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听的音乐为何不动听了?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ubqfir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总喜欢借助多媒体,通过看、听、赏等过程,渲染与文本相匹配的教学情境。这无疑是一种进步的教学手段,尤其进入课改后,多媒体课件更是成为公开教学中不可或缺的教学资源。但是,是不是有了多媒体的加入,学生就能进入一种情境,就能深入文本感悟文本呢?请看《一棵紫丁香》教学片断。
  
  【教学案例】
  ……
  师:绿叶沙沙像什么?
  生(齐):绿叶沙沙像在唱歌。
  师:是谁给谁唱歌呢?
  生:是我们给教师唱歌。
  师:你想给老师唱一首什么歌呢?
  生1:我想给老师唱一首《老师老师,我爱您》。(师笑,示意坐下)
  生2:我想给老师唱《两只蝴蝶》。(说完,还轻轻地唱了起来。众生笑)
  师:(见没有学生举手了)我们送给老师一首《我爱米兰》,好吗?
  生:(齐)好!
  (教师拧开录音机,音乐响起,充满了整个教室,但学生们在位置上却有些不耐烦。有几个学生头转来转去,看后面坐着的听课老师。三分钟后,音乐停)
  师:听了这首歌,你们感觉如何呢?(学生茫茫然,没有一个学生举手)
  师:听了这首歌,我们就更爱老师了。(学生仍茫茫然,老师见状连忙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
  
  【诊断分析】
  很明显,在这一个教学片断中,教师引用的这首音乐,不但没有能够制造一个与文本相似的情感场,反而打破了原先教学中业已营造的良好氛围。在听完录音后的教学中,课堂气氛明显地处于一种散乱的状态,学生在三分钟的音乐欣赏中不但没有感受到“师恩之情”,反而远离了文本(很多学生在那儿唱《两只蝴蝶》),提前让思维“下课”了。
  反思这一教学片断的失败,至少有三个原因。一是教者没有能够吃透新课程理念的内涵,在教学资源的利用中没有考虑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和生活体验。尤其忽视了低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学生对没有学过没有听到过的音乐不一定能够从中受到感染。在课堂教学中引进了现代化的手段不一定代表课堂教学改革了。二是教者缺少一个对教学资源进行遴选的过程,课文的题目是《一株紫丁香》,选择的音乐是《我爱米兰》,无疑会冲淡文中“紫丁香”的“花香”,更会冲淡学生心目中对“紫丁香”意义的把握。教者也没有对音乐呈现的时间与方式精心预设,没有预先了解学生对这首歌的熟悉度,在课前是不是考虑可以利用音乐课的途径,请音乐老师教唱一下,让学生踏着《我爱米兰》的音乐走进课堂或者是走出课堂。三是教者缺少一种灵敏的教学机智,在第二个学生说出《两只蝴蝶》这首歌名后,应及时调整自己的教学思路,通过语言的引导,回到第一个学生的思路上;更不应该在有些学生轻唱《两只蝴蝶》一歌时放《我爱米兰》的音乐,造成教学的耗时低效,使应该动听的音乐不再动听了。
  这一案例,至少可以给我们的课堂教学三点启迪:
  一、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精心设计教学预案
  在很多时候,教学资料成为备课的唯一参考,我们都以一种“想当然”的思想指导着备课的思路,漠视了教学对象的存在,更没有去认真分析教学对象的年龄特点、知识储备、学习习惯等实际状况。作为一线教师,长期和一个相对固定的学生群体打交道,更要准确把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制定预案,实施教学。
  关注学生的年龄特点,就是要研究在相对稳定的年龄阶段内,学生有什么样的学习心理,应该设计什么样的问题,采取什么样的方式,拉近教师、学生和文本间的心理距离,使得学生能够在40分钟的时间里,积极参与、主动融入。
  关注学生的知识储备,就是要研究学生懂得了多少,如学科的知识和生活积累等。
  关注学生的学习习惯,就是要研究本班学生的学习特点,学生整体上是呈激情式的、还是沉稳式的,有哪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良好的习惯,掌握知识、习得技能的速度快,有哪些学生还需要在课堂教学中进行适当地点拨和提携,或者是开开“小灶”。
  二、从课堂的实际出发,灵活运行教学流程
  毋庸置疑,教学预案是实施课堂教学的蓝本。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教案设计的教学路径,实施既定的教学流程,是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操作过程。但是,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面对的是一群具有勃勃生命力的学生群体,他们对新事物的接受有可能按照课前的预设,在教师的引领下顺利达成,也有可能会在接受的过程中出现一些偏颇,“卡壳”“冷场”甚至滑离课堂教学的现象,让教师措手不及,陷入“尴尬”的境地。面对课堂教学中出现的一些意想不到的教学事件,需要我们教师不要拘泥于教学预案的规划性,从课堂的实际出发,即时生成教学机智,随时调整课堂教学的步骤,控制好教学的节奏,充分考虑到教学过程可能出现的“意外”,并将这些“意外”及时转化为有效的教学资源灵活加以运用,促进更有效的课堂生成。
  在这节课中,教者如果发现学生在听音乐时因听不懂而有些“小骚动”时,应立即走到学生中间,先“强制”他们将这首音乐听完,等音乐结束后,利用“再次朗读第三自然段”的方式,淡化刚才音乐对学生造成的影响,将学生思维还原到音乐之前的情境中去;或者提示,“这是一首赞美老师的歌曲,写得非常美,老师想在下一节课(音乐课或者活动课)和小朋友们一起学唱”;或者,即时改动一下音乐里的歌词,即时朗诵“老师窗前有一盆紫丁香,小小的黄花藏在绿叶间。它不是为了争春才开花,默默地把芳香洒满人心田。啊,紫丁香!像我们敬爱的老师,像我们敬爱的老师,我爱老师,就像爱紫丁香”,也会将学生的思维拉回到原来的轨道上。
  三、从语文的实际出发,切实加强语言训练
  加强语言文字训练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也是最能体现语文课特色的重要任务。一节语文课,如果没有让学生进行字、词、句的练习,没有训练学生的语言思维,那这一节课就是失败的,就是低效的。我们不但要强调语文学科的人文性,更要强化其工具性的特质,使学生获得最基本的语文素养。
  低年级学生的语文积累是有限的,过多地跳出文本,将一些看似生动实质无效的“教学素材”引进课堂,非但不能促进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反而会加大学生理解文本的难度。
  在这一教学片断中,假如将播放《我爱米兰》的教学步骤换成一个“说”的过程,让学生在“你想对老师说些什么”中静思片刻,或是自我感悟,或是小组共议,让师生展开真诚的对话,都可能生成无限的精彩,都会让课堂教学进入这一节课的高潮。这样,将说话训练贯穿于对文本的理解中,不刻意做作,就能打破教学过程的单一结构,既是对文本意义解读的一种升华,也是一个进行语言思维的训练的过程。
其他文献
设计理念  本次习作的内容是向同学介绍自己去过的地方。对于自己去过的地方,学生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如何让我们的习作课堂与学生的生活建立一种内在的默契呢?在指导中,我努力为学生构建平等对话的平台,通过教师与学生间的对话交流,学生与学生间的对话交流,了解习作方法,体验生活,唤起学生的心灵共鸣,从而激发学生的习作兴趣,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会写作。    目标预设  1.在收集材料和课堂情景创设中唤起学生心灵共
在写作教学中,学生的写作能力可分为“共能”与“异能”两种。“共能”是指所有学生都要具备的写作能力;“异能”是指学生个人特殊的写作才能,不是人人都要具备的。在写作教学中亟须对这两种能力加以鉴别,只有作准确的区分,弄清楚二者的关系,才能知道哪些是需要教的,哪些是不需要教的,才可能对写作教学作科学合理的设置与安排。以往写作教学未对此进行深入研究,不是以为所有的写作能力学生都必须掌握,就是走上了另一个极端
批判性思维是新时代践行素质教育的实际需求,是新时期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创新意识的基础。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至关重要。《我思我在:语文教学中的批判性思維》对批判性思维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笔者在开展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批判性思维素养培养模型融入学科教学的实证研究”(18YBA328)时对本书作了重点研读。该书通过具体教学案例论述了如何在各教学环节实践批判性思维的渗透,如何
书名:语文课堂的多维观察  作者:李卫东  出版单位:广西教育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8年  ISBN:9787543585492  定价:38元  课例研究指的是對典型的教学活动进行的研究。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其研究对象为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因此它具有改善教学行为的作用。课例研究以教师为主体,是一个持续不断、教师自我提高的过程。教师需要采用观察、分析以及反思等手段,对课题选择、课程设计、
学生究竟喜欢什么样的老师?喜欢听什么样的老师上课?通过问卷调查得知,无论是高年级学生还是低年级学生,普遍认同的是如下几条标准:尊重和理解学生,不伤害学生自尊心;不偏不向,平等待人,办事公道;守信用;活泼开朗、有幽默感;和蔼可亲、有耐心,不轻易发脾气……  在课改理念的指导下,“教得有效,学得愉快”就是课堂教学所追求的和谐。课堂成为师生展现自我的天地。课堂的生命力来自每个学生的自我展现,也来自教师尊
书名:生态视域下的英美文学研究  作者:毕晟  出版单位:四川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年  ISBN:9787569020458  定价:50元  在全球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工业文明与物质主义导致生态危机日益严重,大量的文学作品开始关注和聚焦此类问题。毕晟著的《生态视域下的英美文学研究》一书正是基于以上现实背景,旨在从生态角度来研究文学,重点对英美文学中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行了探索。  该书共
口语交际的课程目标因其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符合学生学习语文的规律,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因此,在近年来的语文教学中,我便根据其不同内容,总结出四字训练要求:实、导、趣、精,使口语交际课如注入了源头活水,让孩子们爱上了这别样的课堂。  现举教材中几个“口语交际”的话题,说说我的设计。    一、介绍类    每年接到一个新班,我便抓住时机,要求新生介绍自己。我的开场白会说这样的话:“同学们,我是你们
小学语文探究性学习是一种较为理想的实现教学互动的学习形式,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自主合作、专题探究来学习语文,在掌握知识内容的同时,体验、理解和应用探究问题的方法,培养语文创新能力。在此过程中,我们要特别关注教师主导作用的发挥和学生主体地位的价值。    教师——探究性学习中的主导  1.把情感融入课堂。教师应以饱满、高昂的激情和愉悦的心境上好每一堂课,用自己的激情投入去激励学生的情感,用精炼
自我校装备电子白板以来,笔者从一开始的观望,到迷信,到现在的择机而用,最深的体会就是谋求使用的“契合”。通俗地说,电子白板使用得顺畅应该包括:教材与电子白板的契合;学生、教师与电子白板的契合;备课与教师艺术的契合。使用得契合就意味着避免了将白板当PPT或全盘白板化的极端,教师能亲身感受到信息技术给课堂带来的变化而不是一种“被变化”。否则,教材与白板只能是两张皮,无视白板的优势,教师还是会回到一张嘴
《奇妙的国际互联网》是四年级上学期一篇介绍现代高科技的说明文,也是一篇科普读物。课文通过对国际互联网的结构、工作原理及与人们关系的详细介绍,让我们了解到互联网的奇妙之处,认识到世界的丰富多彩及科技的迅猛发展。文本最鲜明的特点是:语言浅显易懂,同时运用了一些形象化的比喻,如“‘国际互联网’就像包住地球的‘大网’”,又如“我们现在生活的世界真像一个‘地球村’”。“大网”非常生动地把连接亿万台电脑的无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