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头驴的隐喻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综合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eiyajun1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4年第3期《小说月报》刊载了晓苏的短篇小说《养驴的女人》(原载《作家》2014年第1期)。细读之后,打算以“内心深处的温柔”为题蘸墨铺纸,欲说这位养驴的女人——韩修竹,描述其内心的流变过程,直击这个女人的内心深处,还要发掘其灵魂的搏斗,重点叙述她的心田是如何变温柔的。小说伊始,朱碧红与韩修竹的丈夫——廖道言正在行男女之事时(我认为用“男女之事”这个词比较合适,不带感情色彩,韩修竹则不会认同,她认为用“苟且之事”才正确),被韩修竹逮个正着。“事后,朱碧红也上门给韩修竹赔了罪。她说,对不起竹姐,都是我主动的,今后再也不敢了!”读者也许急于想知道朱碧红和廖道言之间还会不会发生故事?如果晓苏顺着读者的思路往前赶,就像韩修竹撵驴一样,很容易整成一个以故事情节取胜的通俗文本。
   狡黠的晓苏吊起了读者的胃口,不再着笔男女之事,而是荡开一笔,车身写母驴,重点叙述驴的生理需求,甚至夸张地描写驴的生理渴望。韩修竹养的那头驴发情了,着实让她头疼,也让她心疼。她得知驴的生理需求之后大骂驴不要脸,但医生的告诫让她明白寻找公驴的重要性。正当她一筹莫展时,朱碧红却积极主动地帮她想办法,甚至陪同她与公驴碰头会面。
   韩修竹被朱碧红的诚心所打动,慢慢地改变了对朱的看法。自从那见不得人的事件发生后,韩修竹一直是对朱持敌意和防御的态度的。但随着情节的推进,韩修竹觉得自己欠了朱的人情,甚至想到要感谢朱。韩修竹在朱家目睹了朱碧红生存处境,才知其生活不易,同情之心油然而生,下意识地萌生出暗自帮助朱碧红的念头。至于是怎么帮的,还是由读者自己去读、去品好了。聪慧的晓苏写得比较含蓄,留给读者无限的遐想,文学性尽在其中矣。
   初读此作,我以为它只不过是一篇凸显和谐主题、讴歌主旋律之作,即两个村妇由对抗走向理解。再读数遍,我发现此作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小说的精神是复杂性。每部小说都在告诉读者:‘事情要比你想象的复杂。’这是小说的永恒真理……”。([捷克]米兰·昆德拉:《小说的艺术》,董强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年版,第36页。)
   这个故事如果没有那只母驴的参与,就似乎少了一味药,而文学性也大打折扣。聪慧的晓苏把韩修竹和母驴交替着写,时而写韩修竹的心理,时而陈述母驴的表现。实际上,驴的感受就是韩修竹的感受,驴就是韩修竹的影子,充分体现该文本的复杂性。
   《养驴的女人》高明之处是文本开篇即伦理叙事,如韩修竹对自己丈夫廖道言与朱碧红的交合持鄙视的态度,小说结尾却解除道德的枷锁,拒绝善恶分明的伦理,表现的是晕眩的伦理,留给读者的是富有同情心的想象。
   小说最成功之处是隐喻手法的运用。那头母驴就是人的影子,或者说驴就是人的隐喻。那头母驴到底是隐喻韩修竹还是朱碧红,“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如果母驴是隐喻韩修竹的话,那么它的一切忧伤、烦恼及苦痛,韩修竹再清楚不过了,她也就自然而然地理解了朱碧红的难处,那么她突然向廖道言提出要回娘家住几天就在情理之中。如果驴是隐喻朱碧红,那么韩修竹则是在换位思考,她把韩修竹置换成驴,或把驴置换成韩修竹,在其内心深处产生的强大的同情冲击力是一样的。她彻底地理解了女人的难处,也算是读懂了人心和人性。《养驴的女人》虽不属于宏大的历史叙事,但她终究还是一篇人性化写作,是以作家个体经验为出发点,彰显人文关怀,构建“精神中国”,实事求是地讲“中国故事”。特别是其中的寓言成分更是引人入胜,发人深省。由此看来,我的解读只能算作露出水面八分之一的那座冰山,隐藏在背后的八分之七还需读者借助想象与联想去发现。
   另,晓苏的“油菜坡”系列小说已经在文坛叫响并叫座,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晓苏对农村的熟悉。《养驴的女人》中三处提及母驴“尾巴翘得高高的”的细节,这些细节是真实的,也颇具陌生化。当然,这与晓苏多年生活在农村且与他细致观察生活的习惯分不开。
   张友文,文学评论家。全国公安文化理论研究专业委员会理事、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公安文化研究所特聘研究员,现供职于湖北警官学院;已出版四部公安文学评论专著:《点击公安文学》《聚焦公安文学》《盘点公安文学》和《回望公安文学》。
其他文献
古往今来,凡有成就的作家,没有不重视文章修改的。两千多年前的荀子说:“人之于文学也,犹玉之于琢磨也”。曹雪芹写《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丹麦物理学家玻尔写《光与生命》,反复修改9遍,一直到他认为每个字句都完全表达了自己的本意,才正式发表。作家巴金说:“写到死、改到死;用辛勤的修改来弥补自己作品的漏洞”。 由此可见,修改文章很重要,正如俗话所讲,好文章是改出
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教师必须注意处理好五种关系。  1.在教育孩子的目标任务上,要“教”“育”并重。孩子的成长教育有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不可急功近利、随心所欲,“教书”“育人”不能偏废。“教书”为了“育人”,但“育人”不仅仅局限于“教书”。目前不少家庭和教师仍然存在着重“教”轻“育”的问题:重应试知识教育,轻思想品德教化;重语数科目学习,轻综合素质培育;重学习成绩优劣,轻心身健康成
俗话说,男人五十还是花,女人五十豆腐渣。网络也调侃:二十岁的女人是樱桃,三十岁的女人是葡萄,四十岁的女人是菠萝,五十岁的女人就是西红柿了;西红柿自以为是水果,其实早就成蔬菜了。这些话,对,也不对。  如果站在世俗人的角度用豆腐渣的眼光来看女人,确实如此。五十岁的女人,黑亮的长发开始枯黄,光洁的额头堆成河床,眼角悄悄地布满渔网,晶莹的皮肤开始灰暗……  但是,杜拉斯的经典名言告诉我们,对女人,应该这
作文教学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也是语文教学的“难中之难”。作文教学通常分为引导、习作、批改、评讲四个环节。批改与评讲是作文教学的反馈环节。我认为作文教学效益不高,学生作文水平低下的症结是长期以来我们对作文反馈,尤其是对作文评讲环节的轻视、敷衍所致。  作文教学是一项综合的系统工程,涉及字、词、句、篇、语法、修辞、逻辑等诸多因素。实施起来难度高,难以找到突破口。作文反馈工作量大,费时、费力。
有的学生一谈起作文都为之色变,不是感慨“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是倍觉填充之物平淡乏味,难免慨叹“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怎样在作文教学方面开辟出一条阳光之路,不再让老师、学生看见作文就头疼呢?  一、推开窗户教语文,让课堂荡漾着生活的气息  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对生活认识肤浅,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去给孩子们创设一种情境,让孩子们在情境中学会观察、学会想象。  1.亲近大自然。为此,我们在学生中开展了“我
很多写作能力欠佳的学生,阅读能力往往也亟待提高。这主要是因为,良好的写作需要良好的阅读做基础,恰如叶圣陶先生在《阅读是写作的基础》一文中所说“写作能力和阅读能力有关联,阅读得其道,无论在思想吸收或者技术训练方面都是写作上的极大帮助”。所以,在写作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良好的阅读训练并以此为基础进行写作训练,是极为重要的。  一、读:积累写作基础  古人云,“读书破万卷”——“读”在先,“下笔如有
閱读指向写作。对于阅读教学来说,除了引导学生感知文本人物形象,接受美的熏陶外,更重要的是发挥文本例子作用,从中习得写法技巧,以便提升语文综合素养。本文笔者结合实际,在尊重学生主体地位的基础上,重点以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月光曲》一课为例,浅析通过多元对话,引导学生走近文本,习得写作技巧策略,以便参考。  一、与文本对话,感知人物形象  新课标强调,阅读教学的过程,其实也是师生多元对话的过程。对于人物记
未来科学家指出:未来社会的“文盲”,并不是指目不识丁的人,而是指那些不善于掌握学习方法,不会自主学习的人。  所谓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个体学习过程中一种主动而积极自觉的学习行为。建立在学生具有内在积极自觉的学习行为之上。那么如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语文的习惯呢?笔者从以下三方面方面来阐述:  一、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想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国伟大的古代教育家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
高中语文教学的主要目的之一即为让学生在情感层面感知、理解教学内容。在语文教学活动中,进行有效的情境创设可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的积极主动性,促进课堂教学活动的高效进行。有效的情境创设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同时可有效地促进学生心理、情感、智力等全面提高,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发散思维能力。本文以高中语文教学为例探讨情境教学设计的优化策略。   1.充分利
有位中学教师在讲授《相信未来》这首诗时,引用了教学参考书上的一些资料,告诉学生诗人食指被誉为朦胧诗的先驱,《相信未来》是其代表作,写于1968年。江青说这首诗是“灰色的”。  随后,我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我说这首诗歌是“绿色的”,因为它连续运用多个意象,表达诗人的苦难和坚定的信念,不仅传达了诗人自己的心声,也传达了那个时代人们对未来的美好期盼,充满了无尽的希望。  正准备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领悟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