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废弃物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探究学习方案

来源 :中学文科·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honline27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目的
  
  1.以集镇为窗口,了解固体废弃物的来源、危害、治理措施。
  2.培养学生搜集整理资料的能力,学会发现问题、科学解决问题。
  3.通过实践体验,学会探究、学会交流、学会合作、学会与人沟通。
  4.培养学生正确的资源观、环境观,增强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二、时间安排
  
  1.利用双休日调查整理材料。
  2.利用一节地理课进行成果汇报,形成相关知识链。
  
  三、实施步骤
  
  1.分成三个小组:实地考察组、问卷调查组、网上查询组。
  实地考察组的主要任务是:调查本镇固体废弃物的现状、来源、危害、治理措施,同时提出相关建议,写成调查报告。
  问卷调查组的主要任务是:在街头对市民作随机问卷调查,并统计结果。
  网上查询组的主要任务是:在互联网上查询国内外固体废弃物污染现状来源、危害、治理措施。
  事前做好准备工作,做到有的放矢。预见调查过程可能出现的情况,找到解决问题的措施,例如问卷调查时人家不配合时如何处理。
  2.根据要求分组行动掌握第一手材料,并对收集的材料进行取舍整理,小组内进行交流补充。
  3.汇报成果并接受同学的“质询”(采用新闻发言人答记者问的形式)。
  4.根据同学们讨论的结果完善知识网络,达成共识。
  
  四、具体做法
  
  1.实地考察组调查的相关情况:
  ①实地考察情况:
  集镇地区固体废弃污染情况不容忽视,具体表现:
  街道:主要在上午7点,中午12点期间,白色污染现象尤为突出,主要是行人、学生吃早饭与中饭随意丢弃的塑料袋和快餐盒,由于地处乡镇,清洁工人只是每晚打扫一次。住宅小区:主要是生活垃圾,也有一部分是装潢产生的建筑垃圾,由于管理不到位,环境质量不尽如人意,垃圾倾倒不到位,另外垃圾清理不及时,经了解每几天才清理一次。
  学校:主要是食品袋、饮料罐、瓜皮果壳和废纸,产生的量较多,特别是有风的时候,污染更严重。
  工厂:主要废弃物有煤渣、脚料。
  ②原因:
  人们环保意识不强,生活习惯差;政府工作力度不够。
  ③固体废弃物处理方法:
  焚烧、运送到垃圾填埋场(垃圾处理方法比较粗糙)、可再生废料回收。
  ④政府目前采取的措施:
  新建垃圾填埋场,已通过验收;在集镇和乡村新建许多垃圾房;街道打扫、垃圾清理投入一定的人力物力。
  ⑤建议:
  加大宣传力度;政府加大环保工作力度;严禁使用一次性餐具;少使用薄型塑料袋;注意回收利用。
  2.问卷调查组问卷调查表以及统计结果:
  ①您认为政府对环境保护是否重视?
  A.重视 B.一般 C.不重视
  ②您对我镇环境状况是否满意?
  A.满意 B.不满意 C.无所谓
  ③您认为我镇当前面临的最为突出的环境问题:
  A.水污染 B.大气污染
  C.噪声污染 D.固体废弃物污染
  ④在我镇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中,您认为亟待加强的是:
  A.工业固体废物 B.生活垃圾 C.建筑垃圾
  ⑤您认为我镇白色垃圾的主要来源是:
  A.学校 B.附近居民 C.过路人
  ⑥您认为生活垃圾的主要成分是:
  A.煤灰 B.果皮纸屑 C.其他
  ⑦您认为如何处理白色垃圾?
  A.焚烧 B.掩埋 C.运到附近垃圾站处理
  ⑧您认为垃圾分类回收有必要吗?
  A.有必要 B.没有必要 C.无所谓
  ⑨您获取环境保护信息的三种主要渠道是:
  A.电视 B.广播
  C.报纸 D.政府部门的宣传
  ④您认为自己应该怎样为环境保护做贡献?
  A.改变自己不良的生活习惯
  B.使用环保物品
  C.帮助宣传环保理念
  
  五、成果延伸
  
  1.积极向有关部门反映,呼吁政府大力监管,改善生活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2.通过板报、画廊、校园之声、文学社宣传环保,让环保从心动到行动。
  3.在学校开展废品回收活动,动员全校师生参与,践行可持续发展,将回收的废品进行分类处理,送废品收购站,所得经费设立奖励基金。
  
  六、活动感悟
  
  1.教师要注意一切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引导,对于学生的行动和思考,一般只提出建设性意见,不包办代替。
  2.要相信学生的能力,让他们在活动中观察、理解、认知、思考、合作探究,学会处理事情。
  3.这次活动虽无惊人成果,更谈不上严格意义上的研究,但是它培养了学生科学严谨的治学态度、与人合作的团队精神,感受了与人分享知识成果的喜悦,同时也体会到环境问题的严峻,治理环境任重而道远。
  4.由于学生的能力水平以及时间比较仓促,参加实践活动机会较少,有些方面不太完善,还需要进一步加强,但毕竟跨出了第一步,以后要多开展类似的活动,帮助学生变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为主动和富有个性地学习,帮助他们形成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其他文献
“我们并不完美,但我们的策划之路值得骄傲。”说起自己的团队,马黎明总是很自信,为一群了不起的创世人。作为国内策划行业的龙头企业,创世经历了创业阶段最困难的三年后,正以难以想象的速度发展壮大,同时也正努力朝着全球领先者的方向发展。马黎明表示:“近几年的发展,脚步虽快,但我们从未忘记创世组建之初的目的与激情,会以策划模式的开创者和策划行业的先锋者的姿态前行。”  深圳创世策划有限公司可谓是策划界的明星
本世纪以来,随着科技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提高,人类在改造自然和发展经济方面取得了辉煌业绩。与此同时,人口剧增、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日益突出。在这严峻的形势下,世界各国都把“可持续发展”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战略措施。地理学科是着眼于揭示人地关系,剖析地理环境的结构及各构成要素之间的关系和其规律性的一门学科。因此,培养学生可持续发展意识是地理教学的应有之义,也是地理教师不可推卸的责
话题作文是一种相对开放、自由的命题形式,由于对作文的限制大大减少,文章写起来容易内容空洞、文意散漫,给人以泛泛而谈之感。如何才能把话题作文写准、写实、写细呢?关键一点就是要缩小话题,做到“择其一点,不及其余”,不求“面面俱到”,只求“一针见血”。话题化小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缩小外延使之具体    所谓外延,就是概念的范围。缩小话题外延就是在话题前面加上一定的修饰语,从范围、对象、内容
《新课程标准》特别注重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运用。对于英语课程来说,语言环境的创设、语言运用的真实性和语言材料的丰富是实现课程目标的保证。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教育技术的开发为学习英语创造了新的教与学的方式和前所未有的空间。因此,为实现不同的教学目标,往往需要使用不同的教学媒体来传输和呈现教学信息。从而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利用教学媒体创新性地处理教材    学生学习语言首先要进行词汇学习,如
提高教学效率,就是要提高有效教学时间与实际教学时间的比值,语文教学效率包括知识的数量、能力的训练、思想教育的效果等。决定教学效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学生因素、教材因素、教法因素等,但教师因素是影响教学效率的主要因素,因为教师在教学中起主导作用。      一、人格与效率      正如美国教育家林格伦在《课堂教育心理学》中所说:“如果他的老师以所教学科马虎了事,毫无热情并且没有生气,那么他的学生也
现代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内容的重新组合、教学方法的变化、板书的新颖别致、教学手段的直观形象、教学语言的幽默风趣,都会使学生产生耳目一新的感觉,唤起他们的有效注意,产生学习兴趣。    一、注意多种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放手让学生参与教学活动    历史是无法再现的,电无法通过实验来验证和模拟。所以,历史知识的教学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教师语言的传递,通过教师的讲述,帮助学生感知历史表象,理解历史概念
摘 要:科学精神是现代人的基本品格,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初中地理教学应基于核心素养的基本要求,深挖教材中的科学元素,多角度、多层次地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文章以商务星球版地理教材七年级上册“海陆变迁”为例,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引发认知冲突;开展课堂活动,体验研究步骤;分享地理史实,浸润科学品质”等环节,尝试在初中地理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关键词:初中地理;科学
專家呼吁给未成年人营造清朗网络环境  国家网信办近期会同相关部门巡查国内31家网络直播平台的内容生态,依法约谈处置虎牙直播等10家存在传播低俗内容等问题的网络直播平台。记者日前测试发现,包括被约谈平台在内的许多手机直播App,仍存在软色情内容等有损未成年人身心健康成长的乱象,并且在注册登录时无法有效识别用户年龄。  未成年网民数量持续增长,2019年已达1.75亿。专家认为,应建立精准有效的未成年
[提要]高三语文复习如何做到切实有效?点面结合,统筹兼顾,构建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复习策略。研读《考试说明》,了解考点要求,把握考查内容的重点、难点、关键点,确立知识“点”,再以点带面,举一反三,迁移拓展,构建好整个知识体系。本文以诗歌鉴赏备考作为示例,来谈在高考复习中如何做到“点”面结合,统筹兼顾“的专题复习策略。   [关键词]高考复习诗歌鉴赏点面结合统筹兼顾      今年
作文教学历来以少、慢、差、费而为人所头痛,因为作文教学向来无固定的模式可以遵循,再加上学生的阅读面较窄,尤其是时下受应试教育思想的束缚,往往是教师布置作文题目后,简单地说一下话题启发一下就万事大吉,学生就绞尽脑汁去作文。这种被动式的作文效果不甚理想:学生的作文或陈旧老套,或记流水账,或胡编乱造,无真情实感。《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与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确实,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