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10)02-153-01
学生的智能是潜在,是不可估量的,它需要人们去勘探、发现和开采。有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认为:“活动时认识的源泉,智慧从动作中开始。”人们也常说:“手巧则灵”。由此可见,动手操作,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兴趣,发现新知,体验创新,使他们在自主探索中快快乐乐地获得新的智能。
一、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在小学数学中,不论是概念、计算,还是应用题数学,都必须让学生在动手中操作中探求理解。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让他们的眼、脑、口、手等器官都活动起来。诱发出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把潜在的智能开发出来。如,数学“出发的初步认识” 时,让学生准备了8个带有苹果的实物图卡,进行分苹果的活动,要每份分的同样多,有几种分法?
学生通过操作、交流,分出4种:每人分2个分给4个人,每人分4个分给2个人,分给4个人每个人分2个,分给2个人每人分4个。启发学生通过比较,发现这4种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比较发现:一种是把8个苹果分给几人,每人是多少?一种是把8个苹果分成一份是几,分给几人?接着让同拿出10个或12个自己喜欢的实物图卡,按上述的两种分法去分分,说说,再说说分分。这样反复几次进行口说、手动,手动、口说,抽象地概括出“除法的意义”,也加深了对除法的理解,为解决除法应用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动手操作,培养实践能力
如今,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选取了学生身边,学生所熟悉的具有新颖和趣味性的内容,目的是有计划地让学生从自己、家庭、社会、自然中,体验数学学习的内容是现实、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使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等一系列的学习活动,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学习数学,丰富数学知识。如:数学第二册中,“数学广场”没有一个数学信息,是一幅小象即将出发巡逻的生动有趣的情境图。通过“要不重复的一次巡逻万,怎么走?”引发一笔画的问题,在解决这一问题时,要让每个学生亲自动手试一试,画一画。先出示情境图,让学生明确问题,再引导学生进行观察,鼓励学生通过看一看,想一想,猜一猜,大胆地试着,画着,说出小象巡逻的线路。
学生看到这幅较有趣味的情境图,对问题产生了兴趣,积极主动地进行了探索活动,很快地找到了答案。一只手一边演示,一边说:从岗亭到牛家,到羊家,到熊家,然后到猴家,再到岗亭。另一只手也一边画着一边说:先从岗亭,到牛家再到羊家,再从羊家到兔家,然后到熊家到猴家,然后再到岗亭到马家,从马家回到岗亭。这两个答案有落掉和重复路线的错误,但学生这种有趣,大胆挑战的探索精神值得表扬。然后再激励学生继续研究、探索。
学生在反复实践中,发现了规律,逐步体会并获取解决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灵活地找到了两个不同线路的正确答案,从实践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三、动手操作,培养创新能力
动手操作是一种特殊活动,是发展和创造新鲜事物的主要活动之一。因此,教师要借助学具,恰当地安排学生动手操作,是他们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得到创新能力的培养。如:教学“数7的组成”时,让学生用小棒分一分有几种。在学生具体操作活动中,我发现少数学生没有规律摆,一部分学生分得很有规律,但有两位学生摆的别出心裁,一位接左1右6,左2右5,左3右4摆了三组;另一位只摆了一组:左1右6,活动结束举手等待。我问怎么不摆了,他们说会了,懂了。我说请告诉大家你是怎么弄懂?一位拿小棒在投影仪上边摆边说:我把7根小棒往左一次移一根,移动6次就完成7的组成。另一位摆着说我这三组数左右交换位置就变成6组。他们的这一创举令全班同学对他们刮目相看,向他们伸拇指赞叹:“嘿!嘿!嘿!你真棒!”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领会了7的组成,获取了认识知识的方法,为学习8、9、10这三个数的组成作了铺垫,更主要的是优化了课堂教学。
俄国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他手指尖上。因此,教师一定在课堂教学时,要为学生创造和提供自主学习。自主活动、自主发展的条件和空间,力争让每一位学生的智慧能源得到开拓和发展。
学生的智能是潜在,是不可估量的,它需要人们去勘探、发现和开采。有一位著名的心理学家认为:“活动时认识的源泉,智慧从动作中开始。”人们也常说:“手巧则灵”。由此可见,动手操作,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激发兴趣,发现新知,体验创新,使他们在自主探索中快快乐乐地获得新的智能。
一、动手操作,探究新知
在小学数学中,不论是概念、计算,还是应用题数学,都必须让学生在动手中操作中探求理解。因此,教师应引导学生动手操作,让他们的眼、脑、口、手等器官都活动起来。诱发出强烈的求知欲,使他们把潜在的智能开发出来。如,数学“出发的初步认识” 时,让学生准备了8个带有苹果的实物图卡,进行分苹果的活动,要每份分的同样多,有几种分法?
学生通过操作、交流,分出4种:每人分2个分给4个人,每人分4个分给2个人,分给4个人每个人分2个,分给2个人每人分4个。启发学生通过比较,发现这4种有什么不同。学生通过比较发现:一种是把8个苹果分给几人,每人是多少?一种是把8个苹果分成一份是几,分给几人?接着让同拿出10个或12个自己喜欢的实物图卡,按上述的两种分法去分分,说说,再说说分分。这样反复几次进行口说、手动,手动、口说,抽象地概括出“除法的意义”,也加深了对除法的理解,为解决除法应用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动手操作,培养实践能力
如今,新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依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生活经验,选取了学生身边,学生所熟悉的具有新颖和趣味性的内容,目的是有计划地让学生从自己、家庭、社会、自然中,体验数学学习的内容是现实、有意义的和富有挑战性的,使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动手操作等一系列的学习活动,感受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增强学习数学的兴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进行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学习数学,丰富数学知识。如:数学第二册中,“数学广场”没有一个数学信息,是一幅小象即将出发巡逻的生动有趣的情境图。通过“要不重复的一次巡逻万,怎么走?”引发一笔画的问题,在解决这一问题时,要让每个学生亲自动手试一试,画一画。先出示情境图,让学生明确问题,再引导学生进行观察,鼓励学生通过看一看,想一想,猜一猜,大胆地试着,画着,说出小象巡逻的线路。
学生看到这幅较有趣味的情境图,对问题产生了兴趣,积极主动地进行了探索活动,很快地找到了答案。一只手一边演示,一边说:从岗亭到牛家,到羊家,到熊家,然后到猴家,再到岗亭。另一只手也一边画着一边说:先从岗亭,到牛家再到羊家,再从羊家到兔家,然后到熊家到猴家,然后再到岗亭到马家,从马家回到岗亭。这两个答案有落掉和重复路线的错误,但学生这种有趣,大胆挑战的探索精神值得表扬。然后再激励学生继续研究、探索。
学生在反复实践中,发现了规律,逐步体会并获取解决了解决问题的方法,灵活地找到了两个不同线路的正确答案,从实践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
三、动手操作,培养创新能力
动手操作是一种特殊活动,是发展和创造新鲜事物的主要活动之一。因此,教师要借助学具,恰当地安排学生动手操作,是他们在主动探索的过程中得到创新能力的培养。如:教学“数7的组成”时,让学生用小棒分一分有几种。在学生具体操作活动中,我发现少数学生没有规律摆,一部分学生分得很有规律,但有两位学生摆的别出心裁,一位接左1右6,左2右5,左3右4摆了三组;另一位只摆了一组:左1右6,活动结束举手等待。我问怎么不摆了,他们说会了,懂了。我说请告诉大家你是怎么弄懂?一位拿小棒在投影仪上边摆边说:我把7根小棒往左一次移一根,移动6次就完成7的组成。另一位摆着说我这三组数左右交换位置就变成6组。他们的这一创举令全班同学对他们刮目相看,向他们伸拇指赞叹:“嘿!嘿!嘿!你真棒!”学生在操作过程中,领会了7的组成,获取了认识知识的方法,为学习8、9、10这三个数的组成作了铺垫,更主要的是优化了课堂教学。
俄国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的智慧在他手指尖上。因此,教师一定在课堂教学时,要为学生创造和提供自主学习。自主活动、自主发展的条件和空间,力争让每一位学生的智慧能源得到开拓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