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语文课堂学习与课后练习的有效衔接

来源 :教育前沿·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hha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在备课中渗透‘学练衔接’”、 “在课堂中强化‘学练衔接’”、以及“扫除课后作业心理障碍”三方面,谈如何更好地促使课堂与课后的衔接。
  关键词:学练衔接 学练联结 整体性
  
  语文教学的任务是什么?叶圣陶先生曾有过权威的解释:“彼时同人之意,以为口头为语,书面为文,文本于语,不可偏指,故合言之。”可见,发展学生的语言,包括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是反映语文学科本质特征的主要任务。《语文课程标准》不仅突出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而且也旗帜鲜明地强调了“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这一工具性特征。不可否认,语言文字的学习仍然是语文学科的任务之一。
  天津师范大学教授田本娜老师解释道:“训”是教导、教诲的意思,“训”是教师的事,教师的讲、说、读、指点、教导就是“训”;“练”是学生的事,学生反复、多次的操作就是“练”。总而言之,语文课实质是语言文字训练课。而当下由于部分教师片面地理解了语文学科的这一特性,缺乏了训练意识,从而导致了“语文课堂热热闹闹,课后练习乱乱糟糟”的奇特现象。如何改进语文教学感悟与训练偏颇、课堂与课后脱节的现状,促使课堂学习与课后练习的有效衔接?“学练衔接”应是有力保障。
  
  一、在备课中渗透“学练衔接”
  
  要想使课堂学习与课后练习进行有效衔接,教师必须有目的、有计划地加以实施,而备课是首当其冲的环节。“学练衔接”理念的实施与落实,起始于备课设计。
  于永正老师曾说过:“我教了四十多年的语文,备了四十多年的课。备课不等于写教案。……如果说,写教案是显性的,那么钻研教材、查阅资料、搜集信息、备学生、思考教法则是隐性的了。隐性备课最重要,这是‘内功’,是‘备课于心’。”这里所说的“学练衔接”就是隐性备课所要考虑和准备的。学习一篇篇课文最主要的任务就是学习课文中的语言,也就是说,让学生理解、积累并运用课文中的词语、句式——这些最基本最活跃的构成语言的材料。课文中的新词语如何让学生吸收、积累,课文中学生陌生的句式如何让他们熟悉、内化,这些都关乎“学练衔接”的问题,也是教师备课所要完成和考虑的。
  为此,要想在备课中渗透“学练衔接”,就要一改传统的备课方式,而必须做到“五备”:一备朗读(用普通话,分抑扬顿挫,不丢字,不加字,不错字,不重复,要读出感情,悟出文中表达的真情实感,突出一个“情”字);二备解词(了解字义,了解典故,联系课文,联系上下句,强调在语言环境中理解);三备插图(准确把握图示设置的目的,找准图示运用的切入点和落脚点,提高用图的针对性);四备课后练习(设计精当,做到有一定梯度,能促进儿童思考,密度科学合理);五备学生(了解学生对旧有知识的掌握情况,写出切实可行的教案,使教材、教法、学生融为一体)。
  
  二、在课堂中强化“学练衔接”
  
  语文课堂“讲风过盛”,动口不动手。鉴于此,我们应提倡朴朴实实的上课,扎扎实实的训练,反对和摒弃教学中那些形式主义的东西。也就是将“学练衔接”落到实处,使学生学以致用。我们要建立起以“学练联结”为主线的教学过程,让学生充分动脑、动口、动手。
  要强化“学练联结”,必须做到以下几方面:
  (1)整体性。相对而言,各年级教学既是整体,又是整体中的部分。低年级是为培养语文能力打基础的阶段,“学练联结”就要在识字学词中进行。如检验学生认读生字的掌握情况,可以设计成“小青蛙该跳到那片荷叶上”的练习形式。在各只青蛙的脚掌上挂着生字卡片,再在荷叶上写有与生字相应的拼音,让学生给它们配对。中年级是由低向高过渡的塌腰年段,“学练联结”的主要精力应用在培养理解和表达能力上。如学习完《秋天的雨》这篇课文后,请学生“填一填,想一想”:秋天的雨,是( )。秋天的雨,有( )。秋天的雨,藏着()。秋天的雨,吹起了()。秋天的雨,带给我们( )。高年级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有了一定的发展,因此,“学练联结”要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积极性和自觉性。如研读了詹天佑身先士卒、与工友们同甘共苦的部分后,教师提供几个词语“攀山越岭 定点测绘 黄沙满天 隧道渗水”等,请学生选择其中一个发挥想象“读着()这个词,我仿佛看到詹天佑_____。”
  (2)时间性。“学练联结”要注意动静和谐、劳逸结合,安排好时间。根据朱作仁教授主编的《小学语文教学法原理》一书关于阅读课堂的“四阶段”说:调节——紧张——舒展——再调节,专门性训练不要都放在下课前的10分钟内,可以有分散地寓于整个课堂教学过程之中;词语性训练不要都放在开始阶段。其优化的结构应是疏密相间的波浪式结构,具有起伏张驰高低强弱快慢急缓的节奏韵律。
  (3)针对性。一是针对教材。每一篇课文,都有它的特色,有的情深意浓,读来令人荡气回肠,如《去年的树》,易于指导学生多角度地写感受;有的语句优美,修辞运用典型,如《索溪峪的“野”》,易于指导学生鉴赏、仿照句式表达;有的留与空白,想象空间大,如《再见了,亲人》,文中只讲述了朝鲜人民为志愿军所作的牺牲,可以指导学生展开想象:志愿军战士为朝鲜人民奉献了什么?“学练联结”就是要求教师能抓住课文特点,设计练习,以达到一课一得、举一反三的效果。二是针对学生。学生受心理特征、知识水平的限制,设计练习内容很难做到整齐划一,教师只有全面了解学生,掌握好、中、差生的实际能力水平,做到难易适度,才能“量体裁衣”。
  (4)艺术性。只有充满趣味、艺术感的“学练联结”,才不会使学生感到枯燥单调,才不会产生厌倦情绪。①新颖别致的训练题型。题目的面孔要活泼有趣,可采用学科移植的办法,把数学、音乐、美术及其它艺术门类所常用的方法、技能以及题型引进语文训练;②灵活机巧的训练布置。老师出习题由学生做当然是主要的,但却不是唯一的,也可以学生出题老师做、学生出题学生做、学生出题自己做;③招数迭出的训练手段。语文训练除“写”之外,听、说、读不可偏废,画、演、唱常可试之。
  
  三、扫除课后作业心理障碍
  
  要想使学生能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教师必须要帮助学生扫除心理障碍、铺路搭桥,以减轻学生课外学习的精神压力。据分析,学生对从来没接触过的作业形式往往怀着强烈的好奇心和探索欲望,而由于儿童坚持性差、玩心重,因此作业时,一般有以下几方面的心理特点:爱新、厌多、图快、求趣。为此,教师可采用“愉快渗透和启发辅导相结合”的措施。课后练习不能只求数量,而忽视质量。应克服无效劳动,把大量的机械性作业变成以学法实践为主的灵活性作业。在作业检查和辅导中,要通过不同形式的检查,进行启发性辅导。要尊重学生的学习成果,提出具有针对性意见,启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
  综上所述,真正做到课堂学习与课后练习的有效衔接,是语文教学一项长期的任务,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但只要教师以学生为本,站在学生的角度,悉心为他们架起一座语文发展之桥,那我们的语文教学就会呈现实效。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10)02-138-01     《语文课程标准》在阅读教学中明确指出:“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朗读是学习语言的重要途径之一,朗读有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和思维;朗读有助于审美教育.它是最经常、最重要的阅读训练,也是理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10)02-141-01     知识经济时代呼唤创新型人才,国家的前途、民族的希望,需要创新型人才。创新型人才要靠创新教育来培养,语文课堂是实施创新教育的主渠道,也是创新教育取得成绩的关键。我们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充分利用这个阵地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为此,我就这个问题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进行了如下尝试:    一、
读图分析能力是学生学习地理应该具备的一种很重要的能力,再加上现在地理考试读图分析题所占的比例很大,直接影响学生成绩的好坏,这种能力就显得更为重要。那么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才能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呢?  一是示图。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应该多在学生面前展示地理挂图,或在黑板上多画地理简图,然后让学生自己在挂图上或板图上指出某些所学的地理事物,这样可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二是说图。我们在平时的教学中对
中图分类号:623.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10)02-142-01     语文教育负载着祖国文化和民族精神,在素质教育中承担着为生命奠基的重任。在素质教育和“自主学习”思想的指引下,教师必须突破陈旧的写作教学观念,采用开放的教学方法,放飞学生自由的翅膀,让他们翱翔于创新的天空。    一、自由表达,创新发挥    《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鼓励学生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
摘 要:在作文训练中,学生只有抓住人物肖像与众不同的特征,才能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进而把握人物的独特个性。对人物的肖像描写得栩栩如生,那么作文必然会锦上添花。  关键词:作文训练 肖像描写 抓住特征 锦上添花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10)02-143-01     小学阶段的作文训练,以写人记事为主。需要学生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物、
中图分类号:G633.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10)02-105-01     随着新课程计划的实施,研究性学习作为一项全新的必修课闪亮登场,“研究性课题”作为一个专题栏目写进了数学教科书,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探究能力,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一项新举措,是对传统教育观念、教学模式的一次挑战。如何进行研究性课题的教学?如何在数学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这些都是有待解决的新