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生在动手操作中开发智能

来源 :教育前沿·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bbeatric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10)02-153-01
  
  学生的智能是潜在,是不可估量的,它需要人们去勘探、发现和开采。有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认为:“活动时认识的源泉,智慧从动作中开始。”人们也常说:“手巧则灵”。由此可见,动手操作,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兴趣,发现新知,体验创新,使他们在自主探索中快快乐乐地获得新的智能。
  
  一、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在小学数学中,不论是概念、计算,还是应用题数学,都必须让学生在动手中操作中探求理解。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让他们的眼、脑、口、手等器官都活动起来。诱发出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把潜在的智能开发出来。如,数学“出发的初步认识” 时,让学生准备了8个带有苹果的实物图卡,进行分苹果的活动,要每份分的同样多,有几种分法?
  学生通过操作、交流,分出4种:每人分2个分给4个人,每人分4个分给2个人,分给4个人每个人分2个,分给2个人每人分4个。启发学生通过比较,发现这4种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比较发现:一种是把8个苹果分给几人,每人是多少?一种是把8个苹果分成一份是几,分给几人?接着让同拿出10个或12个自己喜欢的实物图卡,按上述的两种分法去分分,说说,再说说分分。这样反复几次进行口说、手动,手动、口说,抽象地概括出“除法的意义”,也加深了对除法的理解,为解决除法应用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动手操作,培养实践能力
  
  如今,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选取了学生身边,学生所熟悉的具有新颖和趣味性的内容,目的是有计划地让学生从自己、家庭、社会、自然中,体验数学学习的内容是现实、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使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等一系列的学习活动,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学习数学,丰富数学知识。如:数学第二册中,“数学广场”没有一个数学信息,是一幅小象即将出发巡逻的生动有趣的情境图。通过“要不重复的一次巡逻万,怎么走?”引发一笔画的问题,在解决这一问题时,要让每个学生亲自动手试一试,画一画。先出示情境图,让学生明确问题,再引导学生进行观察,鼓励学生通过看一看,想一想,猜一猜,大胆地试着,画着,说出小象巡逻的线路。
  学生看到这幅较有趣味的情境图,对问题产生了兴趣,积极主动地进行了探索活动,很快地找到了答案。一只手一边演示,一边说:从岗亭到牛家,到羊家,到熊家,然后到猴家,再到岗亭。另一只手也一边画着一边说:先从岗亭,到牛家再到羊家,再从羊家到兔家,然后到熊家到猴家,然后再到岗亭到马家,从马家回到岗亭。这两个答案有落掉和重复路线的错误,但学生这种有趣,大胆挑战的探索精神值得表扬。然后再激励学生继续研究、探索。
  学生在反复实践中,发现了规律,逐步体会并获取解决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灵活地找到了两个不同线路的正确答案,从实践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三、动手操作,培养创新能力
  
  动手操作是一种特殊活动,是发展和创造新鲜事物的主要活动之一。因此,教师要借助学具,恰当地安排学生动手操作,是他们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得到创新能力的培养。如:教学“数7的组成”时,让学生用小棒分一分有几种。在学生具体操作活动中,我发现少数学生没有规律摆,一部分学生分得很有规律,但有两位学生摆的别出心裁,一位接左1右6,左2右5,左3右4摆了三组;另一位只摆了一组:左1右6,活动结束举手等待。我问怎么不摆了,他们说会了,懂了。我说请告诉大家你是怎么弄懂?一位拿小棒在投影仪上边摆边说:我把7根小棒往左一次移一根,移动6次就完成7的组成。另一位摆着说我这三组数左右交换位置就变成6组。他们的这一创举令全班同学对他们刮目相看,向他们伸拇指赞叹:“嘿!嘿!嘿!你真棒!”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领会了7的组成,获取了认识知识的方法,为学习8、9、10这三个数的组成作了铺垫,更主要的是优化了课堂教学。
  俄国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他手指尖上。因此,教师一定在课堂教学时,要为学生创造和提供自主学习。自主活动、自主发展的条件和空间,力争让每一位学生的智慧能源得到开拓和发展。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10)02-105-01     随着新课程计划的实施,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项全新的必修课闪亮登场,“研究性课题”作为一个专题栏目写进了数学教科书,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新举措,是对传统教育观念、教学模式的一次挑战。如何进行研究性课题的教学?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这些都是有待解决的新
摘 要:本文从“在备课中渗透‘学练衔接’”、 “在课堂中强化‘学练衔接’”、以及“扫除课后作业心理障碍”三方面,谈如何更好地促使课堂与课后的衔接。  关键词:学练衔接 学练联结 整体性    语文教学的任务是什么?叶圣陶先生曾有过权威的解释:“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可见,发展学生的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是反映语文学科本质特征的主要任务。《语文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10)02-146-01     阅读是语文教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训练之一。学生的课外阅读既能巩固和扩大课堂教学成果,又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加强课外阅读从某种意义上来讲比课内阅读更重要。课外阅读是一个非常灵活广阔无限的天地空间。通过这一途径,可以解决教材的局限、教者信息量的局限、课堂教学的局限;可以使学生成为
中图分类号:G62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10)02-148-01     陶行知先生言:“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学生学。”新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也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要,爱护学生的好奇心,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因此教师应该改变以往那种让学生跟在自己后面亦步亦趋的习惯,转而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10)02-145-01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应植根于现实,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初步获得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语文实践能力。” “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我们应该把语文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10)02-147-01     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文本、教师之间对话的过程。”课堂对话是基于师生间尊重、信任、平等的立场上,以语言等符号为中介的多向交流、共同学习的教学方式。它既有言语上的你问我答,更有知识、思想、情感、经验等多方面、多层次的相互交流、沟通和理解。  在探索新课程改革的实践过程中,我们欣喜地看到
中图分类号:G62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10)02-150-01       说起课堂教学,只要有几年教学经验的教师,都能说出一套一套的教学方法,然而,教学方法的好坏与教学效果的优劣,应该怎样看呢?我认为:要看一堂课是否成功,不能只看教师怎样教,更重要的是要看学生如何学。因为,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双边活动的过程,既要注重教师的“教”,更应注重学生的“学”,“教”的
摘 要:职业教育在当前的教育形势和就业形势下成了至关重要的教育类型,职高语文教学更要遵循新大纲提出的教育目标和原则。做到真正的培养学生能力,服务学生就业。本文就笔者在语文教学工作中的实际,从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入手;同时结合学生专业,重视实用写作的教学,从而实现先大纲要求下的中职语文教学。  关键词:职业教育 语文 方向 能力 探究  中图分类号:G645.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
中图分类号:G623.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10)02-152-01     我们经常说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要相信学生,但在实际教学中做起来,就怕学生不懂是经常发生的事,在一堂练习课中,学生的解题方法比教师的简单且容易让学生听懂,再一次要我们相信学生是能中行的。事情是这样的:  一天数学课上,一组拓展练习题是这样的:  “1、①计算。  101×25=101×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