“你想对老师说些什么”中静思片刻,或是自我感悟,或是小组共议,让师生展开真诚的对话,都可能生成无限的精彩,都会让课堂教学进入这一节课的高潮。这样,将说话训练贯穿于对文本的理解中,不刻意做作,就能打破教学过程的单一结构,既是对文本意义解读的一种升华,也是一个进行语言思维的训练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